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商务印书馆

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商务印书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丁·海德格尔 著,张振华 译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哲学
  • 诗歌
  • 荷德林
  • 日耳曼尼亚
  • 莱茵河
  • 德国思想史
  • 存在主义
  • 人文主义
  • 商务印书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9173
商品编码:28935829369
开本:16

具体描述

海德格尔全集第39卷《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系海德格尔1934/35年冬季学期弗莱堡讲课稿。 海德格尔一向推崇诗歌,认为思想和诗歌是技术时代两种通达本真生活的基本方式。思想与诗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切近语言的本质。在对诗歌作品的解读中,荷尔德林毫无疑问占据着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西方思想另一开端中的先行者。当下时代必须首先学会倾听荷尔德林的诗才有可能展开一个新的未来。 海德格尔一生开设过三次解读荷尔德林的课程,本卷作品是第一次解读。同时,本卷也是海德格尔纳粹校长事件后第一次转向诗歌作品。本卷和同时期的《形而上学导论》、《哲学论稿》、《艺术作品的本源》(都已有中译本,前两种由商务出版)具有紧密关联。对于理解海德格尔在政治失败后的思想变化,本卷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讲授课中,海德格尔分别讨论了诗歌与语言,基本情绪,诗人作为半神,作为存在之核心机制的争执等问题,并且第一次以系列的方式解读了赫拉克利特残篇。
《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 一部关于诗歌、故乡与存在之思的深刻对话 海德格尔,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深刻地触及了存在的本质、语言的力量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在《海德格尔文集》的这一卷中,我们得以窥见他与另一位伟大德语诗人荷尔德林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本书选取了荷尔德林的两首著名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并通过海德格尔犀利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揭示了这些诗歌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意涵。 荷尔德林的诗歌:故乡的呼唤与存在的咏叹 荷尔德林,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纯净、深邃与强烈的忧郁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是对故乡的热切呼唤,是对神性的追寻,也是对人类在历史洪流中孤独存在的咏叹。 《日耳曼尼亚》是一首充满民族情怀与历史意识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荷尔德林以一种深沉的忧伤,回顾了日耳曼民族的过往辉煌,也为当下日耳曼精神的迷失而哀叹。诗歌中充斥着对古老神祗的召唤,对英雄时代的缅怀,以及对未来复兴的渺茫期盼。然而,这种期盼并非简单粗暴的民族主义,而是源于对一种失落的、本真的存在状态的深切渴望。荷尔德林笔下的“日耳曼尼亚”,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承载着文化、历史与精神血脉的家园。他忧虑的是,当人们与这片土地的深层联系断裂,与那份古老的精神传统疏离时,个体的存在将变得何等飘零与空虚。 《莱茵河》则是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同时也是一首对生命之河的赞歌。莱茵河,作为德国重要的母亲河,在荷尔德林的笔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与神圣的意义。他描绘了河流的奔腾不息,它孕育了生灵,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诗人将河流的流淌与生命的进程相连接,河流的起伏跌宕如同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对莱茵河的描绘中,荷尔德林流露出一种对崇高存在的敬畏,对自然力量的赞美,以及对生命本身奥秘的深思。这条河流,既是地理上的存在,也是精神上的象征,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也暗示着一种永恒的律动。 海德格尔的解读:存在主义视域下的诗歌哲学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诗歌解读,绝非仅仅停留在文学评论的层面。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其关于“此在”(Dasein)、“世界”(World)、“大地”(Earth)与“天空”(Sky)的理论,在此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与阐释。海德格尔认为,诗歌,特别是荷尔德林的诗歌,是“存在的语言”,是“人类最本真、最神圣的活动”。 在解读《日耳曼尼亚》时,海德格尔关注的是诗歌所揭示的“民族”与“故乡”的意义。他并非简单地认同荷尔德林对于日耳曼民族的赞美,而是深入探究“故乡”对于“此在”的根本重要性。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此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始终“被投掷”到某个具体的历史与地理空间之中,即“故乡”。故乡不仅是生长的土地,更是“此在”得以安顿、得以安立的根基。当一个民族或个体失去与故乡的深层联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归属感,变得如同“飘零的种子”,无所依傍。海德格尔在此批判了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疏离感”与“遗忘”现象,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失去了与故乡的根基性联系,才导致了精神的贫瘠与存在的危机。他所理解的“日耳曼尼亚”,是荷尔德林所召唤的那个“本真”的,充满神性的故乡,一个能够让“此在”得以回归的精神家园。 在解读《莱茵河》时,海德格尔则将目光投向了“自然”与“存在”的关联。他认为,荷尔德林诗歌中的“莱茵河”,是“大地”与“天空”互动生成的一个生动意象。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大地”代表着事物的“遮蔽”与“显现”的本源,是万物赖以生成的根基;而“天空”则象征着宇宙的开阔、无限与神圣。河流的奔腾,正是“大地”与“天空”在特定时刻的“显现”,是它们之间“相遇”而生成的一个“事件”。海德格尔通过对莱茵河的解读,探讨了“存在”的“开启”与“关闭”的辩证过程。他认为,诗歌的功能,就是在此“开启”的瞬间,让“此在”得以瞥见存在的奥秘,感受到“大地”与“天空”的恩赐,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的“崇高”。他借此批判了现代技术理性对自然的过度征服与工具化,认为这种态度阻碍了我们与自然的本真关系,也让我们遗忘了“大地”与“天空”的馈赠。 存在、语言与诗歌的深度交织 《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更是对“存在”本身的哲学追问。海德格尔坚信,“语言是存在的居所”。而诗歌,作为语言最纯粹、最凝练的表达,正是“此在”得以与“存在”相遇的场所。 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诗人,在于他敢于面对“神性的隐匿”与“时代的迷失”,并以诗歌的方式,呼唤那已然消逝却又从未真正远去的“本真”。他的诗歌,是在“遗忘”的时代,对“存在”的“记忆”与“召唤”。海德格尔的解读,正是试图重现荷尔德林诗歌中所蕴含的这种“召唤”的力量,让读者能够重新审视自身与故乡、与自然、与存在的关系。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一个独特而生动的入口,也为我们理解荷尔德林诗歌的深刻内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在当下这个日益原子化、功利化、信息爆炸的时代,重读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解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故乡”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根基;真正的“存在”,并非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大地、天空、历史以及他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一切,都可以在诗歌的语言中,在对“存在”的深刻凝视中,得以重新发现与唤醒。 本书所包含的,是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深沉思索,是对“语言”的独特洞察,是对“诗歌”作为哲学活动之重要性的坚定信念。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荷尔德林的诗歌世界,跟随海德格尔的脚步,去探寻那份失落已久的存在之根,去聆听那来自故乡与存在的深沉呼唤。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厚重的文集,首先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深沉的哲学气息所吸引。海德格尔这位思想巨匠的文字,从来都不是轻描淡写可以概括的。我一直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脉络很感兴趣,而他聚焦于诗歌文本的解读,无疑提供了一个观察其思想核心运作的绝佳窗口。阅读过程就像是在攀登一座布满荆棘的山峰,每深入一层,都需要调动起全部的智识储备去跟上他那标志性的、层层剥离、直抵本源的论述方式。尤其是在解析荷尔德林的那些看似晦涩的意象时,海德格尔仿佛化身为一位引路人,带着我们穿透语言的表象,去触摸诗歌背后那片关于“存在者”与“存在”的原始大地。这不仅仅是文学评论,更是一场深刻的本体论追问,让我不得不频繁停下来,对着书页沉思良久,试图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敞开”瞬间。这本书对于那些渴望在思想的深处进行探险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丰厚的馈赠,它要求你全神贯注,回报你的是对世界和语言关系更具穿透力的洞察。

评分

我过去对海德格尔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存在与时间》的晦涩片段里,总觉得他的思想是高高在上的“形而上学之巅”。但通过这本聚焦于荷尔德林诗歌的作品集,我看到了他思想中更具人文关怀和历史纵深的一面。这种对具体文本的扎根和回归,展现了他如何试图通过艺术的“是”来阐明“存在”的“是”。这种对德语诗歌精神的挖掘,让我重新审视了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共生关系。仿佛每一次对荷尔德林诗句的重读,都获得了新的光照,那是海德格尔通过他那独特的哲学滤镜折射出来的光芒。这种体验,比单纯阅读晦涩的本体论著作要来得更具感染力和画面感,因为它有诗歌作为参照系,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可感的寄托。

评分

对于刚开始接触海德格尔思想的读者而言,直接面对这本《海德格尔文集》无疑是一次高难度的“跳级挑战”。然而,如果能沉下心来,这本书提供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知识的书籍,而更像是一次对思想耐力的考验。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历史性”的论述,海德格尔如何将荷尔德林的诗置于古希腊与日耳曼精神交汇的张力之中,探讨一种“可能性”的未来。这种对时间维度的精妙把握,使得整部著作充满了动态的张力,而非静态的解读。它让你意识到,伟大的诗歌,其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深入的阅读者那里被重新“涌现”出来。这本厚书,与其说是阅读材料,不如说是一场持续性的哲学对话的邀请函。

评分

说实话,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德语术语的翻译和哲学概念的转换时,偶尔会感到思维的滞涩。但这恰恰是海德格尔作品的魅力所在——它拒绝被轻易消化。我发现自己需要不断地在文本的不同层级间往返跳跃:既要关注他如何细致入微地分析每一个德语词汇的原初意义,又要跟上他构建的整体思辨框架,这个框架旨在揭示“诗”如何命名“真理”。特别是他讨论“河流”与“家园”意象时,那种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形而上学空间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书并非提供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引导读者去重新提问,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二十世纪现象学美学如何处理古典主题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里程碑,它要求你不仅要阅读,更要参与到海德格尔的“思”的过程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商务印书馆一贯的风格一样,严谨而沉稳,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我之所以入手这本,很大程度上是想看看海德格尔处理具体诗篇时,那种“回到本真”的方法论究竟是如何落地的。荷尔德林的诗,我以前读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崇高和疏离感,好像总隔着一层透明却坚硬的屏障。但读了海德格尔的阐释后,那些关于“神性”、“地域性”和“历史性”的论述,一下子让诗歌的意境活了起来,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更具震撼力。他将荷尔德林的诗歌视为一种“奠基性的言说”,这种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诗歌之为“开显”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而是承载着民族文化命运和存在之光的重要场域。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腻文本分析,让我体会到了思想家在面对伟大艺术作品时,那种既谦卑又充满力量的姿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