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孤独 每天读点叔本华 启动心的力量 直面内心的恐惧

恰到好处的孤独 每天读点叔本华 启动心的力量 直面内心的恐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叔本华
  • 孤独
  • 内心
  • 恐惧
  • 自我成长
  • 心灵治愈
  • 人生思考
  • 情绪管理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春风化雨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1
ISBN:9787210084815
商品编码:26283106807
开本:32开

具体描述

1. 百年经典!数十年!

解读现代自我启发之父的百年经典之作,激励数十亿人心智成长的思想。

叔本华的思想孕育了尼采、萨特等一大批伟大的人。

2.作者是知名心理咨询师

本书作者叶舟是一位心理学博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特聘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出版过众多研究心灵成长的书籍,他的“一秒钟烦恼解脱术”培训课程深受学员欢迎,被誉为“心理解脱师”。

3.这是西方哲学大师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结合实际,用轻松幽默的笔触来解读晦涩的哲思哲理,每天读一点,人生智慧就会多一分,你的生活也会变得美好。

4.这是叔本华的思想

叔本华善于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本书为我们解读叔本华哲学的思想,让我们能找到成功的力量,越自卑,走向卓越。

5.这是一本实用的生活宝典

翻阅本书,能帮我们洞悉人性,减少交际摩擦,赢得他人赞同,避免无益的争辩;提升气场,增加成事能力,快地融入新环境。

 

叔本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用意志主义哲学开创西方现代哲学的灵魂人物,一生致力于对人生问题的研究。

《恰到好处的孤独:每天读点叔本华》,结合当代人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将叔本华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有针对性地来解读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幸与问题,借伟人的思想来解决当代生活中的坎坷,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尽量过得幸福快乐。


叶舟,心理学博士、心理解脱师、思维健康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特聘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出版过《在北大听解脱之道》《在北大听包容之道》《在北大听平衡之道》《快乐老人不生病》《心理解脱师》《国学九家智慧》等研究心灵成长的书,在心灵建设上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一秒钟烦恼解脱术”培训课程深受学员欢迎,被誉为“心理解脱师”。


第一章 你的思想怎样,世界就是怎样

 你的思想决定你眼中的世界    003

 清高误导思想       007

 智慧是用来实践的      010

 感觉变,事物则变      012

 看清自己015

 欲望与需求是人类的本质018

 健康       022

 坚信自我价值       025

 所有的痛苦都是自找的     028


 第二章 人生就是痛苦,但可转化成幸福

 跨越阻碍幸福的鸿沟  035

 人生需要痛苦、忧愁  037

 勇对痛苦,拥抱收获  041

 人生的计较与不计较  044

 人生不是痛苦便是无聊     047

 期望的少一点,幸福便会多一点   050

 保持恰当的人际距离  053

 挫折是一种幸福   056

 寻找自己的幸福   060

 幸福取决于你的情绪  063


 第三章 无法拥尽繁华,就让自己淡泊以对

 财富与名望让人迷失  069

 宁做健康乞丐,不做病疾国       072

 欲望绑架人生074

 淡泊压力077

 懂得知足,就能得到快乐079

 不以物己而喜悲   081

 羡慕他人不如做好自己     083

 淡定培养宽容       085


 第四章 人性本就险恶,提高修养来抵挡

 只有小人才会幸灾乐祸     091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坏人     093

 礼貌是一种智慧   095

 有钱无“质”身价低  097

 不诚实的谦虚便是虚伪     100

 协作意识实现不可能  104

 有些事情不妨遗忘      106

 珍惜朋友,不苛责他人     108


 第五章 孤独不可避免,索性学会享受

 无法摆脱孤独,就学会享受孤独   113

 远观生活之美       117

 高处不胜寒    119

 真理虽孤独,但值得坚持122

 在孤独中享受丰富的思想124

 享受你所拥有的   127

 自身价值决定自我孤独感129

 无法改变,何不尽情享受132


 第六章 无法挽留时间,就充分利用时间

 时间无限,生命有限  139

 愚者耗费时间,智者把握时间       142

 活在当下,胜于       145

 不要在等待中失去     148

 善用时间者,时间不会亏待他       151

 懒睡是向死亡借贷      155

 “保鲜”你的时间      158

 人生短暂,且行且珍惜     161

 年轻时不虚度,年老时才不会后悔      164

 抱怨是愚蠢的抗议  167


 第七章 不受他人蛊惑,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思索尽显生命意义     173

 靠读书学来的真理,并不属于我们      176

 思考性读书    179

 读劣书不如不读书      182

 生活先于书籍,正文先于注解       184

 疯子与圣人    187

 吸收智慧重要,付诸实践重要   190

 来自朋友的逆耳忠言  193

 你的思想你做主   196

 思“天”事讲“俗”话   199


在线试读

你的思想决定你眼中的世界

阴郁而充满忧虑个性的人所遭遇和必须克服的困厄苦难多半是想象的,而欢乐漫不经心的人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实在的。因此凡事往坏处想的人不容易受失望的打击,反之,凡事只见光明一面的人却常常不能如愿。

——叔本华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哲人所阐述的思想应该是积向上的,给予人们正面的引导,其实不然,很多人对于哲学家的思想都不甚理解,在大多数人眼中,哲学家就是怪人。比如叔本华,就是一位颇富盛名的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家底殷实,但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某一时期,他讲的课没有人去听,出的书也是乏人问津。叔本华并非不渴望成功,面对命运,他愤怒过,也烦躁过,可他发现,这些都无济于事。叔本华说:“我的著作所遭到的度轻视表明:或是我有负于当代生活,或是相反。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意味着:剩下的只有缄默。”没有人会否定叔本华的才气,只是他的思想与那个时代的德国资产阶级相悖,试想一下,当时一个向往、充满希望、富有朝气的怎会接受他的悲观主义哲学?但叔本华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思想,不断阅读,以增长自己的内在。

终失败了,勇气也难重拾。一时间,各种曾被他们嗤之以鼻的心态侵袭而来,他们开始悲观、不思进取,对也感到失望……1852年,叔本华出版了《附录和补遗》,通过这本书,人们开始去寻找叔本华以前的著作。此时,人们才如梦初醒。原来他们此刻的心境,叔本华于30年前就提出来了,叔本华也因此成为了大哲学家。

叔本华的悲观并非自暴自弃,他的内在一直在成长,张方宇在《单独中的洞见》中说:“如果你的内在一直在成长,你就能够破土而出,如果你只是谋求外在的积累,那么你将会被埋得深。”

《聊斋》中有这样一句话:“遇鬼,则与之斗。胜之固佳,不胜,至多与它一样。”道理其实很简单,凡事多往坏处想,通常会收获好结果。相反,真正的乐观往往会陷入忧郁。

在大多数人的思维里,积乐观的思想才能引导人们快乐地生活,但总是活在乐观里,一遇到苦难就会无所适从。伏尔泰说:“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用叔本华的话来说,人的一生就是来受苦的。的确,一个人是否快乐,并不是看其曾享受了多少快乐,而是记录其逃过的劫数。苏轼便是其中的代表,苏轼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他曾被外放,即便会复职却不得重用,因其耿直的性格而遭人陷害,引来了牢狱之灾。苏轼或许已经感觉到了死亡的临近,于是,在入狱之前,他对弟弟说:“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苏轼认罪后便是在狱中等死,其内心为悲凉,却也越来越平和。几个月后,苏轼得以释放,贬至黄州。或进或退,苏轼自得其乐,并留下了多的千古唱。

很多有所成就的文人学者都如叔本华一样,他们奉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还有,在《孟子·告子下》中曾记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由此看来,没有谁的成功是在享乐中完成的,人上人是由苦中苦堆积起来的。保持一定的悲观思想,有益于走出痛苦。在悲观的思想里提练纯净的内心,那么,即便是同样的际遇,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很多人都觉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所引发出的是一种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思想是为消的。可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从现实出发,你就会发现,叔本华的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用悲观的思想积思考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并非是消厌世,也有其积的一面。其悲观思想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积的思考。很多人在面对苦难时,习惯依赖所谓的“”,叔本华对其做了新的可能出现的预示,使人可以独立出来。一个人是否独立自主非常重要,不管依赖任何人都将会走向毁灭,摆脱依赖,即便一个人也要积思考,活出自己。

★用乐观的意志支撑悲观的头脑

其实悲观与乐观同在,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好的人生观。鲁迅在面对生死时所表现出的既豁达又消的态度,并不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比如,他曾对朋友说:“我觉得那么躺着过日子,是会无聊得使自己不像活着……我总这样想,与其不作而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的好,因为结果还是一样,多几年也是白白的。”乍一看这种思想并不为普通大众所接受和理解,但从中也反应出了在生死面前,鲁迅矛盾且的理解。

★凡事多往坏处想

举个简单的例子:A和B工资相等,A每个月都会将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他总觉得人有旦夕祸福,省着点花是必要的,钱存到一定程度他便会拿出一部分投资,小有收获。B则是享乐主义者,凡事看得开,工资的大部分都用来吃喝玩乐,有时甚至会透支。朋友说他该存点钱了,要不然……可他不以为然,说:“不要为将来的事烦恼,凡事要往好处想,船到桥头自然直。”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B的思想也没错,错就错在他过于乐观且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悲观不是让你每天面对生活唉声叹气,相对的,乐观也并非是让你傻呵呵地等着天上掉馅饼。在悲观中学会思考、怀疑与否定,才能领略到生活的真谛,才能在各种生活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用悲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你会活得轻松些。


《恰到好处的孤独:启动心的力量,直面内心的恐惧》 内容简介 在这个喧嚣而又充满焦虑的时代,我们常常渴望与人连接,却又在人群中感到迷失。我们追逐着外界的认可,试图填补内心的空虚,却往往适得其反。我们被无数的声音裹挟着向前,却忘了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恰到好处的孤独》正是这样一本,引导我们穿越喧嚣,寻回内在宁静的书籍。它并非宣扬遁世离群,而是深刻阐释了“恰到好处的孤独”这一人生智慧,教会我们如何在与世界保持连接的同时,也能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空间,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拥抱真实的生活。 本书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恰到好处的孤独”的价值与意义。它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融合了心理学、哲学、文学以及作者自身生活体验的深刻洞察。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却又深刻影响我们人生的情感与状态,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部分:理解孤独的真谛——从“不合群”到“独立”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孤独往往与负面情绪挂钩,意味着不被接纳,缺乏社交。本书首先会打破这种片面的认知,引领读者重新审视孤独的本质。作者将区分“病态的孤立”与“健康的独处”,指出后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状态,是精神成长的沃土。 孤独并非全然的负面: 作者会引用大量实例和观点,说明许多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都曾拥抱孤独,并从中汲取了非凡的创造力与洞察力。他们并非排斥社交,而是懂得在独处中与自我对话,沉淀思想,提炼真知。 “恰到好处”的界定: 什么是“恰到好处”?这并非一个僵化的标准,而是动态的平衡。本书会探讨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找到适合自己的独处与社交的比例。它强调的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被迫的隔离。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拥抱: 许多人感到孤独是被动的,是源于无法融入群体。本书将引导读者转变观念,将独处视为一种宝贵的赋权,一种提升自我价值感的方式。当我们不再依赖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时,孤独便不再是痛苦,而是自由。 第二部分:启动心的力量——自我对话与内在成长 “心的力量”是本书的核心命题之一,它指的是我们内在的精神资源、情感韧性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而“恰到好处的孤独”正是启动并强化这股力量的关键途径。 沉静的土壤,孕育深刻的思想: 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的思绪常常被各种信息碎片化。独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让我们能够剥离外界的干扰,进行深度思考,整理内心的杂绪,培养批判性思维。本书会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在独处时进行有效的自我对话。 情感的疗愈与梳理: 我们的情绪往往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被放大或压抑。在独处时,我们有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情感模式,理解情绪的来源,并学习如何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甚至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培养内在的独立性: 当我们习惯于向外寻求支持和认同时,一旦失去,便容易感到无助。学会享受独处,意味着我们能够在自我内部找到力量和慰藉,从而在人际关系中保持更健康、更独立的状态。不将自己的幸福完全寄托于他人,是内心强大的基石。 发现自我的价值与热爱: 孤独,是让我们能够真正聚焦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的宝贵时刻。在少了外界的评判与期待后,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展自己的才能,从而找到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第三部分:直面内心的恐惧——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各种各样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被抛弃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这些恐惧常常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让我们停滞不前。《恰到好处的孤独》认为,深入地理解和接纳这些恐惧,恰恰是摆脱它们束缚的关键。 恐惧的来源与根源: 本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恐惧产生的内在机制,解释它们是如何在我们幼年时期形成,又如何在成年后不断被强化。理解恐惧的根源,是开始面对它的第一步。 孤独是检验恐惧的镜子: 当我们独自一人时,那些平时被掩盖的恐惧,往往会更加清晰地浮现出来。本书将引导读者,将独处视为一个“安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温和地审视自己的恐惧,而不是回避或压抑。 “直面”的艺术——并非一蹴而就: “直面”并非鲁莽的对抗,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接纳与转化。本书会提供实用的练习和心态调整方法,帮助读者逐步降低恐惧的强度,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理解与力量。这可能包括一些正念练习、自我肯定技巧,以及如何从恐惧的体验中学习。 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恐惧往往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不接纳,尤其是对那些我们认为“不完美”的特质。本书强调,接纳自己的脆弱、缺点与不确定性,是走向内心平静的必经之路。恰到好处的孤独,让我们有机会与那个不够完美的自己和解,并看到它身上同样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第四部分:在实践中活出“恰到好处的孤独” 理论的深度最终要落实在生活的实践中。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帮助读者将“恰到好处的孤独”融入日常,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 为独处创造空间与仪式: 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挤出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本书会提供具体的建议,例如设定固定的独处时段,创造舒适的独处环境,以及设计一些简单的独处仪式,让独处变得更有吸引力。 独处的质量高于数量: 重要的不是你独处了多久,而是你如何利用这段时间。本书会强调提升独处质量的重要性,例如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阅读、写作、冥想、学习新技能,或者只是单纯地放空。 如何在关系中保持边界: 拥有“恰到好处的孤独”,并非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中变得疏远。相反,它能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的边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从而在关系中更加游刃有余,避免过度依赖或被情感所消耗。 孤独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 随着实践的深入,你会发现,独处不再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它让你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不惧怕外界的压力,不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从而活出更加从容、自信和真实的人生。 《恰到好处的孤独》并非一本简单的励志读物,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朋友,一位温厚的向导,陪伴你踏上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常被我们视为缺点的特质,去发掘那些被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力量。在这段旅程中,你将学会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并最终,以一种更加成熟、坚定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去体验生命的美好,去直面生活中的挑战。这是一种不依赖于外界任何事物,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充实与力量,是真正意义上的“恰到好处”。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心底深处被触动了。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也没有复杂的理论模型,更多的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近乎私语的交流。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疼,仿佛他能看穿我们每个人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把那些我们试图隐藏起来的脆弱和不安,用最温柔又最直接的方式揭示出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需要时间消化那些文字带来的冲击。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世界的相处方式,那些过去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看来似乎都有了新的解读。这本书的节奏很独特,时而像微风拂过,轻描淡写;时而又像重锤落下,直击要害。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也更愿意面对自己的自我。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线性推进,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音乐变奏。每一个章节都独立成章,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又共同构建出一个宏大而统一的精神景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和类比上的高明之处,他总能从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找到共通的逻辑支点,将哲学、艺术、生活经验熔于一炉。这种跨界的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不是一本你读完就合上的书,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重新想起里面的某个比喻,然后用它来分析眼前的局面。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是什么”,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去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具有辨识度,像是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尝时可能有些辛辣,但回甘的醇厚和绵长却让人欲罢不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都被他用精准的词汇固定了下来。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在拆解一件精密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新的面纱,里面藏着的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应该被快速阅读,而应该被“品尝”,每一句话都值得放慢速度,让它在脑海中充分发酵。它挑战了我们对“效率”的固有认知,提醒我们慢下来,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读起来确实有些沉重,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反而直面了生活中那些难以启齿的痛点。但正是这种不回避、甚至可以说是带有一丝冷峻的坦诚,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信赖感。作者没有扮演一个万能的导师角色,他更像是一个同行者,一个也曾挣扎在泥泞中,但最终找到了自己立足之地的伙伴。我特别喜欢他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不强求和谐,而是接受并拥抱那种内在的拉扯。这种处理方式非常真实,也让我对自己身上的那些“不完美”多了一份和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深度的情感排毒,虽然过程有点辛苦,但最终收获了清爽和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你以为自己快要找到出口,却又被引向了另一个更深邃的岔路口。我喜欢作者在行文中的那种游刃有余,他似乎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抛出一个观点,那个观点看似简单,但回味起来却能引发海啸般的思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种会渗透进日常生活的体验。比如,我在工作中遇到某个困境时,会突然想起书里的某个场景或某句话,然后发现解决问题的视角一下子就打开了。这种“即时生效”的效用是我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很少体验到的。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存在”。这种存在感,对于一个长期在信息洪流中迷失的人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