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中國神話故事

流傳千年的中國神話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鍾怡陽 著
图书标签:
  • 神话故事
  • 中国神话
  • 古代传说
  • 民间故事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经典
  • 故事集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青頻道
ISBN:9789866276378
商品编码:16047512
出版时间:2012-12-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屬於中國的一頁浪漫傳奇
你不能不知道的美麗故事

盤古如何開天闢地? 女媧為什麼要造人?
伏羲怎樣創造八卦? 炎黃為什麼要相爭?
燧人如何取得火種? 夸父為什麼要追日?
八仙是如何成仙的? 蚩尤為何兵敗涿鹿?

中國神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財富,神話中的人物,性格鮮明、精神豐足。流傳至今為數眾多的神話,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獨特個性,也映照出原始時期先民的生活、思想與情感。

作者简介

鍾怡陽

中國文學系畢業。

對於中國古典文學有深入且透徹的研究,曾發表多篇引人注目的論文。在專業之餘,對於中國、日本、阿拉伯等各地的神話故事充滿興趣,經多年研究整理,儼然成為神話故事專家。


目录

神之篇
1. 開天闢地
2. 造人補天
3. 伏羲八卦
4. 神農百草
5. 精衛填海
6. 炎黃相爭
7. 蚩尤兵敗
8. 戰神刑天
9. 燧人倉頡
10. 羿射九日
11. 嫦娥奔月
12. 大禹治水

仙之篇
13. 夸父追日
14. 哪吒傳奇
15. 八仙過海
16. 太陰夫人
17. 黃雀銜環
18. 白水素女
19. 仙地淵源之飛來峰
20. 仙地淵源之七星岩
21. 仙地淵源之黃鶴樓
22. 仙地淵源之落翮山
23. 仙器異寶之隋侯珠
24. 仙器異寶之清水珠
25. 仙器異寶之聚寶盆
26. 仙器異寶之夜光杯

怪之篇
27. 怪國軼聞之丈夫女子
28. 怪國軼聞之君子小人
29. 怪國軼聞之聶耳貫胸
30. 怪國軼聞之白民姑射
31. 怪國軼聞之終北梯仙
32. 怪獸圖鑑之風生五里
33. 怪獸圖鑑之比翼姑獲
34. 怪獸圖鑑之商羊痴龍
35. 怪獸圖鑑之患獸猩猩
36. 怪獸圖鑑之嫁養金蠶

鬼之篇
37. 碾玉觀音
38. 聶家小倩
39. 畫皮女鬼
40. 小謝秋容
41. 陸判換頭

妖之篇
42. 白蛇素貞
43. 葛巾玉版
44. 花姑報恩
45. 袁氏嘯雲
46. 追魚傳奇

人之篇
47. 水府傳書
48. 師曠辯音
49. 萇弘碧血
50. 神醫扁鵲
51. 俠女隱娘
52. 有女葉限
53. 韓憑夫婦
54. 干將莫邪

前言/序言


远古的低语:失落的欧亚大陆文明探源 一部关于人类早期文明交汇、思想碰撞与技术传播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地域的神话体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史前至青铜时代之交,欧亚大陆广袤土地上那些正在萌芽、相互影响的古代文明。我们探索的是人类如何走出非洲,如何在大平原、森林边缘和早期河流流域建立起最初的社会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催生出影响后世数千年的世界观与技术体系。 第一部分:草原的呼吸——印欧语族迁徙与早期观念的形成 本章将深入考察公元前四千纪至三千纪在欧亚大草原上发生的剧烈人口流动——印欧语族(Proto-Indo-European)的扩散。我们不讨论具体的神祇谱系,而是分析驱动这一迁徙的生态压力和技术优势,例如马匹的驯化与车轮的初步应用。 1.1 游牧的生态哲学: 探讨早期草原社会对“运动”与“疆域”的理解。在缺乏固定城墙的背景下,他们的宇宙观如何建立在季节性迁徙、天空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对风暴力量的敬畏之上?我们会比对考古学证据,如Sintashta文化和Andronovo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早期冶金技术和葬俗,来推断其核心信念的物质载体。 1.2 原始神祇的原型: 摒弃后世复杂的位阶体系,本部分侧重于探究“天父”(Sky Father)概念在不同早期社群中的普遍性。这些“天父”代表的是秩序(r̥tú 或 méh₁tr̥ 的前身)而非具体的神谕,是维持世界稳定性的抽象力量。我们通过语言学重建,揭示早期词汇中蕴含的对雷电、光明与法律的原始认知,这些认知是构建后世神话体系的底层“代码”。 1.3 早期航路与物种交换: 关注黑海与波罗的海沿岸的早期贸易网络。通过分析琥珀贸易路径,我们可以追踪早期人类对“遥远他者”的想象是如何构建的。这些异域的物质(如稀有的金属或宝石)如何被纳入本土的原始世界观,成为连接现世与“彼岸”的媒介? 第二部分:大河的沉淀——泥土中的权力与起源叙事 本章将视线转向尼罗河谷、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两河流域文明的早期阶段。重点在于考察定居生活对人类时间观和权力合法性的重塑。 2.1 洪水与泥土的辩证法: 在依赖季节性泛滥的农业社会中,“水”和“土地”成为构建起源叙事的双重主题。洪水既是毁灭的威胁,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障。本节将对比两河流域苏美尔城邦的早期神祇系统(如恩利尔与恩基的早期原型),分析这些神祇如何体现了早期城市国家对自然灾物的控制与臣服的矛盾心态。我们关注的是早期楔形文字记录中对“创世”这一概念的朴素表达,而非后期的史诗化叙事。 2.2 城市守护者与祭司阶层: 探讨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权力结构如何从氏族长老制向祭司王权过渡。早期文献中,国王(如恩西或卢伽尔)的神圣性是如何通过与特定地点(如神庙)的绑定来确立的?这些叙事强调的是“土地的管理者”而非“神祇的儿子”,体现了早期社会对稳定生产关系的极端重视。 2.3 死亡与地下世界的初探: 聚焦于早王朝时期(Early Dynastic Period)的墓葬习俗,如乌尔王陵。分析这些复杂陪葬品背后的生死观。它更倾向于对“永恒居所”的构建,而非对审判或天堂地狱的复杂描绘。彼岸世界是一个需要物资储备才能维持的“延续的现世”,反映了农业社会对物质积累的集体执念。 第三部分:边缘的交融——安纳托利亚与爱琴海的古代联系 本章将目光投向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克里特岛。这些文化在技术和信仰上呈现出独特的融合性。 3.1 赫梯的前夜:火山、金属与母神崇拜: 考察前印欧语族定居者在安纳托利亚建立的早期社群,特别是对自然崇拜中“山神”与“风暴神”的原始形态的描绘。重点分析冶金技术,特别是铜和早期铁的发现,如何被融入到权力仪式中,成为沟通天地力量的工具。 3.2 克里特的迷宫:海洋的阴影与等级秩序: 探讨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中独有的象征体系。与大陆文明不同,克里特的艺术中缺乏明确的“战争之神”形象。本节分析了“公牛”形象的宗教地位,以及“双斧”(Labrys)作为权力符号的意义。这种对海洋和生育力的强调,与欧亚大陆的草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探讨的是一种以“平衡”而非“征服”为核心的早期世界观。 3.3 早期文字的尝试与限制: 简要比较线性文字A和原始楔形文字的用途。早期文字往往是管理工具,其内容多集中于库存、税收和祭品清单。这揭示了一个事实:在文明的早期阶段,记录“神圣故事”的优先级远低于记录“生存资源”的优先级。 结语:看不见的遗产 本书的结论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宏大神话体系,是建立在这些早期、朴素且高度地域化的“世界观碎片”之上的。这些碎片——来自草原的运动哲学、大河的秩序需求、以及海洋的平衡之道——在后来的帝国时代通过战争、贸易和思想的碰撞,被不断地重新塑形、放大和复杂化。理解这些基础性的、未被完全“神话”的古代思维模式,是理解人类文明如何塑造其最初宇宙观的关键。我们寻找的不是流传千年的故事,而是流传千年的“思考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抓人了,封面那种略带陈旧感的宣纸质感,配上烫金的纹路,一下就把你拉回了那个古老的年代。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觉得里面装的肯定不是什么轻飘飘的轶事。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来花了不少心思,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让每一页看起来都像是一幅精心构置的画作。特别是那些插图,虽然是黑白的木刻风格,但线条的遒劲有力,人物的神态描摹得栩栩如生,完全没有现代印刷品那种廉价的数码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取配图上的匠心,很多画面都是根据古代壁画或者出土文物复原的,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初读时,我甚至舍不得快速翻阅,而是像对待珍宝一样,每一页都要细细摩挲,感受纸张的纹理和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书卷气。这种对实体书本体的尊重和美学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只是一堆文字的集合,而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足够提升整个房间的文化氛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简直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站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它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动态感和现场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吊人胃口,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一个悬念,让你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的发展。比如讲述某些英雄人物的诞生和成长时,他会巧妙地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描述,让角色的行为逻辑变得更加丰满和可信,而不是孤立地展示一个神祇或异兽的传说。叙述的语言风格也极为考究,时而古朴庄重,仿佛直接从典籍中引用;时而又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地方俚语和民间口吻,使得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神话人物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仿佛就住在隔壁村庄的老人家口中流传的故事一样真实可感。这种在严肃与诙谐之间自由切换的功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绝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读完一个篇章,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下一页,去探寻下一个被时间尘封的秘密。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描写功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仿佛作者就是事件的在场者。无论是描绘上古洪荒之地的磅礴气势,还是刻画仙境瑶池的缥缈仙气,亦或是描绘凡人面对天灾时的无助与挣扎,文字的画面感都极其强烈。例如,在描述某位水神与旱魃的斗法时,文字不再是空洞的描述,而是通过对空气湿度的变化、泥土开裂的声响、云层颜色的变幻等感官细节的捕捉,将那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天地失衡带来的压迫感。再比如对特定法器的描绘,不是简单地说“他拿出了一件宝物”,而是会详尽地描述那宝物的材质、光泽、握在手中的温度,以及它散发出的那种古老而神秘的能量波动。这种对微观场景的精雕细琢,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止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全身的感官去体验这些超凡脱俗的事件,使得那些遥远的故事瞬间变得触手可及、鲜活无比。

评分

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神话体系的融合与区分上,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其实在不同的古籍和地方志中有着相互矛盾的记载,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它没有武断地采信某一个版本为“标准答案”。相反,作者非常坦诚地指出了这些分歧和演变路径,甚至引用了考据学家的观点来进行比对和分析。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让我们明白神话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随着历史、地理、民族迁徙而不断生长的活态文化集合体。比如对于某些特定的祭祀仪式和信仰符号的追溯,作者深入挖掘了其社会功能和演变逻辑,这比单纯讲述“谁战胜了谁”的故事要深刻得多。读完后,我不再是将神话简单地视为“古代的幻想文学”,而是将其视为一部记录古代社会结构、道德观念和宇宙观的活化石。这种深度的挖掘和理性的梳理,是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许多浅尝辄止的“神话故事集”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特,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被过度解读和翻拍烂俗的主流神祇,而是将笔墨集中在了那些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在主流文本中常常被一笔带过或者被边缘化的“边缘人物”和“地方异闻”上。我非常欣赏作者这种“考古式”的挖掘精神,他似乎深入到中国版图的各个角落,搜集那些散落在偏远山村、古老宗祠里的口头传说和未被正典化的神祇谱系。这些故事往往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朴素的民间智慧,它们所反映出的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秩序建立的渴望,比那些宏大的神界斗争更具人情味和烟火气。通过阅读这些相对“小众”的篇章,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华神话体系的博大精深和多元性,它远比我们过去通过教材了解到的要丰富得多,也更贴近真实的生活图景和情感投射。这更像是一部活态的民俗学田野调查报告,而不是简单的文学整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