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己。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教育自己。父母做好自己,孩子就能模仿、学习父母的优点,形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格。
★自然养育:成就主动自觉的好孩子。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顺从父母的乖孩子,而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力量、发现自己的优势,主动探索、不断学习,成为自觉上进的好孩子。
★不骄纵、不惩罚,孩子零叛逆成长。
亲子关系是验证教育成败的关键。惩罚、管制孩子,只会带来孩子的叛逆。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不骄纵、不惩罚,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长。
为什么孩子总是管不住?
为什么事事都让着他,他越不听话?
为什么越是管着他,他越喜欢对着干?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教育自己,而不是去管教孩子、培养一个乖孩子。
成长的本质是孩子自我成长,是父母渐渐放手的过程,而不是护在自己翅膀下。
请放下父母的架子,相信孩子能做好自己。
让孩子释放成长的天性,变成自觉、自信、自强、自我负责的好孩子。
目录
*章“零管制”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打倒父母的法西斯主义管理!”一心培养“好孩子”的父母,是否在某个瞬间,突然听到了孩子如此呐喊?的确,如今很多父母似乎走入了一条教育岔道,那就是——只有管制,才能让孩子听话。其实,培养好孩子,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那么一切都会顺其自然。父母要记得,只有“零管制”,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1.“快快长大,我要管妈妈”——放下父母的架子3
2.“妈妈说,做不完作业不准吃饭”——不要吓唬孩子6
3.“妈妈比老师还要严厉!”——别让自己成为“教官”9
4.“我好想和爸爸一起放风筝”——难道不能与孩子成朋友吗?12
5.“爸爸妈妈是大王,哪有我说话的权利”——孩子需要的是平等15
6.“我做什么,妈妈都监视我!”——拒绝专制,适当限制18
第二章宽容,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空间
孩子犯错,你被气得暴跳如雷;孩子顶嘴,你恨不能将其撕碎;孩子反传统,更是让你如临大敌……为什么,做父母的你,面对孩子是如此疲惫?这一切,只是因为你不明白:是孩子就会出现过失,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小毛病,就会表现得“时髦前卫”。想做好一个父母,宽容才是硬道理。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空间,这时你会发现:其实孩子没那么可恶!
1.孩子犯错,父母用宽容的胸怀给一个拥抱23
2.顶嘴的孩子,没你想象得那么糟!27
3.放松心情,宽容孩子的异想天开30
4.孩子反传统,妈妈别揪心33
5.让孩子自由地“人来疯”36
6.用微笑“消化”孩子的情绪39
7.宽容≠纵容,别把二者弄混淆42
第三章切记!别用坏脾气来教育孩子
“小兔崽子,我叫你不听话!”每个夜晚,我们仿佛都能听到这样的“战斗号角”在某个家庭中飘荡而出。也许,某个孩子的成绩又没考好;也许,某个孩子又惹父母生气;也许,某个孩子又……够了,难道就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身为父母的你,就可以口无遮拦地咒骂吗?孩子的心是脆弱的,是柔软的,你的坏脾气,只能带给孩子无尽的痛苦。好孩子,不是被骂出来的,不是被爸爸妈妈的坏脾气逼出来的!
1.学着“有话好好说”,别对孩子显刻薄47
2.郁闷的爸爸,别对着女儿说话51
3.小小少年,经不住人前训斥54
4.用拳头说话的父母,注定是失败的57
5.坏脾气,孩子胆怯的催化剂60
6.风趣一点,让孩子笑着长大63
第四章好父母,谨记这几句不该说的话
你是否发现,当你说完某些话时,孩子脸上露出了失落的神情;你是否发现,当你说完某些话时,孩子噙着眼泪,握紧了拳头;你是否发现,当你说完某些话时,孩子反而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陌生?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不懂如何说话造成的。要记住,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佳工具,父母们应该掌握和孩子沟通的语言艺术,合理运用这个工具,这样才能奏出美妙的心灵协奏曲!
1.“你笨得像头驴!”——讽刺,孩子信心的杀手69
2.“孩子,你可是全家的寄托啊!”——父母少来点高期望72
3.“你怎么永远都不如别人?”——别太看不起自己娃76
4.“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你到底还能做什么!”
——伤人的话少讲为妙79
5.“等会儿再说吧,你没看到父母很忙么!”
——不要关上交流的窗户82
第五章孩子的学习,帮助才是上策
“爸爸妈妈,我怎么也考不好,我真对不起你们”“爸爸,我真的好害怕考试,求你别打我”一说起学习,孩子仿佛能写下一本“血泪书”。孩子的成长中,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所以,他们才有那么多的抱怨,才有那么多的不解。身为父母的你,只有伸出热情的手,帮助孩子扫清学业上的障碍,这样他才能在茫茫学海里平稳驾驭航船。
1.只有鼓励,才能让孩子摆脱“失败综合征”87
2.与其再三督促,不如帮孩子明确学习动机91
3.父母越上火,孩子越偏科94
4.“我好害怕考试啊!”——孩子的心声,你听到了吗?97
5.“孩子,学习的确很累!”——让孩子感受到认同100
6.“小小老师”孩子当104
第六章松开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梦想
“曾经,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孩子这样的内心畅想,不知也曾是个孩子的父母,心里会作何感想?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对孩子有着独特的期望;但鲤鱼跃过龙门的概率毕竟不是很高,与其给孩子们设计未来,不如让他们自己去闯出个未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孩子们在未来的路上快乐的成长吧。
1.放开手,让孩子编织自己的交际天空109
2.孩子的理想,请你不要太干涉113
3.给孩子三分之一的决策权116
4.少点唠叨,让孩子自由地翱翔119
5.“天空为何是蓝的?”——好奇的孩子才是“好孩子”122
6.“妈妈,我的特长不在特长班”125
第七章言传身教,教育孩子避免“强制执行”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语言,都深受父母的影响,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并非只是耸人听闻的话语。苹果树能否结出健康的果实,关键是靠根系的吸收和输送。所以,想要得到一个好孩子,那么父母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试想,一个作恶多端的“通天大盗”,无论如何严肃地要求孩子,又怎能培养出一身正气的“超级警察”?
1.与其告诉他“别撒谎”,不如自己做榜样131
2.难听的脏话是爸爸的遗传134
3.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妙招——以身作则137
4.要想孩子品行端,自己首先站得正140
5.孝敬,父母要做领头人144
6.做孩子“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好榜样147
第八章少点溺爱,孩子才会茁壮成长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孩子怎么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他们却越来越不听话,越不正常!他们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怎么还这么不懂事?”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失败的。因为,他们从没听过这样一句话——物质的进步并不能代表人类的进步,而心灵的升华才是社会前进的标志。孩子亦是如此,除了物质关怀,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香甜的“心灵鸡汤”。
1.*可怕的礼物——溺爱153
2.一味溺爱,孩子只能变得任性156
3.心灵之爱比物质之爱更珍贵159
4.孩子没有好朋友,都是溺爱惹的祸162
5.脆弱的宝宝——溺爱,让孩子染上了蛋壳心理165
6.适当制造障碍,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168
第九章善于引导,父母“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如何纠正孩子的缺点,让他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因为,说教很难起到积极的效果。其实,父母忘记了这样一句经典的教育理论:“积极引导起到的效用,往往比说理教育还好,它既能融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含蓄且委婉,又有利于孩子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心态。”所以,放弃说教,积极引导吧,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避开人生路上的弯道!
1.引导 疏通,“暴脾气”的孩子大变身173
2.只有适当刺激,才能让孩子摆脱自负176
3.“鼓上蚤”的孩子要不得179
4.丢三落四不可怕,只要父母肯引导182
5.孩子,能不做小小“磨蹭郎”吗?185
6.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孩子才能把握明天189
第十章家庭温暖,我们需要正确的关爱
缺乏温暖,是不少家庭的通病。也许父母有很多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庭、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工作压力大,没有心情陪孩子玩耍、没有心思指导孩子做作业。但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父母必须放下压力、丢掉借口,用心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样他才能更好地去爱自己、爱别人,成为一个自信乐观、善良有爱的人。
1.学会信任,对孩子充分信任而不“放任”195
2.以身作则,你是我们的好榜样197
附录
献给家长们的95条建议199
儿童十二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204
前言
“我不想回家,因为家就像监狱,爸爸妈妈总是管着我,限制着我,让我毫无自由。”听到孩子发出如此感慨,相信一心想要培养“好孩子”的你,一定会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天啊,孩子这是怎么了?
不要怪罪孩子,其实孩子有了这种想法,要怪罪的只有父母自己。想想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是否听过他表达内心的话语?你是否在心烦意乱时,对着孩子说“快给我闭嘴”?当孩子有了与你相悖的梦想时,你是否毫不犹豫地回绝了他?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此时都会内疚地低下头……
马克思曾经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这句话的含义就是:父母是一个“教育”家,而不是一个“管制”犯人的狱警。管制,只能让孩子心存不满;管制,只能让孩子心怀胆怯;管制,只能让孩子与你的预期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变得让你寒心!
也许你会说:“我根本没有管制过孩子!”这么说,恰恰证明了你不是一个成功的父母。也许你并不了解,打骂就是管制;坏脾气就是管制;冷嘲热讽的语言就是管制;没有原则的溺爱就是管制;不懂言传身教的心态就是管制……因为,当你做出这一切时,你就已经关闭了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大门,仅凭“想当然”来教育孩子。这,不是管制又是什么?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父母就必须痛下决心,改变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但是,自己该如何改变才能挽回局面呢?面对这个问题,父母们一定挠破了头皮。别着急,正是因为知晓你的困惑,这本《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才会摆在你的面前。当你翻开本书,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内心的疑惑,在这里都有着详尽的解答!短小精悍的生活再现、浅显易懂的案例分析、经典实用的教子绝招……这一切不正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么?
看到这些,聪明的你一定不会再被困惑搅扰得睡不着觉!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目标。所以,请父母们不要再犹豫,赶紧翻开书本,带着自己的困扰,吸取先进的经验,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从而实现成为“教育专家”的梦想吧!
媒体评论
教育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父母是一个“教育”家,而不是一个“管制”犯人的狱警。管制,只能让孩子心存不满;管制,只能让孩子心怀胆怯;管制,只能让孩子与你的预期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变得让你寒心!
——本书作者万象
内容简介
很多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服从管教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当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反而不听话、和父母对着干时,父母往往大失所望,甚至勃然大怒,进而惩罚孩子,有时候甚至是体罚。这样做不仅不能教育孩子,反而会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孩子也更加叛逆。
其实,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叛逆也不全是孩子的错。教育孩子的本质是父母教育自己;孩子成长的本质是自我成长,而不是填鸭式教育。
父母要转变思路,改变以往溺爱、过度约束的教养方式,学会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家,让孩子释放自我成长的天性,在迎接挑战、战胜挫折中发现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认同感,变成自觉、自信、自强、自我负责的好孩子。
作者简介
万象,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图书策划工作,与导师共同参与多家企业的员工心理研究和辅导,著有多部心理学及家庭教育畅销书。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出乎意料地清新且富有洞察力,完全没有传统教育理论的刻板和晦涩。阅读过程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挚友进行深度对话。它没有给出僵硬的“SOP”(标准操作流程),而是鼓励父母去观察自己的孩子,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信号”。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机械地套用别人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我发现,书中对于“界限设置”的讨论非常成熟。它教导我们如何坚定而不带怒气地表达拒绝,如何使用“我信息”而非指责性的“你信息”。这不仅仅是育儿技巧,更是一种自我情绪管理的训练。我过去常常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情绪爆发,然后陷入深深的自责。这本书帮助我厘清了:我的情绪是我的责任,而孩子的行为则是他需要学习的功课。这种清晰的界限划分,让整个家庭氛围都变得更加松弛和有章法。
评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尊重”置于一切养育行为的核心。它没有回避管教的必要性,但它巧妙地将“管教”重新定义为“教导”和“引导”,而非“控制”和“矫正”。这种视角的转换非常关键,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那些脱口而出的批评和命令,很多时候,那并非出于教育的需要,而更像是对自身失控感的一种反应。书中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和处理方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强调,在接纳情绪的同时,依然可以坚定地设立行为底线,这比我之前读到的那些“一味哄劝”或“强行压制”的方法要实用得多。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自然后果”的阐述,它不是冷冰冰的惩罚,而是让孩子亲身体验选择带来的合理结果,这才是建立责任感的基石。这种细腻的区分,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爱,是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经历和学习,而不是替他们扫清所有障碍。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吸引人眼球,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那种既能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又不会走极端、陷入“鸡飞狗跳”的管教模式的方法。很多育儿书谈到规矩和界限时,总会给我一种过度强调控制的压迫感,或者反过来,又过于放任自由,让人担心孩子会无法无天。这本书的“不骄纵、不惩罚”的定位,似乎提供了一条更为温和、更具人文关怀的中间道路。我个人特别看重培养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和自律性,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的奖惩机制来维持表面的听话。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如何建立真正有效的沟通桥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理解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仅仅因为害怕被罚而顺从。特别是关于“骄纵”的界定,如何区分合理的关爱与溺爱,这一点,我认为是现代父母最常感到困惑的地方。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情境分析和应对策略,哪怕只是一个思考框架,都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放下焦虑,相信孩子自身的成长节奏,同时又不失引导的艺术。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父母自身成长的关注。这本书并非只聚焦于“如何改造孩子”,而是大量篇幅探讨了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自动化反应”和“未被满足的童年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严苛,源于我们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限制和创伤的投射。书中引导我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去识别那些让我们瞬间“变回”严厉父母的触发点。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稳定亲子关系的根本。它并非贩卖轻松育儿的假象,而是坦诚地指出,这种养育方式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觉察力和情感劳动。但回报是巨大的:一个更平静、更自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一个内心更稳定、更能自主负责的孩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本深度的人性成长手册,它赋予了我在面对育儿挑战时,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选择更智慧的回应。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不惩罚”的理念有些怀疑,担心这是否意味着对所有错误行为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然而,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深刻揭示了惩罚的短期有效性和长期破坏性——惩罚建立的是恐惧,而非理解和内化。作者提供了大量替代惩罚的实用工具,比如“修复性对话”、“共同解决问题”的步骤。我尝试着在孩子打翻牛奶后,没有急着责备,而是先一起清理,然后讨论下次如何更小心。这个过程虽然比直接呵斥要耗费更多时间和耐心,但孩子在整个过程中的专注和主动性,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惩罚后的“口头道歉”。这种注重“修复”而非“报复”的养育理念,让我看到了一种更有力量、更能培养孩子同理心的路径。它教会我,对孩子的尊重,首先体现在不对他们的错误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将错误视为成长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