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不骄纵、不惩罚的自然养育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不骄纵、不惩罚的自然养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正面管教
  • 自然养育
  • 儿童教育
  • 行为习惯
  • 情绪管理
  • 家庭教育
  • 不打骂
  • 尊重孩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京景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007514
商品编码:20324987727

具体描述





  

★育儿先育己。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教育自己。父母做好自己,孩子就能模仿、学习父母的优点,形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格。 

★自然养育:成就主动自觉的好孩子。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顺从父母的乖孩子,而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力量、发现自己的优势,主动探索、不断学习,成为自觉上进的好孩子。

 

★不骄纵、不惩罚,孩子零叛逆成长。 
亲子关系是验证教育成败的关键。惩罚、管制孩子,只会带来孩子的叛逆。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不骄纵、不惩罚,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长。 
为什么孩子总是管不住? 
为什么事事都让着他,他越不听话? 
为什么越是管着他,他越喜欢对着干?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教育自己,而不是去管教孩子、培养一个乖孩子。 
成长的本质是孩子自我成长,是父母渐渐放手的过程,而不是护在自己翅膀下。 
请放下父母的架子,相信孩子能做好自己。 
让孩子释放成长的天性,变成自觉、自信、自强、自我负责的好孩子。  

目录

*章“零管制”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打倒父母的法西斯主义管理!”一心培养“好孩子”的父母,是否在某个瞬间,突然听到了孩子如此呐喊?的确,如今很多父母似乎走入了一条教育岔道,那就是——只有管制,才能让孩子听话。其实,培养好孩子,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那么一切都会顺其自然。父母要记得,只有“零管制”,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1.“快快长大,我要管妈妈”——放下父母的架子3

2.“妈妈说,做不完作业不准吃饭”——不要吓唬孩子6

3.“妈妈比老师还要严厉!”——别让自己成为“教官”9

4.“我好想和爸爸一起放风筝”——难道不能与孩子成朋友吗?12

5.“爸爸妈妈是大王,哪有我说话的权利”——孩子需要的是平等15

6.“我做什么,妈妈都监视我!”——拒绝专制,适当限制18

 

第二章宽容,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空间

孩子犯错,你被气得暴跳如雷;孩子顶嘴,你恨不能将其撕碎;孩子反传统,更是让你如临大敌……为什么,做父母的你,面对孩子是如此疲惫?这一切,只是因为你不明白:是孩子就会出现过失,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小毛病,就会表现得“时髦前卫”。想做好一个父母,宽容才是硬道理。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空间,这时你会发现:其实孩子没那么可恶!

1.孩子犯错,父母用宽容的胸怀给一个拥抱23

2.顶嘴的孩子,没你想象得那么糟!27

3.放松心情,宽容孩子的异想天开30

4.孩子反传统,妈妈别揪心33

5.让孩子自由地“人来疯”36

6.用微笑“消化”孩子的情绪39

7.宽容≠纵容,别把二者弄混淆42

 

第三章切记!别用坏脾气来教育孩子

“小兔崽子,我叫你不听话!”每个夜晚,我们仿佛都能听到这样的“战斗号角”在某个家庭中飘荡而出。也许,某个孩子的成绩又没考好;也许,某个孩子又惹父母生气;也许,某个孩子又……够了,难道就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身为父母的你,就可以口无遮拦地咒骂吗?孩子的心是脆弱的,是柔软的,你的坏脾气,只能带给孩子无尽的痛苦。好孩子,不是被骂出来的,不是被爸爸妈妈的坏脾气逼出来的!

1.学着“有话好好说”,别对孩子显刻薄47

2.郁闷的爸爸,别对着女儿说话51

3.小小少年,经不住人前训斥54

4.用拳头说话的父母,注定是失败的57

5.坏脾气,孩子胆怯的催化剂60

6.风趣一点,让孩子笑着长大63

 

第四章好父母,谨记这几句不该说的话

你是否发现,当你说完某些话时,孩子脸上露出了失落的神情;你是否发现,当你说完某些话时,孩子噙着眼泪,握紧了拳头;你是否发现,当你说完某些话时,孩子反而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陌生?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不懂如何说话造成的。要记住,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佳工具,父母们应该掌握和孩子沟通的语言艺术,合理运用这个工具,这样才能奏出美妙的心灵协奏曲!

1.“你笨得像头驴!”——讽刺,孩子信心的杀手69

2.“孩子,你可是全家的寄托啊!”——父母少来点高期望72

3.“你怎么永远都不如别人?”——别太看不起自己娃76

4.“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你到底还能做什么!”

——伤人的话少讲为妙79

5.“等会儿再说吧,你没看到父母很忙么!”

——不要关上交流的窗户82

 

第五章孩子的学习,帮助才是上策

“爸爸妈妈,我怎么也考不好,我真对不起你们”“爸爸,我真的好害怕考试,求你别打我”一说起学习,孩子仿佛能写下一本“血泪书”。孩子的成长中,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所以,他们才有那么多的抱怨,才有那么多的不解。身为父母的你,只有伸出热情的手,帮助孩子扫清学业上的障碍,这样他才能在茫茫学海里平稳驾驭航船。

1.只有鼓励,才能让孩子摆脱“失败综合征”87

2.与其再三督促,不如帮孩子明确学习动机91

3.父母越上火,孩子越偏科94

4.“我好害怕考试啊!”——孩子的心声,你听到了吗?97

5.“孩子,学习的确很累!”——让孩子感受到认同100

6.“小小老师”孩子当104

 

第六章松开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梦想

“曾经,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孩子这样的内心畅想,不知也曾是个孩子的父母,心里会作何感想?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对孩子有着独特的期望;但鲤鱼跃过龙门的概率毕竟不是很高,与其给孩子们设计未来,不如让他们自己去闯出个未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孩子们在未来的路上快乐的成长吧。

1.放开手,让孩子编织自己的交际天空109

2.孩子的理想,请你不要太干涉113

3.给孩子三分之一的决策权116

4.少点唠叨,让孩子自由地翱翔119

5.“天空为何是蓝的?”——好奇的孩子才是“好孩子”122

6.“妈妈,我的特长不在特长班”125

 

第七章言传身教,教育孩子避免“强制执行”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语言,都深受父母的影响,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并非只是耸人听闻的话语。苹果树能否结出健康的果实,关键是靠根系的吸收和输送。所以,想要得到一个好孩子,那么父母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试想,一个作恶多端的“通天大盗”,无论如何严肃地要求孩子,又怎能培养出一身正气的“超级警察”?

1.与其告诉他“别撒谎”,不如自己做榜样131

2.难听的脏话是爸爸的遗传134

3.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妙招——以身作则137

4.要想孩子品行端,自己首先站得正140

5.孝敬,父母要做领头人144

6.做孩子“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好榜样147

 

第八章少点溺爱,孩子才会茁壮成长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孩子怎么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他们却越来越不听话,越不正常!他们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怎么还这么不懂事?”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失败的。因为,他们从没听过这样一句话——物质的进步并不能代表人类的进步,而心灵的升华才是社会前进的标志。孩子亦是如此,除了物质关怀,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香甜的“心灵鸡汤”。

1.*可怕的礼物——溺爱153

2.一味溺爱,孩子只能变得任性156

3.心灵之爱比物质之爱更珍贵159

4.孩子没有好朋友,都是溺爱惹的祸162

5.脆弱的宝宝——溺爱,让孩子染上了蛋壳心理165

6.适当制造障碍,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168

 

第九章善于引导,父母“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如何纠正孩子的缺点,让他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因为,说教很难起到积极的效果。其实,父母忘记了这样一句经典的教育理论:“积极引导起到的效用,往往比说理教育还好,它既能融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含蓄且委婉,又有利于孩子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心态。”所以,放弃说教,积极引导吧,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避开人生路上的弯道!

1.引导 疏通,“暴脾气”的孩子大变身173

2.只有适当刺激,才能让孩子摆脱自负176

3.“鼓上蚤”的孩子要不得179

4.丢三落四不可怕,只要父母肯引导182

5.孩子,能不做小小“磨蹭郎”吗?185

6.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孩子才能把握明天189

 

第十章家庭温暖,我们需要正确的关爱

缺乏温暖,是不少家庭的通病。也许父母有很多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庭、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工作压力大,没有心情陪孩子玩耍、没有心思指导孩子做作业。但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父母必须放下压力、丢掉借口,用心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样他才能更好地去爱自己、爱别人,成为一个自信乐观、善良有爱的人。

1.学会信任,对孩子充分信任而不“放任”195

2.以身作则,你是我们的好榜样197

 

附录

献给家长们的95条建议199

儿童十二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204

前言

“我不想回家,因为家就像监狱,爸爸妈妈总是管着我,限制着我,让我毫无自由。”听到孩子发出如此感慨,相信一心想要培养“好孩子”的你,一定会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天啊,孩子这是怎么了? 
不要怪罪孩子,其实孩子有了这种想法,要怪罪的只有父母自己。想想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是否听过他表达内心的话语?你是否在心烦意乱时,对着孩子说“快给我闭嘴”?当孩子有了与你相悖的梦想时,你是否毫不犹豫地回绝了他?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此时都会内疚地低下头…… 
马克思曾经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这句话的含义就是:父母是一个“教育”家,而不是一个“管制”犯人的狱警。管制,只能让孩子心存不满;管制,只能让孩子心怀胆怯;管制,只能让孩子与你的预期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变得让你寒心! 
也许你会说:“我根本没有管制过孩子!”这么说,恰恰证明了你不是一个成功的父母。也许你并不了解,打骂就是管制;坏脾气就是管制;冷嘲热讽的语言就是管制;没有原则的溺爱就是管制;不懂言传身教的心态就是管制……因为,当你做出这一切时,你就已经关闭了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大门,仅凭“想当然”来教育孩子。这,不是管制又是什么?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父母就必须痛下决心,改变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但是,自己该如何改变才能挽回局面呢?面对这个问题,父母们一定挠破了头皮。别着急,正是因为知晓你的困惑,这本《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才会摆在你的面前。当你翻开本书,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内心的疑惑,在这里都有着详尽的解答!短小精悍的生活再现、浅显易懂的案例分析、经典实用的教子绝招……这一切不正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么? 
看到这些,聪明的你一定不会再被困惑搅扰得睡不着觉!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目标。所以,请父母们不要再犹豫,赶紧翻开书本,带着自己的困扰,吸取先进的经验,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从而实现成为“教育专家”的梦想吧! 

媒体评论

教育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父母是一个“教育”家,而不是一个“管制”犯人的狱警。管制,只能让孩子心存不满;管制,只能让孩子心怀胆怯;管制,只能让孩子与你的预期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变得让你寒心!

——本书作者万象

内容简介

很多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服从管教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当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反而不听话、和父母对着干时,父母往往大失所望,甚至勃然大怒,进而惩罚孩子,有时候甚至是体罚。这样做不仅不能教育孩子,反而会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孩子也更加叛逆。

其实,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叛逆也不全是孩子的错。教育孩子的本质是父母教育自己;孩子成长的本质是自我成长,而不是填鸭式教育。

父母要转变思路,改变以往溺爱、过度约束的教养方式,学会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家,让孩子释放自我成长的天性,在迎接挑战、战胜挫折中发现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认同感,变成自觉、自信、自强、自我负责的好孩子。

 

作者简介

万象,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图书策划工作,与导师共同参与多家企业的员工心理研究和辅导,著有多部心理学及家庭教育畅销书。

 

  


告别焦虑,拥抱自在:一本送给每一位新手父母的养育指南 为人父母,是生命中最深刻也最动人的旅程。从孕育一个小生命开始,到看着他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到他逐渐长大,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这个过程充满了喜悦、惊喜,也伴随着无数的困惑和挑战。面对一个全新的生命,我们常常怀揣着最美好的期望,却又在现实的养育过程中感到手足无措。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育儿信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与他建立深厚的连接?如何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时,引导他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有责任感的个体? 这本书,正是为你而写。它不是一本充满条条框框的教条手册,也不是一本贩卖焦虑的“速成”指南。它是一份真诚的邀请,邀请你重新审视养育的本质,回归育儿的初心。它将陪伴你穿越育儿路上的迷雾,让你看到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也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 一、理解孩子的语言: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孩子的情绪,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语言。当孩子因为得不到玩具而哭闹,当他因为受挫而发脾气,当他因为不被理解而沉默,这些都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正在用尽全力表达内心的需求和感受。然而,我们常常习惯于用成人的逻辑去解读孩子的行为,用命令和指责来回应他们的情绪。我们告诉他们“不哭!”“别闹!”“这有什么好委屈的?”殊不知,这些话语正在关上孩子与我们沟通的大门,让他们感到孤独和被误解。 本书将带领你深入理解孩子的情绪语言,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如何在孩子情绪爆发时给予恰当的回应,帮助他们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和否定。我们会分享一些简单实用的沟通技巧,让你能够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建立起基于信任和理解的亲子关系。当你学会用孩子的语言与他对话,你会发现,原来孩子并非“难以管教”,而是需要被真正地看见和听见。 二、尊重孩子的节奏:放手与引导的智慧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发展轨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别人家的孩子”所干扰,焦虑于自家孩子是否“落后”。我们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于是早早地给他们安排各种课程,设定各种目标,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天赋。 本书倡导一种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的养育方式。我们将深入探讨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帮助你了解孩子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养育计划。我们会分享如何通过观察和陪伴,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以支持和鼓励的方式引导他们自主探索。放下不必要的比较和催促,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你会惊喜地发现,当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时,他们所展现出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和动人。 三、建立内在的驱动力:培养孩子的自主与自信 “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优秀,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能够自我激励,自我驱动。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科学的养育方式逐渐培养出来的。许多父母习惯于通过外部的奖惩机制来激励孩子,殊不知,过度的依赖外部评价,会让孩子失去内在的动力,变得被动和依赖。 本书将帮助你理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提供选择、鼓励尝试、允许犯错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我们会分享如何通过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结果,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学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当孩子能够从内而外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他们自然会愿意去付出努力,去克服困难。这种自主与自信,将成为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四、温和而坚定地界定边界:爱与规则的平衡 许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既希望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又担心过于放纵会导致孩子无法无天。如何既能保持亲子关系的温暖,又能有效地设定规则,界定边界,是许多父母头疼的问题。 本书将为你提供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界定边界的方法。我们将探讨如何与孩子一起建立合理的家庭规则,并以清晰、一致的方式执行。我们会分享如何在规则面前保持灵活,理解孩子偶尔的“试探”和“挑战”,并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孩子会逐渐学会尊重规则,理解界限,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责任感和自律性。爱与规则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筑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石。 五、父母的成长: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学习的过程。我们常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将自己的童年经历、固有观念投射在孩子身上,甚至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自己曾经的“创伤”。 本书不仅关注如何养育孩子,也关注父母自身的成长。我们将鼓励你反思自己的育儿模式,觉察原生家庭的影响,并学习如何以更成熟、更健康的心态面对育儿中的挑战。我们会分享如何通过自我关怀,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更好地成为孩子人生中的引路人。当你能够不断学习、反思和成长,你将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也是他们最值得效仿的榜样。 这是一份送给所有父母的礼物,一份关于爱、理解、尊重和成长的礼物。 这本书将带领你告别育儿的焦虑和疲惫,拥抱与孩子共度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它会告诉你,最好的养育,不是无休止的管教和控制,而是以爱为基石,以理解为桥梁,以尊重为导向,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茁壮成长,成为他们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愿这本书,能成为你育儿路上最温暖的陪伴,最坚实的后盾。愿你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收获无尽的喜悦,体验生命中最深刻的爱与被爱。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不惩罚”的理念有些怀疑,担心这是否意味着对所有错误行为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然而,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深刻揭示了惩罚的短期有效性和长期破坏性——惩罚建立的是恐惧,而非理解和内化。作者提供了大量替代惩罚的实用工具,比如“修复性对话”、“共同解决问题”的步骤。我尝试着在孩子打翻牛奶后,没有急着责备,而是先一起清理,然后讨论下次如何更小心。这个过程虽然比直接呵斥要耗费更多时间和耐心,但孩子在整个过程中的专注和主动性,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惩罚后的“口头道歉”。这种注重“修复”而非“报复”的养育理念,让我看到了一种更有力量、更能培养孩子同理心的路径。它教会我,对孩子的尊重,首先体现在不对他们的错误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将错误视为成长的契机。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尊重”置于一切养育行为的核心。它没有回避管教的必要性,但它巧妙地将“管教”重新定义为“教导”和“引导”,而非“控制”和“矫正”。这种视角的转换非常关键,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那些脱口而出的批评和命令,很多时候,那并非出于教育的需要,而更像是对自身失控感的一种反应。书中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和处理方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强调,在接纳情绪的同时,依然可以坚定地设立行为底线,这比我之前读到的那些“一味哄劝”或“强行压制”的方法要实用得多。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自然后果”的阐述,它不是冷冰冰的惩罚,而是让孩子亲身体验选择带来的合理结果,这才是建立责任感的基石。这种细腻的区分,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爱,是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经历和学习,而不是替他们扫清所有障碍。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吸引人眼球,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那种既能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又不会走极端、陷入“鸡飞狗跳”的管教模式的方法。很多育儿书谈到规矩和界限时,总会给我一种过度强调控制的压迫感,或者反过来,又过于放任自由,让人担心孩子会无法无天。这本书的“不骄纵、不惩罚”的定位,似乎提供了一条更为温和、更具人文关怀的中间道路。我个人特别看重培养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和自律性,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的奖惩机制来维持表面的听话。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如何建立真正有效的沟通桥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理解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仅仅因为害怕被罚而顺从。特别是关于“骄纵”的界定,如何区分合理的关爱与溺爱,这一点,我认为是现代父母最常感到困惑的地方。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情境分析和应对策略,哪怕只是一个思考框架,都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放下焦虑,相信孩子自身的成长节奏,同时又不失引导的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出乎意料地清新且富有洞察力,完全没有传统教育理论的刻板和晦涩。阅读过程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挚友进行深度对话。它没有给出僵硬的“SOP”(标准操作流程),而是鼓励父母去观察自己的孩子,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信号”。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机械地套用别人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我发现,书中对于“界限设置”的讨论非常成熟。它教导我们如何坚定而不带怒气地表达拒绝,如何使用“我信息”而非指责性的“你信息”。这不仅仅是育儿技巧,更是一种自我情绪管理的训练。我过去常常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情绪爆发,然后陷入深深的自责。这本书帮助我厘清了:我的情绪是我的责任,而孩子的行为则是他需要学习的功课。这种清晰的界限划分,让整个家庭氛围都变得更加松弛和有章法。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父母自身成长的关注。这本书并非只聚焦于“如何改造孩子”,而是大量篇幅探讨了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自动化反应”和“未被满足的童年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严苛,源于我们自身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限制和创伤的投射。书中引导我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去识别那些让我们瞬间“变回”严厉父母的触发点。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稳定亲子关系的根本。它并非贩卖轻松育儿的假象,而是坦诚地指出,这种养育方式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觉察力和情感劳动。但回报是巨大的:一个更平静、更自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一个内心更稳定、更能自主负责的孩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本深度的人性成长手册,它赋予了我在面对育儿挑战时,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选择更智慧的回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