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博士妈育儿手记,给孩子面对未来世界的钥匙。李沉简、孙茂松、吴军、蒋雯丽、王怀南、王千源倾力推荐!
1. 作者既是互联网企业高管,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本书是她“从职场和社会用人需求的角度,从科技带来的变革和我们的孩子面临的未来世界的角度”,对自己的育儿方法所做的总结与反思。
2. 北京大学教授李沉简、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大学之路》作者吴军、知名演员蒋雯丽、宝宝树创始人兼CEO王怀南、东京国际电影节*佳男演员王千源倾力推荐!
3. 关于学习,注重成绩还是注重快乐?本书会告诉你,成绩可以与快乐同在,只看你能不能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是否知道哪些该抓住、哪些该放手,有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
4. 关于变化的世界,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的能力和成长的心态,以及如何适应变化、拥抱变化。
5. 关于家有二孩,有兄弟或姐妹,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分享,也学会力争和妥协,两个孩子的快乐不止1+1。
在这个科技与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未来世界需要怎样的人才?
怎样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培养孩子具备相应的技能?
如何教会孩子时间管理,提升孩子的专注度?
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创业意识?
怎样让孩子具有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这本书是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大儿子已在剑桥读书的妈妈的教育心得。作者援引教育经典,记录性格迥异的两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与你分享将孩子培养为未来世界所需要的人才的途径。
推荐序 共同享受成长的过程
自 序 真正的教育,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之中
引 言 世界公民和面向未来的教育
第一章 魔鬼老大,天使老二
魔鬼偶尔露出天使的笑容
天使其实就是个孩子
我家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第二章 智力开发和好习惯:一条更短的路
早期教育链接千亿个脑细胞
专注才能学好
时间管理,学习必备
一直有一本正在读的书
不做第一名
第三章 创造力:给孩子的空间留出空白
无穷可能:保持孩子的想象力
无限能力:孩子没有天花板
创业从娃娃开始
我在哪里,我缺些什么,我如何进步
大咖,读博士有用吗
天才密码
第四章 身心健康:幸福是可以教授的
马斯洛的幸福金字塔
体育和睡觉,一个都不能少
行万里路,见识本身就是教育
孩子的交际学
自信心和领导力:重要的和被放大的
第五章 我不教的事和我反复教的事
身教比言传更有用的事:金钱、礼貌、朋友
他们长大了就会的事:过马路、看风景、女朋友
我不管的事:作业、教学、午餐
我一定要灌输的事:善待他人,简单生活
家,是那个里面温暖的地方
第六章 放大很多倍的快乐
魔鬼和天使兄弟的快乐生活
弟弟不是另外一个我
长大了,我就是哥哥了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后 记
参考文献
诸葛越
她是学霸——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硕士与博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应用数学硕士,曾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她是互联网企业高管——Hulu(葫芦软件)公司全球研发副总裁、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曾任览盛移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产品总监,微软北京研发中心项目总经理。
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开设有微信公众号“东西方教育”,大儿子已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自然学科。
我们正处在古今中外各种潮流剧烈冲撞的交会点上,我们的教育更被历史性地推向了风口浪尖。诸葛越特有的经历使她成为很适合讨论这个话题的人。更为可贵的是,她行文的态度同孩子讲话一般率真,仿佛与您对面席地而坐,一杯清茶,娓娓道来。
——孙茂松(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系主任)
诸葛越博士作为一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成功地将两个孩子培养成才的妈妈,对于精英教育有系统而独到的方法,她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通向精英的道路。
——吴军(学者,硅谷投资人,《大学之路》作者)
这本书是诸葛越多年教育孩子的经验,是她十几年培养两个优秀儿子的分享,当然,加上技术女逻辑严谨的总结,是一本独特而有远见的育儿书。
——蒋雯丽(知名演员)
教育不应是个焦虑的过程,愿这本书能够让家长们在初窥精英教育方式的同时,亦能够获得一些可活学活用的启迪。
——王怀南(宝宝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很高兴向大家推荐朋友诸葛越的新书,我们可以跟她一起,探索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学做不一般的妈妈,学做不一般的爸爸,培养不一般的宝贝,与孩子共同成长。
——王千源(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佳男演员)
世界公民和面向未来的教育
我和我的孩子们站在一个独特的地方,仿佛有三条不同维度的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这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英汉双语的学习,以及信息技术带来的从现代教育到未来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你们一定在电影里看见过这样的镜头:夜间的大城市,车流在时间加速的空间里,用灯火画出流光溢彩的线条和画面。在未来的数年中,很多家长和孩子也会站到同样的位置,和我们一样惊喜于这交汇带来的瑰丽美景和无限可能,同时也面临着这快速变化的世界带来的焦虑和选择。
东方教育还是西方教育,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当20岁的我拖着一只箱子只身来到纽约求学的时候,中国学生出国远远不如今天这么普遍,没有今天这么容易,没有这么多选择,也没有这么激烈的竞争。
我自己的文化背景,应该算是东西方交汇。我是在没有读完大学的时候出国的,基本的文化背景是中国的,从工作和独立生活中学来的实用技能是美国的。小说,我大都读中文的,非小说,我读英文的。我用中文或英文都可以上台演讲,在美国听美国流行歌,看他们的脱口秀,去他们的摇滚音乐会,听他们的广播电台,回国后恶补十几年的中文歌,备感亲切。车窗外的风景,仿佛可以指挥切换心情和电台。我和一群与我类似的人自称“生活在夹缝里”。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夹缝。我们对西方的理念比较认同,但东方的环境让我们更加舒适。
抑或,我们也可以说是生活在东西方文化之上的人,叫“sweet spot”, 甜蜜点,我们可以取两边之长。这种能够游刃于东西两岸的能力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包括工作机会和社交机会,也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属于东西方之间的“桥梁”。
我这一代的中国人,一般还是会问:“你是哪里人?”我本人一般都会避免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的祖籍、出生地、小时候成长的地方、长大后成长的地方、住得最久的地方、印象最深的地方,都不是同一个。我没什么地域和老乡的概念。或许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个问题,能第一时间回答出一个国家,就算及格了。
信息技术带来了世界的扁平化。我们的下一代中,许多人会是国际化的一代。他们会有更宽广的视野,相比于他们的背景、出生地和父母,他们个人的能力会更大程度地决定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他们可能没有家乡,需要不断适应变化。
在我写有关东西方教育的博客的这几年里,孩子去海外留学已经从少数人的选择转为蔚然成风。2013~2014 学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总计近30 万,连续10 年留美人数增长率为两位数,出国留学的孩子年龄也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国内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单纯地走出去是否就是解决方案?这些很早就游走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孩子,真的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吗?他们是否与本土文化脱节,这又会带来什么长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生活的世界也从以西方为中心变得更加多元化。我发现自己不仅与中国父母讨论在西方教育中是如何培养孩子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也与美国家长研习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孩子是如何在STEM(理科)方面取得更好成绩的,而这个硬技能又是面临科技发展的未来职场所必要的。在2013 年的美国畅销书《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 中, 阿曼达·里普利(Amanda Ripley)对比和反思了美国中学教育与其他国家相比的许多不足。
再者,国内各类新的教育尝试也开始发展,比如大城市的中学设立了国际部,或者在高中开设面向海外留学的班级;不少学校尝试双语教学,引进更加多样的课程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于是,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时代的父母就有了选择焦虑症,学校的选择不能再按照单一的标准而变成各有利弊。其实作为父母,当我们退后一步时,就可以看到,好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在东方和西方的本质是一样的。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能成长出优秀的孩子,本书提到的理念和反思,希望对无论在哪里的父母都能适用。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的生活片段,如同精美的宝石一样巧妙地镶嵌在一起。我尤其欣赏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它不是那种刻意为之的插科打诨,而是从日常琐事中自然流淌出来的,让你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深思良久。比如,对于“魔鬼老大”那种近乎固执的探索欲和“天使老二”那种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作者的描绘极其细腻,没有用上任何标签化的语言,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展现他们的内在驱动力。读到关于他们争夺一个玩具的场景,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那股紧张又充满童真的气息,那种微妙的权力拉锯战,简直是家庭教育中永恒的主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记录这些冲突和磨合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尊重和理解的姿态,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真实又温暖,让人觉得育儿的艰辛中确实蕴藏着无尽的甜蜜与智慧。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简单的经验分享,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作为父母在面对差异化教育时的盲点与潜力。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组织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严格的编年体,而是以几个核心的教育主题为经线,将两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作为纬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比如,当讨论“延迟满足”时,我们既能看到老大如何用他近乎偏执的逻辑去挑战这个概念,也能看到老二那种自然而然的、不设防的接受状态。这种对比,使得抽象的教育理论瞬间具象化,变得立体可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家庭氛围时的笔触,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厨房里留下的油渍,客厅里散落的玩具,甚至是餐桌上为迁就不同口味而做出的微小妥协,都构成了这个家庭独特的“气场”。这些场景的描绘,仿佛让我亲身置于那个环境中,去感受那种充满烟火气的真实。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让你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无意识地进行着自我反思和对自身家庭教育模式的审视,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老实说,带着一种不加修饰的坦诚,这种坦诚在如今充斥着完美育儿模板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有。它不像某些育儿指南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是像一位坐在你对面的老友,娓娓道来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瞬间——那些深夜的自我怀疑,那些因为管教失当而产生的挫败感,以及最终如何从这些“失败”中汲取养分。我特别被其中关于“界限感”的探讨所吸引,它不是强硬的压制,而是在两个极端性格的孩子身上找到平衡点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曲折和反复,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新手父母面对“别人家的孩子”时产生的焦虑,因为它明确地告诉我们:混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父母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而非独裁者。每一次的翻页,都伴随着一种“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的释然,这使得这本书在我心中,更像是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或许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二胎教育”中常见的比较和统一化倾向。很多关于多子女教育的书籍,往往会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如何“平衡”两个孩子,但这本却似乎更着眼于“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作者似乎早已明白,试图将两颗完全不同的行星纳入同一轨道是徒劳的,因此,她选择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教育的“气候”。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述了如何应对老大的“规则至上”思维与老二的“情感优先”倾向发生冲突时的情景,处理得既坚决又富有同理心,没有牺牲任何一方的本性。这种对个体差异的深刻洞察和细腻处理,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教育修养。它给我的启示是: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发现和守护。我读完后,明显减少了将两个孩子放在天平上衡量的冲动,转而更专注于如何为他们各自的独特世界提供坚实的基础。这种视角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这套育儿手记的文字力量,在于其强大的代入感和共鸣性,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作者的笔调,时而像一位冷静的观察家,精准剖析了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时而又像一位疲惫却充满爱的母亲,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温情瞬间。我特别喜欢那种对“原生家庭影响”的探讨,它没有将父母塑造成完美的榜样,而是坦诚地展现了父母自身性格的局限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这种自我剖析的勇气,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如何做”的建议,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如何感受”的经验——如何去感受孩子成长中的阵痛,如何去感受父母角色带来的巨大责任感,以及如何从看似日常的摩擦中提炼出生命中的闪光点。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优质的家庭纪实文学,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指导手册,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既被理解,又被激励。
评分一般。
评分书本印刷质量很好,物流速度也很快。
评分一般。
评分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速度有点慢,东西挺不错
评分家有二娃,看看别人是怎么教育的
评分待阅
评分不错的教育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