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韆言》等,是道傢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被稱為“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韆字。
白雲先生,其人宗於道,貴於真;其文理其所以然,而解之以其然;其學無所不窺,學不師授;其誌以通萬物為樂,以謀道為務,以弘道為己任。要想真正理解天下萬物之奧,隻有從中國文化的視角,以整體的、宏觀的、全局的、自上而下的通盤研判,以道禦物,纔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齣版有暢銷書《世界是紅的:看懂中國經濟格局的一本書》。
1.作者影響力:網絡文化名人,微信公號“至道學宮”粉絲近百萬,半數文章閱讀量十萬加。
2.對《道德經》的獨到理解:作者從《道德經》是聖王之學這一基本立足點齣發,闡述瞭書中治國安民的至高智慧,並對後世愚人對《道德經》做齣的流俗、錯誤的解讀一一進行瞭反駁,起到瞭正本清源的作用。
3.寫作宗旨和目的:以此治身則養身,以此治傢則興傢,以此治業則功成,以此治國則天下萬安。
4.《道德經》曆史地位:內容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多方麵,被譽為“萬經之王”。自先秦以來,各種研注版本超過3000種,具有代錶性的不少於1000種。據統計,《道德經》被譯成外國文字的版本僅次於《聖經》。
5.現今的價值:《道德經》是中華文明智慧及哲理的源泉,是治國、齊傢、修身、為學之寶典。人生病,有醫生,可社會生病瞭怎麼辦?本書從老子之道的本源齣發,告訴人們道法自然,不能逆天而行,不能以人的巧僞之智來處世治國,隻有順應自然,纔能國泰民安,社會和諧。作為個人,也要返璞歸真,恢復自然之本性,這樣纔能超凡入聖,遠離煩惱。
自序: 古道通天
導言一: 道德訓義
導言二: 老子列傳
D一章 可道非道
第二章 萬物做焉
第三章 聖人之治
第四章 衝而用之
第五章 不如守中
第六章 榖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事遂
第十章 抱一無離
第十一章 以無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存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 執古之道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虛極靜篤
第十七章 皆謂自然
第十八章 仁義之僞
第十九章 見素抱樸
第二十章 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聖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輕則失根
第二十七章 不貴其師
第二十八章 大製不割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第三十章 物壯則老
第三十一章 用兵貴右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第三十三章 不失其所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第三十六章 國之利器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天清地寜
第四十章 道之動用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
第四十二章 負陰抱陽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 聖無常心
第五十章 齣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
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第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
第六十章 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以靜為下
第六十二章 坐進此道
第六十三章 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慎終如始
第六十五章 常知稽式
第六十六章 不爭之爭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
第六十八章 以德配天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勝
第七十章 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 聖人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強大處下
第七十七章 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
第八十章 至治之極
第八十一章 為而不爭
一、道者,萬物之所宗
我們要講《道德經》,首先,需要理解道到底是指什麼,德到底是指什麼,經又到底是指什麼。所以,要對道德經三個字進行訓義解讀。
萬物從何而來?我們可以追溯,萬物乃天地相閤而生。那麼天地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繼續往前追溯,在未有天地之前,宇宙充滿瞭虛漠鴻濛之氣。此衝虛之氣為天地萬物之始。此時,雖見有氣,而未見有質,更未見有形,故謂未曾有物。
虛漠鴻濛之氣,又是從何而來呢?道生之。那又是什麼生齣來的道呢?道無形無物,無名無狀,所以無物可生道。追溯到道,那麼就萬物 原初的宗始。所以說,道為萬物之宗。萬物非道而不能生。
其次,道為倫理之宗。道生天地萬物,同時還要給天地萬物的運行,設定一個法則和秩序,我們稱之為倫理。萬物不倫則不類,無理則不序。無序則亂,亂則亡。所以萬物不僅在形質上以道為宗。並且在倫理上,也要以道為宗。
再次,道為造化之宗。道生萬物,又給萬物設定倫理,那麼又是誰推動萬物生生不息的永恒演化呢?是誰提供的這個動力呢?依然是道。所以,道是萬物的性質之宗,是萬物的倫理之宗,還是萬物的造化之宗。故,道者,萬物之所宗也。味有宗於道,萬物纔能生,纔能類,纔能化。宗者,齣也,則也,稟也。
二、德者,萬物之所府
德又是什麼呢?我們上麵說,道為萬物之所宗。那麼道是怎麼作用在萬物之上的呢?以德府之。萬物閤道故積德,積德則能養正,養正則能久。萬物離其道宗,則失德,失德則不能養正,不能養正,則病,病則亡。
道為根,德為本,萬物為末。離道德不生,離德物不成。根生本,本生末,萬物成之,昭然紛紜若道德之華。視其華,可以窺其根基。根本牢固則物可以長久;根本不固,物必將衰亡。故物昌盛者,必宗其根本;物敗亡者,必先失其所。
府者,蓄也,養也,容也,成也。德之不府,則萬物不能成。不積德,則不能久。於萬物而言,道若母,德若鄉。聖人積天德府天下,畜而養之,而使天下萬物皆能得其天,成其全。故謂,德者,萬物之所府。
三、經者,萬世之所奉
中國聖人所傳真人真言,用以治國安民,萬世之所奉,謂之經。何謂聖人?抱神閤道,通天徹地,能以道德安定天下者,謂之聖。非中國之人,不可以稱為聖。非中國之聖人所言,皆不可稱為經。
道、德、經,三字閤起來是說,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大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為萬物之所宗。人行於道上,則能有德。聖人闡述這個道,以及怎麼把握它,行道積德以蓄天下,並實際用以治國理政的君王教育經典,叫作《道德經》。
道德二字,已經被後世庸常流俗化,多用於人倫瑣事之意。世無大道,妖異邪僻者以道居之;世無上德,妄人自鳴功德。
經字,也被流俗化瞭。古人雲,先有真人,後有真言。真人真言,方能萬世不朽。之所以萬世不朽,因其非人之言,而實為原天地至美之真言。而後世,佞人狂語,自詡為經。夷狄鬍鬼,齣口成經,何其鄙哉。
章 可道非道
道可道,非常道。
在《道德經》一書中,“道”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道”的含義總的來說可以歸為三重:常道、天道、人道。
至道:書中所說的常道、大道,都是指至道。道生無,無生有,有生萬物。這裏的“道”是指萬物的根源,為宇宙的 因,永恒不變。這個道,是未有天地萬物之前的狀態。有瞭天地萬物之後,道也一直存在,推動和造化著萬物。並不是說,道生瞭萬物之後,自己就分解、消弭在萬物之中,不復存在。它不僅生萬物,而且生瞭萬物之後,還要養萬物、化萬物。所以說,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天道:天地萬物被道生齣來之後,它們所錶現齣來的自然常理,為天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一句中的“天道”,即為此意。很多人把“道”僅僅理解為自然規律、宇宙法則,他們所理解的“道”,實際上指的是“天道”。單純強調“道”的宇宙法則、自然規律的一麵,則會丟失其他的兩層含義。在書中單純隻講一個“道”字時,有的地方是指至道,有的地方是指天道,要注意根據語境來區分。
人道:指人所製、所立之道。人之道,是人的發明,非自然之常理。
道、天、人,三者的關係是這樣的:天與人,皆為道所生,皆以道為宗。天以道為本,聖人為政,以天為本。所以《道德經》中講,天乃道。聖人為政,怎麼纔能不失天呢?在於虛靜自處,守至道,纔能天人相閤,行自然無為之教。
此外,道在全書中,也有言說、描述的含義。因為無法和道的三重內含相並論,這裏不予單列。
“道可道”, 個道字,指的是人道。第二個道字,是言說、製立、執用的意思。
“非常道”,人所製、所立的道,可言說、可製立、可執用的道,都不是常道。
這裏講瞭至道的幾個特徵:不可言說,不可描述,不可執用。道為什麼會具有這樣的特徵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名可名,非常名。
在《道德經》一書中,“名”有三重含義。
無名
隻錶現為純粹的鴻濛之氣,沒有形狀與物象,所以無法描摹。無名是永恒的信息池,它不可見,創造並分化齣萬物而自己卻無絲毫損耗。萬物皆有生有死,有變有化,而唯獨無名之氣,無生無死,無變無化,此為永恒之名,也就是常名。
有名
無生有,萬物被演化齣來。萬物有質有象,有形有狀,為有名。故可以對其進行描述,為可名。
命名
萬物被生齣來之後,物與物之間,皆有差異。因為信息編碼不同,事物的錶達也各異,差異是彼此區隔的 身份認證。以不同的差異來分彆萬物,並對其進行識彆和描述,這就是命名。
無名有三個特徵:無質無象,不可描摹,不可命名。
“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名,如果是可以命名的,是具象的、可以描摹的,那就不是常名,不是永恒的無名。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注釋和輔助材料做得相當到位。我常常發現,即便是一些自認為理解的概念,在對照瞭作者提供的背景解釋或引文齣處後,會豁然開朗,發現自己之前的理解可能過於片麵或流於錶麵。這些詳實的注解,如同夜空中清晰的星圖,指引著讀者在浩瀚的思想海洋中不至於迷失方嚮。它們既保持瞭對原著的尊重,又提供瞭必要的現代語境支撐,平衡得恰到好處。沒有冗餘的廢話,每一處注解似乎都是為瞭解決閱讀中可能齣現的關鍵性睏惑而精心設置的。這種細緻入微的打磨,無疑體現瞭編者對讀者學習過程的深切關懷,讓每一次翻閱都變成瞭一次紮實的知識纍積,而非走馬觀花的瀏覽。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其對“權力和治理”這一宏大主題的獨特解構。在充斥著強硬姿態和明確指令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強調“無為而治”和“柔弱勝剛強”的理念,顯得尤為珍貴和具有顛覆性。它探討的“治理”並非是自上而下的控製,而更像是一種生態係統的自然平衡。我開始反思自己在管理團隊時的一些僵硬做法,那種試圖完全掌控一切的欲望,實際上往往適得其反。書中對“道”的描述,似乎提供瞭一種更高維度的參照係,讓我們看到強行扭麯事物發展規律所帶來的反噬。這種對權力邊界的深刻洞察,不僅適用於國傢治理,在傢庭教育和人際關係中同樣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讓人學會鬆手,信任內在的秩序。
評分作為一個在現代社會中摸爬滾打的職場人,我常常感到心神不寜,總是在追逐那些轉瞬即逝的目標,卻忽略瞭內心真正的需求。這本書的章節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哲學說教,而是像一位智者在耳邊娓娓道來,引人深思。我發現自己開始有意無意地放慢腳步,去觀察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細節——比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樹葉縫隙的樣子,比如雨滴落在窗玻璃上滑落的軌跡。這種觀察的轉變,讓我的焦慮感奇妙地減輕瞭。它沒有給我具體的“成功秘訣”,但卻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萬物運行的全新視角,一種更具包容性和順應自然的態度。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速成指南都要來得深刻和持久,仿佛我的內在操作係統正在被悄悄地優化升級。
評分坦白說,我過去對一些傳統經典有些敬而遠之的心理,總覺得它們過於遙遠、難以企及。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雖然承載著深厚的智慧,但作者的闡述方式卻極富現代語感,沒有刻意使用晦澀的文言來製造距離感。很多看似玄妙的理念,被拆解成瞭可以理解和體悟的小塊。這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門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進入狀態。我甚至會讀完一小段後,閤上書本,花上幾分鍾在腦中復盤思考,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讓人十分暢快。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古代的哲思與當下的生活睏境,使得那些古老的箴言不再是故紙堆裏的塵封文字,而是可以立刻投入實踐的行動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一看就知道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我尤其欣賞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處理得當,使得即便是麵對如此深邃的思想,閱讀起來也不會顯得擁擠或晦澀。初次翻閱時,那種油墨散發齣的淡淡清香,也為閱讀增添瞭一種儀式感。裝幀的精緻程度,足以讓它在書架上占據一個非常顯眼的位置,不單單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閱的典籍,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它不僅僅傳遞瞭文字本身的信息,更通過其物質形態,嚮讀者傳達瞭一種對經典的敬畏與尊重。對於追求閱讀體驗和收藏價值的讀者來說,這種精裝版本的呈現方式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光是撫摸著封麵紋理,就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和齣版方試圖構建的那個古老而寜靜的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