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一起玩吧:与分享
定价:128.00元
作者:刘永胜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31354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封面设计得真是活泼又温馨,色彩搭配得让人看了就觉得心情舒畅,仿佛能闻到阳光的味道。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帮我给孩子介绍一些基础社交礼仪的书,没想到翻开后发现它更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的小百科全书。书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语气,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着“江湖经验”。我特别喜欢它描述孩子在遇到冲突时,应该如何用“我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指责对方。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分享的艺术”那一部分,它没有简单地说“你要分享”,而是通过几个生动的小故事,展示了分享后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这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管用。我试着跟我的小侄女用了书里教的一个小技巧,引导她思考“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的玩具,你会是什么感觉”,效果立竿见影,她居然主动把最珍爱的积木分给了弟弟。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在于,它真的触及了儿童心理的深层需求,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乖巧”上。它教会父母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翻译官”,而不是“裁判员”。对于那些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平衡“规矩”与“情感”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盏指路的明灯,让人读完后心里踏实,充满了实操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巧妙,大量使用了留白和色彩区块,使得厚厚一本书看起来一点也不拥挤,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我通常只在通勤路上看几页,但即便如此,也能感觉到知识点的有效吸收。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家庭沟通升级方案”,从如何进行有效的“睡前对话”,到如何处理“电子产品使用冲突”,几乎涵盖了现代家庭育儿中的所有痛点。特别是关于“培养责任感”的那一章,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惩罚与奖励”机制,而是设计了一套“小任务清单”,将家庭事务与孩子的成就感挂钩。例如,让孩子负责早晨给植物浇水,并配上一个专门的“每日成就勋章”贴纸。这种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参与进来,而家长也从“监督者”变成了“记录者”。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非常扎实,引用了不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但它又非常懂得如何将复杂的理论包装成普通父母都能理解和执行的家庭活动。对于追求效率和系统性学习的家长,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提供的不是临时的技巧,而是一套长期的、可迭代的家庭教育哲学。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正处于家庭教育的“内耗”期,总觉得孩子跟我的“频道”不对,他越是抗拒,我越是紧张,关系像拉锯战一样。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清凉解暑”。它不是那种充满鸡汤味儿的文字,而是带着一种很接地气的幽默感。书里有很多作者自己与孩子相处的“翻车现场”,这些真实的记录让我瞬间感到被理解和接纳。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发脾气,作者没有急着去“制止”,而是蹲下身,用一种近乎平等的姿态跟孩子确认:“我知道你现在非常生气,是因为积木被推倒了,对吗?”这个瞬间的示范,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脑海中“家长必须时刻保持权威”的僵硬观念。它强调的是“连接先于纠正”,这个理念对我触动极大。自从我开始尝试在孩子情绪爆发时,先肯定他的情绪,然后再讨论行为规范,我发现孩子的爆发频率明显降低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像一个健谈的邻居大姐,不矫揉造作,全是干货,读起来毫无压力,但每一页都值得我停下来,拿出笔做笔记,因为它总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提供一个全新的、更温和的解决问题的角度。
评分我是一个特别注重逻辑和实证的家长,市面上那些大谈“爱与自由”却缺乏具体操作指南的书籍,我往往翻不了几页就束之高阁了。然而,这本手册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它的结构安排极其严谨,仿佛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表。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清晰地列出本章要达成的“情商目标”,随后是大量的“情境模拟”和“即时反应清单”。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拒绝的艺术”那一节的处理方式。它没有回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挫折和被拒绝的场景,而是将这些场景拆解成微小的步骤,教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识别自己的失望情绪,然后如何体面而有尊严地退出或寻求替代方案。这比我过去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没关系,下次再来”要有效得多。我发现,当孩子学会了如何体面地拒绝别人,他们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了。书中提出的“情绪日记”练习,虽然听起来有点像心理治疗的工具,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有趣,孩子通过画画和简单的词语记录,竟然能准确地表达出那些平时难以言喻的烦躁和委屈。这本书不只是给孩子的“说明书”,更是给家长的“操作手册”,严谨中不失人文关怀,非常符合我追求高效和深度的阅读习惯。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指南,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对处理青春期前夕的“小大人”的情绪管理同样适用。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平衡了家长视角的焦虑和儿童视角的纯粹。我最欣赏它在“同理心训练”上的深度挖掘。它教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仅仅是通过“换位思考”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角色扮演”小剧本。这些剧本设计得非常逼真,涵盖了校园霸凌的边缘场景、友谊的破裂、以及对弱小生命的关怀等等。阅读这些章节时,我常常会反思自己过去在处理类似事件时的短视和急躁。它提醒我,情商教育的核心不是让孩子变得“受欢迎”,而是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本书的文字如同清泉般流畅,没有任何晦涩的教育术语,它像一本陪伴成长的日记,让我这个家长也随着书中的引导,重新审视和修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它真正做到了“家教”——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深刻地教育了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