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 | ||
| 定价 | 35.00 | |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1985-10-1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张伯臾 主编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98 | |
| 字数 | 468000 | |
| ISBN编码 | 9787532302260 | |
暂无相关内容,请您谅解
我感觉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符合一个学习者从宏观到微观,再到融会贯通的认知规律。一开始会对整个内科系统进行一个基础框架的搭建,比如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变总纲,这为后续具体疾病的学习提供了导航地图。接着,才会逐一深入到具体的病种。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每一章节的末尾都设置了“知识点回顾”或者“与现代医学的联系”等栏目(虽然是老版本,但这种设计思路很明显)。这种设计迫使读者在学完一个知识模块后,必须进行自我检验和横向联系。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以及“如何应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体系,让你在面对变幻莫测的病情时,能够迅速定位到病机核心,从而开出最恰当的方药,而不是被各种零散的知识点搞得晕头转向。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的老中医(当然,现在是以学生的身份向它学习),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常见病,尤其是慢性病的论治经验总结得尤为精辟。例如,在处理“慢肝”和“肝硬化腹水”这类棘手问题时,书中不仅提供了针对不同阶段的治法,还非常实际地指出了哪些活血化瘀药在肝病患者中需要慎用,或者哪些健脾祛湿方剂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灵活调整。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病机阶段的理论,而是非常贴近临床实际的“怎么办”。我发现很多我过去在老师那里零散听到的经验之谈,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文字化的总结。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你身边循循善诱,告诉你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救死扶伤的实际能力。
评分相比于市面上一些过于追求“新潮”或者“科普化”的中医书籍,这套教材保持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学术定力。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扎实、内敛的教科书式表达,没有花哨的辞藻,每一个字都似乎经过了精心的推敲和打磨。这种严谨性对于打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中医的根基在于对传统理论的精准把握。我尤其欣赏它在病证鉴别诊断部分的处理方式,比如湿温病与暑温病的区分,书中通过对比神志、舌苔、脉象等多个维度,用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条理分明的对比,极大地降低了辨证的难度,也帮助我们建立起清晰的思维导图。这种“稳”的风格,正是中医药教育最需要的品质,它确保了我们学到的知识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硬通货”。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中医学习的宝典,我从拿到它开始,就被它清晰的脉络和严谨的论述所吸引。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病症,比如痉证或者痹证的辨证论治,作者没有简单罗列条文,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病机变化,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每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诊断要点以及治疗原则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每一个知识点都像一块块拼图,最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内科疾病图谱。举个例子,讲到“虚劳”时,书中不仅细致区分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细微差别,还结合了现代研究成果,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加减方思路,而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每次复习遇到困惑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豁然开朗的感觉。它真的不是那种束之高阁的理论著作,而是真正能在临床上指导实践的工具书,那种踏实感是其他教材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教材在对经典方剂的解析上下了极大的功夫,这点非常值得称道。很多其他教材只是简单地把方剂列出来,配上主治和用法,但这本书不同,它会追溯到方剂的原始出处,比如《伤寒论》里的原文,然后结合历代医家的注疏进行深入解读,这使得我们理解方剂的配伍思路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君臣佐使”的精妙之处。比如学习到“承气汤”系列时,作者不仅讲解了它们攻下热结的机制,还非常细致地区分了大小承气的适应症,甚至连煎服法中的“先煎、后下”对药效的影响都做了提示,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避免了将来用药时的盲目性。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和对传统的尊重,让这本书的专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可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