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彆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就意味著你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齣來,你的孩子纔真正可以接收愛的禮物。
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隻有一樣,那就是愛!
孫瑞雪 中國著名教育傢、兒童心理學傢;
“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創始人;
“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創始人;
“兒童敏感期”理論創始人;
專著《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長》開創瞭中國幼兒教育界的新紀元;
多次做客中央電視颱《人物新周刊》《心理訪談》《半邊天》等欄目,講述“愛和自由”的教育;
2009年,被評選為“中國教育傑齣人物”;
2006年、2007年,中央電視颱走進孫瑞雪教育機構幼兒園,連續拍攝16集《敏感期》專題片。
在孫瑞雪老師的帶領下,“愛和自由”教育團體深深根植於中國本土文化,以濛特梭利、盧梭、皮亞傑等經典教育學、現代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19年高度專注的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創造、建構、發展和完善瞭“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思想理論係統、教育教學係統,“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的教育思想係統,敏感期理論係統,以及“愛和自由”學校教育體製和教學管理係統。
目 錄
第一章 讓生命走嚮完整 …001
我們期待,我們還沒有完整,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還在發展當中。童年是首先這樣的,因為成長是童年的顯著特徵。
第二章 兒童帶著什麼來到這個世界 …013
有多少人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來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在一個年齡段,孩子就喜歡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會頑強抗爭。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第三章 兒童認識世界的第一步 …017
“智力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源自感覺。”一個孩子,一手拿著洗臉毛巾,一手拿著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們知道他在用嘴感覺軟和硬。遺憾的是,他的父母並不知道,沒有及時把“軟”和“硬”這兩個詞告訴孩子;慶幸的是,他們沒有把毛巾和梳子拿開。
第四章 創造力來自哪裏 …023
心理學界有一個共識:個性等於創造力。人的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的培養過程。但我們往往把個性理解錯瞭,以為調皮搗蛋、鬍思亂想的人纔富有個性。其實,有個性的人對世界的感受是獨特的,思維狀態是獨特的。秘密在於,每個生命生來就是獨特的,隻是在成長過程中、在被教育的過程中,這些與生俱來的東西被泯滅瞭。
第五章 兒童必須自己感覺 …027
火車要在軌道上行駛,這是成人的規則。孩子用玩具火車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會說:“不對,火車應該在軌道上走。”你瞭解兒童的內心嗎?這可能是一個與火車無關的探索,也可能是他在復習或延續他的昨天。
第六章 不同品質的心理和智力 …033
一個孩子4歲時父母離婚瞭,有的大人對孩子開玩笑:“叫爸爸,叫瞭就給你買好吃的!”剛開始孩子躲在媽媽身後,感到屈辱和憤怒。後來他習慣瞭,無論彆人怎樣哄騙,絕不開口說話。這一切在孩子心裏刻上瞭什麼印記我們無從知道,但是關於“爸爸”這一概念,他肯定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
兒童帶著什麼來到這個世界
有多少人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來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在一個年齡段,孩子就喜歡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會頑強抗爭。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們從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就有一樣東西,那東西將在兒童一齣生就指導兒童如何發展,指導兒童去抓什麼、摸什麼……濛特梭利把它稱為“精神胚胎”。這好像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這種精神發展模式發展。兒童好像很弱小,其實他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隻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有瞭10年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的經驗,我們越來越堅信這一點。接受這個觀念就像要發生一場內在的革命,因為我們一直相信兒童依靠成人來建構;接受這個觀念也意味著我們將無處發揮我們因自卑、受壓抑而産生的自大。人類的幼兒期非常漫長,大概沒有任何一種動物的幼兒期能有人類這麼長。說得短一點兒,可能是0~6歲;說得長一點兒,大概要到12歲。12歲還不能離開母親,法律上認為孩子真正成人的年齡是18歲。這個期間,兒童處在一個很弱小的狀態,必須有成人來幫助他成長。幫助兒童成長不是說由成人來塑造兒童的精神。如果那樣,人類的整個水準都會下降。成人的問題是扮演瞭“上帝”——孩子的“上帝”。
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準備,兒童會自己吸收。遵循這個發展規律,孩子就會發展得很完善。
濛特梭利幼兒院的孩子是1歲半,我們用1歲半到6歲的孩子做試驗,把智力水平的教具給孩子,如果教師不強製,不給兒童壓力,兒童隻會按照他的內心需求走。比方說,他喜歡玩水和玩沙子,隻要把他帶齣去,多麼具有“吸引力”的體育器材和體育活動他都不參與,他隻玩沙子,臉上懵懵懂懂,成人對他怎麼說,孩子的臉上都是這種錶情。他知道他要乾什麼,如果成人阻止他,他會同成人抗爭。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這麼一個過程。在他兩歲多的時候,他爸爸買瞭兩個玉米,對他說:“你一個,你媽媽一個。”他走過來說:“這兩個玉米,爸爸說都給我吃。”我問他爸爸,他爸爸說:“不是的,是給你一個,給孩子一個。”我對孩子說:“爸爸說給你一個,給我一個,並不是說都給你吃。”我的意思是他撒瞭一個謊,他聽完這話後臉上絲毫沒有做錯事的錶情,站在那兒思考瞭1分鍾,一動不動,然後毫無錶情地走瞭。“怎麼會這樣?”我覺得真奇怪。但是,後來有一天,他對自己做錯事突然有瞭感覺,臉上錶現齣特彆尷尬和難為情的錶情,還不讓人說。這根本不是大人的說教能做到的,孩子已經按照他內在的發展規律到瞭這一步。如果成人沒有按照這個規律讓兒童發展,而是強加於他,逼迫他做,孩子的發展就可能進入誤區,真正的道德感就無法建立瞭。
嬰幼兒早期的發展規律跟有些動物類似。比如蝴蝶,母蝶通常將卵産在樹杈中間,幼蝶剛齣生時必須吃特彆嫩的葉子,它怎麼去吃嫩葉子呢?因為幼蝶對光敏感,所以它一生下來就嚮著光綫亮的地方爬過去,那梢頭必定是嫩的葉子。但是當幼蝶開始強壯起來,能夠吃粗糙的葉子時,它對光的感覺就完全消失瞭。這個過程遵循的是它內在的發展規律,沒有任何外力的控製。
人們從不會為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但卻從不認為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內心存在過,從不認為兒童內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隻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適閤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造物主”。
讓我們看看兒童是如何同環境建立和諧的關係而發展自我的。比如語言,任何一個國度和民族的兒童,都能夠在這充滿聲音的世界中聽到和學會人類的語言,並在頭3年中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語言,學會語言中的各個細節。這種發展,絕沒有人去專門給他上課。我們不難看齣,6歲前的兒童更喜歡看你做什麼而不是聽你說什麼。兒童的語言能力是他自己作用於環境的結果。所以心理學傢纔說,兒童3歲前掌握的東西,成人需要60年的努力纔能完成。我們為什麼不思考一下,這是怎麼迴事呢?人類已經發現瞭這個秘密——兒童是自我發展的。
我可以舉一個相反的例子。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生瞭個兒子,他準備把兒子培養成天纔。這個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已經學會幾國的語言,6歲考入中學,10歲上瞭哈佛大學,16歲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心理學傢讓他的孩子每一分鍾都在不斷地“吸收、吸收”。18歲時,孩子成為英國倫敦一傢商店的售貨員。可是他什麼都不乾,他拒絕任何“知識性的活動”,他覺得做一名售貨員特彆高興,“滿腹經綸”對他沒有用,事實上“知識”使他非常痛苦。我想如果人隻有一個大腦而沒有感官,讓大腦為這個世界服務,使它成為工具,我們的痛苦可能會少很多,但我們還有感覺、心理、精神和心靈,我們必須尋找到我們自己纔不會痛苦。人的發展、人的精神必須從感覺中發展並由感覺伴隨著。
說實話,剛開始看到“敏感期”這個詞,我以為又是一本老生常談的心理學普及讀物。結果,這套書的解讀角度非常獨特且極具操作性。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會有敏感期”,更重要的是,它教授我們如何“應對”和“配閤”這些敏感期的爆發。舉個例子,書中詳細描述瞭關於“秩序敏感期”的種種錶現,我的孩子現在正是地毯式搜尋玩具的階段,以前我總覺得他在搗亂,現在我明白那是他在建立內在的邏輯地圖。書裏提供的應對策略,比如設置特定的收納區域、允許孩子在有限範圍內“重排世界”,極大地緩解瞭傢庭內部因瑣事産生的摩擦。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復雜的兒童發展理論,轉化成瞭傢長每天都能輕鬆實踐的行動指南。它讓我從一個被動應對的“救火隊員”,變成瞭一個有預見性的“環境設計師”。三本書互相補充,從宏觀的愛與自由理念,到微觀的日常情境應對,構成瞭一個完整的支持係統,對於提升傢庭教養質量有著質的飛躍。
評分這簡直就是給所有“高敏感”父母準備的“情緒急救包”!我是一個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傳染”的傢長,一旦孩子開始哭鬧或發脾氣,我自己的血壓都會跟著飆升。這本書的第三冊,專門剖析瞭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並用非評判性的方式迴應孩子的強烈情感。它清晰地指齣瞭“情緒的流動性”,即父母的平靜是孩子情緒平穩的“錨點”。書中提供的“暫停、呼吸、連接”三步法,簡單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著驚人的力量。我不再急於“解決”哭鬧,而是先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說齣“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難過”。僅僅是這份“看見”,就能讓孩子的情緒強度迅速下降50%。這種育兒方式不再是單嚮的“付齣”,而是一種雙嚮的“連接”,讓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紐帶變得前所未有的堅韌和透明。對於那些在育兒焦慮中掙紮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是黑暗中的一盞溫暖的明燈。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育兒領域的“及時雨”!我最近在育兒的路上感到力不從心,尤其是在處理孩子情緒波動和建立有效溝通方麵。這本書提供瞭一套非常係統且充滿人文關懷的指導思路。它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而是非常貼近現實傢庭的日常場景。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規則建立”的那一章,作者沒有簡單粗暴地主張“必須聽話”,而是深入剖析瞭規則背後的“安全感”需求。我試著按照書裏的建議,在設定界限時,先肯定孩子的情緒,再溫和地陳述底綫,效果立竿見影。以前孩子總是因為規則而大吵大鬧,現在衝突明顯減少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相互尊重的協商氛圍。這種從“管教”到“引導”的轉變,讓我在育兒中找到瞭久違的輕鬆感和掌控感。如果說育兒是一場修行,這本書無疑是我手中那本最實用的“心法秘籍”,它讓我不再懼怕孩子的每一個“不”字,而是將其視為深入瞭解他們內心世界的窗口。全套三冊的深度和廣度讓人驚嘆,絕對是值得反復閱讀的傳傢寶級彆育兒指南。
評分我最欣賞這套書的地方,在於它對“自由”的理解是如此的成熟和有遠見。它不是倡導無底綫的放縱,而是構建在一個充滿尊重的框架之內的“內在自由”。作者非常精闢地闡述瞭,真正的獨立和自主,是從早期對外界指令的內化和選擇性接納中産生的。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真實,比如關於如廁訓練、吃飯習慣的自主權培養,都提供瞭詳細的步驟和心理預期。它引導我們認識到,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放手,都是在為孩子未來的決策能力添磚加瓦。這套書的好處在於,它賦予瞭父母一種堅定的信心去抵抗外界的壓力和噪音——你不需要讓你的孩子在兩歲時就錶現得像個五歲的孩子。它幫助我們把目光放長遠,關注孩子成長的底層邏輯而非錶麵的進度條。讀完這套書,我感覺自己的育兒觀被徹底“重塑”瞭,從追求“聽話的寶寶”,轉嚮瞭期待“有力量的成人”。這三冊書的組閤,完美覆蓋瞭從理論基礎到實踐操作的全過程,絕對是值得收藏的經典。
評分我作為一個新手媽媽,麵對市麵上琳琅滿目的育兒書籍,常常感到無所適從,很多書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就是成功人士的個人經驗分享,缺乏普適性。然而,這套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核心理念非常強調“看見”孩子,不是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而是真正去捕捉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悄悄釋放的信號。書中對“自律的起源”探討得極其深刻,它解釋瞭為什麼強迫齣來的“好行為”往往是暫時的僞裝,而內在驅動力纔是持久的動力源泉。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自由與界限”的辯證處理。她沒有鼓吹無原則的放任,而是清晰地展示瞭如何構建一個既安全又充滿探索欲的環境。讀完後,我立刻意識到自己過去很多次乾預都是基於焦慮而非孩子真正的需求。這種心境上的提升,比學會任何具體的技巧都來得珍貴。整套書的文字流暢,邏輯縝密,就像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智慧的長輩在耳邊輕聲細語,非常治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