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谈话录 | ||
| 定价 | 65.00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7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爱比克泰德 著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20306973 | |
| 重量 | 585 | |
在一个你无法把握的世界里,你能否让自己有限的一生散发出人性的极度光辉?在古代西方,这是斯多亚派哲学家zui为关注的问题。由爱比克泰德的学生阿里安(Arrian)汇集其老师的即席言谈而成的这本《哲学谈话录》,为我们展现的正是这位命途多舛的斯多亚派哲学家对人生至善的理性探讨,教诲我们智者应如何顺应人的本性而生活。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公元55—135年),罗马时期斯多亚派三大著名哲学家之一。童年时被卖至罗马为奴,为奴期间曾师从当时著名的斯多亚派哲学家鲁福斯(Servius Sulpicius Rufus)学习哲学。他身体孱弱,一腿残疾。公元68年获释为自由人,尔后在罗马建立其学园。爱氏约于公元89年或92年被罗马皇帝图密善驱逐出罗马,移居尼戈坡里斯(Nicopolis),甘守清贫,继续主持他的哲学学校。
这本书的‘包邮’标签虽然是电商的噱头,但对于我这个热衷于淘换精神食粮的读者来说,仿佛也暗示着一种知识的普惠性,一种将深奥思想带到普通人面前的诚意。我注意到内容似乎涵盖了西方哲学流派的脉络梳理,这对于像我这样自学哲学、时常感到知识点零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构建起各个思想家之间的对话和继承关系的,是线性梳理,还是主题式穿插?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像一把瑞士军刀,不仅展示工具(理论),还能教我如何使用(应用)。很多哲学书籍读完后,合上书本就觉得云里雾里,无法在日常决策中找到支点。我深信,真正优秀的哲学读物,应该能像爱比克泰德的教诲一样,立刻在当下的困境中提供一丝清明的指引,哪怕只是片刻的清醒,也足以抵消掉所有的阅读疲惫。这种实用性与思辨性的完美结合,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心思了,光是拿到手里摩挲着封面那略带粗粝感的纸质,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我尤其喜欢那种墨色的排版,在灯光下阅读时,文字仿佛有了厚度,不只是信息的传递,更像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其中的每一个章节,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我就能预感到这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从书名透露出的“哲学谈话录”的意味来看,我期待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更贴近生活、更具思辨趣味的文本。那种邀请读者一同参与思考、共同探寻真理的姿态,是现代阅读体验中难得的宝贵品质。希望它能像一场精心布置的茶会,引人入胜,让人愿意放下手中的俗务,静心聆听智者的絮语。那种对理性探讨的强调,让我相信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罗列观点,而是真正致力于搭建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思想迷宫,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迷失,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出路。这种期待本身,已经让我对阅读过程充满了敬畏和兴奋。
评分初读几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晰感和直击人心的洞察力,让我立刻明白,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要求读者拿出百分之百的专注力,去咀嚼那些看似简单的语句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命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克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有精准的落刀,直指问题的核心。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读过的某位古希腊思想家的记录,那种历经千年的智慧沉淀,仿佛已经内化成了作者的血液。对于探讨“宗教”这一复杂维度,我持谨慎而期待的态度,希望它能提供一个超越教条的、纯粹基于人性和理性的审视角度,而不是简单的褒贬。这种对基本概念的重新审视,正是哲学知识读物最迷人的地方——它不是告诉你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更好地提问,如何用更锋利的工具去解剖现实。我已经准备好迎接那些挑战我固有认知的论述了,这绝对是一场思想的健身房训练。
评分从书名中“理性探讨”这四个字,我能嗅到一股清新的、拒绝被情绪裹挟的空气。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能够有一本书坚守理性的阵地,实属不易。我希望作者在构建论证体系时,能够展现出极其严谨的逻辑链条,每一步推导都经得起推敲,不依赖于任何未经证实的预设。特别是涉及“宗教”议题时,理性往往容易被信仰的火焰所吞噬,期待本书能提供一个冷静的、近乎于外科手术般精准的分析,剖开迷思,直视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本身。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喜欢在书页空白处写下疑问和反驳,如果这本书的论述足够有力,能引发我大量的思考和批注,那么它在我心中的价值就翻倍了。它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教诲,而应该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搏击,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都变得更强壮,我的心智结构也因此得到重塑和强化。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名字——爱比克泰德,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斯多葛学派的殿堂。这让我对全书的基调有了初步的判断,也许会着重探讨“控制与非控制”的二元对立,以及如何在混乱的世界中保持内在的宁静与德性。这种穿越千年依然适用的生存智慧,是西方哲学最迷人的魅力之一。我非常好奇,在现代语境下,作者是如何重新诠释和应用这些古老原则的?尤其是在面对当代社会带来的新型焦虑和道德困境时,这些古老的哲学工具还能提供怎样的切割角度?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回顾,而是一部具有当下生命力的指南。那些关于“哲学知识读物”的定位,更像是为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一个快速进入深度思考模式的入口,既有广度,又有能让人沉下去的深度。我甚至已经想象好,我要找一个阳光充足的午后,泡一杯浓郁的咖啡,带着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去迎接这场由古希腊智者铺陈开来的智慧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