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编辑推荐:经典名著,主要作者阿伦森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APA)120年历史上 一个包揽其三个主要奖项的人,即杰出写作奖(1975)、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研究奖(1999),许多其他的专业团体也对他的研究和教学作出嘉奖。他独立撰写的《社会动物》(The Social Animal)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作为教材版,同样是美国高校广泛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教材。
贴近生活:《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各章节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以真实发生在社会中的典型事例为出发点,引出各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在结构设置上,《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从个体行为的心理学讲起,然后进展到团体行为的心理学,进而讲解人际间关系的心理学以及在环境、健康、法律等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应用,可以让读者全面掌握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学。
人文关怀:由于阿伦森博士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他一直致力于使用心理学改善社会环境,这种人文关怀贯穿在《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之中,成为《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的一大特色。
这是一本值得永远珍藏的好书。与其他《社会心理学》教材相比,作者阿伦森的语言和叙述风格使我们学习社会心理学成为一种享受。目前,这本书已经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700多所高校所采用。相信,她将成为一本“畅销书式的教科书”。
——乐国安,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主任
进入一门学科的好办法是读好书。好书必是行家力作,非行家不能出好书;虽是行家,但不是力作,也很难是好书。以阿伦森为主的编写组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是行家,他们的《社会心理学》出到第七版,则称得上是力作,故是好书。读一本好书,胜过读一批扰乱视听的混世著作。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活在转型社会中的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困惑,我们不仅有迷失自我的可能,而且因为对社会的错误理解,我们也可能成为社会的弃儿。相信通过阅读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你能够找到自己,理解他人以及社会的影响。
——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作者:(美国)埃利奥特?阿伦森 蒂姆?威尔逊 罗宾?埃克特 译者:侯玉波 等
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世界上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2002年他当选20世纪百名杰出心理学家之一,现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邀访教授。阿伦森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APA)120年历史上一个包揽其三个主要奖项的人,即杰出写作奖(1975)、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研究奖(1999),许多其他的专业团体也对他的研究和教学作出嘉奖。他独立撰写的《社会动物》(The Social Animal)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自1972年第—版以来至今全球销量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有影响力的著作。
蒂姆?威尔逊(Tim Wilson),密歇根大学博士。他在弗吉尼亚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导论课程已经有20多年,近获得了“全美大学杰出教学奖”。2009年,他被提名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
罗宾?埃克特(Robin Akert),普林斯顿大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博士。她在韦尔兹利学院教授社会心理学课程近30年,她在从业初期就在那里获得了杰出教学的皮南斯基奖。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2章方法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
第3章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
第4章社会知觉:我们如何理解他人
第5章 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理解我们自己
第6章 合理化行为的需要:减少失调的代价和收益
第7章态度与态度改变:影响思维和情绪
第8章从众:影响行为
第9章团体过程:襁会团体的影响
第10章人际吸引:从第—印象到亲密关系
第11章亲社会行为:为什么人们助人?
第12章 侵犯:我们为什么伤害他人?能防止吗?
第13章偏见:原因与消除
第14章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学之一:获得可持续的未来
第15章 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学之二: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第16章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学之三: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当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首要目标是突显社会心理学中激动人心的东西。从教授和学生们许多善意的来信和电子邮件中,我们非常高兴地得知,我们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喜欢的来信之一出自一位学生,她说这本书非常有趣,值得她永远珍藏,并作为完成其他工作的自我奖励。无论如何,有了这样一位学生,我们可以说成功地使这本书成为一本令人兴奋的、有强大吸引力的故事集,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关于事实和数据的报告。
当然,总是还有改进空间的。我们在第7版的目标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教这门课程的时候,可喜的事莫过于看见原本昏昏欲睡的、坐在后排的学生饶有兴味地坐起来,说道:“哇,这是我所不知道的!现在那听上去很有意思!”我们希望读这本书的学生也会有同样的反应。
第7版的重大变化
我们很高兴在第7版中增加了两个我们认为会对学生有相当吸引力的特色专栏。第—个是“如何学以致用?”例如,在第9章中,我们告诉学生,他们将来早晚会成为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团体当中的一员,我们建议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该章中所学的概念去确保团体所做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个专栏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另外,我们在每章的后还增加了样例测试题。我们相信这两个新增的特色专栏,会在教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材料方面起到很大的帮助。
除了增加了两个特色专栏外,我们还在第7版中更新了大量新研究以及参考资料。以下是一些新研究的举例:
每章的后有一个全新的板块——“如何学以致用?”我们提出了学生们日常生活的问题——那些能激发他们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用每章中所学到的一个或多个主要概念来演绎这些问题。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维,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每章后加入“样例测试题”,旨在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和研究章节中的内容。题目大多是取自我们自己的测试题库,主要是批判性思维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并将它们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而不仅仅是把它们看成需要被记住的一组事实。
第2章,“方法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中包含了一个新的部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这部分讨论了近几年社会心理学家在做研究时所使用的新方法,包括: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
第3章,“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我们更新了超过40处有关新研究的参考资料。我们增加了一个主要的部分“社会认知的文化差异”,这部分主要讨论图式中的文化影响,以及新近关于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的研究。
第4章,“社会知觉:我们如何理解他人”,我们更新了非语言交流这部分,讨论了新近几个关于情绪的面部表情的进化显著性的研究,例如,特雷西(Tracy)和松本(Matsumoto)2008年的关于骄傲和羞耻的研究。我们还修改和更新了归因与文化这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以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开始,讨论了益田(Masuda)和同事在2008年做的研究。继而我们讨论了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探讨了赫登(Hedden)等人以及刘易斯(Lewis)等人在2008年所做的研究。在归因偏见这部分中,我们增加了关于在警方审问中,知觉显著性如何影响一致性偏见的新研究,以及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的新近研究。
第5章重新组织和命名为“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理解我们自己”,涵盖了除了自我知识以外,更广泛的关于自我这一领域的研究。为了反映对自我领域研究的广泛性,我们加入了一个新的标题:“自我控制:自我的执行功能”,讨论关于自我调节的新研究。同时还加入了关于自我的文化差异的内容。
第6章,“合理化行为的需要”,我们突出并更新了关于自我合理化的内容,增加了关于文化差异的新研究。我们还收入了新关于猴子认知失调的研究。此外,还收入了哈蒙-琼斯(Harmon-Jones)关于失调和减少失调时脑活动差异的实验证据。
第7章,“态度与态度改变:影响思维和情绪”收入了超过50个新研究和参考资料。在此对内隐态度进行了扩展讨论,包括了新近关于内隐态度来源的研究。这章中我们加入了一个新的部分,“对个人想法的信心与态度改变”,讨论了佩蒂(Petty)和布鲁诺(Bri�媜l)等人的研究。后,我们对阈下广告这部分做了大量修改,增加了新的研究样例,增加了关于媒体对改变人们对男女体重的态度的影响这部分内容。
第8章,“从众:影响行为”收入了超过45个新研究及参考资料。新的开篇短文(麦当劳的骗局)反映了新近关于怀疑者的犯罪实验的研究结论。我们对命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这部分内容做了大量修改,讨论了“适得其反效应”。我们还讨论了使用信息性从众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新研究。在体型与从众这部分,也做了新研究的更新。新增加了一个重要的部分“过去和现在的服从研究”,讨论了杰里?伯格(Jerry Burger,2009)做的第—个重复30年前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的研究,以及所得到的惊人的结果。本章还扩展讨论了与服从研究相关的伦理问题。
第9章,“团体过程:社会团体的影响”开篇使用了新的小短文,讨论关于布什总统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策。在该章的后面,我们又回到这个短文(用“链接”的形式),基于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以及斯科特?麦克莱伦(Scott McClelland)等人近期出版的书,我们讨论了关于出兵伊拉克的决策是否是团体思维的结果。我们还对“人们为什么要加入团体”这一部分进行了修改,加入了关于社会拒绝和社会认同的内容。另外对于“性别与领导力”这部分,加入了关于新的对“玻璃悬崖”研究的讨论。
第10章,“人际吸引:从第—印象到亲密关系”收入了超过50个新研究以及参考资料,对进化与爱情这部分做了大量修改。例如,约翰斯顿(Johnston)等人2001年以及甘奇斯泰德(Gangestad)等人2007年所做的研究,是关于月经和排卵周期如何影响女性对男性吸引力的感知。另外一个增加的重要部分是关于依恋类型,关注依恋类型的遗传因素,讨论了吉拉斯(Gillath)等人以及唐纳兰(Donnellan)等人在2008年所做的研究。整章中还贯穿一些其他的更新和修改之处,比如,时空接近、相似性、面部吸引、对有吸引力的人的假设,以及爱情的文化定义等。
第11章,“亲社会行为:为什么人们助人?”,以两个“试一试!”练习为特色。这个板块使得对于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的理解更加具体,并且教你如何将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另外还加入了关于群体选择、导致移情的因素以及关于宗教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第12章,“侵犯:我们为什么伤害他人”,我们加入了对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2009年关于全球变暖对侵犯行为的可能影响的研究的评论。另外我们还讨论了布什曼(Bushman)在2007年所做的关于圣经中的暴力与侵犯行为的研究。我们还收入了近期关于通过培养同情心来抑制侵犯行为的研究。
第13章,“偏见:原因与消除”,其中主要的更新是关于选举一个非洲裔美国人为总统。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称此为奥巴马效应。在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选举结束后不久,研究者就发现了两个结果:普兰特(Plant)等人在2009年的研究显示出了对非洲裔美国人偏见的降低;狄龙(Dillon)在同年的研究显示,对非洲裔美国测验者的刻板印象威胁明显减少。
第14章,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学之一,“获得可持续的未来”,是第7版中新增的一章。考虑到近热门的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心理学如何被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广泛争议,这一章的增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这章中我们讨论了新的一些研究,包括:戈尔茨坦(Goldstein)、恰尔蒂尼(Cialdini)和格利斯科维西斯(Griskevicius)在2008年所做的关于让酒店客人重复使用浴巾的研究;格雷厄姆(Graham)、库(Koo)和威尔逊(Wilson)(in press)所做的让大学生通过少开车来保存能源的研究;霍兰德(Holland)、奥茨和兰根戴姆(Aarts&Langendam;)在2006年所做的关于让人们更多循环使用物品的研究。后,在“让人们幸福的是什么”这部分,我们描述了邓恩(Dunn)、阿克南(Aknin)和诺顿(Norton)在2008年所做的研究,研究发现帮助别人能够使自己快乐。
第15章,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学之二,“社会心理学与健康”,加入了新的开篇短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女人在四年时间里失去了12个家属,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恢复力。在社会支持这部分,我们做了彻底的修改,加入了谢利?泰勒(Shelley Taylor)等人关于社会支持的文化差异的研究,以及尼尔?博尔杰(Niall Bolger)等人关于可见和不可见的社会支持的研究。
第16章,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学之三,“社会心理学与法律”,也做了相当多的修改。比如,关于如何提高目击者指证的准确性这部分,我们加入了加里?韦尔斯(Gary Wells)新的研究,以及邦德(Bond)和德保罗(DePaulo)在2008年做的关于判别谎言的个体差异研究,以及格拉尔茨(Geraerts)等人2007年做的关于恢复性记忆的研究。
当学生们理解了这一领域的全部内容时,社会心理学对他们来说就非常形象生动了。理论是如何激发研究灵感的?为什么研究是这样进行的?在多大程度上研究能产生新的研究方法?我们尽可能地以一种不加渲染的、脚踏实地的和有意义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眼中的研究过程的魅力,并从读者日常经验的角度展示科学进程的成果。然而,我们并不想降低我们对这一领域介绍的深度。在这个世界里,人类行为可能总令人感到吃惊,研究成果可能与人们的直觉相悖,因此,学生们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来增进他们对这门充满挑战性的学科的理解。
我们主要以一种讲故事的风格来吸引学生读书的兴趣。社会心理学里充满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比如,大屠杀如何促使人们去研究对的服从;对日本皇太子和职业外交家小和田雅子(Masako Owada)的婚姻的反应怎样说明自我概念上的文化差异。通过将研究置于现实世界情境中,我们的讲解使大家能更熟悉、更理解,并更好地记住这些资料。每一章开篇都有一则源于真实生活的短文来说明将要涉及的概念。每章我们都会若干次提到这一事例,让学生们了解他们所学的东西与这一事例的关联。举例来说,其中一篇讲到阿马登?戴尔罗(Amadou Diallo)惨死在他纽约公寓的走廊里,当时他正想去拿他的钱包,却被四个白人警察打了41枪(第3章“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另一篇讲到2001年“9?11”事件中一些令人吃惊的利他行为(第11章“亲社会行为:为什么人们助人?”)。
我们还在每一章中都编入了若干小故事,既可说明某个特定的概念,又使材料更加生动。在每个小故事中,我们首先描述一个真实生活现象中的例子,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故事都取自时事、文学和我们自己的生活。然后,我们描述一个试图解释这一现象的实验。这个实验通常都描述得较为详细,因为我们认为,学生们不仅应该学习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而且还应当理解和重视用来验证那些理论的方法。比如,在第4章社会知觉里讲到,1955年,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种族隔离运动中,拒绝坐到公共汽车的后部,我们通过讨论公众对这一事件的纪念性活动的反应,来介绍一致性偏见这个概念。2005年,罗莎?帕克斯过世之后,全美的公交公司在城市公共汽车上张贴标语,提倡乘客们把司机身后的座位空出来,以此纪念罗莎?帕克斯。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人坐在了司机身后的座位上。一名记者在纽约城市公共汽车上进行采访,询问乘客们对这些“占座者”的看法,得到了对这些人非常负面的内部归因(比如,认为他们是不尊重的、歧视的,甚至是种族主义者)。事实上,对这些“占座者”的行为是从情境、外部的角度来解释的。他们并没有看见汽车上的标语(因为它们比较小或者被其他标语淹没了),所以他们不知道那个座位是不应该坐的。我们建议大家可以迅速翻阅一遍本书来找找类似的小故事。
后,同样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细节上讨论社会心理学家使用的研究方法。你可能会问,如何用讲故事的风格来讲述比较“枯燥”的方法学上的细节问题?我们认为,向学生解释如何科学地验证假说也会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近些年来,教科书的编写趋势是,只有一些短小的章节涉及研究方法,对个人研究发现只做简略的描述。在这本书里,我们把这一领域的科学和方法学以各种形式融入我们的故事当中。首先,我们用整整一个章节来介绍方法学(第2章)。我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探究两个与暴力和侵犯行为有关的现实问题:色情作品是否使得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增加?为什么旁观者不会做出更多的干预行为去帮助暴力的受害者?接着我们用目前所做的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来说明这三种主要的科学方法,即观察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科学方法像带有悬念(实际生活中的侵犯行为和对暴力的漠不关心的原因是什么?)和寓意(对这样一个有趣的真实的问题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那样展开,而不是单调地复述方法学的原则。很高兴,我们在前面几版的反馈中看到了对这一章节的好评。
第二,我们对经典研究进行了比大多数教科书更为详尽的描述。我们讨论了一项研究是怎么开始的,被试认识到什么并做了什么,研究设计是如何从理论问题中衍生出来的,以及研究发现是怎样支持原来的假说的。我们常常请读者假扮被试,以更好地从被试的角度理解这项研究。一有适当的时机,我们就会讲一些有关实验是怎样完成或为什么是这样进行的趣闻轶事。这些简短的故事,让读者有可能洞悉如何创造和设计研究这个迄今为止还暗藏的神秘世界。例如,请看第5章中尼斯比特(Nisbett)和威尔逊(Wilson)在1977年如何设计一个关于人们因果推理准确性的实验以及第13章中对阿伦森(Aronson)的“拼图玩具”技术的描述。
后,本书包含了经典和现代研究并注意了两者在数量上的平衡。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这一学科的所有领域都正在进行新的、激动人心的工作。在第7版里,我们增加了大量的关于近几年许多重大研究的资料和参考注释。因此,本书涵盖了非常全面的、新的、的研究。然而在强调新近事物时,许多课本都倾向于忽略旧的东西。我们尽力在社会心理学近的研究发现和经典研究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一些时隔较长的研究(比如对认知失调、从众和归因的早期研究)应被列为经典,并且是这一学科的重要基石。举例来说,与其他若干现行教科书不同的是,我们详尽描述了沙赫特(Schachter)和辛格(Singer)1962年对情绪的错误归因的研究(第5章),费斯廷格(Festinger)和卡尔史密斯(Carlsmith)1959年对认知失调的研究(第6章)以及阿希(Asch)1956年和谢里夫(Sherif)1936年对从众的研究(第8章)。接下来,我们用现代方法探讨同样的经典主题,从而使较早的理论跟上时代的脚步。这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领域的连续性和深度,而不是仅仅把本书当作对过去几年中所发表研究的简单堆砌。
辅助资料
一本真正优秀的教科书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能为学生们提供支持或质疑教授观点的资料。《社会心理学》这本书提供了许多补充资料,既能充实教授们对社会心理学的讲解,又能丰富学生们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
这本读物收录了从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的刊物《新心理科学指南》上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这本刊物的创立是为了给科学家提供快速而方便的途径来了解他们主要研究领域之外的新近和重要的研究发展情况。这本刊物的简要回顾涵盖了所有的科学心理学,并且,这本刊物对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来说也是容易理解的,因此,在大学课程中使用它再合适不过了。这套读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学生、学者和当今的心理学家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APS是一家完全致力于把心理学作为一门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学科来发展的学会。APS的成员包括能够代表心理科学中所有研究主题的受尊敬的研究者和教育家。在华盛顿,APS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的领导声音,并致力于增加公众对心理学研究所产生的成果的理解和运用。
我是一个对人性充满好奇的人,总是忍不住去探究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些行为。社会心理学就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拿到这本《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之后,我简直爱不释手。首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某些理论著作那样,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甚至带点幽默的笔触来阐述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阅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知识渊博的朋友聊天,他能把那些高深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而且常常能引发我的共鸣。比如,在讲到人际吸引力的时候,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曝光效应”和“相似性原则”,让我觉得那些心理学规律就发生在身边。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一些心理学实验时,会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和结果,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研究是如何得出结论的。而且,书中还会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朋友吗?”“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明知故犯?”这些问题总是能触动我的思考,让我更愿意去探索答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让我觉得学习社会心理学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
评分作为一名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满足学术要求,又不会过于枯燥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后浪直营》的《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无疑是我的最佳选择。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概念如“社会认知”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如“说服与态度改变”、“群体行为”等,脉络清晰,逻辑严谨。每一个章节都设置了“本章学习目标”和“小结”,帮助我梳理知识框架。最让我欣慰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解释“归因理论”时,书中用了一个详细的流程图,让我一目了然地看到人们是如何分析他人行为原因的。还有关于“社会影响”的章节,列举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电影宣传、广告营销等,让我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这本书不仅关注了正面的人类行为,也深入探讨了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比如“攻击行为”和“偏见”,这让我对社会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虽然这是一本插图版,但它并没有因此牺牲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反而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评分说实话,选择这本《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纯粹是冲着“后浪直营”的口碑去的。我之前买过几本后浪出版的书,质量都相当不错,所以这次毫不犹豫地下单了。收到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书的整体排版非常舒服,字体大小合适,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逻辑清晰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这种内容庞杂的学科,如果结构混乱,会让人一头雾水。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有明确的引言,点明本章的重点,然后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每个概念的解释都非常到位,配以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贴近生活,让我能轻易地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偏见与歧视时,书中引用了很多真实的社会事件和实验研究,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我深刻理解了偏见是如何形成、维持以及如何被消除的。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还会引用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但并没有因此显得晦涩难懂,反而让内容更具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讨论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时,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唯一答案,这充分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
评分这本《社会心理学》的包装简直太让人惊喜了!我一直都对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总觉得理论书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收到这本《后浪直营》的《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首先,书的尺寸大小适中,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光滑而不反光,印刷清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插图设计得太巧妙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片,而是能非常直观地解释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比如书中关于群体决策的那一章,配上的漫画就生动地描绘了从众效应和群体思维的形成过程,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那些复杂的理论。我记得有一页讲到认知失调,配的图是一个人在纠结于买A还是买B,内心的挣扎通过一个夸张的表情和内心对话框表现出来,简直太形象了!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乐趣,也更容易记住那些知识点。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概念旁标注的“小贴士”或者“思考题”,能引导我主动去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都非常用心,完全超出我的预期,让我对这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对社会心理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人类互动和群体行为的理论。拿到这本《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后,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首先,这本书的整体设计感非常强,封面色彩搭配得当,很有吸引力。翻开内页,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字书,更像是一本视觉化的百科全书。插图的选择非常恰当,它们不是随意添加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到“社会角色”时,书中配了一幅图,描绘了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非常生动形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社会心理学实验的介绍,它们被详细地描述出来,并且附有研究者的照片和研究背景,让这些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我记得有一章关于“亲社会行为”的讨论,书中列举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和研究,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每个章节都会有导语和总结,让读者对知识点一目了然。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设计风格和内容呈现方式都非常出色,让我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