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第2版 (2015年3月1日)
平装: 24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18003815
条形码: 9787518003815
商品尺寸: 23.6 x 15.6 x 2 cm
商品重量: 422 g
品牌: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一份心灵的礼物,一个成长的闺蜜,一缕关爱的书香
本书从女孩的生理、心理、心态、观念、习惯、认知等几个方面,给予青春期女孩正确的引导,愿这本书能与你一起度过青春期的快乐时光。
翻看这本青春期的成长手册,帮助你排解青春期的诸多困扰;书中不仅有同龄女孩的成长密事,更有妈妈要讲给你的成长故事和悉心嘱托。
内容简介
青春期是女孩生理和心理发生较大变化,由童年向青少年转变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女孩有着对生理发育的困扰,对心灵、情感、学习、理想、人际交往等问题也同样存在很多的困惑。此时期也是女孩容易迷失方向、荒废学业、禁受不住诱惑的危险期。 本书是送给青春期女孩及其父母解惑答疑的实用读本。书中以母女对话的形式,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部分指导青春期女孩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心理成长、情感困惑、学习问题等,帮助她们解决与人交往、建立自信、培养心态、呵护健康、拒绝诱惑等难题。本书是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礼物,让你的女儿更加独立、自主并健康地成长。
作者简介
胡坤,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教育专家,心灵成长导师。在多年的青少年成长咨询过程中,对青春期孩子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并帮助诸多孩子解决了成长困惑,使其拥有一个充满阳光的快乐青春期。
目 录
生理篇——女孩的烦恼要解决
章〓女孩别惶恐——身体变化不可怕
一、胸部鼓起来了
1.乳房为什么会胀痛,还有硬硬的包块
2.乳房为什么这么小,而且两个也不一样大
3.乳房怎么会流出乳汁
4.乳房发育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5.该如何保护乳房
二、该戴文胸了
1.何时需要开始佩戴文胸
2.佩戴文胸的技巧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我的女儿莉莉总是有这样那样奇怪的问题,前几天我被她搞得心烦不已。正当我想好好教育她一番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原来是我的女儿长大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让她惶恐不已。女儿本就是千金之身,娇贵得很,现在更是需要父母给予加倍呵护,希望千千万万个父母能和我一起,帮助女儿安然快乐地度过她的青春期,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见证她无数个次的尝试,引导她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对社会、对未来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以帮助她充满信心地开始自己真正的人生之旅。
女儿莉莉:近晚上我总是睡不着,并不是因为学习上的问题,而是我发现自己的乳房开始有点胀痛,还开始长一些硬硬的包块,我的脸上、额头上也出现了难看的痘痘,而且内裤上面还总是有脏脏的东西,我的情绪也变得莫名的烦躁。我这是怎么了?我是不是和电视、杂志上说的那样生病了?但爸妈一直只关心我的学习,这些问题怎么好开口问呢?
我发现女儿莉莉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下降,老师也反映说她上课时总集中不了精神,还询问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和女儿促膝交谈了一次之后才知道,原来莉莉一直被一些青春期的问题困扰着,这让她寝食难安。我也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女儿的成长变化,她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了,而我,也应该担负起作为母的责任,给予女儿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在本书中我将把我周围的朋友、同事和女儿莉莉的同学、朋友的身经历作为案例,以女儿莉莉曾身遇到过的一些真实问题为切入点,从女孩的生理、心理、心态、认知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给予青春期女孩正确的引导;对于女孩将来走上社会可能遇到的一些社会问题我也会一一给出建议,希望我的女儿和所有的青春期女孩一样都能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青春,都能够以乐观的心态、真实的本领去迎接自己未来的人生!
这是妈妈对女儿真诚的祝愿,也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送给青春期女孩们的的礼物!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棒,它不像是一本生硬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镜头时而拉近到最私密的内心独白,时而拉远到整个家庭生态的观察。我最喜欢它对于“边界感”的探讨。青春期,是孩子第一次强烈地要求拥有自己的“私人领域”的时期。我以前总觉得,我的女儿就是我的延伸,她的事情我理应全权知晓。这本书却循循善诱地告诉我,尊重她的秘密空间,其实是培养她对自己负责能力的第一步。它详细分析了如何与孩子一起设定“家庭契约”,而不是单方面发布“家规”。比如,关于手机使用时间、关于夜不归宿的沟通流程,都有非常成熟的讨论模型。这些讨论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鼓励我们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去“定制”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在女儿背后偷偷翻看日记、或者安装监控软件的“监视者”,而是升级成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盟友”。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对缓解我自身的焦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让我和女儿的关系,在不经意间,变得更坦诚、更有力量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焦虑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温馨又带着点神秘感的色调,就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不咄咄逼人、非常细腻的切入点。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圣经”那样,动不动就给你列出一堆“必须做到的清单”,读起来压力山大。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老朋友,或者说,是女儿内心那个更成熟、更懂得自处的“另一个我”,在轻轻地耳边诉说。里面很多处理冲突的案例,不是那种戏剧化的“大战”,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的、让人心惊胆战的瞬间:比如女儿突然不接电话了,比如她开始对家里的某些规矩表现出明显的不屑,甚至是那种带着嘲讽的眼神。作者没有急着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观察这些表象之下的真正需求——是渴望独立、是寻求认同,还是单纯地在探索边界?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都想岔了,总以为是“不听话”,其实人家只是在“试探”。书中的文字富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女儿那张在青春期特有的、有点迷茫又有点坚定的脸。它让我学会了“退一步”,不是放任,而是用一种更高级的智慧去回应,去尊重她正在经历的“蜕变”。这绝对是我近几年读到的,关于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最实用、最治愈的一本书。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的“青春期指南”多如牛毛,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空泛得很。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完全抛弃了说教的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秘密日记”的口吻,将那些父母最难启齿、最容易弄僵局面的“尴尬话题”一一剖开。比如关于身体变化、关于早恋的好奇心、关于网络上的信息甄别,它处理得极其巧妙,既没有回避敏感,又保护了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心。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谈论的是如何应对孩子突然爆棚的“逆反情绪”。书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情绪的缓冲区”,提醒我们父母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应激反应”,不要被孩子的情绪立即拉着跑。这个观点对我触动非常大,因为我以前总是立刻反击,结果场面只会更糟。读完后,我尝试在下一次争执中,先深呼吸,然后用一种更平稳的语调提问,效果立竿见影。女儿明显感受到了我态度的转变,虽然她嘴上可能还是有点不服气,但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消失了。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如何“管教”孩子,而是教我们如何与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独立个体”进行有效的“协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非常讲究,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心理学教材,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我注意到,它在文字选择上非常贴近年轻人的语境,虽然是写给父母看的,但它传递的信息是:如果你想真正走进你女儿的世界,你必须先“翻译”一下她正在经历的时代。我女儿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她的困惑可能是我当年完全无法想象的。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时代背景,例如讨论了社交媒体带来的社交焦虑,以及“人设”建立的压力。它不是简单地指责科技产品,而是教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去建立健康的数字边界。更让我感到温暖的是,书中也探讨了青春期孩子对“被理解”的极度渴望。我们总是在忙着告诉她们“该做什么”,却很少停下来问问“你现在感觉如何?”。这本书通过一些温馨的小故事,提醒我们,有时候,最好的教育就是倾听,是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港湾,而不是一个不断颁布指令的“指挥中心”。阅读这本“枕边书”,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自我反思和角色重塑。
评分坦率地说,我给五星评价,主要是因为它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可操作性”极强的。很多育儿书读完后,让人有一种“我懂了,但做不到”的挫败感。这本书则完全避免了这种情况。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用哲学思辨来搪塞你的书。相反,它提供了很多具体到对话脚本和情景模拟的例子。比如,当女儿因为成绩下滑而沮丧时,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说出“你看我早就告诉过你”这类伤人的话,而应该如何用支持性的语言帮助她分析原因。而且,这本书非常尊重女性成长的独特性。青春期的女孩子,在自我认同、友谊观、乃至对待异性的看法上,都会经历一个快速的重塑期。这本书在这方面着墨不少,它提醒我们,要保护好女儿的“内在指南针”,不要用我们上一代的经验去粗暴地套用在她们身上。它让我明白了,叛逆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是孩子在努力挣脱旧有的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力。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桥梁,连接了父母与女儿之间那条日益加深的鸿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