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敖小平著的本書題為《南通方言考(精)》,是一部以極具研究價值的南通方言為素材、以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為主旨的語言學著作。讀者對象為具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語言研究愛好者和地方文化工作者。作者力圖結閤漢語方言研究,以盡可能淺顯的語言介紹現代語言學的知識與成就。本書共分七捲,分彆是概論篇、語音篇、曆史篇、文字篇、詞匯篇、語法篇和語料篇。通過對語言學理論的介紹和對語言學方法的應用,作者希望能夠對南通方言有迄今為止很為全麵和深入的描寫,也希望藉由此書為其他方言的描寫和研究提供一個參照,為各地保護方言的努力盡綿薄之力。 南通方言是作者的母語,在各地方言中占有極為特殊的地位。這一方言形成於孤懸江海達六個世紀的鬍逗洲上,由各地移民的語言混閤而成,是漢語方言中的剋裏奧爾,與附近的江淮官話和北部吳語都不能通話。南通方言中保存有許多其他方言中已經消失的古代漢語成分,還有一些其他方言中很少見的語言現象,十等 敖小平 著 敖小平,江蘇省南通市人。在華東師範大學攻讀現代漢語專業碩士學位時曾經接受音韻、訓詁、文字等傳統語言學科目訓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理論語言學博士學位時又接受語音、音係、形態、句法、語用、語義、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現代西方語言學科目訓練。這些中西閤璧的訓練,加上曾有幸在國傢語委和語言應用研究所工作的經驗,使作者對方言研究有一個較為獨到的視角。閱讀這本關於南通方言的著作,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地域文化認同感和一種緊迫感。作者通過詳實的記錄,讓我們意識到,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口頭錶達,其實都蘊含著幾百年的傳承,一旦語言習慣改變,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可能就永遠沉寂瞭。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珍貴的“搶救性記錄”,它不僅僅是為學者服務的,更是為那些關心鄉音不改的人們提供瞭一個瞭解根源的窗口。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關於這種方言在現代社會中麵臨的挑戰和適應性的討論,比如在教育、媒體傳播中如何保持其生命力。這本書為我們奠定瞭堅實的語言學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纔能更好地去思考如何“活化”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方言資源。它是一份沉甸甸的知識饋贈,值得所有對地方文化有情懷的人細細品味。
評分我花瞭幾個周末的時間沉浸在這本書的閱讀中,感受非常復雜,既有驚喜也有一些小小的遺憾。從學術角度來看,作者在文獻梳理和基礎材料收集方麵無疑是下瞭大功夫的,看得齣這是一項長期、紮實的工作。尤其是在某些特定聲母和韻母的處理上,作者的分析細緻入微,展現瞭深厚的語言學功底。但是,對於一個非專業研究者,或者說隻是一個帶著強烈好奇心想瞭解傢鄉變化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顯得有些過於嚴謹和學術化瞭。我希望能多一些田野調查的生動片段,比如某個詞匯在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使用差異,或者某個特殊的錶達方式是如何在特定社會場景中産生的。這些“人味兒”的東西,往往是最能打動人心,也最能幫助理解方言生命力的部分。我理解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但增加一些敘事性的元素,或許能讓更多像我一樣的愛好者加入到對方言保護的討論中來。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又帶著現代氣息的風格,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是一個對方言文化特彆感興趣的人,尤其是對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方言更是抱有一種近乎使命感的關注。拿到這本書時,我其實對具體內容抱有很高的期望,因為“南通方言”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和研究價值。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密的儀器,將南通地區發音、詞匯的細微差彆,以及其背後的曆史文化脈絡都清晰地呈現在我麵前。我期待著能看到那些生動的語例,不僅僅是枯燥的音標和詞條,而是能通過文字感受到當地人日常交流的韻味和熱情。畢竟,方言是活著的曆史,是地方靈魂的載體,如果能在這本書裏找到解讀這種靈魂的鑰匙,那將是莫大的收獲。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非常好,拿在手裏很有分量,這讓我對裏麵內容的專業性和深度更加信賴。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和印刷質量是值得稱贊的,這對於一本需要頻繁查閱和對比的工具書性質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頁邊距的處理恰到好處,使得在做筆記和標注時留有足夠的空間,這對於我這種喜歡深度閱讀、習慣做批注的讀者來說非常友好。特彆是那些復雜的音標符號和錶格,清晰度極高,避免瞭閱讀過程中的識彆障礙。不過,我注意到在某些章節的邏輯跳轉上,如果能有更清晰的小標題或者過渡段落來引導讀者,或許能讓閱讀體驗更順暢一些。畢竟方言學涉及大量的分類和對比,讀者很容易在復雜的層級結構中迷失方嚮。一個更具導嚮性的結構設計,能讓知識的吸收過程更加高效和愉悅。總體而言,它在實體製作層麵,絕對算得上是一部精品。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像我之前讀過的幾本地方誌一樣,更多地側重於曆史沿革和方言的地理分布,但閱讀下來,我發現它在語法結構層麵的探討似乎比預想的要少一些。我特彆關注的是,南通方言在代詞係統或者動詞體貌標記上,是否與周邊吳語區或江淮官話存在顯著的區彆,以及這些差異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這些功能層麵的分析,往往能揭示齣方言最核心的思維模式。如果書中能更深入地挖掘這些結構性特徵,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漢語方言譜係中進行比較,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參考意義無疑會再上一個颱階。目前的內容已經很紮實瞭,但如果能補充一些對比性的論述,讓讀者能更清晰地看到“南通”在方言地圖上的獨特坐標,那將是錦上添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