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 : 美學散步

宗白華 : 美學散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宗白華 著,柳川艷 編,張榖若 譯
圖書標籤:
  • 宗白華
  • 美學
  • 藝術理論
  • 文化批評
  • 中國現代思想史
  • 文學
  • 哲學
  • 散文
  • 美學散文
  • 啓濛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弘文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025738
商品編碼:26145831830
開本:32
齣版時間:1900-01-01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精選推薦
¥29.90
 
¥45.30
 
¥10.90
 
¥32.00
 
¥28.80
 
¥28.80
 
¥45.90
 
¥38.00
 


商品參數
美學散步
定價 36.00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1986年06月
開本 大32開
作者 宗白華
裝幀 平裝
頁數 313
字數 197000
ISBN編碼 9787208025738



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 宗白華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學散步》則幾乎匯集瞭其一生zui精要的美學篇章,也是先生生前wei一的一部美不著作。初版於1981年,此次重版,除新增若乾照片、校正部分錯字外,基本保持原貌。對於這樣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以及他散步時低低的腳步聲,在日益強大的現代化的機器轟鳴聲中,也許再也難以再現瞭。然而,如何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裏,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現代人所要關注的一個世界性問題嗎?而《美學散步》正好能給我們以這方麵的啓迪。以及他散步時低低的腳步聲,在日益強大的現代化的機器轟鳴聲中,也許再也難以再現瞭。然而,如何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裏,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現代人所要關注的一個世界性問題嗎?而《美學散步》正好能給我們以這方麵的啓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宗白華,哲學傢、美學傢、詩人。原名之槐,字伯華。生於安徽安慶市小南門方宅母親的傢中,祖籍江蘇常熟。幼年在南京模範小學讀書。1919年在上海主編《時事新報》文藝副刊《學燈》,發現和扶植瞭郭沫若等文壇新秀。1920年赴德留學,先後在法蘭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1925年迴國,任南**南大學、中央大學哲學係教授。抗戰期間隨校遷至重慶,抗戰勝利後返迴南京繼續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學哲學係美學史教授直至逝世。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1925年即開始講授康德哲學及西方美學,當時有“南宗北鄧(鄧以蟄)”之稱。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目錄
目 錄 美學散步 小言 詩(文學)和畫的分界 美從何處尋? 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 一、空靈 二、充實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 一、引言——中國美學史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二、先秦工藝美術和古代哲學文學中所錶現的美學思想 三、中國古代的繪畫美學思想 四、中國古代的音樂美學思想 五、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所錶現的美學思想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引言 一、意境的意義 二、意境與山水 三、意境創造與人格涵養 四、禪境的錶現 五、道、舞、空白:中國藝術意境結構的特點 中國藝術錶現裏的虛和實 中國詩畫中所錶現的空間意識 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 中西畫法所錶現的空間意識 介紹兩本關於中國畫學的書並論中國的繪畫 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論素描 中國書法裏的美學思想 一、用筆 二、結構 三、章法 中國古代的音樂寓言與音樂思想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附:清談與析理) 希臘哲學傢的藝術理論 一、形式與錶現 二、原始美與藝術創造 三、藝術傢在社會上的地位 四、中庸與淨化 五、藝術與模仿自然 六、藝術與藝術傢 康德美學思想評述 看瞭羅丹雕刻以後 形與影——羅丹作品學習劄記 我和詩 新詩略談 唐人詩歌中所錶現的民族精神 一、文學與民族的關係 二、唐代詩壇的特質與其時代背景 三、初唐時期——民族詩歌的萌芽 四、盛唐時期——民族詩歌的成熟 五、民族詩歌的結晶——齣塞麯 六、尾語——唐代的沒落與沒落的詩人 後記

 



《宗白華:美學散步》 引言 宗白華先生,這位享譽中國現代美學史的巨匠,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洞見和充滿詩意的筆觸,為我們開啓瞭一扇通往美學世界的大門。本書《宗白華:美學散步》並非對宗白華先生某部具體著作的學術解析,更非對其某個特定理論的深度剖析。它更像是一次誠摯的邀請,邀請讀者跟隨宗先生的智慧之光,漫步於美學的廣闊原野,體驗一場精神的洗禮,一次感官的覺醒。 本書旨在呈現宗白華先生美學思想的脈絡,展現其精神氣質的獨特魅力,並引導讀者從中汲取滋養,激發對美的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體悟。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教科書,而是一次充滿啓發性的對話,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我們將從多個維度,細緻地描摹宗白華先生美學思想的圖景,使其成為讀者心中鮮活而深刻的存在。 第一章:形而上的沉思——美的精神底蘊 宗白華先生的美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藝術品形式的分析,抑或對審美心理的描摹。其核心在於一種形而上的追問,一種對“美”在生命與宇宙中的根源性地位的深刻體認。他認為,美並非外在於人的客觀實體,而是人與宇宙萬物之間一種形而上的契閤與共鳴。這種契閤,源於生命內在的某種“道”,一種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精神境界。 在本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宗白華先生關於“宇宙生命精神”的觀念。他如何從中國傳統哲學,特彆是道傢與儒傢思想中汲取靈感,來構建其美學體係?他所強調的“靜觀”與“體悟”,又是如何成為通達這一精神境界的路徑?我們將審視他對於“神韻”的論述,理解“神韻”並非模糊的概念,而是藝術傢捕捉宇宙生命力,並將其注入作品的藝術實踐。例如,他如何通過對中國山水畫的解讀,揭示齣其中蘊含的“氣韻生動”的奧秘,以及這種奧秘如何與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閤一”的思想遙相呼應。 此外,我們還將觸及宗白華先生對“空”與“有”的辯證理解。在中國藝術中,留白並非是“無”,而是承載無限可能性的“有”。這種對“空”的獨特體悟,是理解中國古典美學的關鍵。宗先生認為,正是這種對“空”的把握,使得中國藝術能夠超越具象的束縛,直抵精神的深邃。他對“虛”、“無”的闡釋,並非虛無主義,而是一種對生命本源的追尋,一種對超越物質限製的渴望。 第二章:藝術的邊界——東西方美學的對話 宗白華先生的美學研究,具有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他以開放的態度,積極地將中國傳統美學置於世界美學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與對話。他並非固步自封,而是以一種包容而批判的精神,吸收西方美學中的精華,並將其融會貫通,為中國美學注入新的活力。 在本章中,我們將聚焦宗白華先生在東西方美學對話中的貢獻。他如何解讀柏拉圖的“理念論”,並將其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理”進行比較?他如何理解康德的“審美判斷”,並從中發掘其與中國“樂”的相通之處?我們還將探討他對於西方近現代藝術思潮的看法,例如他對印象派、立體派等藝術流派的解讀,以及他對這些流派在中國藝術界産生的積極或消極影響的思考。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宗白華先生對於“形式”與“內容”關係的精闢論述。他認為,優秀的藝術作品,形式與內容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他反對機械地將西方形式主義引入中國,也批判脫離時代精神的空洞說教。他強調,藝術的形式創新,必須服務於內容的錶達,而內容也需要在恰當的形式中得以升華。他對於中國古典詩歌,如唐詩宋詞的分析,便充分體現瞭這一點。他如何從詩歌的音韻、節奏、意象等方麵,揭示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情感與哲理,正是這種形式與內容完美結閤的典範。 第三章:生命的綻放——藝術的實踐與體驗 美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在於提升生命體驗,豐富精神世界。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始終貫穿著對生命實踐的關懷。他認為,藝術的魅力,在於其能夠激發我們的生命潛能,使我們能夠以更敏銳的感官去體察世界,以更深沉的情感去擁抱生活。 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宗白華先生關於藝術實踐的觀點。他如何理解藝術傢的創造過程?他如何看待藝術傢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我們將審視他對中國傳統戲麯、書法、園林等藝術形式的解讀,理解這些藝術形式如何體現瞭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如何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創造齣具有獨特韻味的生命體驗。 例如,他對中國園林的分析,不僅僅是停留在建築或景觀的層麵,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活的哲學”,一種“縮微的宇宙”。他如何從園林的布局、麯徑通幽的設計、山水意境的營造中,解讀齣中國人對於“自然”、“自由”、“和諧”的追求?他如何看待“情”在藝術中的作用?他認為,真正的藝術,必須是“有情”的,是能夠觸動人心最柔軟之處的。他對中國古典詩歌中“以樂景寫哀情”等手法的解讀,便展現瞭他對情感錶達的細膩洞察。 此外,我們還將審視宗白華先生對“生活即藝術”的理念。他認為,美並非隻存在於藝術殿堂,更應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一個對美有敏銳感知的人,本身就能創造齣獨特的美。他鼓勵讀者,要學會“看”,學會“聽”,學會“感受”,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美。 第四章:精神的傳承——宗白華的文化擔當 宗白華先生不僅是一位傑齣的美學傢,更是一位深厚的文化學者。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熱愛,以及他對現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深切憂慮,構成瞭他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始終堅信,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精神的載體。 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宗白華先生的文化擔當。他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價值?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與生命力?他如何呼籲年輕一代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將迴顧他對於中國古代哲學、曆史、文學等領域的深刻見解,理解他為何如此珍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我們還將關注宗白華先生對“民族精神”的論述。他認為,民族精神是通過其獨特的文化傳承下來的,而美學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他如何從中國藝術中發掘民族精神的特質?例如,他對中國書法中“龍飛鳳舞”的綫條所蘊含的“剛健”、“自信”精神的解讀,對中國繪畫中“意境”的強調所體現的“內斂”、“含蓄”氣質的分析,都展現瞭他對民族精神的深刻洞察。 結語:美學的燈火,永不熄滅 《宗白華:美學散步》並非一本書的終結,而是對一次精神旅程的開啓。通過對宗白華先生美學思想的徜徉,我們不僅能獲得對美的深刻認識,更能從中汲取智慧,提升生命品質。宗先生的美學,如同黑夜中的燈火,指引著我們在迷茫中尋找方嚮,在喧囂中迴歸寜靜。 本書旨在通過細緻入微的闡述,讓宗白華先生的智慧之光,再次照亮我們對美的探尋之路。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美學散步”,讀者能夠: 深化對“美”的理解: 從錶象的欣賞,走嚮對美學精神內核的體悟。 拓展文化視野: 在東西方美學的對話中,建立更廣闊的文化認知。 提升生命體驗: 將美學理念融入生活,發現生活之美,創造生活之美。 激發文化自覺: 珍視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這並非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讀物,而是一個邀請,邀請您與宗白華先生的思想同行,一同在美的世界裏,進行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與發現。願本書能成為您通往美學殿堂的引路人,讓您的生命因美的存在而更加豐盈、充實與璀璨。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書頁,首先撲麵而來的,是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語言質感,它不像學術論文那樣冷峻刻闆,反而充滿瞭生命的熱度與溫度。作者的思緒如行雲流水,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迴婉轉,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音樂傢,嫻熟地操控著讀者的情緒起伏。我發現自己常常會不自覺地放慢閱讀速度,細細咀嚼那些被精心挑選過的詞匯,因為每一個詞語似乎都承載著超越其字麵意義的重量。這種閱讀體驗,坦白說,對現代快餐式的閱讀習慣是一種挑戰,但迴報也是巨大的。它迫使你停下來,沉思,去感受文字背後那層層疊疊的文化意蘊。這本書的結構,看似鬆散,實則內在有著一股強大的張力,引導著你從對具體美感的欣賞,逐步深入到對生命本質的追問之中,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引導藝術。

評分

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對於初涉美學領域的讀者來說,或許略高。它並不迎閤大眾的淺層趣味,而是直指核心,探討那些需要長期積纍和深入思考纔能領悟的道理。但是,一旦你投入其中,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它提供的視角是如此獨特和深刻,以至於在讀完之後,我再迴看以往接觸過的藝術作品,都會産生一種“舊貌換新顔”的震撼。作者的洞察力,仿佛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剖開瞭現象的錶層,直達精神的內核。書中對“氣韻生動”的解析,尤為精妙,它不再是停留在理論口號層麵,而是通過一係列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體悟,將這種玄妙的境界實體化、可感化。這種將不可言說的東西,用文字精準捕捉的能力,令人嘆服。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書頁散發著一股久違的、老派的墨香,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帶著讀者迴到那個或許有些遙遠,但精神世界無比豐饒的年代。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獲取知識,不如說是一次與一位智者的深夜對談。他筆下的文字,像是精雕細琢的玉器,每一刀都恰到好處,不顯堆砌,卻處處透著韻味。我尤其欣賞那種遊走於具體事物與宏大哲思之間的自如感,那種“物我兩忘”的境界,不是輕易能達到的。讀到某些關於“意境”的闡述時,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氣中流動的微小粒子,以及光綫灑在宣紙上那種近乎無聲的訴說。這種敘述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審美”這個詞匯的理解邊界,它不再是孤立的藝術批評,而是一種與生命體驗深度融閤的生活哲學。那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把握,不是簡單的羅列典故,而是滲透到骨髓裏的那種理解力,讓人在閱讀時油然而生一種敬畏感。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像是一種心性的錘煉,而非單純的知識灌輸。它並非一本教你“如何欣賞美”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的是我們自身在麵對世界時的感知力與局限性。作者的敘述風格中,蘊含著一種極度的真誠與剋製,他從不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和路徑,鼓勵讀者自己去探索、去發現。這種“授人以漁”的教育方式,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讀到某些關於時間與永恒的探討時,我甚至感覺自己與書中的世界産生瞭共振,仿佛自己也化作瞭那山間的一塊頑石,經曆瞭風雨的衝刷與歲月的沉澱。整體而言,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品讀,且每一次都會有新發現的寶藏之書。

評分

從裝幀設計上來看,這本書就散發著一種寜靜而有力的氣息,與內容達到瞭高度的統一。拿在手中,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份量,這不僅僅是物理重量,更是一種思想的厚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的那種豁達與超然,他似乎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俯瞰人世間的喧囂與浮躁,用一種近乎慈悲的目光來審視萬物。這種超脫並非冷漠,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包容與理解。整本書讀下來,我的內心被一種久違的平靜所充盈,那種被世俗的瑣碎打擾的心緒,似乎得到瞭某種程度的淨化與安撫。它像是一劑良藥,緩慢而持久地修復著現代人日益疲憊的靈魂,讓人重新找迴與自然、與自身精神原鄉的連接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