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 ||
| 定价 | 180.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中国)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2月 | |
| 开本 | 大16开 | |
| 作者 | 中国科学院 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476 | |
| 字数 | 510000 | |
| ISBN编码 | 9787030547842 | |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在回顾世界科技强国发展演进历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6个国家的科技强国建设之路,旨在作为“他山之石”,为我国学习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教训提供参考依据。
中篇在研究世界科技强国基本特征与关键要素,梳理我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备的基础与优势、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从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与政策举措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旨在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战略选择。
下篇从新时代我国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出发,选择了信息、能源、材料、空间、海洋、生命与健康、资源生态环境、基础前沿交叉8个重大创新领域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与计算平台两类科技创新平台,分别提出重点科技布局和路径、分阶段发展目标、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等。这些研究成果,特别是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的咨询意见建议,对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起到积极作用。
本书作者团队由编委会、咨询专家组和研究撰写组近200位专家组成,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任主编。其中:
编委会由36位专家组成(含13位院士);
咨询专家组由57位高水平专家组成(含44位院士);
研究编撰团队由180位科技领域战略科学家和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专家、科技文献情报专家、科技史研究专家、科技管理专家和一线科研人员组成(含18位院士、120位研究员/教授)。
入选中宣部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项目
全国仅有12个入选,本书为其中之一
为讴歌和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科学院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把开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重大战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及时部署,集中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路径问题、科技问题、政策问题等,精心组织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展持续深入研究,目的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出谋划策,提供科学、前瞻、及时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并以一部立足国家层面,在内容特色上集“战略性、前瞻性、原创性、系统性、指导性、**性”于一体,在体裁上将研究报告与学术著作相结合的精品图书呈现。形式上采用主题论证加图表、背景专栏等方式,使用四色印刷,以体现易读性,易于广泛传播和推广。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感到震撼的是其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多维度的比较分析。作者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值得借鉴或警惕的国际案例,将不同国家在特定科技领域的路径选择进行了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解剖。比如,书中对某些发达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与产业化转化速度之间的微妙平衡的探讨,就非常引人深思。它并非简单地进行“谁更强”的比较,而是深入到制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乃至社会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差异。这种比较性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科技强国并非是一条可以简单复制的单行道。那些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看似微小的制度差异,最终可能演变成影响全球竞争力的巨大鸿沟。书中对于国际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平衡术的论述尤其精彩,笔触老练,充满了审慎的洞察力,读来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感叹作者对全球科技格局的掌控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极其注重对历史纵深的挖掘。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当下成就的赞颂,而是耐心地将目光投向了过去几十年,甚至更早的时期,去探究那些奠定今日科技格局的基石是如何被悄然打下的。这种“回溯式”的叙事,使得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技术或制度,其背后的曲折和不易得以展现。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企业创新文化演变的那几章印象尤其深刻,作者没有用理想化的笔触去描绘“一夜成名”的科技巨头,而是细腻地描摹了早期孵化阶段的迷茫、资本的涌入与撤离,以及技术路线选择上的痛苦抉择。它揭示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道理: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是无数次试错和资源的精准配置叠加的结果。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阅读体验变得极为充实,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过去进行一场严肃的对话,让你对“持之以恒”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技术经济分析部分,初读时略显晦涩,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或者极强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数据模型和政策影响链条。但是,一旦你坚持下来,就会发现这些看似枯燥的分析,恰恰是全书的“骨架”所在。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系统性论述,作者不仅指出了问题的表象,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产业链协同障碍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层困境。书中描绘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在资源分配、风险共担机制上的博弈与合作,这种近乎“内幕”式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它没有回避矛盾和不足,反而将这些挑战作为进一步优化的契机来讨论,使得整本书的基调在严谨中透露出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力量。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看到了其背后需要跨越的重重技术与制度壁垒。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精准的,很少有煽情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感染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收尾部分对未来展望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给出任何过于乐观或悲观的绝对论断,而是留下了一系列开放性的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这种将思考的主动权交还给读者的写作手法,是成熟学者的标志。它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航海图,标明了已知的暗礁和可行的航道,但最终的掌舵和远航,仍需我们这一代人自身的智慧与勇气去完成。合上书本,心中涌起的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参与感,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大的思想催化剂,激励着每一个关心国家科技命运的读者。
评分这部著作的封面设计,乍一看就透着一股严肃而厚重的气息,那种用色和排版,仿佛在无声地宣告:这是一部关于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度思考之作。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庞大的信息量所吸引,那种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实例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空泛地谈论口号,而是非常扎实地去剖析了不同主体——无论是政府机构的决策逻辑,还是科研院所的创新机制——在推动科技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整体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逻辑线条,它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一条条相互支撑的脉络,让你能清晰地看到“科技强国”这一宏伟目标是如何一步步被拆解、被执行的。那种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对某个关键政策出台前后社会反应的描摹,都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读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觉对当前科技政策的理解瞬间提升了一个台阶,不再是碎片化的新闻片段拼凑,而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关联的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