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強國建設之路:中國與世界 | ||
| 定價 | 180.00 |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中國)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2月 | |
| 開本 | 大16開 | |
| 作者 | 中國科學院 著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476 | |
| 字數 | 510000 | |
| ISBN編碼 | 9787030547842 | |
全書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在迴顧世界科技強國發展演進曆史的基礎上,重點介紹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俄羅斯6個國傢的科技強國建設之路,旨在作為“他山之石”,為我國學習藉鑒科技發達國傢的先進經驗與教訓提供參考依據。
中篇在研究世界科技強國基本特徵與關鍵要素,梳理我國近代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40年來科技發展曆程的基礎上,分析瞭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備的基礎與優勢、麵臨的形勢與挑戰,並按照黨的十九大提齣的新部署、新要求,從科技創新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與政策舉措等方麵提齣瞭一係列意見建議,旨在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戰略選擇。
下篇從新時代我國創新發展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趨勢齣發,選擇瞭信息、能源、材料、空間、海洋、生命與健康、資源生態環境、基礎前沿交叉8個重大創新領域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據與計算平颱兩類科技創新平颱,分彆提齣重點科技布局和路徑、分階段發展目標、戰略舉措和政策建議等。這些研究成果,特彆是一係列具有戰略性、係統性、針對性、可行性的谘詢意見建議,對國傢科技創新決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傢和世界科技強國起到積極作用。
本書作者團隊由編委會、谘詢專傢組和研究撰寫組近200位專傢組成,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任主編。其中:
編委會由36位專傢組成(含13位院士);
谘詢專傢組由57位高水平專傢組成(含44位院士);
研究編撰團隊由180位科技領域戰略科學傢和科技戰略與科技政策研究專傢、科技文獻情報專傢、科技史研究專傢、科技管理專傢和一綫科研人員組成(含18位院士、120位研究員/教授)。
入選中宣部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項目
全國僅有12個入選,本書為其中之一
為謳歌和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科學技術的成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這一重大戰略決策,中國科學院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後,把開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重大戰略研究”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及時部署,集中圍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一係列重大戰略問題、路徑問題、科技問題、政策問題等,精心組織高水平專傢、學者開展持續深入研究,目的是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齣謀劃策,提供科學、前瞻、及時的谘詢意見和建議,並以一部立足國傢層麵,在內容特色上集“戰略性、前瞻性、原創性、係統性、指導性、**性”於一體,在體裁上將研究報告與學術著作相結閤的精品圖書呈現。形式上采用主題論證加圖錶、背景專欄等方式,使用四色印刷,以體現易讀性,易於廣泛傳播和推廣。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剋製而精準的,很少有煽情的辭藻,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國傢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懷,卻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具感染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收尾部分對未來展望的處理方式,它沒有給齣任何過於樂觀或悲觀的絕對論斷,而是留下瞭一係列開放性的議題,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下一步應該做什麼”。這種將思考的主動權交還給讀者的寫作手法,是成熟學者的標誌。它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航海圖,標明瞭已知的暗礁和可行的航道,但最終的掌舵和遠航,仍需我們這一代人自身的智慧與勇氣去完成。閤上書本,心中湧起的不是知識的滿足,而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參與感,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大的思想催化劑,激勵著每一個關心國傢科技命運的讀者。
評分這部著作的封麵設計,乍一看就透著一股嚴肅而厚重的氣息,那種用色和排版,仿佛在無聲地宣告:這是一部關於國傢戰略層麵的深度思考之作。我拿到書的時候,首先被它龐大的信息量所吸引,那種將宏觀敘事與微觀實例緊密結閤的敘事手法,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像很多理論書籍那樣空泛地談論口號,而是非常紮實地去剖析瞭不同主體——無論是政府機構的決策邏輯,還是科研院所的創新機製——在推動科技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麵臨的挑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構建整體框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清晰的邏輯綫條,它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一條條相互支撐的脈絡,讓你能清晰地看到“科技強國”這一宏偉目標是如何一步步被拆解、被執行的。那種對細節的把握,比如對某個關鍵政策齣颱前後社會反應的描摹,都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鮮活的生命力。讀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覺對當前科技政策的理解瞬間提升瞭一個颱階,不再是碎片化的新聞片段拼湊,而是一個有機的、相互關聯的體係。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某些技術經濟分析部分,初讀時略顯晦澀,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專業背景或者極強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復雜的數據模型和政策影響鏈條。但是,一旦你堅持下來,就會發現這些看似枯燥的分析,恰恰是全書的“骨架”所在。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係統性論述,作者不僅指齣瞭問題的錶象,更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産業鏈協同障礙和知識産權保護的深層睏境。書中描繪瞭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在資源分配、風險共擔機製上的博弈與閤作,這種近乎“內幕”式的解讀,極大地提升瞭文本的可信度。它沒有迴避矛盾和不足,反而將這些挑戰作為進一步優化的契機來討論,使得整本書的基調在嚴謹中透露齣一種積極的、麵嚮未來的建設性力量。讀完這些章節,我感覺自己對“科技自立自強”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看到瞭其背後需要跨越的重重技術與製度壁壘。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在我看來,極其注重對曆史縱深的挖掘。它不僅僅停留在對當下成就的贊頌,而是耐心地將目光投嚮瞭過去幾十年,甚至更早的時期,去探究那些奠定今日科技格局的基石是如何被悄然打下的。這種“迴溯式”的敘事,使得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技術或製度,其背後的麯摺和不易得以展現。我個人對其中關於企業創新文化演變的那幾章印象尤其深刻,作者沒有用理想化的筆觸去描繪“一夜成名”的科技巨頭,而是細膩地描摹瞭早期孵化階段的迷茫、資本的湧入與撤離,以及技術路綫選擇上的痛苦抉擇。它揭示瞭一個殘酷而真實的道理:真正的技術突破,往往是無數次試錯和資源的精準配置疊加的結果。這種曆史的厚重感,讓閱讀體驗變得極為充實,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與過去進行一場嚴肅的對話,讓你對“持之以恒”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敬畏。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感到震撼的是其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多維度的比較分析。作者似乎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值得藉鑒或警惕的國際案例,將不同國傢在特定科技領域的路徑選擇進行瞭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解剖。比如,書中對某些發達國傢在基礎科學研究投入與産業化轉化速度之間的微妙平衡的探討,就非常引人深思。它並非簡單地進行“誰更強”的比較,而是深入到製度設計、人纔培養體係、乃至社會價值取嚮等深層次的差異。這種比較性的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讓我意識到科技強國並非是一條可以簡單復製的單行道。那些在特定曆史節點上看似微小的製度差異,最終可能演變成影響全球競爭力的巨大鴻溝。書中對於國際閤作與競爭關係的平衡術的論述尤其精彩,筆觸老練,充滿瞭審慎的洞察力,讀來讓人不禁拍案叫絕,感嘆作者對全球科技格局的掌控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