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内容推荐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 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这次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学而篇
1·1子①日:“学而时②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⑥,而不愠⑦,不亦君子⑧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注释】
①子——《论语》“子日”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②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③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④说——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⑤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旧注说:“同门日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即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义。⑥人不知——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这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种说法我嫌牵强,所以仍照一般的解释。这一句和《宪问篇》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精神相同。⑦愠——音运,yon,怨恨。⑧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
……
编辑推荐 《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本书提供了《道德经》的原著实录,对原文进行了经典解读,并进行了说文释义,还逐章对相应的经典思想进行了活学活用。阅读本书,能更深刻地认识《道德经》中所蕴涵的思想,本书更是现代人修身处世宝典。 《道德经》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做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内容简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全书共计八十一章,文约五千言,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老子是西方人*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始,《道德经》就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近300余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道德经》,一部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以实在说不清有多少万言的文字去诠释它、而且永远地言犹未尽的传世经典。
作者简介 老子 , 姓李名耳 , 字聃 , 一字或曰谥伯阳 。 华夏族 ,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人(今河南鹿邑地区) ,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 ,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 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 主张无为而治 ,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 在道教中 , 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 目 录上篇 道经 一章 天地之始 第二章 美之为美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玄牝之门 第七章
我尝试过好几个版本的《论语》,但总觉得要么是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生畏,要么就是过于口语化,失去了古文的庄重感。然而,这本《论语译注》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译文既保持了文言的典雅美感,又通过精准的现代汉语传达了原意,读起来有一种古风与现代气息交融的美妙体验。特别是在解读一些涉及人际交往和道德困境的片段时,译文的处理方式让人倍感亲切,仿佛是邻家智者在为你剖析世事,而不是遥远的先哲在训诫后人。这种平易近人又不失深度的文字风格,极大地降低了传统经典的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真正喜悦。每次合上书本,总感觉自己的心境都被涤荡了一番,对如何待人接物,又多了一层透彻的理解。
评分相比起那些动辄汗牛充栋的浩瀚古籍,这本书的体例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开篇的导读部分就极为精炼到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论语》的历史地位和核心思想脉络,让人在正式进入文本之前,心中便已有了清晰的框架。注释的编排更是细致入微,对于那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杨先生的注解简明扼要,绝不拖泥带水,恰到好处地解决了阅读障碍,却没有过度解读而削弱了原文的韵味。而且,中华书局的排版印刷,一贯的扎实可靠,墨色清晰,纸张适宜长时间阅读,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关键语录的对比分析,能看出作者在考据上的严谨态度,这使得整本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大大提高,读起来让人心服口服,是案头常备,随时翻阅的良伴,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评分这本《论语译注》简直是打开了通往古代智慧的一扇窗户,杨伯峻先生的注释功力深厚,字里行间透着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那些看似古老的篇章,经过他的梳理和白话的阐释,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孔子就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尤其欣赏它在保持原文神韵的同时,又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现代语境的解读,对于我们这些深受现代思想影响的读者来说,既能领略原汁原味的“仁义礼智信”,又能清晰地把握其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指导意义。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那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经过岁月的沉淀,愈发显得珍贵。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精髓,却又苦于原著难以入门的朋友来说,这本中华书局的简体本无疑是最佳的引路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传承和心灵的滋养,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一份安宁和方向感。
评分这次购入的简体字本,在细节处理上更显用心。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字体中容易混淆的形近字,都统一规范为简体,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避免了因识字障碍而打断思维链条的尴尬情况。拿到书时,就能感受到中华书局一贯的品质保证,装帧简洁大方,内页设计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经常需要带着书本在通勤路上阅读的我来说,这种关注读者实际体验的设计决策非常重要。它让《论语》这部承载了数千年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鸿篇巨著,能够以最舒适、最易接受的方式,重新走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伟大实践。我个人认为,无论你是否有深厚的国学基础,这套译注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文史爱好者,我更看重一部经典注释本的“学术支撑力”。杨伯峻先生的版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盖因其背后扎实的文献功底。这本书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章节时,往往会旁征博引,引用其他古籍的佐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对译注的内容深信不疑。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更像是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让你明白古人在理解同一句话时,可能存在的不同流派和考量。这种“授人以渔”的编写思路,远比那种单向灌输的译本高明得多。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论语》版本差异或引文出处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线索和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为你打下了坚实的考据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