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司制组织的兴起》的核心命题是,在商事组织及其规制的动态演进过程中,市场力量与政府监管的博弈,是如何塑造商事组织的。
本书作者拉里·E.利伯斯坦(Larry E.Ribstein)教授指出,非公司制组织的共同重要特征是,它们是以合同为基础的灵活实体。如果将
商事组织比喻为动物群体的话,非公司制组织属于“猫科动物”,以一种并不光鲜亮丽的方式繁衍。这些猫科动物四处游走,拒绝接受固
定的模式,并总是以契约的方式侵入政府监管的公域,时时挑战着监管者试图将其纳管的努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属于“狗类”,
它们温顺地嵌入特定的结构,顺从地接受监管。
本书向我们呈现了非公司制组织的演进图景,分析了影响其结构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展望了它们的未来。本书*地将历史学、法经济学、比
较法学等多种研究进路结合在一起,堪称大家之作。
罗培新,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授,博导。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
耶鲁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di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届十大杰出法学博士后,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
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译著近二十部。
目录
致谢
*章导论
一、为什么要研习非公司制组织
二、经济体中的非公司制组织
三、商事组织形式重要吗?
四、非公司制组织的理论
五、竞争与商事形态
六、美国及全球
七、本书的构想
di二章理论考量
一、为什么是公司?
二、公司治理
三、为什么需要商事组织
四、为什么需要商事组织法
五、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的商事组织
六、商事组织成文法的架构
七、商事组织的演进
八、公司与非公司制组织
di三章合伙
一、早期历史
二、合伙的性质:单一主体,还是多个成员的聚合?
三、间接责任
四、所有者的经济权利
五、管理
六、信义义务和救济
七、转让权利
八、退出
九、形成
十、有限合伙
十一、合股公司及有限合伙组织
di四章公司的兴起
一、公司特征与大型企业
二、合伙会采纳公司的特征吗?
三、非公司制组织的有限责任
四、公司及公司治理的规制
五、*比较
di五章封闭公司面临的问题
一、有限责任与封闭企业
二、锁定
三、其他公司规则
四、公司税收:有限责任的代价
五、合伙有限责任面临的其他障碍
六、作为演进死结的封闭公司
七、否认
八、司法认可
九、封闭公司的税收适应
十、成文法对封闭公司的全面授权
十一、失败
di六章现代非公司制组织的演进
一、有限责任公司革命
二、非公司制组织的发展
三、组织法之外的法律的重要性
四、非公司制组织的其他族群
五、演进中的有限责任公司
六、欧洲的发展
di七章现代非公司制组织
一、成员隔离:有限责任
二、管理
三、成员的金融权利
四、信义义务:一般原则
五、具体商事组织中的信义义务
六、退出及解散
七、转让权益
八、税收、规制及商事组织的创设
di八章大型企业的非公司化
一、公司治理的困境
二、大型非公司制组织中的激励与约束
三、非公司制组织的非治理方式
四、大型企业的非公司化治理样例
五、为什么非公司制组织现在走上舞台?
六、大型非公司制组织的未来
di九章新的方向
一、商事形态的趋同或存异
二、非公司制组织的长远未来
三、非公司制组织与强制性规则
四、未来之路:封闭公司行将消亡?
五、追求社会利益的非公司制组织
六、小企业 vs. 大企业?
七、商事组织的未来
八、为什么非公司制组织是重要的
案例表
索引
在组织法与合同法之间
——《非公司制组织的兴起》译后记
老实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有点犹豫,毕竟“非公司制组织”这个概念听起来就比较学术化。但读下去之后,才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生动有趣得多。罗培新教授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用一种非常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和组织理论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比如一些小型创业公司、非营利组织,甚至是公益项目,来展示非公司制组织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书中对不同类型非公司制组织的优劣势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哪种组织形式更为合适。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可以帮助他们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并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架构。而且,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比如为什么有些创新项目能够快速崛起,又为何有些传统企业面临转型困境。
评分《非公司制组织的兴起》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冲击。我一直以为,商业的本质离不开公司这个概念,然而,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法律框架之外的广阔天地。罗培新先生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那些“隐形”的组织形式,它们或许没有闪耀的公司名号,却在经济的毛细血管中悄然流动,贡献着巨大的能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契约精神”在非公司制组织中的核心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再依赖于法定的公司章程和股权结构,而是更多地依靠参与者之间达成的共识和协议来维系。这种模式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时,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读到关于新兴的共享经济平台和去中心化组织的部分,更是让人惊叹于人类组织形式的不断演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的疆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那些在现有框架之外的创新,往往蕴藏着改变未来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作者罗培新先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一步步探索“非公司制组织”这一相对陌生的领域。开篇的理论铺垫十分到位,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非公司制组织进行分类和阐释的部分,比如合伙企业、信托、基金会以及一些更具前瞻性的新型组织形态。作者对每种形式的法律属性、运作机制以及典型应用场景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让我能清晰地辨别它们的异同。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不仅关注了这些组织的“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它们“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以及它们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以前只觉得公司制是主流,但读完这本书,才意识到在很多领域,非公司制组织才是更优的选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唯一可行的模式。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总觉得公司制是理所当然的商业组织形式,但读了《非公司制组织的兴起》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还有如此多样化的组织模式在悄然发展。作者罗培新先生的研究视角非常独特,他深入剖析了那些游离于传统公司法之外的组织形态,比如各种形式的合伙、信托、基金会,甚至是新兴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非公司制组织在灵活性、效率以及风险分担方面的优势分析印象深刻。它不像公司那样受到繁琐的注册、监管和披露义务的束缚,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也能根据实际需求定制治理结构。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丰富,从传统的家族企业到前沿的互联网平台,都展现了非公司制组织独特的生命力。读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知识宝库,让我对“组织”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是法律从业者和研究者的必读之作,对于任何对商业运作和组织创新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次充满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翻开《非公司制组织的兴起》,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法律世界。罗培新先生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不仅是在介绍一种法律现象,更是在解读一种社会经济的脉动。书中对非公司制组织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包括经济效率、监管环境、技术进步以及社会价值的变迁等等,这些分析都非常有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治理”的讨论,非公司制组织是如何在没有严格公司法约束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有效的内部治理和外部协调,这其中的智慧和创新值得我们深思。它不像公司那样有明确的层级和固定的权责划分,而是更加强调参与者的自主性和协同性。通过大量的案例,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非公司制组织在金融、科技、慈善等多个领域的蓬勃发展,它们以独特的姿态,弥补了传统公司制的一些不足,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解决方案。读完这本书,我对未来的组织形态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