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宗教事务条例(2017年新修订) |
| 作者: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市场价: | 4.00 |
| ISBN号: | 9787509388327 |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宗教事务条例》本次修订主要着眼六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两维护”“两明确”“两规范”。两维护,即维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界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两明确,即明确宗教活动场所法人资格和宗教财产权属、明确遏制宗教商业化倾向。两规范,即规范宗教界财务管理、规范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 |
| 目录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6号) 宗教事务条例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宗教工作 《宗教事务条例》修订答记者问 |
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装帧质量也中规中矩,拿到手上感觉就是那种务实型的书籍。我本来是冲着对近年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背后法律框架的好奇心买的,希望能找到一些清晰的指引和解释。然而,翻开目录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不在我预期的那个方向。它更像是一本非常专业、面向机构内部人士的业务手册,充满了各种程序性的细节和行政术语。例如,关于某个特定宗教活动的备案流程,书中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描述,从提交申请的部门层级、所需材料的具体清单,到不同情况下的审批时限,描述得极其详尽,连一些表格的填写规范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对于像我这样纯粹的普通读者来说,这些内容实在太过晦涩和技术化了,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复杂的会计准则,我只能努力去理解它所构建的那个严密的行政逻辑体系,但具体到“为什么是这样”的宏观思考空间就显得很小了。它更像是告诉“怎么做”,而非“为什么这么做”。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个实习生被扔进了档案室,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希望能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适性的、能帮助理解社会动态的洞察,但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执行的精确性”而非“理念的阐释性”。
评分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政策制定背后的社会学或历史学视角,例如,特定规范是如何在历史变迁中逐步形成的,或者不同地区在执行层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差异。但这本书完全聚焦于“现行”的文本本身,它的价值似乎完全建立在“这是官方最新的规定”这一事实之上。全书没有引用任何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没有穿插任何引人深思的注释或比较分析。它的语言风格极其中立,仿佛摘录自一份官方文件汇编,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字斟句酌,确保其表述的权威性,但同时也牺牲了任何可能引发读者独立思考的火花。我尝试从中寻找一些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暗示或解读,但书中呈现的永远是当下最确定的状态。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静止的快照,而非一部动态的演进史。对于希望了解其内在逻辑演变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是什么”的答案非常全面,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背景故事却完全缺失了。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距离感。它的叙事节奏非常平稳,几乎没有起伏,像是在宣读一份冗长的法律文本,每一个段落的结构都极其工整,主谓宾清晰,但缺乏任何感染力或引导性。我尝试去寻找一些案例分析或历史沿革的讨论,试图通过具体的故事来消化那些抽象的规定,但书中对于具体实践的描述都极为克制和概括,很少涉及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灰色地带或争议点。它更倾向于展示一个理想化的、完全按照既定程序运行的框架。比如,在涉及组织管理结构的部分,它用大量的篇幅罗列了不同层级机构的职权划分,用了很多专业缩写,如果不是对这个领域的背景知识有深入了解,很容易就会迷失在这些名词的海洋里。我甚至怀疑,这本书的受众可能并非初次接触该领域的人,而是需要一本随时查阅的、高度标准化的参考工具书。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项耐力训练,需要极大的专注力来跟上它那种近乎不变调的语速,期待着某个拐点能出现,但直到合上书本,这种期待也未能完全实现。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相当可观,内容密度也高得惊人。我注意到它在对各种概念进行定义和界定时,几乎做到了穷尽所有可能的分支情况。这在法律文本的严谨性上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它试图将所有模糊的空间都用精确的语言填充起来,力求滴水不漏。然而,这种过度详尽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举例来说,对于某些权限的授予和限制,作者似乎总要写上三四层嵌套的从句来确保定义的绝对清晰,这使得句子结构异常复杂。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明白某条规定中“经批准后方可”和“应当报备但无需等待回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反映出这本书的基调是防御性和规范性的,它优先考虑的是避免法律风险和操作上的歧义,而不是提升读者的理解效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过度保护”的写作方式反而成了理解障碍,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核心原则的提炼和简化,而不是面对一份包罗万象、细致入微的法律条文大集合。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扎实,这无疑体现了它作为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如果你已经知道你需要查找的特定条款编号或者关键词,你能够非常迅速地定位到相关内容。但是,当我作为一个对整体框架缺乏系统认知的读者试图进行一次“泛读”时,这种结构化的优势就转变成了阅读上的障碍。全书的章节划分非常细碎,每一个小节似乎都是独立模块,缺乏清晰的层级逻辑串联,使得从一个主题跳到下一个主题时,总感觉像是在不同房间之间穿梭,中间的过渡非常生硬。我尝试去构建一个统一的认知地图,但这本书的组织方式更像是“功能模块”的堆叠,而不是“逻辑链条”的铺陈。它要求读者自己去梳理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性,而没有主动地在文本中建立起这种联系。因此,我很难用一个流畅的思维路径去吸收全部信息,更像是在知识点上进行零散的“打卡”式阅读,希望通过反复查阅来慢慢拼凑出全貌,这对于建立一个连贯、深入的理解来说,效率确实不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