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宋)林希逸 9787101014396

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宋)林希逸 978710101439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林希逸 著
图书标签:
  • 庄子
  • 道家
  • 先秦诸子
  • 林希逸
  • 鬳斋
  • 校注
  • 中国思想史
  • 哲学
  • 古典文献
  • 宋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华书刊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4396
商品编码:273183991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7-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作者 (宋)林希逸
定价 55.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14396 出版日期 1997-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0.540Kg

   内容简介

  此书是一部特色的《庄子》注本,著者林希逸是南宋理学家,他熔佛、儒、庄于一炉,先从考订概念入手,把《庄子》前后的论述加以对照,说明其中的相通之处,以佛学解释《庄子》,并且注重赏析《庄子》一书的文学特色,释文通俗易懂,较为口语化。校注者对《口义》所引用的典故、诗文,特别是佛学名词、概念都作了注释。此书约在十四世纪传入日本,曾经风靡一时,在日本思想界产生过较大影响。


   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校注说明
发题
卷一
内篇逍遥遊
内篇齐物论第二

卷二
内篇养生主第三
内篇人间世第四
内篇德充符第五

卷三
内篇大宗师第六
内篇应帝王第七
外篇骈拇第八
外篇马蹄第九

卷四
外篇胠箧第十
外篇在宥第十一
外篇天地第十二

卷五
外篇天道第十三
外篇天運第十四
外篇刻意第十五
外篇缮性第十六

卷六
外篇秋水第十七
外篇至樂第十八
外篇达生第十九
外帘山木第二十

卷七
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卷八
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
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杂篇外物第二十六

卷九
杂篇寓言第二十七
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杂篇盗跖第二十九
杂篇说鲫第三十

卷十
杂篇渔父第三十一
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附录
序跋
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在日本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宋)林希逸 9787101014396》所收录的,并非仅是一本古籍的影印或白话翻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而深邃的思想遗产,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本书聚焦于庄子学说的传承与解读,通过宋代学者林希逸的“鬳斋口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历经千年的思想注解与演变过程。 庄子,这位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以其汪洋恣肆的文笔、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学洞见,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思想宇宙。他的著作《庄子》,“内篇”精妙绝伦,言简意赅,探讨生命、宇宙、政治、道德等终极命题;“外篇”与“杂篇”,虽风格略有不同,同样包含着丰富的思想火花。庄子学说倡导“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役,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其思想的核心在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对个体精神解放的孜孜以求。 然而,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往往也使得后世读者在理解上产生诸多困难。语言的古老、概念的抽象、论证的跳跃,都为解读增加了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历代学者纷纷投入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与阐释,试图拨开迷雾,展现其真义。林希逸的“鬳斋口义”,便是这漫长解读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林希逸,宋代著名学者,其“鬳斋口义”并非仅仅是字面上的注释,更是一种融会贯通、贴近文本的深刻体悟。作为一位饱读经史、深谙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学者,林希逸在解读庄子时,不仅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人生体验。他的“口义”二字,暗示了其解读方式的生动性与实践性,仿佛是直接聆听智者在耳畔的谆谆教诲,又或是将庄子深奥的义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后来的求学者。 本书的校注工作,更是为“鬳斋口义”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校勘,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它通过细致的文本比对,辨析异同,厘清讹误,力求还原古籍最接近作者原貌的版本。而注释,则是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疑难字词、典故、概念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通过严谨的校注,本书不仅梳理了“鬳斋口义”的版本流变,更是在学术的严谨性上,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阅读文本。 “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这一系列名称,本身就道出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中国思想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而历史资料,则是支撑思想史研究最直接、最宝贵的依据。本书作为该丛刊的一员,扮演着重要的资料提供者角色。它不仅为研究庄子学说的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文献,也为理解宋代思想史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林希逸所处的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唐末五代的分裂与战乱,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而道家、佛家思想则日益兴盛。宋代学者在汲取前人思想精华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创新,由此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希逸对庄子的解读,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他的“鬳斋口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代士人如何将庄子的逍遥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理想、人生追求相结合,又或是如何用宋代盛行的理性主义精神,去审视庄子所倡导的“自然”与“自由”。 因此,本书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庄子文本的解读上,它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宋代士人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传承与发展。通过林希逸的注解,我们不仅能领略庄子思想的精髓,更能体会宋代学者在面对古老智慧时的思考方式、论证方法以及价值判断。这种代际的思想对话,正是思想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此外,本书作为一本“校注”本,其学术价值也体现在对古籍整理的贡献上。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古籍版本,但其准确性与可靠性却参差不齐。精良的校注本,如同导航的灯塔,指引着读者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找到最清晰、最准确的航道。本书的校注工作,对于规范庄子学说的学术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者们建立起统一的文本基础,从而更有效地展开学术讨论与研究。 总而言之,《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宋)林希逸 9787101014396》是一部集古典文献整理、思想史研究、哲学解读于一体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以宋代林希逸的“鬳斋口义”为核心,通过严谨的校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而深刻的庄子思想解读范本。本书不仅是研究庄子思想的必备参考,更是理解宋代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发展脉络的珍贵资料。它以其厚重的学术底蕴和精细的学术考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门,让我们得以与千年前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思想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版本校勘的角度来看,这次的整理工作无疑是里程碑式的。我们都知道,历代传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讹误和脱漏,对于这种重要的思想文献,每一个字词的精准性都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校勘记部分详实而审慎,它没有草率地采用某一个最好的底本,而是博采众长,审慎地对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裁决。这种科学、客观的态度,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照系。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存疑之处时所展现出的谦逊——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列出证据链,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不仅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更保障了文本的可靠性,对于严肃的学人而言,这是选择工具书的首要标准。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学术脉络梳理得极其清晰流畅,仿佛有一条无形的丝线,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思想碎片精心串联起来。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到具体历史背景或特定学派争论的段落时,作者总能精准地插入背景介绍,使得读者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能把握其产生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语境。这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至关重要。我过去在阅读原典时,经常因为缺乏对上下文的全面理解而感到困惑,但有了这样的导读和注释,阅读体验就像是获得了一位随身的、知识渊博的向导。它不仅告诉我们“说了什么”,更深刻地揭示了“为什么这么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术研究,更在于它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启迪。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今天,重温这些源远流长的智慧,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慢下来、向内求索的契机。作者的注释和校注,并非将思想“翻译”成白话文,而是保留了古文原有的张力和韵味,引导我们去体会那种经过时间淘洗后的思想深度。读完之后,我感到心神得到了极大的梳理和平静,那些关于人生、关于自然的思考,被重新激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是新奇的发明,而是对亘古真理的不断体悟。这本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坚实桥梁,让那些古老的哲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韵的风格,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到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扉页上的字体选择和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对传统文献的敬畏之心。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的反光纸,而是带着微微哑光的纹理,墨色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繁复的校勘标记,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个人对这种精装本情有独钟,因为它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尤其是对于研究古代典籍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实体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电子设备完全无法替代的。那种翻页时指尖触碰的真实感,以及油墨特有的气味,都构成了阅读过程中的一种仪式感,让人更容易沉浸到文本的世界中去。这次的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跨页的布局,每一个注释的缩进,都体现了专业性和严谨性,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得以以最庄重、最易读的方式呈现在现代读者面前。

评分

作为一名对先秦哲学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注释本的价值远超出了预期的想象。它并非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工具书,而是充满了“活的”解读。编纂者显然在梳理史料和辨析义理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前人的注疏,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对话,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字词考证,而豁然开朗,明白了某些流传已久的“定论”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演变过程。这种精微之处的把掘,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鲜活起来,仿佛那位古代的智者就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而非隔着千年时光的屏障。它成功地做到了“注我所不注,解我所不解”,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