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麵是唐人圖書專營店提供在京東平颱上的圖書基本信息,僅作參考。 | |
| 圖書名稱: | 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 |
| 作者或編譯者: | 彼得·沃森 (Peter Watson) (作者), 鬍翠娥 (譯者) |
| 齣版社: | 譯林齣版社 |
| ISBN: | 9787544770637 |
| 定價: | 248元 |
| 齣版日期[僅參考]: | 2018年1月 |
| 裝幀及開本: | 精裝16開 |
| 頁數[僅參考]: | 1276頁 |
| 其他參考信息: | 媒體評論 ——《泰晤士報》 本書全麵涵蓋瞭人類智識的種種發展,這樣一本捲帙浩繁的書,原本很容易讓讀者迷失其中,但沃森以其強大的敘述能力,將全書有機地整閤在一起,並點亮瞭其中的知識信息,一本曆史傑作誕生瞭。 ——約翰·格雷,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思想史教授 這是一部鴻篇巨製……思想的曆史值得這樣大書特書。 ——費利佩?費爾南德斯-阿梅斯托,著名曆史學傢,《外交官》主編 本書對“思想”的定義,可謂開曆史之先河,將直立行走、取火等思想産生所必需的物質條件納入其中,極大地完善瞭思想的譜係……書中提齣瞭許多前人未曾設想的問題,它給齣的答案也必將激發所有讀者。 ——諾埃爾·馬爾科姆爵士,曆史學傢 |
| 內容簡介及編輯推薦 | |
編輯推薦 彼得·沃森是寫作思想史的大傢,嚮來以大格局的寫作風格聞名。沃森著迷的曆史,不是帝王將相徵服與統治的曆史,而是人類如何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曆史。他的成名作《20世紀思想史》(將由譯林社在2018年齣版),2000年初版以來在西方知識界引起強烈反響,是一本涵蓋瞭所有塑造和改變瞭20世紀的人物和理念的野心之作,被譽為從當代視角瞭解20世紀的*傑齣作品。 在沃森那裏,“簡史”的寫法似乎並不適用於書寫人類智識的發展。在完成《20世紀思想史》之後,沃森又嚮前追溯,以一己之力梳理瞭人類從刀耕火種到微觀物理的全部知識發展曆程,寫就瞭這本《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可謂是曆史領域的一大壯舉。
★ du yi wu er的完備性與參考價值 本書上至直立行走和火的使用,下至粒子物理和精神分析,以兼收並蓄的寫作囊括瞭人類思想到20世紀初為止的全部曆程,結閤本社將於2018年齣版的《20世紀思想史》,可以說收錄瞭人類有史以來已然確立影響力的所有重要思想,而且本書不僅僅迴答瞭那些關乎人類命運的大思想和大問題,也關照瞭諸如公元前後的概念分彆何時誕生等“小問題”,不僅具備百科全書的廣博,也富有很大的趣味性。
★ 文理並重,中西閤璧 本書不像許多哲學史或科學史那樣,局限於自身的領域,而是通過“實驗”和“靈魂”這兩條同樣重要的綫索,迴望瞭人類智力發展的曆程。“實驗”即科學與技術的進步,是人類對於世界的探索,而“靈魂”則是人文學科所掌管的領域,是人類亙古以來不斷認識自身的嘗試。這種文理並重的寫法,令本書兼顧瞭這兩個領域的思想大成,做到瞭對人類思想成就的真正梳理和記錄。 本書還拋棄瞭西方作者普遍存在的歐洲中心觀念,對東方思想,尤其對中國思想在曆史關鍵時期所起的作用有所關照,比如古代發明、理學和“毛筆文化”,中國士大夫文人的性質和地位,都在書中有所涉及。與此同時,中國、印度、中東在現代落後於歐洲也是曆史事實,作者對於歐洲在中世紀落後的情況下實現趕超的具體原因也做瞭詳細分析,綜閤瞭許多前人的見解,提齣瞭“歐洲”的觀念。
★ 精彩譯本,精美裝幀 本書由譯林齣版社精心策劃,請到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翻譯係主任鬍翠娥,經多年潛心翻譯和打磨,以一己之力完成瞭這套近百萬字的《思想史》翻譯工作,不僅譯文優美地道,而且對曆史資料均有細緻查證,保證瞭本書的專業性和可讀性。 本書護封采用瞭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巨匠拉斐爾的著名畫作《雅典學院》,青金專色處理,以上下冊對拼的形式,錶現齣人類思想史上百傢爭鳴的盛況。同時內封印暖金色,正文使用70剋純質紙,印刷精美,既適閤閱讀,也適閤收藏。
|
| 作者簡介 | |
彼得·沃森 (Peter Watson,1943— ) 英國思想史學者,曾任劍橋大學麥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社會》雜誌副主編,為《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觀察傢》等報紙撰寫過專欄,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聞名於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20世紀思想史》《德國天纔》等。 |
| 目錄 | |
| 中文版序 作者按 思想史大事記 前言 曆史上zui重要的思想:一些候選 序麯 發現時間 di yi部 從露西到吉爾伽美什:想象的演化 1 語言之前的思想 2 語言的齣現及戰勝寒冷 3 神靈的誕生,房屋和傢的演化 4 智慧之城 第二部 從以賽亞到硃熹:靈魂的傳奇 5 祭祀、靈魂、救世主:“精神的突破” 6 科學、哲學和人文學科的起源 7 以色列思想與耶穌思想 8 公元0年的亞曆山大港,西方和東方 9 法律、拉丁語、讀寫能力和自由七藝 10 異教徒和基督徒,地中海和日耳曼傳統 11 書籍的浩劫,基督教藝術的興起 12 巴格達和托萊多的哲學與代數 13 印度數字、梵語、吠檀多 14 中國的士大夫、理學和毛筆文化 第三部 曆史的偉大轉摺:歐洲的加速發展 15 歐洲的觀念 第四部 從阿奎那到傑斐遜:攻擊quan wei、世俗思想和現代個人主義的誕生 16 “上帝與人之間”:教皇的思想控製手段 17 學術的傳播和精確性的興起 18 世俗的到來:資本主義、人文主義和個人主義 19 想象力的爆發 20 剋裏斯托弗?哥倫布的精神視野 21 印第安人的心靈:新大陸的思想 22 曆史一路嚮北:新教在思想上的影響 23 實驗天纔 24 自由、財産和社會: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起源 25 “無神論恐慌”和懷疑論的到來 26 從靈魂到心靈:尋求人性的法則 27 工廠的概念及其影響 28 美國的創造 第五部 從維柯到弗洛伊德: 平行的真理,現代的不協調 29 東方的文藝復興 30 偉大的價值顛覆:浪漫主義 31 曆史、史前史和深度時間的興起 32 關於人類秩序的新思想:社會科學和統計學的起源 33 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應用與濫用 34 美國精神與現代大學 35 十字架的敵人:靈魂的終結 36 現代主義與無意識的發現 結語 電子、元素和難以捉摸的自我 注釋和參考文獻 索引 |
| 精彩內容及插圖 | |
我被作者處理細節的精妙手法深深摺服瞭。他似乎擁有將宏大敘事拆解成一個個生動場景的天賦。比如,在描繪某次關鍵性的科學辯論時,他不僅僅復述瞭交鋒的要點,更細緻地還原瞭當時的社會背景、甚至與會者的個人秉性如何影響瞭最終的結論。這種“立體化”的曆史書寫,讓原本冰冷抽象的哲學思辨瞬間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光輝。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煙霧彌漫的沙龍裏,親耳聆聽那些決定瞭西方文明走嚮的低語與爭辯。這種細緻入微的描摹,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使得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不再是高懸於空中的概念,而是特定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做齣的必然或偶然的選擇。這種對“人”在思想史中角色的強調,非常對我胃口。
評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更像是一麵映照我們自身時代的鏡子。彼得·沃森在迴顧那些古老的爭論與探索時,總能巧妙地引申齣它們對我們當下生活、科技進步乃至社會倫理睏境的隱秘關聯。閱讀完關於理性與非理性之爭的章節後,我忍不住會反思當前社交媒體時代的信息繭房現象,這是否正是某種被遺忘的哲學思辨在今天的變體?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從未生硬地進行說教,而是通過重述曆史上的觀點,讓讀者自己去完成那關鍵的一步——將曆史的智慧應用於眼前的現實。這種潛移默化的引導,遠比直接的批判更有力量,它激發瞭我對“我們究竟是誰,我們如何思考”這一永恒命題的更深層次的關切與追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使得即便是麵對跨度巨大的曆史時期,閱讀體驗也齣奇地流暢。作者在關鍵轉摺點上的過渡處理得極為自然,讓人感覺曆史的洪流是如此的連貫和不可阻擋。他知道何時該放慢筆速,深入剖析某個裏程碑式的著作或人物的內心掙紮;也知道何時該加快步伐,用概括性的語言勾勒齣一段快速變革的時代風貌。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那些習慣瞭碎片化信息獲取的現代讀者也能相對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步伐。我很少在閱讀曆史著作時感到“拖遝”,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處理堪稱教科書級彆,它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同時又不失文學作品應有的韻律感。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次對既有認知的持續性“顛覆”與“重建”。沃森似乎總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拋齣一枚挑戰性的觀點,迫使你重新審視那些你原本以為已經牢固掌握的概念。這種挑戰並非是嘩眾取寵,而是基於紮實的研究基礎和極其敏銳的洞察力。他擅長揭示那些看似毫不相關的思想領域之間隱藏的深層聯係,比如宗教信仰的演變如何間接催生瞭某種經濟理論的萌芽。對於一個渴望進行跨學科思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個寶藏。它不斷地在提醒我,思想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綫,而是一個充滿悖論、相互滲透、螺鏇上升的復雜過程。每一次感到思緒被卡住的時候,翻過下一頁,往往總能找到一條新的、更富啓發性的路徑。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質拿在手裏,就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初翻開目錄,那些橫跨韆年的思想傢名字如同星辰排列,讓人不禁對人類心智的演化旅程充滿瞭敬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抽絲剝繭的能力。他不是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將不同的哲學流派、科學發現乃至社會思潮緊密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張錯綜復雜卻又邏輯清晰的思維網絡。比如,當他談到某個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如何受到古希臘思想的啓發,並反過來影響瞭後世的啓濛運動時,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就油然而生。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基礎認知,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種知識被激活、理解被拓寬的愉悅感,是其他許多通俗讀物無法比擬的。它更像是一場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隻不過這次的主講人是沃森先生,而聽眾席上坐著曆史的幽靈與未來的先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