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价:28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038
版次: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鼎钧作品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304
内容简介
“论说文和抒情文一样,都来自生活,都是作者心灵的自鸣。生活中有情有理,即使是从来没进过课堂的人,天天也在抒情说理,现在要做的练习是,如何把这种能力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上来……我觉得学写论说文和学习数学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设下定理程式,一步一步推进,由简及繁,由浅入深。”
——王鼎钧
本书从一个国文老师的作文课开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层层推进,给出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建立是非论断的骨架 —— 为论断找到有力的证据—— 配合启发思想的小故事、的话、诗句,必要的时候使用描写、比喻,偶尔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等 —— 使议论文写作有章可循,不啻为研习者的路标。而书中丰富的事例,也是台湾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作者简介
王鼎钧,山东省兰陵人,1925 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 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 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 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 年至2009 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045
版次: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鼎钧作品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字数:165000
内容简介
《作文七巧》讲的是“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七种写作技巧。你可能会说:“这些手段,我早就听说过了。”可是,别人讲的,有这么精彩吗?王鼎钧学养深厚,写作经验丰富,他在给你“一瓢水”的时候,其背后拥有汪洋大海。他在解释抒情的时候,顺便写道:“身为读者,应该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他说‘我的血管连着她的血管’,你干吗要解剖呢?他说‘我饮下满杯的相思’,你干吗要化验呢?他说他将在银河覆舟而死,你又何必搬出天文知识呢?他说他在那里坐成禅,坐成小令,坐成火山,你又何必摇着头说不可能呢?”
作者简介
王鼎钧,山东省兰陵人,1925 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 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 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 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 年至2009 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目录
“作文四书”总序杨传珍
答问(代序)
·记叙的技巧
直叙
倒叙
·抒情的技巧
抒情
·描写的技巧
描写
·议论的技巧
归纳
演绎
·四种写法的综合应用
综合
·附录
希望你来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052
版次: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鼎钧作品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140000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069
版次: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鼎钧作品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文学种子》是一本带领你由教室到文坛,由写作业的学生向作家过渡的书。每个人都有文学潜能。当你碰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郁闷得影响了学习的时候,如果选择文学的方式进行发泄,排解郁闷的同时,或许还得到了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当然,这是无意识的释放。如果你读了《文学种子》,由无意提升到有意,境界就不同了。
内容简介
《王鼎钧作品系列:文学种子》从语言、字、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剧本、诗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与文学的关系等角度,条分缕析,精妙点明作家应有的素养和必备的技艺。
作者简介
王鼎钧,山东兰陵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丰,成就很大。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逾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渝的创作忠诚,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大家。
目录
“作文四书”总序杨传珍
代序文学四愿
语言
字
句
语文功能
意象
题材来源
散文
小说
剧本
诗
体裁选择
胎生与卵生
新与旧
真与假
人生
再谈人生
宗教信仰与文学创作
附录
猫猫虎虎
复活疑案
一家之主
月亮像什么?
空白
人我三段论
花非花
闲话作家
《作文七巧》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教你一些“小技巧”来应付考试的读物,但实际阅读下来,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种“思维体操”,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角度和方法,打开了我们看待和处理写作问题的不同维度。书中的“七巧”并非独立的技巧,而是相互关联、融会贯通的思维模式。比如,它讲到“移情入景”时,并不是简单地教你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引导你去感受景物的情绪,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从而让描写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之前写景总是流于表面,缺乏内涵。《作文七巧》让我明白,真正的“巧”在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在于如何将这些内化后再用文字表达出来。它教会我从平凡的日常中挖掘不平凡的意义,让我的写作拥有了灵魂。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趣味。
评分初次接触王鼎钧先生的这套《作文四书》,纯粹是因为书名中“正版”二字吸引了我,加上“作文四书”这个组合,让我觉得这应该是一套系统、权威的作文学习指南。拿到手后,翻开《讲理》这本,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操性”。书中并没有罗列一大堆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例子,将“讲理”这个概念具化。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组织论据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说“要有论据”,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类型论据的特点、如何选取、以及如何运用才能更有说服力。比如,讲到“类比论证”时,作者不仅给出了例子,还指出类比的局限性,这让我在学习时能够更加审慎。书中的语言也十分平实易懂,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学术术语,即使是作文基础相对薄弱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读完《讲理》,我感觉自己不再畏惧写议论文,甚至开始享受在文字中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的过程。它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掌握论证的艺术。
评分这套“王鼎钧作文四书”,真的给了我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论说文和抒情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模式,需要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但读完这四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它们其实都源于同一个地方——生活。论说文需要我们从生活中提炼道理,用逻辑去支撑;而抒情文则需要我们从生活中汲取情感,用文字去渲染。无论是《讲理》的逻辑框架,还是《作文七巧》的思维转换,亦或是《作文十九问》的深度反思,以及《文学种子》的情感捕捉,它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引导我们更好地观察和理解生活,然后将这份理解和感悟,转化为有力量、有温度的文字。这套书让我不再把写作看作一项枯燥的任务,而是视作一种与生活对话、与内心交流的美妙过程。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写作,是将生活化为文字,又将文字赋予生活。
评分《作文十九问》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反思性”。王鼎钧先生以问答的形式,触及了写作中几乎所有读者会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它不是那种直接给出答案的书,而是通过提问,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自我剖析。比如,书中关于“如何找到写作的灵感”的讨论,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并没有给出“多读书、多看报”这样泛泛的建议,而是深入探讨了灵感产生的机制,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火花。这让我意识到,灵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积累和顿悟的结果。通过《作文十九问》,我学会了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写作,找出不足,并主动去寻找解决之道。它让我明白,写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而自我反思正是这个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写作中的盲点,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
评分《文学种子》这本书,我拿到时,还带着一丝对“文学”这个词的敬畏。我总觉得文学创作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我这样的普通人,离“文学”太遥远。然而,《文学种子》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文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植根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书中强调的“观察”和“感受”,是文学创作最原始的驱动力。我喜欢它里面那些关于如何从细微之处捕捉情感,如何将朴素的语言升华为艺术的讲解。它并没有教我如何模仿名家,而是教我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受。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内心的“文学种子”仿佛得到了滋养,开始慢慢发芽。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能孕育出动人的故事。我开始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份情绪,每一次经历,并尝试着用文字去记录和表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