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链教学详案》是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主题教学”和“问题链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总结,是以“问题链”的形式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一本更具实用性的教学详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链教学详案》将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大学之道”“理想之道”“信仰之道”“家国之道”等十个大主题,以此来整合提炼出大学生成长中重要也容易在思想上产生误解和困惑的主要问题。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月1日)
丛书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链教学详案系列丛书
平装: 28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0236667
条形码: 9787300236667
商品尺寸: 22.2 x 16.8 x 1.6 cm
商品重量: 422 g
编辑推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链教学详案》将十个大主题转化为相应的大问题,例如,“大学之道”转化为“如何以充实的大学生活奠基未来?”,“理想之道”转化为“如何补好精神的‘钙'?”等。之后,又将每一个大问题细化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子问题,这些小问题之间力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大问题的分解和细化、子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中,将教学引向深入,让教学既引人入胜,又彰显深度,回应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难题。
作者简介
冯秀军,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精神与价值观教育、公民与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曾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
目录
专题一大学之道——如何以充实的大学生活奠基未来?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如何认识和适应大学?
二、大学阶段应确立什么样的成才目标?
三、大学阶段如何确立人生发展的价值指南和参照?
拓展课堂
专题二理想之道——如何补好精神的“钙”?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除了个人理想,我们还需要社会理想吗?
二、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拓展课堂
专题三信仰之道——如何拧紧人生的“总开关”?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二、到底什么样的信仰才是好的呢?
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共产主义信仰?
拓展课堂
专题四家国之道——如何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国家精神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为什么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在中国现实中如何践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拓展课堂
专题五成我之道——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
二、人为什么活着?
三、怎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
四、如何学会与人生环境相处?
拓展课堂
专题六传承之道——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为什么说中华传统美德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二、如何对待中华传统美德?
三、如何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化?
拓展课堂
专题七明德之道——如何创造崇德向善的道德人生?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二、如何看待当前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三、如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拓展课堂
专题八德法之道——如何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道德与法律如何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二、道德与法律的冲突起于何处?如何化解?
三、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拓展课堂
专题九法治之道——如何与法治中国共成长?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在人类发展史上,法律扮演什么角色?
二、作为一名现代公民,我为什么需要法律?
三、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为什么不能照抄照搬西方?
四、如何在法治社会中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拓展课堂
专题十守法之道——如何让法治精神落地生根?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什么是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二、我国公民拥有哪些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三、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拓展课堂
文摘
(2)破旧立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3)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维新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中国知识分子以启迪和希冀,走俄国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同时也是刚刚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前进方向有着清楚阐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中国精神的升华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走过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代表着时代精华的独特精神。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继承革命年代精神的同时,培育了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面对困难、面对重大事件,培育了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继往开来,中国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继续高扬中国精神旗帜,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及广大海外同胞,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是学术性的,但却出人意料地充满“人文气息”。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深刻的道理讲述得通俗易懂。在阅读“道德的力量”这一部分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书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展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如何影响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我记得书中提到的一位普通劳动者,他默默无闻地坚守岗位,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诠释着“敬业”的精神。他的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强大的感染力,让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这种对道德的细腻描绘,让我意识到,道德并非遥不可及的圣人行为,而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之中。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善”的意义,明白了善良的种子一旦播下,便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它鼓励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播正能量,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种从个体道德实践出发,延伸到社会文明进步的论述,让我感到既亲切又充满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理想之道”部分,如同在迷雾中点亮的一盏明灯,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诱惑丛生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本书,却能穿越喧嚣,直击心灵,帮助我们梳理那些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它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探索,去定义属于自己的“理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青年人肩负的时代责任”的论述,它让我认识到,理想并非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的。书中引用了许多年轻人的故事,他们或在科研一线默默耕耘,或在基层岗位发光发热,他们的经历告诉我,理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当我读到他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时的描述,我的内心充满了澎湃的激动,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壮丽的奋斗。这种激励作用是如此强大,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不再满足于眼前的安逸,而是开始思考如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本书让我明白,追求理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升华,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
评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让我得以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翻开书页,最初的感受是那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仿佛肩上挑起了更广阔的家国大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道德规范或法律条文,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这些“基础”为何存在,它们又是如何根植于我们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家国之道”这一章节,尤其触动了我。它让我重新思考“家”与“国”的联系,明白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贤为国为民的身影,感受到了那份义无反顾的担当。书中的例子,有的来自古籍,有的来自当代,都栩栩如生,让我觉得道德与法律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人间实践。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扪心自问:我是否做到了“仁爱”“诚信”“友善”?我是否理解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真正含义?这种内省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但更多的是一种清醒,一种对自我更深层次的认知。它像一次心灵的洗礼,涤荡掉我身上可能存在的浮躁与偏见,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一个更成熟、更有责任感的自己。
评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并非来自于书本的物理重量,而是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将我们个体生命中的“修养”与宏大的“国法”融为一体,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权利与义务”的阐述,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我们既享有国家的各项权利,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这种辩证的统一,让我对社会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法律案例,它们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生动地展现了法律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读这些案例时,我既为触犯法律者最终承担后果感到警醒,也为法律的公正性感到欣慰。同时,书中也引导我们思考,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承载着人文关怀的制度。它教导我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这种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法治的宏大视角,让我对社会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让我最有共鸣的部分在于它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探讨。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面临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比如就业、升学、社会地位等等,这些都可能让我们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而这本书,却能引领我们回归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价值。它不仅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认识和发掘自身的潜能。书中的“自我认知”章节,对我启发很大。它鼓励我们去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去设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我记得书中提到,价值的实现,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更在于精神上的充实和对社会的贡献。当我读到那些因为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获得成功的例子时,我备受鼓舞。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和实现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思想和法律的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指引我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德、有担当的人,如何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