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分類:文化生活
書名:《瓶花六講》
作者:徐文治 著
開本:16K/
頁數:248/
字數:280韆
齣版時間:2018年7月
定價:68.00元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69990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著名瓶花藝術傢徐文治繼《瓶花之美》之後又一部有關於中國傳統插花的力作。本書以瓶花發展的曆史為綫索,梳理瞭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曆代瓶花的文化、器具、風俗,是一部極為難得的中國傳統插花文化史。
[作者介紹]
恭王府傳統中式生活研究所副主任,布裏藝術文化中心創始人,資深藝術媒體人、策展人、空間藝術規劃師。曾任《畫廊》雜誌副主編,《新美域》雜誌主編,對蕭謙中、陳師曾、溥儒、趙樸初諸先生研究用功甚勤,有相關論述發錶或齣版。
近年來緻力於傳統生活美學研究,主推整體空間的藝術規劃、設計和布置,對文人茶事及瓶花藝術頗有心得。近來更緻力於探討瓶花在藝術展覽和當代生活空間中的運用實踐,常年為恭王府、國傢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等機構的相關藝術展覽和文化活動提供展陳設計服務。為蘇州博物館“梅景傳傢——清代蘇州吳氏的收藏”展陳待花,作品入圍中國室內裝飾協會陳設藝委會第八屆陳設中國?晶麒麟空間陳設美學奬。
[編輯推薦]
★本書是作者繼《瓶花之美》又一中國傳統插花力作;
★作者為國內知名瓶花藝術傢,在插花界有影響力很大;
★作者常年從事瓶花教學,學生眾多,深受插花愛好者歡迎;
★內容通俗有趣,圖片精美,是學習中國傳統插花入門必讀之作。
瓶花乃曆代文人惜春護花,清雅之首務,故與文人詩畫頗多假藉,其涉及工具、花器、插貯、滋養、環境、玄賞諸多方麵。深入其中,方知瓶花之道與曆代文人藝術修養、審美時尚流變、生活方式嬗遞息息攸關。
該書偏重探討的是瓶花一事,旨在為讀者勾勒齣傳統插花所蘊含的豐富內涵,以期能自瓶花一窺傳統文化之堂奧,體味傳統文人賞鑒藝術之慧心。味之者若能從中悟得傳統文化之門徑,或竟從中汲取今日生活之動能,化傳統入於當代,我輩夙願即達矣。
本書《瓶花六講》自朝代入手。一代有一代之學風、之好尚,瓶花處風雅之榜首,自然吸引一眾文人殫思其間,沉湎其中。梳理一代瓶花史料,或可見曆代文人性情及時風所尚,故不可以微藝而鄙薄之。奈何僅為淺嘗輒止,未能深入。權作拋磚引玉,所謂“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內文版式及插圖]
[目 錄]
一 瓶花的詩畫之趣
二 盛朝花事與傳世之器
三 日常花事與滋養之法
四 二十四節氣與品第之則
五 士庶好尚與插貯之技
六 佛前供花與瓶花之彆
[精彩試讀]
二盛朝花事與傳世之器
中國的插花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是被叫做瓶花。z早有記載的著作,尤其是插花的理論,它其實是唐代齣現的。我們一般提到唐代的花,大傢直觀的就會想到牡丹。
如果大傢學過插花的話,會知道在插花研究界大傢都認為,唐代的國花就是牡丹,插花就是在插牡丹。颱灣地區的學者和大陸的學者他們都認為,羅虯的《花九锡》就是研究插牡丹的理論著作。我的看法和大傢的不太一樣,牡丹到底真的是唐代的國花嗎?牡丹在唐代的時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所以我想從牡丹來進入,來給大傢談一談唐代,從牡丹摺射齣來的,或者隱含的,唐代人對花卉賞玩的一個現狀或者習俗。
談牡丹,我想有一個小故事,可能好多人都知道。洛陽牡丹甲天下,洛陽的牡丹是z好的,洛陽的牡丹是怎麼來的呢?大傢都知道說是武則天怒貶牡丹。武則天一生氣,把牡丹貶到瞭洛陽,其實這個故事z早齣現應該是在清代李汝珍的《鏡花緣》裏。他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寫的就是關於武則天怒貶牡丹的故事。武則天在鼕天臘月,要去賞花,後院的花都要開,但是賞花的那一天牡丹沒有開。《鏡花緣》裏麵說的是牡丹開遲瞭,牡丹仙子來得晚,所以到z後武則天一生氣,就把牡丹給貶到洛陽去瞭。
李汝珍講的這個故事z早應該來自於明代馮夢龍的《醒世恒言》。馮夢龍的《醒世恒言》裏麵有一篇叫《灌園叟晚逢仙女》,在這裏麵提到瞭說牡丹是花中之王,洛陽牡丹甲天下,有一個皇後武則天,要看牡丹,但是其他的花都開瞭,牡丹不開,所以她就把牡丹貶到洛陽去瞭。《
這個故事如果我們再往上找,因為武則天是一個政治人物,這麼大一件事情在史書裏沒有記載嗎?後來我們找到在南宋的時候,有一本書叫《唐詩紀事》。裏麵關於武則天的提到瞭一條,武則天當瞭皇帝以後,她的年號叫天授。天授二年,唐朝的大臣想發動宮廷政變,就告訴武則天說,後院的花開瞭,讓武則天去看花,也就是想把武則天誘到後院裏麵,要發動宮廷政變。武則天就答應瞭,忽然感覺到好像是有詐,說這個可能有問題。她就將計就計地寫瞭一首詩,要宣詔。
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皇帝我明天要去上苑遊玩,趕快報給春天知道,所有的花馬上就要開,不要等到春天的東風來吹你。到第二天淩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後院裏所有的花都開瞭,大臣們都感到特彆驚訝,認為武則天確實是應天承運,確實是皇上。臘月天,這個臘主要指的是臘八,臘八花竟然能開,但在裏麵並沒有提到牡丹什麼事,隻是說這一天所有的花都開瞭。這個故事到瞭馮夢龍的《醒世恒言》就變成瞭牡丹不開,就被貶到洛陽去瞭;到李汝珍的《鏡花緣》裏麵,就成瞭牡丹開得晚,所以武則天一怒就把它貶到洛陽去瞭。
如果我們再往迴看,《唐詩紀事》這個故事從哪裏來的呢?北宋有一個叫高程的,他寫瞭一本《事物紀原》,裏麵討論瞭好多名物、事物的起源,這裏麵有一條:“謂武後鼕月遊後苑,花俱開而牡丹獨遲,遂貶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
這裏麵我覺得恰恰反映瞭唐朝的植物的栽培技術。尤其是到宋代以後,曆史上就有記載,我們在漢代的時候就有瞭溫室養花的技術。在周密的《齊東野語》裏麵就記載瞭,在杭州這個地方鼕天為瞭讓宮裏過年能看到牡丹、玉蘭,要把花放到溫房裏麵去催。武則天這個時候,鼕天臘初八,要讓百花齊放,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溫室養殖的技術,其他的花都能開,為什麼牡丹不能開呢?其實它反映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現在大傢好多人在研究,牡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牡丹的種植就是從武則天開始種植的。在武則天之前,牡丹都是野牡丹,並沒有引種到花園裏來。到武則天的時候,牡丹開始引種到宮廷裏,宮廷裏開始種牡丹。
這個小故事的背後,恰恰隱含的就是牡丹的種植。在這個時候,牡丹的溫室技術還沒有達到那麼高,在鼕天還沒有辦法讓這個牡丹盛開,所以大傢後麵就演繹瞭,其他的花都可以開,就牡丹不開,牡丹又從長安就貶到瞭洛陽。這個故事背後真正談的是中國的關於溫室養花的唐花技術,也反映瞭曆史上對牡丹栽培的一個重要的起點。大傢剛剛把牡丹從野外引種到這個庭院裏麵來,這時候還沒有這樣的先進的溫室技術能能讓牡丹在鼕天開。
如果我們看到清代的《曹南牡丹譜》,這本書寫的曹縣的牡丹。在清代的時候,曹縣的牡丹的隻有兩個品種能夠在鼕天開花,也就是放溫室裏能夠開花,並不是說所有的品種都能開。那麼這條史料也說明在唐代的時候牡丹沒有開,其實是因為技術達不到。所以我們從這裏來引入,就是想要告訴大傢,並不是說牡丹在唐代的時候就是國花。牡丹曾經成為中國的國花,但是不是在武則天時期,而是慈禧太後時期。慈禧太後曾經把牡丹封為國花,這是有詔書記載的。 現在也有人在研究關於唐代的牡丹種植。我們總是把一個久遠的二百多年的時間,隻濃縮到一點上,唐代楊貴妃以肥為美,牡丹也特彆的絢麗,就想當然地將其認為是唐代國花。其實曆史發展的並不是那樣的,曆史走勢那麼長的時間,不可能用一個事物來代替。我們往往是一個點的概念,曆史其實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的。我們現在能找到的第一條資料就是柳宗元留下的。柳宗元曾經在《龍城錄》裏寫唐高宗在宮裏賞牡丹,唐高宗的晚期就是武則天時期。所以唐人開始賞牡丹,就是在唐高宗時期,也就是武則天時期。
那麼還有另一條資料能夠佐證這個事情,唐朝有一個叫舒元輿的人,他寫瞭一篇《牡丹賦》。《牡丹賦》前麵有一個小序,“天後之鄉,西河也”,武則天是太原並州人,她住的西河“有眾香精捨,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在她傢鄉有野牡丹,花開得特彆好。“天後嘆上苑之有闕,因命移植焉”,武則天說我們宮裏竟然沒有,這時候她命令從太原把牡丹移到宮裏。這個記載其實是不太詳細,但是從這兩條記載和剛纔我們說的那個可以的比證,真正的唐代開始引種牡丹就是從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開始的。
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纔剛剛把牡丹種引來,這前麵幾十年唐朝是沒有牡丹的。那麼真正的牡丹興盛起來到什麼時候呢?《鬆窗雜錄》裏麵說,“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到唐明皇的時候,皇宮裏麵纔把牡丹看得特彆重。當時還不叫牡丹,而叫木芍藥,因為牡丹我們大傢知道,它是木本的,花與芍藥有點類似,所以當時人就叫做木芍藥。這條資料記得很詳細,就是說唐朝人真正開始重視牡丹是在唐玄宗時期。大傢熟知的李白寫《清平調詞三首》,其實就是在賞著牡丹,在沉香亭一共有四種牡丹,有紅色的,有紫色的,有淺紅的,有通白的。當時牡丹在宮裏,皇帝都喜歡。
這個時候,一般老百姓還是很難看到牡丹的。我再給大傢講一個小典故,這個小典故齣自《開元天寶遺事》。有一條叫“百寶欄”,楊貴妃得寵,他的哥哥楊國忠就做丞相,“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藥數本,植於傢。”因為他既是國舅,又是宰相,所以唐明皇就此給瞭楊國忠幾棵牡丹。“國忠以百寶妝飾欄楯”,楊國忠把牡丹種到他們傢裏去,在牡丹旁邊圍瞭一個欄杆,然後用百寶去裝飾這個欄杆。因為其他人傢裏沒有,這個隻有宮裏有。“雖帝宮之美,不可極也”,即使宮裏在種牡丹的地方也不如他這個。從故事的背後就說明牡丹太珍貴瞭,彆人傢裏都沒有,隻有國舅傢裏有,所以他把他傢裏所有的寶貝都弄到這來圍著牡丹,也說明其實在唐明皇時期,牡丹還是非常少,普通人還是看不到的。
還有一條資料也是關於楊國忠的,叫“四香閣”,“國忠又用沉香為閣,檀香為欄”“以麝香、乳香篩土和泥為壁”“每於春時木芍藥盛開之際,聚賓友於此閣上賞花焉”。楊國忠愛牡丹,皇帝賞瞭他幾棵牡丹,在牡丹旁邊竟然用沉香做瞭一個亭子,這個亭子的欄杆用檀香做的,用麝香、用乳香然後和上泥,抹牆壁。可見,在這個時候,牡丹真的是非常的貴重,大傢不可能把它拿下來插花。我們還能見到好多資料記載,大傢都晚上睡在牡丹旁邊,點著燈去看,其實都在賞牡丹,沒有人去想著摘下來,這是唐明皇的時候。
我再跟大傢說一條資料,一個叫李肇的人,寫瞭《唐國史補》。他說:“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到李肇這個時候,已經到瞭白居易後麵瞭,也就是到瞭中唐的後期瞭。他說京城有錢的人欣賞牡丹三十多年。其實時間並不長,也就到瞭長慶年間,牡丹纔到瞭官宦之傢,纔到瞭富人之傢。這時候,牡丹“一本有直數萬者”,一棵牡丹值數萬吊錢,數萬個銅闆,特彆貴。所以大傢就知道瞭後麵的關於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詩叫《買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傢傢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捨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一從深色花,十戶中人賦。”一叢花,能值多少錢呢?十戶富裕人傢交的稅,大傢就可以知道,這個時候牡丹非常的貴重,誰捨得把牡丹剪下來插花呢?
這時候,我們還有“遂使王公與卿士,遊花冠蓋日相望”“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牡丹芳》)。牡丹花開的時候,萬人空巷。如果哪裏都是牡丹,傢傢門口都是牡丹,就不會形成萬人空巷去看牡丹,也就沒有人去住在牡丹旁邊要看牡丹。因為牡丹太少瞭,所以等牡丹開的時候,是好多人騎著馬、趕著車,到那個地方去看牡丹。
下麵要講到《花九锡》。《花九锡》齣自《清異錄》。在《清異錄》的《花九锡》之後,又附瞭一個韓熙載的《五宜說》,有什麼花然後要配什麼香。這是當時唐朝人的時候,他覺得這個香和這個花比較搭,所以有個《五宜說》,有五種香配五種花。後來說花不能和香搭在一起到什麼時候呢?到瞭明代的時候,到瞭袁宏道的時候,袁宏道認為,花香本來就特彆美,香的香味很容易奪掉瞭花的香味,所以它不建議用這個香和花配在一起。
袁宏道寫《瓶史》,和高濂寫《瓶花三說》、張謙德寫《瓶花譜》,他的齣發點完全是不一樣的。簡單地來說,就是袁宏道在這個時候,信奉瞭淨土宗,他要修行,要到深山裏,要脫離紅塵。但是他因為瑣事所逼,他不可能到山裏修行。他在北京當個小官,這個時候,他沒辦法,他又不能鍾情於山水花燭,所以他隻能來插花,用瓶花來代替隱居山林。那你想一想,要用香的話,可能會對人的心性然後也會有一些影響。
袁宏道要斷葷,要戒掉青娥之癖。我們現在戒葷,有些香料、大料、辣椒什麼的都不能吃,否則可能會影響心性。我覺得如果放在這樣的背景下去理解袁宏道的《瓶史》,包括袁宏道講的“茗賞為上”,賞花的時候,要喝著茶,不能喝酒,因為酒很容易亂性。其實袁宏道非常喜歡酒,袁宏道在寫《瓶史》之前,寫過《觴政》,專門討論喝酒,喝酒的典故,喝酒的故事。如果我們把理解瞭袁宏道寫《瓶史》的曆史背景,也就說他的思想的轉變,我們所有的問題要放到這個框架上去瞭解的話,你就能理解,他為什麼會提齣這樣的說話。他的說法,為什麼高濂、張謙德不提齣來,包括後麵的李漁、瀋復他們為什麼都沒提齣這個觀點,單單的是袁宏道提齣來瞭?是因為袁宏道的瓶花和其他所有人的瓶花都不一樣,其他人的瓶花是為瞭美化環境,是因為我愛護花,或者是說我喜歡欣賞花,我怕春天歸去瞭,我把它留在我的書房裏,但是對袁宏道來說不是這樣的。袁宏道後麵提到的一些大傢覺得特彆矯情的東西,其實你如果把它放到他的修行的概念上來說就完全不一樣瞭,這是我的理解。
...........
...........
這本書在對“意境”的捕捉和傳達上,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將花枝插入瓶中,更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要這樣插。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風格的瓶花流派都有獨到的見解,但絕不是簡單的羅列比較,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種風格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心理和時代精神。讀到某些章節時,我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古人麵對一枝梅花時內心的波動與寜靜。書中對“氣韻”的闡釋尤其精妙,用詞精準而富有詩意,讓“虛實相生”、“疏密有緻”這些概念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可以被感知的生命力。對於想要真正領悟中國插花精髓的人來說,這種對精神內核的深挖,比任何技術指導都要珍貴得多,它提供瞭一個觀看世界、理解藝術的全新維度。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韻味,它不事雕琢卻自成風骨,仿佛帶著一種舊時光裏文人雅士的低語。作者的用詞極為講究,準確地捕捉到瞭東方美學中那種“不著痕跡”的優雅。讀來令人心曠神怡,仿佛洗滌瞭心靈的塵埃。特彆是那些關於花材選擇和意象營造的段落,常常用一兩句精煉的話語,道盡瞭韆言萬語的哲理,讓人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這種文字的力量,是任何冰冷的教程都無法比擬的,它引導的不僅是技藝的提升,更是一種審美情趣的熏陶和心境的磨礪。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美”的感知更加敏銳瞭,看待尋常事物時,也多瞭一份詩意和敬畏之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氣息。封麵那淡雅的色彩搭配和精妙的排版,就預示著內裏內容的深刻與精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打磨,比如紙張的選擇,那種微微泛著柔光的質感,拿來翻閱時,指尖觸碰到的都是一種對美的尊重。內頁的插圖和文字之間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時既能沉浸於文字的引導,又不會感到擁擠和壓迫,仿佛置身於一個精心布置的花室之中,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這種對整體閱讀體驗的重視,遠超齣瞭普通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每次拿起它,都會被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淡泊與雅緻所感染,讓人不自覺地放慢呼吸,去體會生活中的那些細微的美好。可以說,這本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已經是對“瓶花”這門藝術的最好詮釋,從觸感到視覺,都做到瞭極緻的和諧統一,體現齣一種匠人精神。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老道,它不像某些理論書籍那樣堆砌生澀的術語,而是采用瞭非常生活化、娓娓道來的方式來展開對插花哲學的探討。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讀者建立一種親密的對話關係,讀起來毫無壓力,反而像是與一位經驗豐富、談吐不凡的前輩在品茗論道。他總能在不經意間拋齣一個引人深思的小故事或者一個富有哲理的觀察角度,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傳統的審美觀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敘述的魅力在於其張弛有度,時而細膩地描繪花材的姿態,時而宏觀地探討東方哲學與自然萬物的關係,每一個轉摺都自然而然,沒有絲毫的牽強感。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生活片段,它們讓原本高深的藝術理論變得可親可感,提醒著我們,插花從來就不是脫離生活的雕琢,而是將日常融入美的過程。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強大的包容性和啓發性。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傳統與現代溝通的橋梁。雖然根植於深厚的文化土壤,但作者的視角卻異常開闊,他沒有將瓶花藝術束之高閣,而是積極探討瞭如何在現代生活空間中應用和延續這種美學。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激發去尋找身邊的“瓶花”——也許是一根枯枝,也許是一束野草,它們在不同光綫下呈現齣的生命狀態,都被賦予瞭新的解讀意義。書中鼓勵讀者大膽嘗試,打破既有的束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此時此刻”的自然錶達。這種開放的態度,對於那些渴望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尋求個人突破的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讓人感覺創作的邊界被極大地拓寬瞭,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