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印刷
定价:25.00元
作者:刘洪涛,石雨祺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656
字数:200000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印刷术与、造纸.指南针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及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印刷》从中国古文明着手,简要分析了印刷术诞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详尽叙述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应用,以及中国印刷术的外传和重要影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古代印刷》:
还有另外一种工艺方法应用于织物型版漏印,即根据设计图案,把两块版材雕刻成一样的图案,然后在两块版材之间放置织物并夹紧,再在雕空处注以色浆,印上花纹。此种工艺的特点是制造的花纹两边对称、色彩相同,并且因为有洇染而显得更加美观。此种方法是始于秦汉而盛于隋唐的夹缬印花,与仅用一块漏版进行印刷的方法(属于一般的型版漏印)不同。后世因为型版漏印的特点,较少将其用于印书,但传世的有许多在民间用型版漏印印制的年画。用笔现在硬纸板上将轮廓画出,然后再用针尖沿笔道刺成像,然后将漏版放在承印物上直接从针孔透墨印刷,这种印刷方法称为刺孔漏印。其缺点一是纹样只能呈间歇状态,二是花纹线条不细。这种方法与现代的钢板蜡纸油印术或沿用至今的丝网印刷术有相似之处。根据敦煌出土纸制漏版的作品可知,在佛教寺院中这种技术曾经十分流行。敦煌出土的纸制漏版作品是,在纸上的头大耳长的佛像排列成行,端坐于莲座之上。还有印在纸上、缣帛上以及粉过的泥墙上的漏印成品,这些图像在今天依然可见。今天的丝网印刷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刺孔漏印为丝网印刷的发明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凸版印花的花版花纹图案呈现阳文凸起状,并不镂空。在印花时,在花版的凸纹线条上涂满颜料,然后将其在丝织物上捺印,花纹便在织物上显现出来。这种技术的特点是既能刻印出极细的花纹线条,也能刻印形成连续的纹样,并且能够多色套印。专家认为在秦汉时期凸版印花已经出现,其代表作品是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金银色印花纱”的图案,该作品是用定位纹版、主面纹版及小圆点纹版三套凸版依次套印而成的。在广州南越王墓于1983年出土了铜质印花凸版两件,其中一件呈扁薄板状,正面呈现与松树近似的花纹,有旋曲的火焰状花纹凸起,该墓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花纹形状与松树凸版纹相吻合的白色火焰纹丝织品。这充分说明,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多套色凸版印花技术。另外,可以得知当时这一多套色凸版印花技术被广泛应用,其证据是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金银火焰印花纱的图案花纹,与上述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铜印花铜版上的花纹有相似之处。
可以将出现于春秋战国之后的织物印花(包括孔版漏印和凸版捺印)当做是印刷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后印刷术在此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
序言
我总觉得,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背后,往往蕴藏着不为人知的奇妙故事。这本书,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本探索“平凡中见伟大”的读物。我特别想知道,在遥远的古代,那些印制书籍的工匠们,他们是如何在没有现代机械的辅助下,一丝不苟地雕刻、制版、印刷的?那些精美的插图,复杂的文字排版,又是如何一点一点地从一块块木头上呈现出来的?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以及他们对于这份技艺的敬畏之心?我相信,每一部印刷品,都凝聚着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汗水,它们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我对于书中关于印刷技术细节的描写也充满期待。从纸张的制作、墨水的配方,到雕版的材质、印刷的工具,再到后期的装订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隐藏着古人精妙的设计和独特的智慧。比如,他们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木材,才能既坚韧又易于雕刻?墨水的配方又是如何确定的,才能保证印出的文字清晰持久?这些技术上的细节,对我而言,就像是在解开古人留下的谜题,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是如何凭借 ingenuity 和 persistent effort,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鼓舞的力量。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心中涌起的,是对中国古代印刷术那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好奇与敬畏。想象一下,在那信息传递尚不发达的年代,智慧的先民们如何凭借巧思妙想,将文字和图像永久地镌刻在木板之上,又如何通过一页页的印刷,让知识的火种得以燎原。这本书,仿佛一把钥匙,悄悄地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古老时代的大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雕版印刷的起源与发展,从最早的模糊印记,到唐宋时期精美的佛教造像和经文,再到元明清时期更加成熟的技术,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充满了故事。我想了解那些雕版工匠们的技艺是如何传承的,他们的工具是怎样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原材料和技术上的种种困难,创造出令后世惊叹的印刷品。同时,我也对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感到浓厚兴趣。虽然我知道活字印刷并非一次性成熟的技术,但它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对信息传播效率的巨大提升,无疑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毕昇的发明,以及后世的改进?活字印刷术的推广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这些都是我迫切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印刷术的历史,更是一次关于智慧、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探索。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对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印刷先驱们的深深敬意。他们或许没有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那样光彩夺目,但他们的发明和创造,却在无声无息中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在印刷术发展史上扮演着关键角色的“人物”。他们是谁?他们生活在哪个时代?他们又是因为怎样的契机,或是出于怎样的需求,才踏上了这段伟大的发明之路?我尤其好奇那些早期探索者们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在摸索中前进,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才最终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以及他们对于知识传播的热忱?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阐述,更能触及到这些发明家们背后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也对印刷术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演变感到好奇。印刷术是否也曾沿着丝绸之路,传到更远的地方?在传播的过程中,它又与当地的文化发生了怎样的融合和碰撞?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无疑会为印刷术本身注入新的活力,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与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伟大灵魂对话的契机,我相信他们的故事会给我带来深刻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虽然简洁,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探讨。我对于书中对于印刷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意义的阐述,抱有极大的期待。在我看来,印刷术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知识传播方式的革命。它打破了手抄本的局限,使得书籍的产量得以大大增加,从而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知识,接触到思想。书中是否会探讨,印刷术的普及,是如何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如何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发展?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曾经被视为稀世珍宝的手抄本,在印刷术普及之后,是如何以更加便捷和经济的方式,走入寻常百姓家,又如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提及的印刷术与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之间的互动感到兴趣。例如,印刷术的出现,是否为古代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它又如何影响了宗教经典的传播和教义的普及?我设想,这本书会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印刷术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不仅仅是技术角色,更是文化基因的传递者和放大器。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扑面而来,仿佛承载着千年的风霜与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可能详述的印刷术在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影响感到好奇。想象一下,在宋代,当印刷术日臻成熟,书籍的产量和普及程度是否因此大大提高,进而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这种“信息爆炸”的出现,又会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描绘出印刷术如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格局,让原本只属于少数贵族或僧侣的知识,逐渐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同时,我对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印刷品的研究也抱有极大的期待。例如,佛教经典的印刷、官方文献的刊印、以及民间小说、戏曲的流传,它们在技术、内容、版式上是否各有特色?又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同需求和审美情趣?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提及一些标志性的印刷品,如《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印刷,或是宋代的坊刻本,它们不仅是技术上的奇迹,更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我对那些隐藏在印刷背后的工匠、学者、出版商的故事也充满兴趣,他们是如何合作,如何将文字和思想转化为实物,又是如何将这份文化薪火相传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肌理的绝佳机会,我相信它会带给我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