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定价:68.00元
售价:52.4元
作者:宋书铭著,二水居士校注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0481691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吴图南藏本○附录陈耀庭藏本
内容提要
《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又称《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考》,据传为宋远桥所手记。民国初年始宣于世,各家多有抄存留世。本版选用吴图南藏的“清初本”为扫描本,加以点校并作详细注释。
目录
原版影印 / 001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封面) / 047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绪记(附三十七式名目) / 047八字歌/ 058三十七心会论/ 059三十七周身大用论/ 061十六关要论/ 062功用歌/ 064俞家先天拳源流/ 065十三势名目并论说/ 084十三势行功心法/ 091十三势歌/ 094打手歌/ 097程灵洗小九天源流/ 099小九天法式/ 103观经悟会法/ 105用功五/ 107四性归原歌/ 108宋仲殊后天法目源流/ 109后天法目/ 112此书十不传/ 116此书有四忌/ 118用功三小忌/ 118
作者介绍
江澜,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等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在《武魂》《太极》《精武》《武术家》等杂志刊登十数篇文章,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探究》等著作。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那沉甸甸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典籍特有的庄重感。我一直对“宋书铭”这个名字感到好奇,它听起来就有一种扎实的学问功底,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流行理论。当我知道他著述的是“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时,我的兴趣更是被点燃了。我总觉得,任何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其背后一定有着丰富的历史演变和分支发展。太极功,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养生与武术体系,其内部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传承和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支派,揭示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以及与其他支派的关系。二水居士的校注,我非常看重,因为校注往往意味着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考证,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原意,避免产生误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内容质量有了基本的保障。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太极世界,让我看到太极功背后那条复杂而又精彩的历史脉络,不仅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智慧的传承。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上“BF: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的字样,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权威的气息。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门学问,探究其“源流”和“支派”是理解其深层内涵的关键。宋书铭先生的这部著作,正是瞄准了这一核心问题。我尤其想了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太极功是如何从一个根源,逐渐分化出各种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在拳法、理论、甚至哲学理念上,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共鸣?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看到不同支派代表人物的贡献,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太极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水居士的校注,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张详细的藏宝图,能够指引我穿越复杂的历史信息,找到那些被埋藏的珍贵知识。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种系统性的梳理,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太极功的脉络,理解其发展的逻辑,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某个单一门派的了解上。这种对体系性知识的渴望,让这本书对我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它那古朴的书名和厚重的分量就吸引了我。我知道“太极”二字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宋书铭先生作为著述者,其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深厚的底蕴,让人不禁对其所阐释的太极功源流支派,充满无限的遐想。我尤其好奇,在浩如烟海的太极理论体系中,他将如何梳理出那些隐秘而又重要的脉络?那些可能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支派,又将如何在他笔下重现昔日的光辉?二水居士的校注,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信心,这意味着内容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梳理,免去了我独自辨析的辛苦,可以直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出版,也预示着这本书在内容上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并非市面上常见的“速成”读物。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太极的精髓,感受其历史的厚重,以及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孕育出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武术的书,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一次对生命智慧的探寻。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在我的脑海中重新焕发光彩。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BF: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时,一种久违的学术探索的冲动油然而生。我对于“源流”和“支派”这两个词汇格外敏感,它们暗示着一种深厚的历史沉淀和精妙的学术分析。宋书铭先生的著述,显然是在试图梳理太极功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 branching and evolving into different schools and traditions。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古老的文献和口传心授中,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太极功分支?这些分支在拳法、劲力、内功心法,乃至哲学思想上,又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二水居士的校注,就像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为我解开那些可能存在的讹误和模糊之处,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作者的真意。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信誉,也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认真考证和严格审定的。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太极功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面貌,能够理解其内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流派。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尤其是那个“BF”的标识,给我带来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是某个久远时代留下的印记,隐藏着一个未曾被完全揭示的故事。我对于“源流支派”这个概念特别着迷,它意味着一个宏大的体系并非只有一条单线的发展,而是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各自发展出独特的风貌。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对细微之处的洞察,来自于对不同分支的辨析。宋书铭先生的这部论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太极功在漫长历史中,是如何根据地域、文化、乃至个体修炼的差异,衍生出不同的流派,而这些流派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是拳法招式的细微变化?还是内功心法的侧重点不同?抑或是哲学思想的独特解读?二水居士的校注,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探索那些复杂的历史分支时,指引我辨别方向,避免迷失。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等待着我去细细品味,去感受太极功在中华文明长河中,那波澜壮阔的演变历程。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豁然开朗之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