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你的13-14岁孩子 |
| 作者 | (美)埃姆斯 |
| 定价 | 29.90元 |
| 出版社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9047270 |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59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从以下方面介绍关于13-14岁孩子的一切: |
| 作者简介 | |
| 路易斯·埃姆斯(1908-199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两代美国年轻父母。 弗兰西斯·伊尔克(1902-1981),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与路易斯·埃姆斯合著的作品很多都成为畅销书。 西德尼·贝克 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前所长,长期从事该研究所的医疗部门工作。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1) 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美国格塞尔人类发展中心根据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总结的早教百科! (2) 兰登书屋30年当家好书,全球阶梯教养,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 (3) 中国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胡萍、小巫、安燕玲、海文颖倾情作序推荐! (4) 内容全面,从日常生活到教养难题,关于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在书中可以找到!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天哪,最近读完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的书,真是让人醍醐灌顶。我一直觉得,青春期就像一场不可预测的飓风,把孩子和家长都吹得七荤八素,而这本书就像一张详尽的天气预报图,虽然不能阻止风暴,但至少让你知道该如何提前加固门窗。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邻居,坐在你家客厅里,端着热茶,跟你娓娓道来那些让人抓狂的“为什么”。比如,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我儿子突然开始对家里的一切都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反抗,这本书里对“边界感”的探讨,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解释了,这种反抗并非恶意,而是他们在试图从“被照顾者”过渡到“独立个体”时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是他们大脑皮层重塑过程中的“噪音”。我尤其欣赏它提供的那种具体的操作建议,不是那种空泛的“多沟通”,而是细致到你可以拿来马上实践的对话脚本和情景模拟。阅读的过程中,我好几次忍不住停下来,回想过去那些错失的沟通机会,也为自己过去那些不合时宜的反应感到抱歉。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真正做到了“共情”,让你理解,那群在房间里插着耳机、表情臭臭的小大人,他们内心深处到底在经历怎样的波澜壮阔。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原本对这种心理学书籍抱有一种“速成”的心态,期待读完就能立刻拥有一个完美的、顺从的、成绩优异的孩子。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对“不完美”的拥抱。它花了好大篇幅来讨论“挫折教育”和“失败的价值”。我们这一代家长,很多都是在相对顺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往往是“别走弯路”。然而,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证明了那些早期的“小失败”,比如一次没考好的考试,一次被拒绝的友谊,甚至是无伤大雅的“小错误”,才是构建强大心理韧性的基石。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韧性”是如何在反复的跌倒与爬起中铸就的。我以前总会急于帮孩子“收拾残局”,现在我学着在他们遭遇困难时,先退后一步,递上一张纸巾,然后问:“你打算怎么解决它?”这种微妙的语态和行为上的让步,让孩子感到了被信任的力量。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避免问题,而是教你如何与问题“共舞”,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育儿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没有按照年龄或者主题进行僵硬的划分,而是像河流一样,自然地引导读者从对生理变化的困惑,过渡到对社交压力的理解,再到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索。我个人最喜欢它处理“同伴关系”那一部分。现在的孩子,社交媒体将他们的生活切割成了无数个闪光的小方块,焦虑感和被排斥的恐惧被无限放大。我以前总以为,只要我告诉孩子“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问题就解决了。但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在那个年龄段,同伴群体的接纳几乎等同于生存必需品,这种需求是刻在基因里的。作者没有用“别理他们”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搪塞过去,而是提供了一套帮助孩子建立“内在价值锚点”的工具。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区分“受欢迎”和“被尊重”,如何帮助他们培养一些即使朋友都不理解也能坚持的个人爱好。读完这部分,我不再急于插手孩子和朋友之间的任何小摩擦,而是更多地关注他们如何从这些互动中学习“社交的艺术”和“自我的坚守”。这本书真正帮我实现了从“控制者”到“资源提供者”的角色转变,我成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地图管理员,而不是那个随时准备干预的直升机家长。
评分说实话,我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带着点怀疑的。市面上关于育儿和青少年成长的书已经多如牛毛,大部分无非是重复强调“倾听”和“尊重”,读起来枯燥乏味,像是对着一本教条主义的说明书。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充满了生命力,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发展奇迹的纪录片。它没有把13到14岁的孩子塑造成一群需要被“驯服”的野兽,而是描绘了一群正在经历惊人认知飞跃的“微型哲学家”。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抽象思维”萌芽的描述,那是他们开始质疑规则、探索道德灰色地带的关键时期。我曾经因为孩子突然开始对严肃新闻发表一些看似“叛逆”的观点而感到不安,这本书却告诉我,这正是他们大脑高级功能开始运作的标志,他们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和“能不能更好”。这种视角上的转变,一下子就把我从焦虑的泥潭里拔了出来。它教会我,面对他们的质疑时,最好的反应不是辩护,而是邀请他们进行一场深入的思维探险,即使他们的逻辑还稚嫩,但那颗探索真理的火花,才是最宝贵的。这种细腻入微的洞察力,让我觉得作者仿佛在我家客厅里安了个高清摄像头,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如指掌。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那便是“释然”。这本书并非一本专门针对“问题少年”的急救手册,它更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作为父母的局限和盲点。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我所担忧的“问题行为”,其实源于我自己的焦虑投射,或者是我用成年人的逻辑去强行套用在快速变化的青少年身上。书中对“荷尔蒙风暴”如何影响情绪稳定性的科学解释,让我对自己孩子那些突如其来的坏脾气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不是故意的折磨,而是生理机制在起作用。这种基于科学的理解,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防御心和挫败感。我不再将孩子的每一个情绪爆发视为对我个人管教能力的否定。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成熟的框架,让我们能够从更宏大的人类发展视角去看待眼前的挑战,从而能用更平和、更富有远见的心态去陪伴他们走过这段充满蜕变的旅程。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教育,准备以更坚韧、更智慧的面貌,迎接接下来的青春期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