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家长怎么办 (姜萌)
定价:29.80元
作者:姜萌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044828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等等问题实实在在存在于众多中国家庭当中,这些教育问题对于各位家长来说可算是普世的话题。然而归根结底需要家长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与孩子到底是什么关系?教育是怎么一回事?姜萌编著的《中国家长怎么办》从家庭教育本质出发,关注家庭角色之间的关系、立场,剖析家庭生活细节问题,给出家庭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全文诠释了中国家庭教育根深蒂固的家庭关系问题,并给与了颠覆传统的批判与解读;作者以辛辣的笔调解读家庭教育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提供解决一切家庭类似问题的方法。近三十年的家庭教育图书,从未如此犀利!
内容提要
姜萌编著的《中国家长怎么办》是一本引导中国 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图书,打破家长”神圣”的概念 ,从哲学角度对比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提出家长 与孩子平等理念。由此引申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其实是 家长的自我管理问题。家长要具备结果思维,着力培 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抓大放小,做 一个有层次有见识的家长。《中国家长怎么办》结合 世界*理论,从需求、性格和个性化三个维度提出 了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为 中国的家庭教育困局指明道路。
目录
1 师出无名:父母原来不神圣 1.1 从动机来看,何来神圣 1.2 从义务来看,何来神圣 1.3 从门槛来看,何来神圣2 人人平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2.1 养育关乎信仰,平等源于独立 2.2 平等的核心:别人的事儿你管不着 2.3 同事模式:只是建议和引导3 家庭“教育”不存在,责任全都在家长 3.1 所谓家庭教育,不过是人格的较量 3.2 家长“自杀”:管住自己就是好的教育 3.3 惨的家长:被孩子踢出个人世界4 监护不等于过度保护,抚养不等于饲养 4.1 为孩子好,不等于孩子好了 4.2 不让孩子犯错,终会铸成大错 4.3 从“妈妈打桌子”看责任教育的缺失5 小事儿别计较,大事儿别糊涂 5.1 努力事小,选择事大 5.2 成绩事小,成才事大 5.3 成功事小,幸福事大6 家长没见识,孩子没本事 6.1 大的见识,是知道自己没见识 6.2 意识的八个层次:不做低层次的家长 6.3 增长见识:无法回避的终身学习7 孩子的需求,家长的机会 7.1 需求:孩子的方向盘与发动机 7.2 替代与重建: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上瘾 7.3 无条件的爱:懂需求的家长让孩子离不开8 因材施教:性格色彩与家庭教育 8.1 自我认知:不同家长不同色 8. 2 对症:不同孩子不同色 8.3 亲子互动:性格色彩大碰撞9 个性化教育:让孩子做的自己 9.1 定制化:满足的个性需求 9.2 持续化:顺着孩子的生命力量前行 9.3 全人化:知识、能力与良知的全面提升后记:以爱之名,不忘初心
作者介绍
姜萌,全羽教育创始人、首席专家,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清华大学硕士。曾受邀担任清华大学职业辅导月辅导师,浙江大学特聘生涯顾问讲师,曾受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数十所高校进行生涯规划讲座,出版多本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类畅销书,曾多次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专访。
文摘
序言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抱着“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也许能找到快速成功的捷径”的心态。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恰恰是教会我放弃对“捷径”的幻想。它在讨论“亲子沟通”的部分尤为精彩,作者没有提供那种“说一句话孩子就听话”的万能公式,而是着重分析了有效沟通背后的情绪基础。她反复强调,在和孩子对话之前,家长首先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债务”——那些我们年轻时未被满足的需求、未被尊重的感受,常常以愤怒或过度保护的形式,投射到我们的孩子身上。这种对代际创伤的探讨,让整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指导手册的范畴。它像是一面镜子,让你不得不正视自己作为一个“未完成的成年人”的角色。读完最后几章,我没有感到豁然开朗的兴奋,而是一种沉静下来的力量感。它告诉我,教育孩子是一场马拉松,更是一场自我修炼的旅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育儿这个“技术活”,提升到了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引导我思考: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母,想培养出一个拥有怎样精神世界的孩子。这种深刻的反思,远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作者似乎深谙读者心理,总能在你感到迷茫或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抛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瞬间让你精神为之一振。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比较”这一行为的深刻解构。我们中国家长,似乎天生就带着一种“不比不舒服”的基因,从幼儿园排队到小升初的战场,无休止的比较让家长和孩子都精疲力尽。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攀比风”,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和个体心理需求。她用了几页篇幅来分析,当我们不断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衡量自己的孩子时,我们究竟在投射的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还是对自身社会地位的不安全感?这个角度极其犀利,让我这个“资深焦虑患者”不得不停下来,冷汗直流。书中穿插的一些心理学小知识点也用得恰到好处,既不显得高深莫测,又能为复杂的家庭冲突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本“家长自救指南”,而不是一本单纯的育儿手册,它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修复成人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才能真正地给予孩子健康的引导。这种由内而外的变革思路,是我之前阅读很多教育类书籍时未曾体会到的深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关上书本,望向窗外沉思许久。这并非因为内容晦涩难懂,恰恰相反,是因为它的某些论断过于直白和赤裸,直指我们这些做父母者习惯性回避的角落。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期望值的管理”那一部分印象深刻。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失望,并非源于孩子的能力不足,而是源于我们为他们设定的期望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个体发展的自然轨迹,甚至是违背了他们天赋的指向性。书中举例说明了一个曾经热爱绘画却被强行送去学奥数的天才少年的故事,读来令人扼腕叹息。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为了所谓的“精英教育”路线,错过了多少次孩子真正闪光的瞬间。这本书的笔调是批判性的,但这种批判不是刺耳的指责,更像是一种温柔的提醒,它在说:“停下来,看看你脚下的路,再看看你身边那个活生生的人,你们是否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它提供的解决路径不是“如何更努力地推”,而是“如何更智慧地放手”。这种对“松弛感”的追求,是现代中国家长最稀缺的资源,而这本书似乎正在努力帮我们重新开采这种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略带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就在思考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看到这个标题,心里咯噔一下,感觉直击痛点。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的引言部分,她没有空泛地谈论宏大的教育理念,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分享了一些她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困惑。这种真诚的态度让我很有代入感,仿佛作者就是我身边一位正在为孩子操心的朋友。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预设立场、愿意深入剖析复杂问题的勇气。她似乎不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更倾向于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去探寻我们这代家长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时,内心深处真正的焦虑源自何处。书中关于“虎妈猫爸”现象的讨论,更是妙趣横生,她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描绘不同教养模式下的家庭氛围,让我不禁对照着自己的情况进行反思。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进行着一场深入的、私密的对话。我期待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能看到更多关于具体情境的分析和建设性的思考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旁征博引,却又紧扣核心”来形容可能最为贴切。它不像某些育儿书那样,只会用煽情的段落来打动你,而是充满了理性的思辨和严谨的逻辑链条。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规则与自由边界”时,大量引用了跨文化教育的案例,对比了东西方在“服从性”和“独立思考”培养上的差异,这种宏观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原本以为“规则”就是铁板一块,不容置疑,但读完这几章后,我开始思考,我们所强加的规则,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安全和发展,又有多少只是为了满足家长在公共场合的“面子工程”?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她从不拖泥带水,总能迅速地从一个大的理论框架跳跃到细微的家庭互动场景,然后又迅速拔高到社会环境的宏观影响。这种多维度的切换,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层次非常丰富,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构建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模型。对于那些希望跳出传统“填鸭式”教育思维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国际化的视角和操作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