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解惑中国家长的教育困境
定价:24.80元
作者:何文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35863133
字数: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了中国教育的结症,读懂了孩子的心灵,你就是一个教育家!
每一位成功爸爸的教子指南!
每一位的育儿宝典!
《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解惑中国家长的教育困境》是一位教育家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的深刻体会!
《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解惑中国家长的教育困境》的作者是何文。
内容提要
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和社会现实,《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解惑中国家长的教育困境》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同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对家长在家庭教育、孩子择校、补课、上培训班以及如何处理好与学校和老师的关系等方面遇到的难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目录
章
教育,一个永恒的话题
拉长历史镜头,看中国教育的前世今生
放眼世界,解密国外教育
中国教育的现状
中外教育大PK
救救中国教育,救救孩子
第二章
孩字的教育,家长的烦恼
教育孩子,谁的意见给力
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教育
孩子乱花钱怎么办
孩子喜欢攀比怎么办
孩子厌学怎么办
孩子撒谎怎么办
孩子自私怎么办
拿什么跟孩子'对着干'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交了坏朋友怎么办
孩子痴迷电视怎么办
孩子疯狂追星怎么办
正确看待孩子与异性的交往
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孩子早恋
与孩子轻松谈性
第三章
怎样替孩子择校
为什么家长如此热衷择校
择校给家长带来了什么
名校适合每个孩子吗
不要以家长的意愿替孩子择校
择校要以孩子的学习动机作参考
择校必须掌握的3个方法
择校应避免的6大误区
第四章
孩子怎样补课有效
补课要以孩子为主导
补课要有针对性
补课要把握好'度'
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补课
语文怎么补
数学怎么补
英语怎么补
物理怎么补
化学怎么补
第五章
怎样为孩子选择艺术培训班
孩子上培训班父母必做的四件事
根据孩子的特长选择培训班
怎样为孩子选择美术培训班
怎样为孩子选择音乐培训班
怎样为孩子选择舞蹈培训班
第六章
怎样驱除不良文化对孩子的影响
网络对孩子的诱惑
拜金主义的侵蚀
暴力文化的泛滥
'黄毒'的入侵
第七章
家长如何与老师搞好关系
主动了解老师
不做高高在上的家长
换位思考,与师为友
给老师以赞美和感激
把对老师的不满意见变为有效的建议
家校共建,亲师携手谱乐章
第八章
莫把高考看做孩子'人生后一搏'
孩子考前家长必做的10件事
高考前孩子一日三餐的科学安排
考前饮食三大误区
考前防病,备考孩子四不宜
高考前夕孩子不愿意听到的九句话
家长要避开的高考十大误区
第九章
家长必知的留学信息
送孩子留学前家长应做的六大准备
留学六大误区
留学,警惕中介陷阱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留学
作者介绍
文摘
说到教育,必须谈谈中国的教育史。
原始社会,“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不难发现,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是大众化的,因为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落发展、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
到了奴隶社会,夏、商和西周开始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其教育对象只限于贵族子弟。“礼不下庶人”,此时的教育出现了等级分化,奴隶几乎是接触不到文化教育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传统贵族秩序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也随之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于是,一个特殊群体——士人群体,应运而生。由于思想和教育活动是维护统治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立场,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同时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并终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极力推崇法家思想,他以暴力实现统一,以法为宗,以吏为师,焚书坑儒,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终导致秦朝灭亡。刘邦建立大汉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开始推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这在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经济和民间文化的自由发展。然而这种“无为”不利于维持封建统治。到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的现代教育。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而此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儒学反而不受重视。在国家选拔人才方面,逐渐演变成贵族化制度,以至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权力格局。
由于贵族化权力制度无法调和社会矛盾,隋唐统治者推行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随后,这一制度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沿用。这种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推行长达1300年之久,甚至于至今仍然如此。这也是中国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这一思想僵化、空洞,遭到王阳明为首的“心学”学派的反对。王阳明提出“心即理”,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教育,他的这一教育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实习实行精神,具有经世致用的倾向和人本主义色彩。后来王夫之、颜元等人又倡导“实学”、“实用”的教育理念,对理学教育和八股取士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然而这种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自由萌芽”的思想,被西方列强的枪炮和扼杀在了摇篮中。
五四运动的爆发,成为中国教育的分水岭。西方的民主、人权、科学和自由被强行嫁接到中国的教育体制上。国民党实行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教育,虽然在程度上统一了全社会的思想,表面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由于日本的入侵,加之国共两党的不和,教育再次陷入困惑迷茫之中。
国共“分手”后,党的早期教育是按马列主义的方式进行的,但终还是失败了。遵义会议后,党重新确立了中国的教育方式:中国党将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工农革命教育,以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为指导,紧密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面向工农大众,走群众办学路线,建立起一个由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构成的全新的教育体制,在办学和管理形式、学制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众多创新和改革。这种“全民革命教育”在支援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当我们直接沿用革命时期的教育形式时才发现,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统治遗留下的经济基础上是根本不可能的,而那时我党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什么也没有明确的概念。面对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的执政党人认识到:中国的思想文化必须进行一场大变革。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一场“思想文化”的革命却演化为一场政治运动,中国文化几乎在这场运动中被“革了命”。
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1992年党的作出决策: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作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
序言
坦白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下定决心读完这本书,因为它带来的压抑感太强了。我不是家长,我只是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的普通人,但这本书让我对“为人父母”这件事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和恐惧。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反而像是从无数家长的心灵深处挖出来的真实独白,粗粝而未经修饰。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身份焦虑”如何与“教育成果”深度绑定的那一段论述。在国内的语境下,一个孩子的优秀程度,常常被外化为对父母“成功”的最高证明。如果孩子平庸了,那似乎就意味着父母在人生这场大考中也宣告失败了。这种社会评价体系的残酷性,迫使家长们将所有情感、资源、希望都压注在“教育投资”上,生怕一旦松懈,自己和孩子就会被无情地社会抛弃。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反思自己对身边朋友家长的那些不加思索的评判,那些“他们怎么这么焦虑”的疑问,现在看来是多么的肤浅和傲慢。
评分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是抱着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想看看那些被贴上“过度干预”标签的中国家长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图个乐子。结果呢,看完感觉自己才是那个被教育的“观众”。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代际传递”的分析,那种宿命感几乎要将人吞没。我的父母辈对教育的期望,很多时候是建立在他们自身经历的匮乏和对下一代“翻身”的强烈渴望之上的,这是一种朴素的、近乎本能的驱动力。而现在的新一代家长,他们自己可能是精英教育的产物,深知体系的运行规则,却发现即便按部就班地参与其中,也未必能保证预期的回报,甚至需要付出比上一代更惨烈的代价去保持同等的位置。书中通过对比不同社会阶层家长的视角差异,展现了这种“向上流动”的路径正在被日益压缩的事实。这不再是简单的“爱不爱孩子”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契约的隐性破裂——我们付出了全部,但回报的确定性却越来越低。这种无力感,才是让整个教育系统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发出刺耳噪音的真正原因。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解”取代了“批判”。我认识的很多家长,他们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是深陷于一个巨大的、缺乏出口的系统之中,试图用自己能掌握的全部力量去为孩子开辟一条相对安全的通道。书中的案例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阵痛——旧的价值观正在瓦解,新的共识尚未建立,中间的真空地带,就是家长们战战兢兢摸索前行的区域。他们不得不一边消化着知识经济带来的信息爆炸,一边应对着房价、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现实压力,并将所有这些焦虑全部折叠投射到孩子的教育投入上。这种多重挤压下的生存状态,让“难”这个字变得无比沉重。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治愈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它为我们理解这场“教育难”提供了一张详尽的、令人心疼的社会地图,让局外人也能看到那些在围城中挣扎的父母们,内心深处的疲惫与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采用了一种碎片化的访谈和深度分析相结合的模式,使得阅读体验既有情节的代入感,又不失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对“教育内卷”的文化根源的探讨。很多人都说“内卷”,但很少有书能如此清晰地追溯到这种竞争模式是如何从一种生存策略,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惯性,最后固化为一种“默认设置”的。书中对传统文化中“望子成龙”的期望在现代经济结构下的畸形变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当外部环境不再提供足够的安全垫时,家庭内部的竞争就会被无限放大。我感觉作者在处理这些敏感话题时,采取了一种非常高明的平衡术——既不美化家长的牺牲,也不苛责他们的选择,而是专注于剖析系统如何制造和固化了这种两难困境。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指南范畴,更像是一部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变迁的观察手记。
评分这书真是让人读完后心里五味杂陈,感觉像是被狠狠地戳中了某些痛点。我一直以为自己对现在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国内家长们那种“鸡娃”的热情和焦虑已经算是比较了解了,毕竟身边不少朋友都在经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可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后,才发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沉重得多。它不仅仅是关于分数和升学,更多的是揭示了这种集体焦虑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压力。比如,书中对“公平性”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被重新定义的过程的描绘,简直是入木三分。它没有简单地指责某一方,而是像一个冷静的社会观察者,把矛头指向了资源分配的不均和对成功的单一化标准所构筑的囚笼。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带过多情绪色彩,却又字字珠玑的叙事方式。读到那些具体案例时,我仿佛能闻到那种深夜书桌前散发出的铅笔屑和疲惫的气味,那种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不得不付出的隐性成本——可能是亲子关系、可能是孩子的兴趣爱好,甚至是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一个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而在于提供一个深刻的、多维度的理解框架,让我们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这场全民参与的“教育军备竞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