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让孩子爱上阅读
定价:39.80元
作者:蒲毅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454526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阅读是洒在孩子心灵的一粒种子,会令孩子阳光自信而又充满智慧。让孩子爱上阅读,尤其是亲子阅读,更是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养成,它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当抓住孩子阅读启蒙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将从阅读中真正受益。
内容提要
《让孩子爱上阅读》一书中,作者从孩子阅读启蒙的关键期、阅读环境的构建、阅读书籍的选择等多个方面,详细向家长介绍了如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书中强调,启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培养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是让孩子走进阅读,并爱上阅读的必经阶段。尤其在孩子3到6岁这一阶段,家长如果在这个时期引导好孩子,孩子会受益一生。那么如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呢?亲子阅读要注意哪些问题?爱看电视、爱玩玩具的孩子怎么办?打开这本书,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目录
作者介绍
蒲毅
北大公学教育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北京市家庭文化与家长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图书出版工作10余年,深入研究家长教育及儿童阅读课题,经常受邀为全国各地的家长做家庭教育相关主题和儿童阅读主题的讲座及指导,是知名的家长教育专家和儿童阅读推广人。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著作。它没有用冰冷的教条去要求我们必须成为什么“阅读精英”,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去面对现代家庭在培养阅读习惯时所遭遇的重重困境。作者似乎非常理解那种“想让孩子读,但孩子就是不买账”的挫败感。书中提供的方法论并非那种要求父母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的“高标准方案”,而是更侧重于“环境优化”和“情感链接”。例如,他建议家长可以从“一起制作书签”这种非常小的手工活动入手,将阅读与温馨的亲子互动绑定起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安静地坐下来看书。这种从“行为引导”过渡到“情感认同”的路径设计,非常巧妙且有效。整本书的语调是温暖而富有同理心的,它更像是一个智慧的陪伴者,而不是一个苛刻的导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多了一位理解我处境的盟友。它教会我的,是耐心和尊重——尊重孩子选择自己阅读节奏的权利,以及尊重书籍本身带来的缓慢而深远的影响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活泼,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教育类书籍的沉闷感,更像是一场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的深夜促膝长谈。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近乎于“辩证法”的处理手法。他深知现代社会对效率和即时反馈的追求,所以他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批判态度,而是先肯定了新媒介的便捷性,紧接着才巧妙地引出传统阅读的不可替代性。其中有一段关于“想象力的肌肉训练”的比喻,简直是点睛之笔。他把文字描述比作“搭建思维的脚手架”,而图像则是“直接交付的成品房”。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阅读如何强迫大脑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立马联想到了我自己的经历,很多深刻的感悟,往往是在我脑海中自行构建场景、填充细节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与观看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很多都是作者自己早年的阅读趣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觉得这位作者是真实可触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这种接地气又不失深度的文风,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流畅,读完后让人豁然开朗,对“为什么”要阅读这个问题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回答。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不太关注“读什么”,而更专注于“如何与书相处”。我翻阅了很多关于阅读习惯养成的书籍,大多集中在如何选择书单、如何安排阅读时间,但这本书的格局明显要大得多。它探讨的是一种生活美学——如何让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书房的意义”,提倡把书籍当作家中的“精神景观”,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仓库。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性,它提醒我们,环境对阅读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作者还深入讨论了“阅读的社交属性”——如何通过分享、讨论、甚至“陪读”,来激活阅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失败的阅读”的宽容态度。他坦言,不是每一本书都会被读完,有时中断也是一种信号,它可能意味着时机未到,或者内容不适合当前的“心境”。这种不苛求完美的态度,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家长在引导阅读时的焦虑感。它让人明白,阅读的终极目标不是“读了多少页”,而是“是否从中获得了滋养”,哪怕只是片刻的宁静与思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老古董”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阅读的魅力在于那种沉浸式的体验,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气味,以及在字里行间与作者进行无声对话的感觉。如今的孩子们,手指头稍微一碰,屏幕上的内容就哗啦啦地变了,那种需要耐心去“磨”出来的深度理解力,似乎正在逐渐流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探讨的“慢阅读”哲学。他没有一味地指责电子产品的冲击,而是巧妙地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重新拾起那种一页一页、深入骨髓的阅读乐趣。比如,他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我们应该像品尝陈年佳酿一样,去品味文字的醇厚,而不是像囫囵吞枣般快速消费信息。书中列举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不是简单地推荐,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它们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上的精妙之处,让我这个自诩读过不少书的人,都忍不住拿起尘封已久的旧版小说,重新翻阅起来。那种被文字的力量再次击中的感觉,是任何新潮的阅读APP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立竿见<bos>的“速成秘籍”,而是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对阅读本质的回归与坚守,这对我来说,比任何育儿技巧都来得珍贵。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书的关系,也让我对下一代如何看待书籍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是停留在“多读书,读好书”这种空泛的口号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层面的一些现象。比如,书中引用了关于“工作记忆负荷”的研究,解释了为什么过度依赖视觉提示的阅读方式,可能会削弱深度加工信息的效率。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不爱看书是“注意力不集中”,但读完后才明白,这可能涉及到信息处理方式的根本性差异。作者用非常严谨的结构梳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路径,从最基础的语音意识,到深层的文本理解,每一步都给予了清晰的阐释和可操作的指导。当然,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阅读偏见”的剖析。作者指出,我们常常会无意识地将自己偏爱的阅读体验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热衷于某一种体裁或某一种主题。这本书则鼓励我们保持一种“开放的怀旧”,既要珍视经典,也要接纳孩子基于兴趣的任何阅读选择,关键在于培养“阅读的内驱力”,而不是“阅读的外部命令”。这种基于科学和哲学的双重论证,让这本书的论据显得无比扎实,让人心服口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