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心,你的爱在伤害孩子
定价:29.00元
作者:(韩)文恩禧,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1153138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 **本关爱妈妈心理的家教书;
★ 揭示亚洲妈妈特有的心理真相和关爱模式;
★.学会依靠丈夫,把爸爸的角色还给爸爸;
★ 找回自我,才能做个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
★.稳居韩国亲子教育类畅销书**名;
内容提要
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许会让妈妈读者们有紧张感和压力感,甚至有刺痛感,却又吸引着人迫不及待地往下看。原来,作者让我们知道,我们这样做真的不是故意的,因为我们也是受伤的小孩!我们也需要呵护和宠爱!为了孩子和家庭,我们常常忽视了自我的内心感受,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和家人,独自承担做妈那份不易和辛苦。
作者文恩禧对此深有体会,先后去美国、英国深造心理学和咨询学,成立女性心理咨询室和妈妈自我成长工作室,提倡关爱妈妈心理健康,帮助妈妈减轻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教给妈妈要懂得寻求丈夫的帮助,成为更好的自我,做个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
目录
中国版序文
致中国读者
原版书编者按
让孩子伤心的妈妈们,那些不经意间的错误行为
序言
妈妈怎能让孩子伤心?
1 献给孩子的检讨书
1-1 本想成为不一样的妈妈
1-2 只有达成目标,才有资格接受爱吗?
1-3 被誉为“家庭是人权的盲区”的尴尬现实
1-4 如果真希望孩子幸福的话
1-5 无视孩子心理的妈妈
1-6 一味地顾着子女的外在需求
1-7 只顾模仿别人的妈妈
1-8 认为自己的孩子好就可以
2 “包含”——东方妈行为模式
2-1 一辈子“包含”子女的妈妈们
2-2 东方版“女人的一生”
2-3 专职爸爸又如何
2-4 不管包含不包含,都会有内疚感
2-6 只专心做妈角色
2-7 只有妈妈独自奔跑吗?
2-8 孩子并不是妈佣兵
2-9 不知不觉间给的伤害
2-10 妈声音,调下大小吧
3 使妈角色越发艰难的社会文化习俗
3-1 不学习,长大之后就是失败者
3-2 妈妈应该把爸爸的角色还给爸爸
3-3父母需要只会赚钱的孩子吗?
3-4 妈妈们真的摆脱了三从四德吗?
3-5 按照孩子外婆的做法当妈妈
3-6 只有妈心理健康,子女的心理才能健康
4 回顾自己的小时候
4-1治愈儿时的伤口
4-2 我怎样做才能让妈妈称心如意
4-3 给妈妈当卫星的女儿
4-4 没有一出生就定型的孩子
4-5 只知道自己的孩子,只看他人眼色的孩子
4-6 父母吵架,在孩子眼中就是战争
4-7 只能以“恼怒”表现的心情
4-8不要用花打人
5 治愈儿时伤口的妈妈
5-1 认识你自己
5-2 回到小时候
5-3 用希望的曙光战胜绝望的黑暗
5-4 从来没有人在过去中自由过
5-5 成为好妈妈
5-6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6 与孩子共享心理的好妈妈
6-1 读懂孩子的眼睛,然后理解他们
6-2 怎样传达所感受的世界
6-3 改变自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方法
6-4摆脱儿时习惯的影响
6-5 不要活在妈标准之下
6-6 妈改变——故事1
6-7 妈改变——故事2
6-8 妈改变——故事3
6-9 妈改变——故事4
6-10 妈改变——故事5
结束语 为了更加疼爱孩子
作者介绍
文恩禧,留学美国和英国,咨询学和心理学双博士。目前担任韩国ALTRUSA女性咨询中心所长,经手咨询案例上万个,对亚洲妈关爱模式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帮助许多妈妈找回自我,变得自信、阳光,能理性处理与婆婆、丈夫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令家人喜爱的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我认为在于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诠释。它没有采用那种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式描绘,而是呈现了一种更加原始、甚至略带残酷的共生关系。书中有一部分篇幅细致描绘了主人公在偏远地区的一次经历,那里的人们生活极其简朴,但他们对季节的更迭、天气的变化却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敬畏。作者用精准的自然科学词汇,混杂着民间传说中的比喻,描绘了风暴来临前的天空颜色、植物根系在干燥土壤下的挣扎。这种描写真切到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能感受到皮肤上被风刮过的刺痛。它没有去歌颂人类的征服欲,反而强调了人类的渺小与脆弱,提醒我们,我们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暂时组件,而不是主宰者。这种谦卑的视角,让这本书在探讨人际关系时也多了一层对“界限”的尊重。它教会我们,真正的亲密,并非是无休止的渗透和融合,而是懂得欣赏彼此独立存在的空间,如同两棵并肩生长的树,根系可能交错,但树冠必须拥有各自的天空。读完它,我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乃至对自己的生命状态,都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带着敬畏感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冷峻的诗意”。它不是那种甜腻的、让人读完心情瞬间变好的“鸡汤”,更像是傍晚时分,站在空旷的街道上,看着霓虹灯慢慢亮起时那种略带苍凉的美感。作者似乎对“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张力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在描写城市景观时,他总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井然有序外表下的、细微的崩塌迹象——比如墙壁上突兀的裂纹,或者交通信号灯在雨夜中闪烁的微小故障。这些“不完美”之处,反而成了最引人入胜的焦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叙事视角的高超转换能力。可能前一页还在用第一人称深入角色的内心独白,下一页立刻切换到一种近乎上帝视角的客观陈述,冷静地剖析着角色的行为逻辑。这种跳跃并没有造成阅读的阻碍,反而像多角度的立体声,让整个故事的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它迫使我放下固有的代入感,用一种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文字所构建的世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观察力被大大提升了,走在路上都忍不住会去注意那些平时会忽略的建筑细节和光影变化。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冲着那个封面去的,那种带着点复古又有点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舒服感。内容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流逝和个人成长的散文诗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那种用词的精准和对意象的捕捉,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词语,描绘出那种难以言喻的微妙情感。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午后三点的光线穿过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割出规则的几何图形”,寥寥数语,瞬间就把我带回了某个久远的、安静的下午,那种带着微尘和慵懒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叙事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克制,他很少直接说“我很难过”或者“我很高兴”,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人物细微的动作,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情绪的起伏。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你读得越深,看到的可能越是自己生活中的某种侧影,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日常细节,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读完合上书本,脑海中回荡的不是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一种悠长而沉静的回味,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温柔的冥想。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故作高深、辞藻堆砌的作品敬而远之,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的“深”是扎根于生活的真实肌理之上的。它探讨的主题其实很宏大——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与重建,关于个体在巨大社会变迁中的漂泊感。不过,作者处理这些宏大命题的方式却是极其生活化的。他会用一段对老式收音机声音的细致描摹,来象征一种逝去时代的共鸣;或者通过对一种特定气味的追溯,瞬间拉回童年对故乡的集体记忆。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遗忘的必要性”的论述。它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而是用一组平行的叙事线索,展示了不同的人是如何与自己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共存的。有人选择用忙碌来填补空缺,有人则选择将痛苦“物化”——比如反复擦拭一件旧家具,仿佛通过物理的清洁来净化精神的尘埃。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思考自己是如何处理那些不愿提及的往事的。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有快有慢,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湍急地冲刷着你的认知,时而又平静地在你心湖中央投下一颗小石子,泛起的涟漪久久不散。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文字的敏感度。它不走寻常的叙事套路,没有明确的起承转合,很多情节的推进是依赖于人物内心世界微妙的潮汐变化的。如果期待一个快速推进、高潮迭起的通俗故事,那很可能会感到失望。但对于我这种喜欢在文字的迷宫里慢慢探索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盛宴。作者对哲学的思考,并非是生硬地植入理论,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日常对话和场景描写之中。比如,关于“自由的代价”这一主题,他没有去引用任何哲学家的名言,而是通过一个角色为了追求某种“纯粹的自由”而放弃了所有社会关系后的孤寂状态来展现,那种空旷感比任何理论阐述都来得震撼人心。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内部,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咬合紧密的齿轮,虽然独立运作,却共同驱动着整体的运转。当你读到后面才恍然大悟,前面那些看似不相干的片段,其实都是在为最终的某种“顿悟”铺陈的必要条件。这是一本需要你沉下心来,用“慢”的速度去消化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