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小心,你的愛在傷害孩子
定價:29.00元
作者:(韓)文恩禧,童趣齣版有限公司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11531388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 **本關愛媽媽心理的傢教書;
★ 揭示亞洲媽媽特有的心理真相和關愛模式;
★.學會依靠丈夫,把爸爸的角色還給爸爸;
★ 找迴自我,纔能做個好妻子、好兒媳、好媽媽;
★.穩居韓國親子教育類暢銷書**名;
內容提要
這本書剛開始看的時候,也許會讓媽媽讀者們有緊張感和壓力感,甚至有刺痛感,卻又吸引著人迫不及待地往下看。原來,作者讓我們知道,我們這樣做真的不是故意的,因為我們也是受傷的小孩!我們也需要嗬護和寵愛!為瞭孩子和傢庭,我們常常忽視瞭自我的內心感受,全心全意地愛著孩子和傢人,獨自承擔做媽那份不易和辛苦。
作者文恩禧對此深有體會,先後去美國、英國深造心理學和谘詢學,成立女性心理谘詢室和媽媽自我成長工作室,提倡關愛媽媽心理健康,幫助媽媽減輕內心的壓力和焦慮,教給媽媽要懂得尋求丈夫的幫助,成為更好的自我,做個好妻子、好兒媳、好媽媽。
目錄
中國版序文
緻中國讀者
原版書編者按
讓孩子傷心的媽媽們,那些不經意間的錯誤行為
序言
媽媽怎能讓孩子傷心?
1 獻給孩子的檢討書
1-1 本想成為不一樣的媽媽
1-2 隻有達成目標,纔有資格接受愛嗎?
1-3 被譽為“傢庭是人權的盲區”的尷尬現實
1-4 如果真希望孩子幸福的話
1-5 無視孩子心理的媽媽
1-6 一味地顧著子女的外在需求
1-7 隻顧模仿彆人的媽媽
1-8 認為自己的孩子好就可以
2 “包含”——東方媽行為模式
2-1 一輩子“包含”子女的媽媽們
2-2 東方版“女人的一生”
2-3 專職爸爸又如何
2-4 不管包含不包含,都會有內疚感
2-6 隻專心做媽角色
2-7 隻有媽媽獨自奔跑嗎?
2-8 孩子並不是媽傭兵
2-9 不知不覺間給的傷害
2-10 媽聲音,調下大小吧
3 使媽角色越發艱難的社會文化習俗
3-1 不學習,長大之後就是失敗者
3-2 媽媽應該把爸爸的角色還給爸爸
3-3父母需要隻會賺錢的孩子嗎?
3-4 媽媽們真的擺脫瞭三從四德嗎?
3-5 按照孩子外婆的做法當媽媽
3-6 隻有媽心理健康,子女的心理纔能健康
4 迴顧自己的小時候
4-1治愈兒時的傷口
4-2 我怎樣做纔能讓媽媽稱心如意
4-3 給媽媽當衛星的女兒
4-4 沒有一齣生就定型的孩子
4-5 隻知道自己的孩子,隻看他人眼色的孩子
4-6 父母吵架,在孩子眼中就是戰爭
4-7 隻能以“惱怒”錶現的心情
4-8不要用花打人
5 治愈兒時傷口的媽媽
5-1 認識你自己
5-2 迴到小時候
5-3 用希望的曙光戰勝絕望的黑暗
5-4 從來沒有人在過去中自由過
5-5 成為好媽媽
5-6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6 與孩子共享心理的好媽媽
6-1 讀懂孩子的眼睛,然後理解他們
6-2 怎樣傳達所感受的世界
6-3 改變自己是改善傢庭關係的方法
6-4擺脫兒時習慣的影響
6-5 不要活在媽標準之下
6-6 媽改變——故事1
6-7 媽改變——故事2
6-8 媽改變——故事3
6-9 媽改變——故事4
6-10 媽改變——故事5
結束語 為瞭更加疼愛孩子
作者介紹
文恩禧,留學美國和英國,谘詢學和心理學雙博士。目前擔任韓國ALTRUSA女性谘詢中心所長,經手谘詢案例上萬個,對亞洲媽關愛模式有獨特而深刻的見解,幫助許多媽媽找迴自我,變得自信、陽光,能理性處理與婆婆、丈夫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成為瞭令傢人喜愛的好妻子、好兒媳、好媽媽。
文摘
序言
我嚮來對那些故作高深、辭藻堆砌的作品敬而遠之,但這本書完全不同,它的“深”是紮根於生活的真實肌理之上的。它探討的主題其實很宏大——關於記憶的不可靠性與重建,關於個體在巨大社會變遷中的漂泊感。不過,作者處理這些宏大命題的方式卻是極其生活化的。他會用一段對老式收音機聲音的細緻描摹,來象徵一種逝去時代的共鳴;或者通過對一種特定氣味的追溯,瞬間拉迴童年對故鄉的集體記憶。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遺忘的必要性”的論述。它沒有給齣任何標準答案,而是用一組平行的敘事綫索,展示瞭不同的人是如何與自己的不堪迴首的往事共存的。有人選擇用忙碌來填補空缺,有人則選擇將痛苦“物化”——比如反復擦拭一件舊傢具,仿佛通過物理的清潔來淨化精神的塵埃。這種細膩入微的心理刻畫,讓我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句子,思考自己是如何處理那些不願提及的往事的。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有快有慢,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湍急地衝刷著你的認知,時而又平靜地在你心湖中央投下一顆小石子,泛起的漣漪久久不散。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我認為在於它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獨特詮釋。它沒有采用那種浪漫主義的田園牧歌式描繪,而是呈現瞭一種更加原始、甚至略帶殘酷的共生關係。書中有一部分篇幅細緻描繪瞭主人公在偏遠地區的一次經曆,那裏的人們生活極其簡樸,但他們對季節的更迭、天氣的變化卻有著一種近乎本能的敬畏。作者用精準的自然科學詞匯,混雜著民間傳說中的比喻,描繪瞭風暴來臨前的天空顔色、植物根係在乾燥土壤下的掙紮。這種描寫真切到讓人仿佛能聞到泥土的氣息,能感受到皮膚上被風颳過的刺痛。它沒有去歌頌人類的徵服欲,反而強調瞭人類的渺小與脆弱,提醒我們,我們隻是生態係統中的一個暫時組件,而不是主宰者。這種謙卑的視角,讓這本書在探討人際關係時也多瞭一層對“界限”的尊重。它教會我們,真正的親密,並非是無休止的滲透和融閤,而是懂得欣賞彼此獨立存在的空間,如同兩棵並肩生長的樹,根係可能交錯,但樹冠必須擁有各自的天空。讀完它,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乃至對自己的生命狀態,都産生瞭一種更深層次的、帶著敬畏感的連接。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一開始我是衝著那個封麵去的,那種帶著點復古又有點現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很棒,拿在手裏有一種踏實的舒服感。內容上,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流逝和個人成長的散文詩集。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那種用詞的精準和對意象的捕捉,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他似乎總能找到最恰當的詞語,描繪齣那種難以言喻的微妙情感。比如,書中有一段描述“午後三點的光綫穿過百葉窗,在地闆上切割齣規則的幾何圖形”,寥寥數語,瞬間就把我帶迴瞭某個久遠的、安靜的下午,那種帶著微塵和慵懶的氣息撲麵而來。我特彆喜歡作者敘事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剋製,他很少直接說“我很難過”或者“我很高興”,而是通過環境的渲染、人物細微的動作,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情緒的起伏。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你讀得越深,看到的可能越是自己生活中的某種側影,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日常細節,在他的筆下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和意義。讀完閤上書本,腦海中迴蕩的不是具體的故事情節,而是一種悠長而沉靜的迴味,仿佛剛剛經曆瞭一場漫長的、溫柔的冥想。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冷峻的詩意”。它不是那種甜膩的、讓人讀完心情瞬間變好的“雞湯”,更像是傍晚時分,站在空曠的街道上,看著霓虹燈慢慢亮起時那種略帶蒼涼的美感。作者似乎對“秩序”與“混亂”之間的張力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在描寫城市景觀時,他總能捕捉到那些隱藏在井然有序外錶下的、細微的崩塌跡象——比如牆壁上突兀的裂紋,或者交通信號燈在雨夜中閃爍的微小故障。這些“不完美”之處,反而成瞭最引人入勝的焦點。我尤其欣賞作者敘事視角的高超轉換能力。可能前一頁還在用第一人稱深入角色的內心獨白,下一頁立刻切換到一種近乎上帝視角的客觀陳述,冷靜地剖析著角色的行為邏輯。這種跳躍並沒有造成閱讀的阻礙,反而像多角度的立體聲,讓整個故事的維度被極大地拓寬瞭。它迫使我放下固有的代入感,用一種更審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文字所構建的世界。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觀察力被大大提升瞭,走在路上都忍不住會去注意那些平時會忽略的建築細節和光影變化。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對文字的敏感度。它不走尋常的敘事套路,沒有明確的起承轉閤,很多情節的推進是依賴於人物內心世界微妙的潮汐變化的。如果期待一個快速推進、高潮迭起的通俗故事,那很可能會感到失望。但對於我這種喜歡在文字的迷宮裏慢慢探索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一場盛宴。作者對哲學的思考,並非是生硬地植入理論,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日常對話和場景描寫之中。比如,關於“自由的代價”這一主題,他沒有去引用任何哲學傢的名言,而是通過一個角色為瞭追求某種“純粹的自由”而放棄瞭所有社會關係後的孤寂狀態來展現,那種空曠感比任何理論闡述都來得震撼人心。這本書的結構也很有意思,像一個精密的鍾錶內部,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咬閤緊密的齒輪,雖然獨立運作,卻共同驅動著整體的運轉。當你讀到後麵纔恍然大悟,前麵那些看似不相乾的片段,其實都是在為最終的某種“頓悟”鋪陳的必要條件。這是一本需要你沉下心來,用“慢”的速度去消化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