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打不骂培养男孩的100个细节
定价:29.80元
作者:张端然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1211725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注重“场景还原”,这让它读起来不像一本教条式的说明书,反而更像是一本精选的“家庭生活片段集锦”。作者在描述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冲突场景时,比如孩子在超市里大发脾气、拒绝完成作业、或者对兄弟姐妹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心时,描绘得入木三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总是会提供一个“反转点”,就是当父母决定放下原有的应对模式,转而尝试一种全新的、通常是更需要耐心的互动方式时,事情是如何发生微妙转变的。这些细节的捕捉能力非常高,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观看一场场精心剪辑的家庭微电影。虽然书名似乎指向了具体的“细节”,但实际上,这些细节的重点并不在于你必须做什么动作,而是你必须抱持什么样的“内在觉知”。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孩子“不听话”,但深入阅读后会意识到,那只是孩子在用最原始、最笨拙的方式,向我们呼救,告诉我们他需要被看见、被理解的情绪需求。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把抽象的“爱与尊重”具象化成了某一个眼神、某一句倾听、某一次及时的放手。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可能是“温柔的唤醒”。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是来教育我“怎么做”,而是来提醒我“我是谁”以及“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母亲”。它更像是一种哲学层面的引导,而不是操作层面的技术指导。通读全书,我更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构建“尊重”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这种尊重,不是建立在孩子听话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基础上的。书中很多关于“命名情绪”和“验证感受”的篇章,对我来说是极具颠覆性的。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我解决掉孩子的问题行为,情绪自然就会平复。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情绪本身是不分对错的,我们需要首先承认它的存在,然后才能引导行为。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任何具体技巧都无法替代的。它不是一本可以放在茶几上随时翻阅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需要被反复阅读、时常反思的“心灵地图”。它让我对“教养”这件事,有了一个更深沉、更具人文关怀的理解。
评分这本号称能“治愈”无数家长焦虑的育儿宝典,我拿到手时充满了期待,毕竟谁不想少走点弯路,把孩子往好的方向引导呢?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情绪管理指南”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行动手册”。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父母自身的心态调整,比如如何处理自己面对孩子“熊行为”时的第一反应,如何与伴侣在教育理念上达成统一战线,这些都是非常深刻且必要的讨论。毕竟,我们总是习惯于盯着孩子的问题,却忽略了点燃问题的“火源”往往是我们自己的焦虑和不耐烦。作者的笔触细腻,对于那种深夜里,看着熟睡的孩子,内心却充满自我怀疑和疲惫的父母,有着极强的共鸣感。它没有提供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速效药方,而是引导我们去正视养育过程中的“不完美”和“挫折感”。读起来,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语气温和的长者促膝长谈,她不会苛责你的不足,只会默默地帮你清理掉思想上的尘埃,让你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连接点在哪里断裂了,又该如何用更温和、更有耐心的方式去重新搭建。它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停下来,问自己:我真的理解我的孩子在那个瞬间想要表达什么吗?而不是急于下判断和实施惩戒。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心理学引用和行为发展阶段的划分上,显得有些……保守,甚至可以说,它更偏向于一种理想化的、几乎是“完美父母”状态下的互动范本。如果拿来对照那些非常前沿的神经科学或依恋理论的著作,这本书在深度上稍显不足。它似乎更侧重于建立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对于如何处理那些极端、持续性挑战行为(比如某些被诊断为有特定学习障碍或情绪调节困难的孩子),提供的策略略显单薄。很多时候,读到某些段落,我心里会忍不住嘀咕:“道理我都懂,但我的孩子根本不按这个剧本来走啊!”它更像是一个理想的“测试环境”下的指导手册,而不是真实世界里充满变数的“实战演练”指南。当然,这本书的定位也许本来就不是学术专著,它更像是给那些在育儿泥潭中挣扎,急需“提振士气”的普通家长提供的一剂精神良方。它成功地降低了育儿的“门槛感”,让焦虑的父母觉得,‘也许我不需要成为育儿专家,只需要成为一个更专注的倾听者,就能带来改变。’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安慰。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有一种莫名的亲和力,它没有使用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大量采用口语化的表达,读起来非常流畅,就像邻家的大姐在跟你分享她的育儿心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强调“界限感”和“后果承担”时的措辞。她非常巧妙地避开了“惩罚”这个词,而是用了“自然结果”或“逻辑后果”来代替。这种措辞上的微妙转变,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大脑对教育行为的认知。我们不再将教育视为一种报复或强迫,而更像是一种教学过程,教导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书中那些关于如何设定清晰、坚定但又充满善意的界限的篇章,对我帮助最大。它让我明白,爱不等于无底线的溺爱,真正的爱,有时候需要坚定的说“不”。而且,作者在处理父母因过度担忧而“过度干预”的习惯时,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后退三步”的技巧,教我们如何学会忍住,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探索和犯错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