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對孩子說的100金句 不要對孩子說的100禁句 楊建峰 9787539271040

好父母要對孩子說的100金句 不要對孩子說的100禁句 楊建峰 978753927104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建峰 著
圖書標籤:
  • 育兒
  • 親子溝通
  • 傢庭教育
  • 教育心理
  • 父母技巧
  • 兒童教育
  • 楊建峰
  • 金句
  • 禁句
  • 溝通技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樂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江西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9271040
商品編碼:2949478836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好父母要對孩子說的100金句 不要對孩子說的100禁句

定價:59.00元

作者:楊建峰

齣版社:江西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9271040

字數:

頁碼:42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0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好父母要對孩子說的100金句 不要對孩子說的100禁句》加強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父母日常的手冊。

內容提要


《好父母要對孩子說的100金句 不要對孩子說的100禁句》直麵父母教育孩子時常見的錯誤,結閤大量生活中的實例,為父母教育孩子齣謀劃策,終達到讓父母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期望和苦衷的效果,實現親子間的暢通交流與和睦相處。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①日常年情緒低落。如果孩子常常無緣無故地鬱鬱寡歡,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②過度害羞。害羞過度(包括從來不敢麵對小朋友唱歌,從來不願拋頭露麵,從來不敢接觸生人等),則可能內心深處隱含有強烈的自卑情緒。
  ③拒絕交朋結友。一般來說,正常兒童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並十分看重友誼,但是具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絕大多數對交朋結友或興趣索然,或視為“洪水猛獸”。
  ④難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強的兒童在學習或做遊戲時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或隻能短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這是因為“揮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⑤經常疑神疑鬼。自卑兒童對傢長、教師、小夥伴對自己的評論往往十分敏感,特彆是對彆人的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甚至耿耿於懷。長此下去,他們還可能發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總無中生有地懷疑他人不喜歡或者怪自己。
  ⑥過分追求錶揚。自卑兒童盡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會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傢長和教師的錶揚,而且可能采用不誠實、不適當的方式,如弄虛作假、等。
  ⑦貶低、妒忌他人。自卑兒童的另一不正常反應是:常常貶低、妒忌他人,如可能因為鄰桌受到老師錶揚而咬牙切齒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學傢認為,這是他們為減輕自身因自卑而産生心理壓力設計的宣泄情緒的渠道,盡管這往往並不奏效。
  ⑧自暴自棄。自卑兒童往往會錶現為自暴自棄、不求上進,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費力氣。更有甚者,還可能錶現齣自虐行為,如故意在大街上亂竄,深夜獨自外齣,生病拒絕求醫服藥等,似乎刻意讓自己處在險境或睏境之中。要是遭到傢長指責,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辯解。
  ⑨迴避競爭、競賽。雖然有的自卑兒童十分渴望在諸如考試、體育比賽或文娛競賽中齣人頭地,但又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斷定自己絕不可能獲勝。由此,絕大多數自卑兒童都是盡量迴避參與任何競賽,有的雖然在他人的鼓勵下勉強報名參賽,但往往在正式參賽時又會臨陣脫逃,甘當“逃兵”。
  ⑩語言錶達較差。據專傢所作的統計,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兒童的語言錶達較差。他們或錶現為口吃,或錶述不連貫,或錶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匯貧乏等。專傢們認為,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極有可能阻礙瞭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係統的正常工作。
  ……

序言



《心海羅盤:繪就孩子成長的七彩地圖》 引言 每一個孩子都是宇宙中最獨特的星辰,閃爍著屬於自己的光芒。作為父母,我們肩負著引導這顆星辰找到最適閤它軌跡的重任。教育,更像是為孩子繪製一張成長的地圖,這張地圖的色彩是否鮮艷,路綫是否清晰,直接影響著孩子未來航程的遠近與方嚮。然而,在教育的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迷失在各種理論和經驗的森林中,對“該說什麼”和“不該說什麼”感到睏惑。本書《心海羅盤》正是為此而來,它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旨在成為父母心中那座指引方嚮的燈塔,幫助我們解鎖與孩子有效溝通的密碼,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需求,從而繪製齣一幅屬於我們傢庭的、獨一無二的七彩成長地圖。 第一章:傾聽,開啓心靈之門 孩子的心靈是一片未被開墾的沃土,需要我們用耐心和愛去播撒種子。有效的溝通,始於真誠的傾聽。傾聽,並非僅僅是用耳朵接收聲音,更是用心去感受孩子話語背後的情感和意圖。 看見孩子的情緒,而非僅僅行為。 當孩子因為小事而哭鬧,我們往往習慣於製止哭聲,關注行為本身。但實際上,孩子的情緒背後可能隱藏著不安、委屈、被忽視,甚至是身體的不適。與其直接否定,不如先接納:“我知道你很難過/很生氣。”這句話,像一股溫暖的泉水,能迅速融化孩子內心的堅冰,讓他們願意敞開心扉。 提問的藝術,引導孩子思考。 開放式的問題,如“你覺得呢?”,“如果那樣做,可能會發生什麼?”,比封閉式問題更能激發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避免“為什麼你總是這樣?”這類帶有指責意味的提問,轉而詢問:“是什麼讓你這麼想的?”或者“你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更能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 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孩子的世界觀與成人不同,他們的喜怒哀樂也自有其道理。當我們能夠嘗試用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行為時,就能産生共情。比如,孩子不願分享玩具,與其強行要求,不如理解:“你很喜歡這個玩具,不想讓彆人玩,對嗎?”這種理解,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被看見的,從而更容易接受接下來的引導。 放下評判,建立信任的橋梁。 父母的評判,常常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築起的高牆。當我們用“你就是個笨蛋!”或者“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來迴應孩子時,孩子會感到羞愧和無助,甚至會停止嘗試。相反,當我們說“沒關係,我們再試一次。”或者“我知道你已經盡力瞭。”時,孩子就能感受到安全感,敢於暴露自己的不足,並從中學習成長。 第二章:鼓勵,點燃內在的火焰 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巨大的潛能,但這份潛能的綻放,離不開父母恰到好處的鼓勵。鼓勵,是點燃孩子內在火焰的火種,讓他們擁有前進的勇氣和不畏艱難的決心。 看見努力,而非僅僅結果。 很多時候,我們隻關注孩子考試的分數或者比賽的輸贏。然而,真正的成長,在於過程中的付齣和努力。當孩子為瞭一個目標,付齣瞭辛勤的汗水,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我們也要肯定他們的努力:“你這次真的很努力,我看到瞭你為之付齣的時間。”這種肯定,比一味追求結果更能讓孩子建立起積極的學習態度。 具體化的贊美,讓鼓勵更有力量。 “你真棒!”這樣的籠統贊美,雖然聽起來不錯,但對孩子的成長幫助有限。更有效的贊美,是具體的、指嚮性的。“你今天能主動完成作業,並且把字寫得這麼工整,真的很棒!”“你剛纔和小朋友分享零食,做得特彆好,很有分享精神!”具體的贊美,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方麵做得好,並以此為榜樣,繼續保持。 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嘗試。 父母過度包辦,會剝奪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當孩子遇到睏難時,與其立刻上前代勞,不如引導他們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彆的辦法?”,“媽媽相信你有能力找到解決的方法。”這種信任,能極大地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麵對失敗,給予支持而非責備。 失敗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當孩子遭遇失敗時,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給予支持和安慰,而非嚴厲的責備。“一次失敗不代錶什麼,重要的是我們從中學到瞭什麼。”“失敗是成功之母,下次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引導他們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是比懲罰更有價值的教育。 第三章:溝通的禁區,沉默的力量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有些話語如同一把尖刀,會刺傷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難以愈閤的傷痕。認識並避開這些“禁區”,比說多少“金句”都重要。 標簽化與人身攻擊,剝奪孩子的自信。 “你就是個壞孩子!”“你怎麼這麼懶!”諸如此類的標簽,會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自我認知,讓他們真的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人身攻擊,如“你看看人傢XXX,再看看你!”,更是直接將孩子置於比較的痛苦之中,打擊其自尊心。 威脅與恐嚇,製造心理陰影。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瞭!”“再哭就把你扔到外麵去!”這些威脅性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極度不安和恐懼,破壞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産生焦慮、退縮,甚至極端行為。 過度比較,扼殺孩子的獨特性。 “你看看隔壁傢的XXX,考試考瞭滿分。”“彆人傢的孩子都會自己收拾玩具。”過度的比較,不僅不能激勵孩子,反而會讓他們感到自卑和沮喪,覺得自己永遠不如彆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成長軌跡和節奏都不同,尊重並欣賞他們的獨特性纔是關鍵。 全盤否定與打擊,熄滅孩子的探索欲。 當孩子興緻勃勃地展示他們的作品,或是分享他們的想法時,如果遭到父母全盤否定,如“這有什麼好看的?”,“你這個想法太天真瞭!”這會極大地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他們以後不再願意嘗試和分享。 沉默的暴力,被忽視的傷害。 父母的冷漠與忽視,有時比語言的傷害更令人痛苦。孩子渴望關注和愛,當他們的情感需求被長期忽視時,會感到孤獨和絕望。這種“沉默的暴力”,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深遠的創傷。 第四章:陪伴,最長情的告白 教育的本質,是對孩子人格的塑造。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父母高質量的陪伴。陪伴,是與孩子一同經曆成長,是傾注時間與愛,是為孩子構築最堅實的後盾。 放下手機,用心交流。 科技拉近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也可能疏遠瞭最親近的人。當我們與孩子相處時,放下手機,專注地看著他們的眼睛,傾聽他們說的話,哪怕隻是短短幾分鍾,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 參與孩子的世界,共享樂趣。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充滿奇妙和想象力的。參與到他們的遊戲中,閱讀他們喜歡的繪本,瞭解他們關注的卡通人物,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增進親子感情。 共同經曆,創造美好迴憶。 一起去公園散步,一起在廚房烘焙,一起規劃一次傢庭旅行,這些點滴的共同經曆,都會成為孩子生命中最寶貴的迴憶。迴憶,是孩子在未來麵對睏難時,可以汲取力量的源泉。 做孩子的榜樣,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被孩子默默模仿。我們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首先自己就要努力成為那樣的人。誠實、善良、堅韌、有責任感,這些品質的傳遞,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深刻。 結語 《心海羅盤》緻力於為父母提供一套觀察孩子、理解孩子、引導孩子的智慧框架。它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的、充滿愛的教育方式,而非一套刻闆的規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是一場雙嚮的學習與成長。當我們願意放下成人的視角,用孩子的心去感受,用愛去迴應,用耐心去引導,我們就能為孩子繪製齣一幅真正色彩斑斕、充滿希望的成長地圖。願每一位傢長,都能在這張地圖上,找到屬於自己與孩子最美好的坐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吸引人,封麵色彩柔和,字體排版既現代又不失穩重感,讓人一拿到手裏就感覺內容會很實用。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我特彆喜歡它在內容組織上的用心,雖然是“金句”和“禁句”的分類,但作者在每一個條目後麵都留有足夠的空間供讀者進行思考和記錄,這遠遠超齣瞭我預期的那種簡單羅列式的育兒手冊。它更像是一本引導性的工具書,能讓人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言行。而且,書中的排版非常清晰,無論是想快速查找某一特定場景下的應對方式,還是想係統性地閱讀一遍,都能找到很順暢的閱讀路徑。那種觸感和視覺上的享受,讓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育兒理論變得生動起來,也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我甚至覺得,僅僅是放在書架上,它也為傢增添瞭一份溫馨和對傢庭教育的重視感。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巧妙地平衡瞭“給予”與“規避”兩個方麵。一方麵,那些充滿力量的“金句”像是一劑劑積極的心理按摩,能瞬間點亮一天的親子互動;另一方麵,那些需要警惕的“禁句”則像一麵麵鏡子,毫不留情地照齣我過去可能無意中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坦白說,有些“禁句”我過去每天都在用,讀到時甚至感到一絲刺痛,但作者的解釋非常到位,沒有過度指責,而是溫和地引導我們看到語言背後的控製欲或不信任感。這種坦誠和深度,讓我願意靜下心來接受這些“逆耳忠言”。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迫使我們審視自己說話的底層邏輯,而不是停留在錶麵如何用詞。它對提升父母的自我覺察能力,起到瞭關鍵性的作用。

評分

我是一個比較注重邏輯和係統性的閱讀者,所以非常欣賞作者在這些看似零散的句子背後,所構建起來的完整育兒觀。這不是簡單的句子匯編,而是貫徹瞭一種核心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尊重個體差異和培養內在驅動力。即便是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問題,也能看到這種一脈相承的指導思想。我發現,當我開始運用書中的理念時,我與伴侶之間的育兒討論也變得更加高效和聚焦,因為我們都有瞭一個共同的、更高層次的參照標準。這種影響甚至延伸到瞭傢庭的整體氛圍,大傢說話的語氣和錶達方式都變得更加有建設性。對於那些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傢庭溝通模式的傢長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具操作性和指導性的路綫圖,而不是一堆空洞的口號。

評分

初次翻閱時,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選擇這些“金句”時,真正把握住瞭日常生活中為人父母最容易忽略的那些微妙的語言陷阱和積極引導的機會。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非常接地氣,充滿瞭對真實傢庭場景的洞察力。比如,書中提到處理孩子負麵情緒時,如何用一個簡單的轉述替代直接的否定,這種細微的差彆,我以前可能無意識地做到瞭,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從而能夠更加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我試著用其中的一些“金句”去和我的孩子交流,發現效果立竿見影,孩子明顯感到被尊重和理解,溝通的阻力小瞭很多。這種即時反饋帶來的成就感,是其他同類書籍很難給予的。它不是提供一勞永逸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思考的框架,讓我這個“老母親”每次翻閱都能有新的領悟。

評分

從一個實操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便攜性”和“即時參考價值”也值得稱贊。我常常在感到情緒即將失控或孩子錶現齣強烈抵觸情緒時,會迅速翻閱一下。那些精煉的語句,就像是心理急救包裏的鎮定劑,能夠迅速將我從情緒的漩渦中拉齣來,提供一個冷靜應對的切入點。我特彆喜歡它沒有采用那種復雜的心理學術語,而是用最樸素、最日常的語言來闡釋深刻的育兒哲學。這使得它不僅僅是一本適閤在安靜的夜晚閱讀的書,更是一本可以隨時放在手邊,應對突發狀況的“戰場指南”。它教會我的不是完美育兒,而是如何在不完美中,用更具智慧和愛意的方式,與我的孩子共同成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