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父母养成手册
定价:23.00元
作者:李翊菱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0693925
字数:77000
页码:1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晚上八点钟,你和孩子在做什么?”这段时间,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温馨的亲子时光,不但是父母,更是孩子一生无可取代的能量与力量。教育专栏作家、教育文章在两岸三地网络频繁转载、演讲邀请不断的李翊菱教授,为父母们打造出贴近生命的教养方式。李教授提醒父母:
请别把“剩下的”时间分给孩子,请“专心”倾听孩子的需要、陪伴孩子。
请别把“做功课”视为放学后的要务,孩子需要撒娇、亲近与拥抱。
请鼓励孩子学习一项能热情投入的才艺,如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
请多利用家里的大桌子,除了共餐,更是培养亲子阅读、谈心的好场所。
请及早培养孩子“接受生命挑战”的能力,不要害怕他们吃苦。
请多与孩子说故事,趁他们还没长大,一起探讨这个世界。
请多以肢体语言沟通,一个拥抱,胜过无数的甜言蜜语。
请用“演故事”的方式陪伴孩子阅读,尤其在孩子12岁以前。
请让孩子参与家务并真心赞美,养成孩子自动自发的性格。
请支持孩子交朋友、参加社团,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
请与孩子一起制作属于你们欢乐时光的“家庭相册故事”
……
在我们培养孩子之前,首先要培养好自己!从生活教育着手,并从中培养孩子的各种关键能力、积极正面人格、正确价值观,这是李教授送给父母们的一本为宝贵的教养书!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能给父母带来希望的书,更是一本让人充满信心和力量的书。
本书没有僵硬的理论,只有好读的故事。书中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也许就曾发生在你我之间。在阅读完每一篇文章后,请你要慢慢且认真地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美国教育界盛行一句名言:天下没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是没有找到教的方法!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法的提高,是孩子成功的起点。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时时反思自己先入为主、思维定势、自我感觉良好等一贯作风,那么你已经走上了培养孩子的步。希望我在文章里所提供的每一个方法或提醒,在且思且想之后,都能对你教养难题的解决有的启发和收获。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培养孩子之前,我们先要培养好自己!
目录
作者介绍
李翊菱 奥地利国家音乐学院艺术教育硕士,《讲义杂志》教育专栏作家,师从学者傅佩荣教授。曾受聘于台湾教育大学讲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等。其教育文章在两岸三地的网络被频繁转载,并被选入台湾多所大学一年级国文文选,成为中学作文教学模板。 十年前,她开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着实吸引人,直奔主题地承诺了一份“养成手册”,但当我真正翻开扉页,却发现它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自我对话与社会观察的结晶,而非那种教条式的步骤指南。我原以为会看到“如何做”的清单,结果等来的是对“为什么”的层层剖析。作者在开篇就巧妙地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的育儿口号,转而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切入,探讨了现代社会对“好父母”这一角色的定义是如何被不断重塑和异化的。书中对“完美主义陷阱”的论述尤其深刻,它精准地击中了许多父母内心深处那种“做得还不够好”的焦虑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情绪的方式,不是简单地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情绪背后的根源,比如社会压力、原生家庭的影响,乃至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童年期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那些精准的描述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日常互动模式。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反而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观察我的孩子,以及更诚实地面对我自己的局限性。这种间接却有力的引导,远比生硬的指导更具长久的效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细腻入微的田野调查报告”。作者似乎走访了无数个家庭的客厅,倾听了无数次深夜的叹息,然后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笔触,记录下了当代亲子关系中的那些微妙的“非语言交流”。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章,它并非强调你听了孩子说了什么,而是聚焦于你“没有听到”的那些信息——那些孩子因为恐惧或不确定而选择压抑的感受。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近乎文学化的例子来阐述一个观点:很多时候,我们的“纠正”行为,恰恰切断了孩子探索和修正自己行为的宝贵机会。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缓慢的渗透,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提供即时满足,而是像一壶需要时间去品味的茶,后劲十足。它成功地将心理学理论,用一种完全去学术化的方式融入日常场景,使得那些原本高深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让人读起来不觉枯燥,反而充满了“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对“父母成长”和“孩子成长”这两个概念的辩证处理。它完全打破了传统上将父母视为“固定成品”而孩子是“待塑之材”的二元对立框架。作者不断强调,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父母重新认识自己、修复自我的过程。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关于“如何养育”的书,而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指南。其中对“边界感”的探讨尤为精辟,它不仅讲了如何设定对孩子的边界,更挑战了我们如何设定对长辈、伴侣乃至社会期待的边界。这是一种全方位的自我赋权,让父母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决策者”。它的文字充满了一种坚定的温柔,既不纵容溺爱,也不鼓励过度控制,而是在一个健康的张力场中寻找平衡点。这种平衡,对于信息爆炸、选择过多的现代父母来说,无疑是急需的指南针。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显著的差异化在于其强烈的“去道德化”倾向。很多育儿书会不自觉地将“好父母”与“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等道德标签捆绑在一起,从而让父母感到内疚和疲惫。然而,这本书坚定地站在了父母的自我关怀这一边,它认为一个心理健康、自我满足的父母,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投资。作者在探讨如何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时,也同样探讨了父母自身对“被需要感”的依赖。这种双向透视,让人倍感尊重。它允许父母承认自己的疲惫、自己的局限,并将这些“不完美”视为成长的契机,而非失败的证明。对我而言,这更像是一本心理成长的隐喻之书,它教我的不只是如何与我的孩子相处,更是如何与那个被时代推着向前走的“自己”和平共处。阅读结束后,我没有觉得我学到了多少新技巧,但我感觉我清晰地认识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密度和信息密度都非常高,但得益于其散文诗般的叙事节奏,阅读起来并不会感到压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关键论点后留白的处理方式,那种留白不是空洞,而是邀请读者填入自己的经验进行对照和思考。它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将“权威型教育”和“民主型教育”的极端案例放在一起分析,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路径的差异及其带来的长期效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一刀切的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了一套“评估工具箱”。每当遇到育儿困惑时,你可以从中拿出相应的工具——也许是关于依恋理论的视角,也许是关于情绪调节的观察点——去解剖眼前的具体情境。这种方法论的传授,远比具体案例的复制粘贴更有价值。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觉我的“育儿视角”被拓宽了,不再只盯着眼前的分数或行为,而是更关注孩子心智成长的底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