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写意花鸟技法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65.00元
作者:于光华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040466621
字数:
页码:299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写意花鸟技法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实践、掌握以及欣赏写意花鸟画的技法类图书。作者依据其在中央美术学院20年来从事写意花鸟画学习、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成果,分别从临摹、写生、创作三方面,结合大量的经典作品分析,引导学习者进行写意花乌画的系统学习。《写意花鸟技法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既可作为美术院系学生的花鸟画专业教材,也适用于各地大院校的青年教师作授课参考,还可作为广大花鸟画自学者系统学习的入门书。
目录
引言
章 综述篇
节 “写”和“意”
第二节 花鸟画的历史
一 花鸟画孕育期
二 以工笔为主的花鸟画成熟期
三 文人写意花鸟画初兴期
四 文人写意花鸟画繁盛期
五 写意花鸟画多元发展与创新期
第三节 工具材料
一 笔
二 墨
三 纸
四 砚
五 色
六 水
七 案头
八 绘画姿态
第四节 中国画的书法造型基础
一 毛笔与书法、绘画的适应性
二 书法、绘画作品的构成
三 毛笔的运动方式
四章 法构成
五 书法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第五节 布白
第六节 形式结构特征
第七节 题款与钤印
一 款记的作用
二 款记的内容与形式
三 钤印的种类与形式
第二章 临摹篇
节 临摹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 临摹是学习花鸟画好的入门途径
二 通过临摹掌握花鸟画的笔墨语言
三 通过临摹体会花鸟画的艺术传统
第二节 花鸟画临摹的不同角度
一 从书法入手,参悟画理画法
二 从“笔墨结构”入手,解读意象造型规律
三 从气韵境界入手,感悟作品的精神意蕴
第三节 临摹的步骤与方法
一 临本的选择与解读
二 由工及写,由简入繁
三 临摹要解决的问题——技、道合一
四 临摹的路子
五 临摹的方法之一:对临
六 临摹的方法之二:背临和意临
七 临摹的方法之三:变体临摹
第四节 临摹历代大师作品
一 林良
二 陈淳
三 徐渭
四 八大山人
五 吴昌硕
六 任伯年
七 齐白石
八 黄宾虹
九 潘天寿
第五节 临摹的课时安排
附:学生临摹大师作品点评
第三章 写生篇
节 写生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 加深对客观对象物理结构的认识
二 已有技法的运用
三 新的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探索
四 创作素材的积累
五 灵感的激发与意象的综合
第二节 花鸟画写生的艺术特征
一 理法特征
二 造型特征
三 笔墨特征
四 意境特征
第三节 花鸟画写生教学的步骤
一 写生教学的三个阶段
二 写生教学的几个重点
第四节 由写生向创作的过渡
附:学生写生作品点评
第四章 创作篇
节 创作中的笔墨
一 “先天不足”与后天补课
二 笔墨中的“形而下”与“形而上”要素
第二节 创作中的书写意识
一 由图像到程式化
二 “笔墨结构”
三章 法布局
第三节 创作是理性和感陛的统一
一 创作中的理性与感性
二 创作中的笔墨形象
三 创作中的诗境
第四节 创作经典——“四 君子”与荷花
一 梅
三 竹
四 菊
五 荷
附:学生创作作品点评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引言
章 综述篇
节 “写”和“意”
第二节 花鸟画的历史
一 花鸟画孕育期
二 以工笔为主的花鸟画成熟期
三 文人写意花鸟画初兴期
四 文人写意花鸟画繁盛期
五 写意花鸟画多元发展与创新期
第三节 工具材料
一 笔
二 墨
三 纸
四 砚
五 色
六 水
七 案头
八 绘画姿态
第四节 中国画的书法造型基础
一 毛笔与书法、绘画的适应性
二 书法、绘画作品的构成
三 毛笔的运动方式
四章 法构成
五 书法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第五节 布白
第六节 形式结构特征
第七节 题款与钤印
一 款记的作用
二 款记的内容与形式
三 钤印的种类与形式
第二章 临摹篇
节 临摹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 临摹是学习花鸟画好的入门途径
二 通过临摹掌握花鸟画的笔墨语言
三 通过临摹体会花鸟画的艺术传统
第二节 花鸟画临摹的不同角度
一 从书法入手,参悟画理画法
二 从“笔墨结构”入手,解读意象造型规律
三 从气韵境界入手,感悟作品的精神意蕴
第三节 临摹的步骤与方法
一 临本的选择与解读
二 由工及写,由简入繁
三 临摹要解决的问题——技、道合一
四 临摹的路子
五 临摹的方法之一:对临
六 临摹的方法之二:背临和意临
七 临摹的方法之三:变体临摹
第四节 临摹历代大师作品
一 林良
二 陈淳
三 徐渭
四 八大山人
五 吴昌硕
六 任伯年
七 齐白石
八 黄宾虹
九 潘天寿
第五节 临摹的课时安排
附:学生临摹大师作品点评
第三章 写生篇
节 写生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 加深对客观对象物理结构的认识
二 已有技法的运用
三 新的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探索
四 创作素材的积累
五 灵感的激发与意象的综合
第二节 花鸟画写生的艺术特征
一 理法特征
二 造型特征
三 笔墨特征
四 意境特征
第三节 花鸟画写生教学的步骤
一 写生教学的三个阶段
二 写生教学的几个重点
第四节 由写生向创作的过渡
附:学生写生作品点评
第四章 创作篇
节 创作中的笔墨
一 “先天不足”与后天补课
二 笔墨中的“形而下”与“形而上”要素
第二节 创作中的书写意识
一 由图像到程式化
二 “笔墨结构”
三章 法布局
第三节 创作是理性和感陛的统一
一 创作中的理性与感性
二 创作中的笔墨形象
三 创作中的诗境
第四节 创作经典——“四 君子”与荷花
一 梅
三 竹
四 菊
五 荷
附:学生创作作品点评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我一直对写意花鸟画情有独钟,尤其欣赏那种“笔简意赅”的艺术魅力,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生命的灵动。然而,实践起来却总是不得要领,总觉得画面缺乏生气,不够“写意”。这本《正版 写意花鸟技法教程(第三版)》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不足。我非常赞赏教程中系统性的编排,它并非孤立地讲解某个技法,而是将笔墨、色彩、构图等要素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特别是其中关于写意花鸟画的构图原则和章法布局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作者通过大量图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安排画面中的虚实、疏密,如何通过留白来营造意境,这些都比我以往的学习方法来得更为直观有效。相信通过这部教程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写意花鸟画的精髓,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
评分初次接触写意花鸟画,总觉得高不可攀,线条的挥洒、色彩的晕染,似乎都蕴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直到我在书店无意间翻阅到这本《正版 写意花鸟技法教程(第三版)》,才仿佛拨开了迷雾,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仅从目录和部分插图来看,便足以感受到其内容的详实和结构的严谨。书中详细介绍了写意花鸟画的基本笔墨技法,从勾勒、点染到皴擦,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可见,配以精美的范图,让初学者也能窥见其中的奥妙。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回避写意画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比如如何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花鸟的生命神韵,如何通过色彩的搭配营造出意境。这一点,足以让我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充满信心,期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项传统艺术的精髓。
评分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我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和求索,尤其是在写意花鸟画领域,总觉得还有许多未知的风景等待我去发现。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正版 写意花鸟技法教程(第三版)》,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与其他一些过于理论化或过于片段化的教程不同,它将写意花鸟画的技法与艺术理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学习技巧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写意画的内在精神。我被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气韵生动”的阐释所打动,并深深体会到,写意花鸟画的精髓在于“以形写神,以笔传情”。教程中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写意花鸟画技法的介绍,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更多元的表现可能性。这部教程无疑是我在写意花鸟画创作道路上的一位得力助手,让我对未来的创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在美术教育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教师,我深知一本优秀的技法教程对于初学者乃至进阶者来说是多么重要。《正版 写意花鸟技法教程(第三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内容涵盖了写意花鸟画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笔墨功底训练,到具体的花鸟题材表现,再到最后的创作实践指导,无不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我尤其欣赏教程中对“写意”精神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感悟和提炼。书中对如何捕捉物象的“神”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写意花鸟画超越形似的艺术追求。这部教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对于我这样的教学者来说,也能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创作灵感。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研习中国画的爱好者,对于写意花鸟画的理解,我一直停留在“意境”与“神似”的抽象层面,却鲜少能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笔下的具体形象。此次有幸拜读《正版 写意花鸟技法教程(第三版)》,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技法实操的窗户。我被书中对不同花卉、不同鸟类的描绘方法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种题材在写意画中应有的表现形式,比如梅花的疏朗傲骨,荷花的清雅脱俗,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的神态捕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教程中对色彩的运用也做了详尽的阐述,如何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质感,又如何巧用色彩来烘托气氛,这一切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些细致入微的讲解,无疑能够帮助我进一步夯实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基础,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