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9789864892693
叢書系列:設計探偵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8 x 1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設計背後的趣味演變,讓你驚呼「設計原來如此」的知識奇書
《ZERRO》作者、日本設計奇才松田行正,
以雜學知識與豐富圖片,回顧設計歷史、思考平面設計與書籍的未來
方序中(設計師)、王耀邦(策展人)、馮宇(IF OFFICE負責人) 聯合推薦
※中文版裝幀設計特色
●比照日文版,松田行正深信「紙本書是宛如裝置藝術的存在」,選用螢光黃為主色調,打造小方塊一般的醒目存在感
●開本大小符合黃金比例
●書口隱藏圖案彩蛋
黃色曾被視為粗俗不雅,並用做歧視的工具。
條紋的象徵,有著從附屬地位走向反抗權威的變化,並徘徊在劣等與清潔之間。
舊石器時代的洞窟畫,是人們填滿牆壁、展現裝飾傾向的最早代表。
古埃及文字中把國王名字用橢圓圈起來強調,是史上第一次出現標誌的概念。
版面編排的字義,背後其實與黑死病的大量遺體如何有效率地排列與埋葬有關。
人類文化最早出現的對稱,是六十萬年前的石製手斧,這也是最古早的美感表現。
色彩、裝飾、標誌、版面編排、表現方式
——松田行正為您解開歷史交織而成的設計連鎖效應。
擔任平面設計工作四十年,日本設計奇才松田行正長年涉獵有關設計的現象起源及歷史背景。本書即是他由「了解設計、了解歷史」出發,以獨家收集的豐富彩圖和史料,一面追溯「歷史交織形成的連鎖頭緒」,一面運用博覽強記的知識,解說有關色彩、裝飾、標誌、版面編排、表現方式之背景與意義。
當數位化席捲人類生活各面向,設計又該何去何從?松田行正歷經凸板印刷、照相排版到電腦排版的年代,深知設計並非直線式的發展演化。透過檢視設計的關鍵主題和歷史發展,本書讓讀者明白設計及美感是如何形成的,也試圖對平面設計與書籍的未來提出樂觀的預測。
作者簡介
松田行正
日本著名的藝術指導/平面與書籍裝幀設計師。
1948年生,中央大學法學部畢業,1985年起主持牛若丸出版社。他為牛若丸出版品擔任設計工作,也經手自己著作的書籍裝幀。他對書籍設計的理念為,「在書櫃或桌上都具有存在意義及具有說話形式的書籍設計」。他曾受邀來台參加台北書展擔任金蝶獎評審,並出席設計講座。
編著有《絕景萬物圖鑑》(TBS Britanica)、《MODERATO》、《Lines》、《圓盤物語》、《眼球譚/月球譚》(牛若丸)等書
前言
接下來讓我們打開設計的工具箱
蔚藍色的連鎖效應/印象派的連鎖效應
歷史探索/未來的設計
色彩是什麼?
女性的顏色:粉紅/反映社會的顏色:綠色
高貴的顏色:紫色/五行的顏色:黑白紅藍黃
神明的顏色:白色/呈現光的顏色:藍色
醒目的顏色:紅色/無色彩:黑色
用以區分的顏色:黃色/翻轉印象的黃色
為了區分的配色:條紋/翻轉印象的條紋
擁有兩極印象的條紋/日本的條紋
為了區分:柿子色與髮型/英雄人物的五種顏色
彩虹的顏色/分色地圖
裝飾是什麼?
存在著某些東西的真空/裝飾與全面模式
用幾何花紋填滿/填滿花紋的開始
莫里斯「圖」與「地」的美學/密密麻麻的改觀
填滿文字的白紙
標誌是什麼?
歐美篇
日本篇
版面編排是什麼?
版面編排與想方設法/「簡明易懂」的束縛
日本的版面編排觀/歐洲的版面編排觀
「排列」這件事/有意識的版面編排大放異彩
從讀到看/在圖或插畫下工夫
視覺雜誌的起源
圖表的起源/莫里斯與美術工藝運動
莫里斯的編輯設計/莫里斯的影響
通用設計/網格設計
日本的版面編排/日本版面編排的發展
表現是什麼? 前篇
抽象表現出現之前
物的網路/人的網路
人類擴張論/表現的樂趣
對稱的發現/中心與左右的對稱
連接天地人的中心線/置中的發現
反置中/「正確」的發現
文藝復興與透視法/透視法與陰影
追求正確的地圖/麥卡托投影地圖
路徑地圖/暗箱的使用
擁有所看到的一切/追求正確的印刷術
印刷技術的負面/印刷上的字體
現代羅馬字體的誕生
表現是什麼? 後篇
抽象表現出現以後
工業革命與抽象表現/光的闡明與網點
石版印刷與浮世繪/填色的表現
攝影技術的發明/攝影的動感
拼貼誕生背景/拼貼的誕生
模糊的照片/表現的多元化
「新意」的魅力
結語
參考電影
圖片出觸
參考文獻
文章出處
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书的“边缘”部分如此关注,但这本书的书口设计,简直是个小小的惊喜。那种不规则的美感,或者说那种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完美”,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让我联想到,真正的设计高手,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架,他们懂得如何利用载体的物理特性来反哺内容的情感表达。这本书的内页质感也非常棒,墨色的深浅和纸张的吸光性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试验,保证了视觉的清晰度和舒适度。我希望它能涵盖设计史上的某些关键转折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是如何引发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的。我个人对那些“幕后故事”特别感兴趣,设计师在面对巨大挑战时是如何权衡实用性、美观性与成本效益的,这种实战经验的分享,比空泛的理论更有价值。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充满了“探索欲”。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参考书,更像是一本设计师的私房笔记,充满了个人印记和实验精神。从封面到内页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勇敢触碰。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处理“功能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点的。在当代设计中,如果一个作品徒有其表而缺乏内在逻辑支撑,那么它很快就会被时间淘汰。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他们是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又将艺术的火花植入其中的。这本书的厚度也很有说服力,表明内容必然是丰富且深入的,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扎扎实实地去解构设计思维的底层逻辑,这对于任何想在设计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次在书店里闲逛,偶然瞥见一本设计类的书籍,光是看到书名和封面设计,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是一种很独特的、带着某种匠心独运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乾坤。我特别喜欢那些不走寻常路的设计,总觉得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的体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给我留下了极佳的第一印象,那种仿佛经过精心打磨、处处透露着专业气息的细节处理,让我对内容产生了极高的期待。翻阅时,那种纸张的触感、字体的排版,都让我感到非常舒适,这对于一本阅读体验至关重要的书籍来说,绝对是加分项。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精彩,能够触及到设计领域中那些深层次的、往往被忽视的精妙之处,不仅仅是展示成品,更在于剖析背后的逻辑和美学标准,让人在阅读中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启发。
评分最近几年,设计圈子里对于“原创性”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如何才能真正做出具有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作品,成了一个核心难题。我感觉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它封面的布局和色彩运用,就透露着一种既怀旧又前卫的张力,这种矛盾的和谐感,正是优秀设计常常具备的特质。我特别期待它能分享一些关于创意流程管理的经验,比如灵感是如何被捕捉、筛选和最终物化成一个完整产品的。阅读设计书籍,我最看重的是作者是否能引导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用全新的角度审视日常事物。这本书的包装和风格暗示着它可能蕴含着一些打破常规的视角,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更加灵活、更具适应性的设计思维框架,这比任何单一的设计技巧都要重要得多。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琢磨如何将一些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头这本新入手的书,光是看它的气势,就感觉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前沿的视角。我注意到它在版式处理上似乎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比如跨页的留白处理,以及图文排布的节奏感,都处理得相当老道。这让我联想到一些顶尖的设计大师,他们总能在看似简单的布局中,蕴含着无穷的张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哲学,比如东方美学与西方极简主义的碰撞与融合,这对我的创作思路会有很大的帮助。好的设计书不应该只是知识的堆砌,而应该像一位高明的导师,通过精妙的案例和独到的见解,引导读者去发现和构建自己的设计语言。从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来看,它无疑具备了这样的潜力,让人非常期待能够沉浸其中,与那些伟大的设计思想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