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是青春惹的祸——青春期决定孩子的人生
定价:48.00元
作者:劳伦斯·斯坦伯格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53454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青少年专家劳伦斯斯坦伯格根据*脑科学、临床辅导实例、以及法庭案例,颠覆长期以来关于青少年教养的观点。*尽量避免孩子太早进入青春期。少吃糖和脂肪,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每天至少做一个小时的有氧运动。减少孩子暴露在人工光线的时间,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双酚A的塑料制品。
内容提要
《不是青春惹的祸》从脑科学重新解读青春期!家长、教育工作者、所有关心青少年者必读的教养指南。为何青少年成群结队时,特别容易惹祸?这是因为身体已长大、大脑却还在施工。塑造大脑的好时机,除了0~3岁,*后一次机会就是10~25岁。父母与教育者应以全新眼光看待青春期,大幅改变养育、教导的方式,协助青少年培养高度自制力,走上成功人生。青春期拉长,机会变多,解开青春期的迷思,帮助您成功教养孩子。
目录
章 把握时机 / 001
青少年期:另一个幼儿期 / 003
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 004
新策略 / 008
第二章 大脑的可塑性 / 012
回忆高峰 / 013
青少年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 016
可塑性的作用 / 018
建构更好的大脑 / 020
成年期的可塑性 / 022
可塑性都是局部的 / 024
你重要的网络不在脸书上 / 028
近侧发展区的经验可改变大脑 / 030
给大脑日后的改变打下基础 / 033
青少年大脑发育期的三大系统( 3R ) / 034
一段不稳定的时期 / 035
充分利用大脑的可塑性 / 038
步入青少年期后大脑可塑性增强 / 040
青春期和可塑性 / 041
以可塑换效率 / 044
第三章 长的十年 / 046
已延长的青少年期 / 047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早熟? / 051
青春期是如何发生的? / 052
为什么要重视早熟? / 056
成年期的延迟 / 059
放纵自我,理性选择还是发展停滞? / 061
成年期的延迟是一把双刃剑 / 063
重新思考青少年期 / 064
第四章 青少年是如何思考的 / 066
危险时期 / 070
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各个阶段 / 071
大脑的卫兵:边缘系统 / 073
追求享乐 / 074
青少年期的意义 / 077
大脑的首席执行官:前额叶皮质 / 078
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都这样吗? / 086
第五章 预防青少年自我伤害 / 091
阻止危险行为 / 094
同伴效应 / 099
社会脑 / 101
群体的愚昧 / 103
保护无力自救的青少年 / 108
第六章 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 115
现在,还是以后? / 117
“棉花糖试验” / 118
漫长的等待 / 119
安吉莉卡的故事 / 121
露西所缺的品质 / 123
成功的决心 / 126
非认知技能 / 127
我们为什么忽视了动机? / 129
动机的重要性 / 130
自我管理能力是决心的核心 / 131
自制力的培养 / 132
第七章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 135
做温暖的父母 / 136
做坚定的父母 / 139
多支持孩子 / 142
不同风格的教养方式 / 146
型教育方式的好处 / 149
帮助青少年培养成熟的自我管理能力 / 150
第八章 高中改革 / 151
在学校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 156
反思中学教育 / 159
品格教育可以解决问题吗? / 162
在神经科学中寻求出路 / 165
训练大脑执行能力 / 168
正念冥想 / 169
有氧运动 / 170
训练自我管理的技巧与策略 / 171
持续的鹰架式刺激 / 173
第九章 胜利者与失败者 / 177
自我管理能力和犯罪 / 180
四个原则 / 183
强制循环 / 185
贫穷与青春期 / 187
脆弱时期的保护措施 / 189
资本的形成 / 192
推迟进入成年期的好处和期待 / 194
第十章 受审的大脑 / 197
父母都知道的事 / 201
美国与奥尔马 卡德尔 / 205
虚假供认 / 211
底线 / 212
青少年的堕胎权 / 216
重新界定青少年与成年人的界线 / 219
第十一章 结语 / 223
一些建议 / 225
后一些看法 / 235
作者介绍
劳伦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心理学教授,美国天普大学“劳拉卡内尔”教授组成员。他于1974年毕业于美国瓦萨学院,并于1977年获得康奈尔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博士学位。他曾任美国青少年研究学会主席、美国心理协会发展心理学分会主席,目前是美国心理协会和心理科学协会成员。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青少年科学委员会主任,并经常在制定童工、中学教育、青少年犯罪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时,为州级、联邦机关及立法机关提供咨询意见。斯坦伯格是发展心理学领域著作被引用次数多的学者之一,致力于当代青少年相关主题的研究,包括父母与青少年关系、青春期冒险与决策、青春期心理卫生、青春期大脑发育、在校、学业成就、青少年犯罪与司法等。他曾获多项殊荣,以表彰其在青少年心理学方面做出的贡献。斯坦伯格在研究和教学方面的杰出才能也得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以及天普大学的认可,并于1994年获得了天普大学“杰出教师”称号。除本书外,斯坦伯格在青少年成长发展领域发表了350余篇学术论文,还出版了许多著作,如《青少年心理学》《你和你的青春期》《当青少年工作的时候:青少年就业的心理和社会成本》《交汇的旅程:孩子的青春期如何引发你自身的危机》《走出教室:为何学校改革会失败,家长又该如何做》《成为父母的十大法则》《青少年司法的反思》《青春期心理手册》等。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变化中的自我”这一主题的深刻洞察。它没有将青春期描绘成一个充满“叛逆”和“问题”的阶段,而是将其定位为一个充满“潜能”和“重塑”的关键时期。作者用一种近乎充满希望的口吻,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视为负面特质的行为——比如对规则的质疑、对独立的渴望——实际上是如何为成年后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打下基础的。这种视角上的转换,对我个人的心态调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它教会我,面对青春期的困惑,需要的不是压制,而是理解和恰当的疏导。书中的论证过程充满了说服力,大量的论据都基于扎实的实证研究,但作者的笔法却异常温和,没有丝毫的说教意味。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内心的“校准”,让我对如何与成长中的个体相处,有了更具同理心和科学依据的判断标准。这绝非一本快餐式的育儿指南,而是一本值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的“心法秘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带着点忧郁又充满力量的色彩搭配,让我忍不住想把它带回家。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的简介,虽然我对这位美国专家了解不多,但那股子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执着劲儿,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所做的铺垫,总能用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作为切入点,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了那个复杂多变的青春期世界。比如,它对“同伴压力”的描述,完全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定义,而是通过几个栩栩如生的小故事展现了那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群体心理影响。读完第一章,我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手里拿着一把钥匙,精准地打开了过去那些我想不通、但又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青春期怪现象的大门。整体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富有启发性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像是一场与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进行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展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平铺直叙的叙事结构,而是像一个多维度的立体模型,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层层递进地剖析了青春期的复杂性。我特别喜欢它穿插引用的一些跨文化研究案例,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的年轻人的故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青春期”的某些共性与地域差异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精心打磨的模块,既可以独立阅读,又彼此关联,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链条。例如,当谈到“身份认同”的构建时,它并非孤立地讨论,而是将之与早期的依恋关系和后期的职业选择紧密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长远的时间跨度。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让人感觉所学到的知识是系统且完整的,而非零散的碎片信息。这种编排的精妙,无疑是这本书能够经得起反复咀嚼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一开始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涉及“决定人生”这种宏大主题的书籍,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会像啃一本字典。结果呢,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且富有画面感,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理论,用最贴近生活、最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就像一个邻家长辈,语重心长地跟你聊起那些关于成长的烦恼和机遇。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冒险行为”和“大脑发育”关联性时的那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表达,既让你明白生理机制的必然性,又不会让人产生宿命论的沮丧感。很多地方,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甚至会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某些片段。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肃的科学研究和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的日常困惑,让“青春期”这个概念不再是一个令人生畏的黑箱,而是一个可以被理解、被引导的自然发展阶段。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心理学专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理解人类发展轨迹”的详尽地图。我注意到作者在提及某些具有争议性的现象时,总是保持着一种极其审慎和中立的姿态,充分展现了学术的严谨性。他提供的分析工具和观察框架,对于任何关心个体成长、尤其是关注生命早期发展的人来说,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并巧妙地暗示了“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比如,在讨论到亲子关系在不同阶段的演变时,那种对双方情感需求的精准捕捉,让人读后不禁感叹:原来我们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错过了彼此成长的“时间点”。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是持续性的,它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就能捕捉到那些微小的、但却预示着未来走向的信号,从而能更早、更智慧地介入和支持。总之,这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结构严谨且极富人文关怀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