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
:25.00元
售价:18.3元,便宜6.7元,折扣73
作者:鲁鹏程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64043131
字数:183000
页码:1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老版售完即止,欢迎选用新版:孩子总是拖拖拉拉第2版 一部彻底解决孩子性子慢、做事磨蹭、不会合理利用时间的孩子宝典! 为什么别人刷牙洗脸用几分钟,他却要用半个多小时 为什么他从七点就开始写作业,到晚上十点钟还写不完 为什么家长不断催促他,他自己也着急,却仍是快不起来?
当孩子出现“性子慢”、做事磨蹭、不懂得合理利用时间的情况时,妈妈总是催促、责骂孩子,这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大的。妈妈只有找出孩子变慢的深层原因,并且教会孩子合理利用时间,孩子才会彻底摆脱拖拉,变得积极起来。
现在,很多妈妈都快因为孩子的“慢性子”而崩溃了:仅仅刷牙洗脸,他就要用半个多小时;说好了九点钟去公园,等到九点半了,他还没有收拾好;晚上七点钟就开始写作业,到了晚上十点,他还没有写完……这些孩子就像小蜗牛一样,做什么事情都磨磨蹭蹭。你急得跺脚、发脾气,他仍是不急不忙,把你气的够呛。
其实要让“慢性子”的孩子快起来,也不是不可能。只要找出孩子变慢的深层原因,并且让他学会合理利用时间,这些孩子完全可以变得积极起来。本书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迅速让孩子做出改变:
找出孩子变慢的深层原因;
认同并尊重孩子的做事节奏;
妈妈给孩子一些做事的信心;
教会孩子合理利用时间;
让孩子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妈妈们,孩子性子慢、磨蹭,直接妨碍他将来的工作、就业,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鲁鹏程,家庭教育研究者,家庭教育畅销书作者。曾在某国际学校做过多年一线教师,多次被评为“学生喜爱的教师”“青年教师”。现专注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与写作。出版过家庭教育著作十几部,其中《父母与孩子的对话艺术》《孩子应该体验的50种人生历练》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它不是那种一头热地从头到尾只讲理论的书,而是穿插着大量的“场景模拟问答”和“即时反馈清单”。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如何应对突发性拖延”时的那几页内容,那些描述非常精准,比如孩子突然对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此来逃避写作业的时候。作者针对这种“策略性逃避”,提供了一套冷静应对的“三步暂停法”,强调在承认孩子当前状态的同时,温和地引导回主任务,而不是直接愤怒地没收那个分散注意力的东西。这种基于情境的即时应对指南,让这本书从“理论参考书”升级成了“案头急救包”。我甚至会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把它放在手边,一旦感觉气氛要紧张起来,我就快速翻到相关章节,寻找最不伤和气又能达到目的的措辞和动作。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本随时待命的、理解我的专业伙伴。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挺犹豫的。市面上关于“拖延症”和“育儿”的书籍简直是汗牛充栋,我担心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翻来覆去说“耐心点”、“多鼓励”的套路之作。然而,真正翻开后,我发现它在切入点上倒是有些新意。它没有把“拖拉”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孩子“懒”或者“不爱学习”,而是深入探讨了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比如,它详细分析了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如何因为害怕达不到自己的高标准而选择性逃避任务,这种细腻的观察让我这个常年被孩子“拖延”搞得心力交瘁的家长找到了共鸣点。书里提供的方法论也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大量的真实案例,比如如何设计“最小可行性任务”来打破僵局,如何通过“预见性契约”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尤其欣赏它强调“理解先于纠正”的理念,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急躁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沟通方式,确实是加剧了亲子间的对抗,而不是解决了问题。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实用的“亲子沟通手册”,而不是一本单纯的“行为矫正指南”。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我以前看的很多育儿书,术语太多,读起来像在啃一本教科书,需要反复查阅才能明白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这本不一样,它读起来就像是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旁边听她唠嗑,她会用非常日常的语言描述那些复杂的心理现象。比如,书中用“情绪的散热阀”来比喻孩子在面对压力任务时需要一个“缓冲期”,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让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孩子在被催促时反而会更僵持。它不仅指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微习惯”建立法。它不是让你一下子把所有习惯都改掉,而是鼓励你每次只针对一个拖延点,用极小的、几乎不费力的步骤去尝试突破,并及时捕捉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给予具体化的赞扬。这套方法论的低门槛和高反馈机制,让原本觉得“育儿改革”是一项艰巨工程的我,有了持续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评分我这次买书的动机非常明确,就是想解决我女儿早上出门前总是在穿鞋、找书包这件事上浪费半小时的问题。我之前试过各种“计时法”、“奖励机制”,效果都只能维持两三天就彻底失效,孩子就像个精密的时钟,一停止上紧发条就立刻松懈下来。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后,我才意识到,我可能一直误解了“效率”在孩子心目中的定义。这本书里有一段关于“掌控感”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孩子拖延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想通过“慢”来争取对日程安排的微弱控制权,这是他们在感觉被成人日程推着走时的一种反抗。作者提出了一种“选择性授权”的策略,比如不再规定“你必须七点半穿好鞋”,而是改成“你想先穿袜子还是先穿鞋?”或者“你想自己选今天出门前听哪首歌?”这种看似细枝末节的调整,竟然显著地降低了早晨的摩擦力。这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更有效地“催促”孩子,而在于如何巧妙地将“被动执行”转化为“主动选择”,即便是在完成你设定的目标框架内。这种底层逻辑的颠覆,对我来说价值巨大。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的全面,它没有把所有“拖拉”的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剖析父母自身的行为模式对孩子拖延习惯的影响。这一点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看到的深度。书中举了一些例子,比如父母在交代任务时是否表达得含糊不清、是否总是在孩子快要完成时就忍不住插手帮忙,这些细节累积起来,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教会孩子“等待被拯救”或“任务不需要一次性完成”的。我看到其中一节专门讨论“催促的陷阱”时,感到非常震撼,我意识到自己过去频繁地问“好了吗?”、“快点啊!”的行为,其实是在不断提醒孩子“你还没好,你慢了”,从而形成了负面循环。这本书迫使我做了一次彻底的自我审视,认识到要改变孩子的行为,首先要稳定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输出与沟通指令结构。这种由内而外的重塑,比单纯学习几个“技巧”要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