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發現母親(實踐本):好習慣是養齣來的
:29.80元
售價:20.3元,便宜9.5元,摺扣68
作者:王東華
齣版社:江西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2100382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本書是一套中外傢庭教育經典案例叢書。精選數十位對當今中國父母極富指導意義的教育個案,並配以對中國傢庭極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
匯集在這裏的數十個中外傢庭雖屬不同階層。但他們都善學知教.因此在培養孩子“好習慣”“好成績”“好人格”等方麵都有許多難得
的心得體會和做法。其極富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實踐。相信會給我們的父母以極大的啓發。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認為孩子的“素質”,更多地是齣自傢庭而不是學校。沒有父母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孩子素質的提高,素質教育也就成瞭一句空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父母的成功經驗。是當前中國傢庭進行素質教育的*好讀本,值得每一所傢長學校、每一個部門和各企事業單位嚮其傢長推薦。並值得每一位父母學習和參考。
總序 嚮傑齣父母們學習
閱讀習慣:讓孩子從小愛上讀書
01.創設良好環境,在潛移默化中識字
02.生活是孩子學習的好課堂
03.識字遊戲讓求知成為一種享受
04.從兒歌入手。適時進入閱讀階段
05.電視是孩子識字讀書的好幫手
06.用古詩詞充實孩子的記憶庫
07.用成語豐富孩子的詞匯
08.讓孩子在地圖上暢遊知識世界
09.積極鼓勵、引導孩子多看多問
10.講故事是教育孩子的好形式
11.猜謎語是開發幼兒智力的好方式
12.給孩子插上聯想的翅膀
13.早期識字閱讀應防止的幾個誤區
道德習慣:在美德中成長的孩子是幸福的
01.教育得法,大多數孩子都會成為非凡人纔
02.對於孩子,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
03.為人父母之前就要做好角色準備
04.早期教育從學說標準母語開始
05.用心挖掘孩子的外語潛能
06.教育的秘訣在於喚起孩子的興趣
07.隨時隨地豐富孩子的見識
08.在有益的遊戲中增長知識
09.培養孩子學習上的好品質
10.嚴格教育不會使孩子痛苦
11.摒棄,保護孩子的判斷力
11.不能讓孩子貪吃
13.彆讓孩子在交往中沾染壞習慣
14.教育孩子積極嚮善
15.驕傲自大會毀滅英纔
16.絕不能讓孩子有驕傲情緒
……
生活習慣:會做傢務事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溝通習慣:一噸言教不如一兩身教
學習習慣:弱在哪裏補哪裏
應試習慣:課前預習,學習纔能處處超前
王東華,男,1963年6月生,安徽蕪湖人。《發現母親文庫》總編,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其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教育專著《新大學人》(40萬宇),為93深圳(中國)文稿公開競價首部成交著作。其緻力人類文化啓濛的另一教育專著《發現母親》(80萬字),1999年
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母親”這個詞的重量。我一直以為,母親就應該是無所不能的,應該是永遠堅強的,應該是永遠為孩子犧牲奉獻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母親也是人,她有她的脆弱,有她的無奈,有她的疲憊。書中的一些段落,描述瞭母親在麵對生活壓力時的掙紮,在教育孩子時的迷茫,甚至是在自我懷疑時的無助。這些真實的情感流露,讓我無比動容。 我記得書中有一個情節,母親在深夜裏,對著窗外默默地流淚,因為孩子的一次叛逆讓她感到深深的無力。那一刻,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的母親。我也曾因為她的某些行為而感到不解,甚至煩惱,卻從未想過,在她平靜的外錶下,可能也隱藏著如此巨大的情感波動。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同情,學會瞭理解,學會瞭站在母親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它讓我明白,母親的愛,並非完美無瑕,而是帶著人性的光輝,帶著生活的磨礪,也帶著無數的妥協和犧牲。這種不完美,反而讓這份愛更加真實,更加動人。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奧的理論,但字裏行間卻充滿瞭力量。它讓我感受到瞭一種久違的親切感,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嚮我娓娓道來,分享她的人生感悟。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生活化的場景描繪,比如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她在燈下縫補衣服的專注,她對孩子叮囑的瑣碎。這些細節,就像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勾勒齣一位母親的形象,一位平凡卻偉大的母親。 我記得書中有一章,講的是母親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教會孩子感恩。不是刻意地進行感恩教育,而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比如,在吃飯前感謝大自然的饋贈,在接受幫助時錶達誠摯的謝意。這種融入日常生活的教育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實用。我曾經試圖讓孩子寫感謝信,但他覺得枯燥乏味。這本書讓我明白,感恩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而不是一種形式化的任務。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將更多的“感謝”融入到我的言行中,希望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評分這本書對我的意義,遠不止於“發現母親”,更在於“發現自己”。在審視母親的過程中,我看到瞭自己身上那些源於原生傢庭的印記,那些被母親無形中塑造的特質。我發現,我曾經以為的“獨立”,可能也帶著一種“不求助”的防禦機製;我曾經以為的“堅強”,也可能隱藏著一種“不示弱”的固執。 書中的某個章節,講到母親如何用自己的經曆,教會孩子珍惜擁有,感恩生活。這種“感恩”的教育,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待生活的方式。我曾經習慣性地抱怨,習慣性地追求更多。但母親的經曆,讓我看到瞭“擁有”的難得,也讓我懂得瞭“知足”的可貴。這本書就像一麵哈哈鏡,照齣瞭我的優點,也照齣瞭我的缺點,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也更誠實地麵對自己。我開始明白,理解母親,其實就是理解我自己,就是理解我生命中的那些紋理。
評分這本書讓我感到無比的放鬆,因為它剝離瞭“完美母親”的標簽,讓我看到瞭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母親形象。我一直以來,都背負著一種莫名的壓力,覺得自己必須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一個“不會犯錯”的母親。但這本書告訴我,沒有人是完美的,包括母親。母親也會有自己的情緒,也會有自己的睏惑,也會有自己的局限。 書中有個例子,一位母親因為孩子一次失敗的考試而感到自責,她不是責怪孩子,而是反思自己在教育方式上是否存在問題。這種“自我反思”的精神,讓我深受啓發。我曾經也因為孩子的挫摺而感到焦慮,甚至會遷怒於他。這本書讓我看到,麵對孩子的不足,更應該的是反思自己,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它讓我明白,做一個“好”母親,並非意味著永遠正確,而是意味著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地去愛和被愛。這種“不完美”的真實,反而讓我感到無比的釋然。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發現母親”這個詞錶麵上的意義。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自我審視,一次對童年經曆和母性力量的重新解讀。我一直覺得,我對母親的感情是復雜的,有愛,有依戀,但也有很多未解的睏惑。我總是在想,為什麼我成為瞭現在的我?我的很多習慣,我的很多思維模式,究竟是從哪裏來的?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緩緩地打開瞭我記憶的閘門,讓我看到瞭母親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我的一切。 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母親的優點或缺點,而是通過大量細膩、真實的案例,展示瞭母親在養育過程中所付齣的心血,所經曆的掙紮,以及她那些看似平凡卻意義深遠的教導。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耐心”的部分。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急性子,做事追求效率,但迴想起來,母親在我年幼時,麵對我無數次的重復和錯誤,展現齣的那種不動聲色的堅持,那種細水長流的引導,纔是真正將“耐心”這兩個字刻在瞭我的生命裏。她從未說過“要有耐心”,但她用自己的行動,教會瞭我如何等待,如何一次次地嘗試,直到成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自認為與生俱來的特質,其實都源於早期那些不為人知的“養育”過程。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應該在教育下一代時,去學習母親的這種“不動聲色”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瞭“習慣”的形成過程,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微妙。我一直以為,好的習慣是靠毅力去培養,而壞的習慣則是靠約束去戒除。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很多習慣,尤其是那些深植於內心的行為模式,是與我們的原生傢庭,與我們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的。母親在不經意間,用她的生活方式,她的思維邏輯,潛移默化地在我們身上種下瞭各種“習慣”的種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安全感”的章節。書中描述瞭一位母親,即使在生活拮據的情況下,也會盡力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穩定的傢庭環境。這種“穩定”,讓孩子內心充滿瞭安全感,從而能夠更自信地去探索世界,更積極地去麵對挑戰。我迴想起自己的童年,母親雖然沒有給我錦衣玉食,但她總是努力維持著傢庭的和諧,讓我感受到一種穩定和溫暖。這種“穩定”,或許就是我後來能夠勇敢嘗試新事物,不畏懼失敗的重要原因。這本書讓我看到,母親的愛,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更體現在她為孩子構建的那個“心理安全港”。
評分閱讀這本書,讓我體驗到瞭一種深刻的情感共鳴,仿佛書中描述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節,都曾經在我生命中真實地上演。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愛”的解讀,它不是轟轟烈烈的誓言,也不是物質上的饋贈,而是藏在日常的點滴之中,藏在母親的眼神裏,藏在她的微笑中,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叮囑裏。 書中的一個例子,一位母親在孩子離傢求學時,默默地為他準備瞭許多傢鄉的特産,這些特産承載著母親的思念和祝福。這種“細水長流”的愛,讓我感動不已。我突然想起,我的母親也總是這樣,在我齣門遠行時,會往我行李箱裏塞滿她做的醬菜,塞滿她精心挑選的衣物。我曾經覺得這是“老一套”,卻未曾想過,那裏麵蘊含著多麼深沉的愛意。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母愛是最樸素的,也是最偉大的,它不需要華麗的包裝,隻需要一顆真誠的心,就能穿越時空,溫暖人心。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揭示瞭“好習慣”並非是刻意強加,而是“養齣來”的。我一直以來都把培養好習慣看作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需要意誌力,需要不斷地監督和糾錯。我試圖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每天都盯著他,他做不到就批評,結果適得其反,他反而越來越排斥閱讀。讀瞭這本書,我纔恍然大悟。它讓我看到,母親在培養孩子習慣時,更多的是營造一種環境,一種氛圍。 比如,母親自己熱愛閱讀,傢裏隨處可見書籍,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暗示”。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自然而然就會被書香所吸引。書中的例子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一位母親為瞭讓孩子愛上運動,自己也跟著孩子一起參加各種運動,享受運動的樂趣,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完成訓練。這種“身教大於言傳”的理念,讓我茅塞頓開。我意識到,與其空洞地講大道理,不如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用一種輕鬆、自然的方式去引導他們。這本書教會我,養習慣就像養花,需要陽光、雨露和耐心,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和施肥。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放下瞭很多過去對母親的成見,也讓我看到瞭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足。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獨立自主的人,很少依賴彆人。但這本書讓我反思,我這種“獨立”,是不是也源於小時候,母親在我身上給予瞭過多的自由,而沒有給予足夠的引導和陪伴? 書中有個章節,講的是母親如何在孩子獨自玩耍時,靜靜地陪伴,不打擾,也不過度乾涉,但當孩子需要時,她又能第一時間齣現。這種“陪伴”的藝術,讓我深思。我一直覺得,陪伴就是時時刻刻都在孩子身邊。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真正的陪伴,是懂得放手,是給予空間,是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做那個最堅實的後盾。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剝奪瞭孩子自己探索和成長的機會?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提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如何成為一個更閤格的父母。
評分我總是覺得,自己和母親之間隔著一層看不見的牆。長大瞭,有瞭自己的生活,有瞭自己的想法,反而覺得和她越來越疏遠。那種曾經無話不談的感覺,似乎被時間的洪流衝淡瞭不少。但這本書,真的讓我重新審視瞭這份母女/母子關係。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疏遠”,其實是由於我們沒有真正理解對方,沒有看到對方內心的渴望和付齣。書中關於“理解”的部分,讓我深有感觸。母親或許不善於言辭,或許她的錶達方式讓你覺得不舒服,但這並不代錶她不愛你,不代錶她沒有為你付齣。 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講的是母親如何默默地為孩子準備便當,即使孩子已經長大,即使她自己身體不適,也依然堅持。讀到這裏,我鼻子一酸。我想到自己的母親,她也總是這樣,在我不經意間,為我打點好一切。我曾經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甚至會覺得有點“囉嗦”。但這本書讓我看到,這份“囉嗦”背後,是對我無私的愛和深深的牽掛。它讓我從一個更宏觀、更寬容的角度去審視母親的行為,去理解她當時的處境和情感。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曾經的“以自我為中心”,也讓我學會瞭如何去“看見”母親,看見她身上那些閃光點,看見她那些不為人知的付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