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尊重,小习惯改变大世界
定价:22.00元
作者:闫玉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08616407
字数:177000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尊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基本的要素。由主陶西平、孙云晓主编,孙宏艳副主编,老师闫玉双老师执笔编写的《尊重——小习惯改变大世界》,是“尊重改变生活”系列的家长教师读本。
本书是面对教师和父母的普及型读物,聚焦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习以为常的小事,用“尊重”反思生活。本书围绕着对生命质量的追求,针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习以为常的事情,以尊重为价值导向,探讨支撑这些事情背后的文化现象。全书通俗易懂,层层深入,启发老师和家长冲破习惯的束缚,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闰玉双,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基础道德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17年,自1994年起在北京市东城区教科研中心从事基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侧重于研究“尊重”这一价值理念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形成相互尊重的环境。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就像一本充满智慧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启示。它以“尊重”为核心,从微小的习惯入手,展现了如何改变个人生活,进而影响整个世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倾听”的阐述所吸引。作者认为,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声音,更是用心去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他提供了一系列简单而有效的倾听技巧,比如在对方说话时,保持眼神交流,适时地点头回应,以及在对方停顿后,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对方继续表达。这些技巧让我意识到,以往我的倾听很多时候是“听而不闻”,缺乏真正的共情。书中还详细阐述了“感恩”的力量,他认为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激发我们回馈他人的意愿。作者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感恩练习,比如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到幸福的小事,或者主动向身边的人表达感谢。这些练习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培养感恩之心,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并让他人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怀。它让我明白,尊重不仅仅是对他人的礼貌,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一种愿意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它没有强迫你去接受任何观点,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和实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反馈”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认为,有效的反馈是一种双向的、充满尊重的交流过程。他提供了一套“积极反馈模型”,强调在给予反馈时,要关注行为本身,而不是评价个人;要表达感受,而不是指责;要提出建议,而不是命令。这个模型在我与家人的沟通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往,我可能会直接批评孩子做得不够好,但现在,我学会了先肯定他们的努力,再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建议,也增进了我们之间的亲密感。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同理心”的培养,他认为同理心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获得的。作者提出了一些简单却有效的练习方法,比如“角色扮演”,让人们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这种对“同理心”的实践性指导,让我看到了尊重在化解冲突、增进理解中的巨大作用。它让我明白,所谓的世界,是由无数个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个体共同组成的。
评分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细节。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是用一种极其朴实的方式,告诉你如何通过微小的改变,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承诺”的解读。他认为,履行每一个微小的承诺,即使是很小的细节,都能在对方心中建立起信任的基石。书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推销员,每次拜访客户,都会主动帮客户整理一下凌乱的桌面。起初客户并不在意,但久而久之,客户对这位推销员产生了极高的好感和信任,最终成为了他最忠实的客户。这个故事让我深刻理解到,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并非空穴来风。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一种愿意为对方付出额外努力的态度。书中还强调了“赞美”的力量,但并非空泛的奉承,而是真诚地发现并肯定对方的优点。作者提供了具体的赞美技巧,比如关注对方的付出,而不是仅仅结果;针对具体行为进行赞美,而不是泛泛而谈。这些技巧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有效的赞美,去激励他人,去温暖人心。它让我明白,尊重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动中,体现在我们对每一个微小之处的关注和用心。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微小之处”蕴含的巨大能量,尤其是在“尊重”这个核心主题上,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它并非那种让你看完后热血沸腾,但过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的励志读物。相反,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言,引导你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提供了一系列简单易行的优化方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界限感”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把界限感描绘成冷漠或疏远,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和对他人尊重的体现。他举例说明,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清晰地划分界限,避免过度承诺和无谓的牺牲,从而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精力。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疲惫和焦虑,并非源于外界的压力,而是因为我们缺乏清晰的界限,导致自我价值被不断稀释。书中还详细阐述了“非暴力沟通”的一些核心原则,但并没有生硬地灌输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日常对话中运用这些原则,来化解冲突,建立信任。例如,在表达不满时,与其指责对方,不如清晰地陈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种对沟通细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尊重”在维护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做的每一个微小选择,是否都在悄然地影响着我与世界的连接方式。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出人意料的视角,揭示了“小习惯”蕴含的巨大能量。它不像那些教你速成、一夜暴富的励志书,而是循序渐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我曾一度认为,改变人生需要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和雷霆万钧的行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微小的、持续的、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优化。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并给出了一系列简单易行的实践方法。例如,在面对诱惑时,不是直接压制,而是通过创造一个小小的“缓冲期”来理性判断。书中分享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他们如何通过每天多读几页书、坚持几分钟的运动、或者每天早起十分钟来准备早餐,最终实现人生的蜕变。这些故事并不夸张,却充满了真实的力量,因为它们来源于生活,也最终回归生活。我特别受到启发的是关于“复利效应”的阐释。作者将微小习惯的积累比作银行存款的复利,起初似乎微不足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增长速度将远超你的想象。这本书让我不再对改变感到畏惧,而是充满了期待。它告诉我,即使是最小的进步,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也能汇聚成改变人生的洪流。这种对“习惯”力量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并积极地去培养那些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微小习惯。
评分《尊重,小习惯改变大世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你做事”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启发你思考”的书。它没有提供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让你自己去发现规律,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同理心”的探讨。书中并没有空泛地强调“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而是通过深入的心理学分析,解释了同理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运用同理心。例如,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很多时候我们急于辩驳,却忘记了倾听对方的情绪。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练习:当你想要反驳之前,先尝试说出对方的感受。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能瞬间缓和紧张的气氛,为真正的沟通打开通道。书中还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一些核心理念,但并没有照搬理论,而是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比如如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在拒绝时依然保持尊重。这些细节的处理,让原本有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生动而实用。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与人建立深层连接,并非因为缺乏技巧,而是因为我们未能真正做到“看见”和“理解”对方。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付出的“尊重”,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是否能够真正触及对方的内心。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珍贵的指南,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却能在生活中激起涟漪的微小改变。它并非宏大叙事的史诗,也不是振聋发聩的宣言,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我们审视日常的点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倾听”的部分,作者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要多听,而是深入剖析了倾听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用心倾听”。书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有效的倾听如何化解误会、增进理解、甚至在商业谈判中扭转乾坤。举个例子,书中提到一位医生,通过耐心地倾听患者的抱怨,发现了一些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的早期症状,从而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倾听不仅仅是一种社交技巧,更是一种关怀和智慧的体现。这种对“尊重”的细微之处的挖掘,让我重新审视了与家人、朋友、同事的沟通方式。以往我可能更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沟通中的盲点。它提醒我,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每一个被尊重的瞬间,都在悄然构建一个更美好的关系网络。这种从“小”处着手,却能触及“大”世界的洞察力,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大世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充满尊重的互动构成的。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改变了我对“尊重”的认知。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也没有激进的改革口号,只是聚焦于那些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的日常习惯。我被书中关于“界限感”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认为,清晰的界限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设定合理的界限,避免被他人过度消耗,同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边界。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力不从心,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缺乏有效的界限管理。书中还着重强调了“有效反馈”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反馈不仅是指出问题,更是一种促进成长的机会。他提供了一套“建设性反馈模型”,强调在给予反馈时,要关注具体行为,表达感受,提出建议,并给予肯定。这个模型在我与团队的合作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它让我的团队成员更乐于接受建议,也更愿意积极地去改进。它让我看到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价值。它不仅仅是维护关系,更是激发潜能,共同成长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将“尊重”这个看似宏大而抽象的概念,拆解成了无数个具体可行的微小行动。它让我明白,尊重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次性的姿态,而是贯穿于日常点滴之中的一种生活态度。作者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反馈”的重要性。他认为,有效的反馈不仅是指出问题,更是一种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书中提供了一套“三明治反馈法”,先肯定对方的优点,再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再次强调对方的价值。这个方法在我的工作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我以这种方式与同事沟通时,他们不仅不会感到抵触,反而更加乐于接受建议,并积极地去改进。这种对“反馈”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一个善于给予和接受反馈的人,往往能够建立起更健康、更长久的人际关系。书中还提到了“延迟满足”与“责任感”之间的联系。当一个人能够克制当下的冲动,为长远的目标而努力时,他不仅能够实现自我成长,也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种将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的视角,让我对“尊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未来、对社会责任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平静而深刻的启迪。它没有激烈的语言,也没有惊人的论调,只是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引领我走向一个更具觉知的生活。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感恩”的部分所打动。作者认为,感恩不仅仅是对他人恩惠的回报,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发现生活美好的能力。书中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练习:每天睡前列出三件让你感到感恩的事情。一开始我有些犹豫,觉得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但坚持了几周后,我惊讶地发现,我开始能够注意到生活中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细节:一杯温暖的咖啡,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顺畅的交通……这种“感恩的眼睛”,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也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当下。作者还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但他的倾听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参与。他鼓励我们在倾听时,用眼神、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我们的关注,并适时地用提问来引导对方更深入地表达。这种“有声的倾听”,让沟通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书中通过大量的故事,展示了如何通过这些微小的习惯,去化解人际间的隔阂,去增进彼此的理解。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大世界”,其实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充满善意的连接构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