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王宁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01813

BF-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王宁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018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宁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字典
  • 规范汉字
  • 通用规范汉字
  • 王宁
  • 商务印书馆
  • 字典
  • 语言文字
  • 参考工具书
  • 汉字
  • 汉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1813
商品编码:2980640127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 作者 王宁
定价 49.9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01813 出版日期 2013-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1.性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并委托编写,《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主持编写。用于解读《字表》,指导规范汉字的使用,配合《字表》的实施。
2.规范性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反映了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标准,包括字量、字用、字序、字形、字音等。《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此字表为准。《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等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3.实用性
  本字典提示《通用规范汉字表》有关繁体字、异体字的*调整和说明。如:
  (1)“淼、吒、仝、甦、邨、堃、犇、絜、喆、昇、龢、飏”原为异体字,一般不宜使用,现在用于姓氏人名时为规范字。

1.性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并委托编写,《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主持编写。用于解读《字表》,指导规范汉字的使用,配合《字表》的实施。
2.规范性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反映了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标准,包括字量、字用、字序、字形、字音等。《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此字表为准。《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等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3.实用性
  本字典提示《通用规范汉字表》有关繁体字、异体字的*调整和说明。如:
  (1)“淼、吒、仝、甦、邨、堃、犇、絜、喆、昇、龢、飏”原为异体字,一般不宜使用,现在用于姓氏人名时为规范字。
  (2)“皙、瞋、噘、蹚、凓、勠”6个字为规范字,不再作为“晰、嗔、撅、趟、栗、戮”的异体字。
  收字:
  本字典收录《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个的汉字。分为三级:
  一级字3500字。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层面的用字需要,作用相当于原《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二级字3000字。一、二级字共6500字阿,满足出版印刷、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三级字1605字。满足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如姓氏人名、地名、科技术语、中小学文言文用字)的用字需要。
  释义:简明准确,尽量控制释语用字。例词充分利用国家语委绿皮书《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研制报告资料。
  “提示”栏:提示《通用规范汉字表》与此前规范的差异,置于每个字头下各项内容的后。
  附录:正文后附《通用规范汉字表》,标注国际标准编码。






   作者简介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中文信息处理用GB.13000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常用汉字部件规范》列研制人,《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组和研制组组长。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汉字演变通鉴》:一部探寻汉字生命脉络的宏伟画卷 作者: 袁德清 出版社: 九州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168-0987-5 --- 卷一:殷商之始:刻画中的远古回响 《汉字演变通鉴》并非一部冷冰冰的字汇汇编,而是一部以时间为轴线,以文化为经纬,对汉字这一中华文明核心符号进行深度解剖与溯源的史诗之作。本书聚焦于汉字从最初的萌芽到成熟形态的漫长旅程,尤其侧重于早期形态的解读与文化背景的重构。 第一章 陶符与刻痕:文字诞生的前夜 本书开篇即摒弃了对成熟甲骨文的直接描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距今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作者通过对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乃至良渚文化的陶器遗存上出现的刻画符号进行细致比对与分类,探讨了这些“陶符”是否具备了准文字或前文字系统的特征。 袁德清先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符号累积理论”,即汉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由一系列具有表意功能的几何图形、自然物象的简化符号,通过社会群体的共同认知与反复使用,逐渐凝聚和固化而成的。他详细分析了其中几种反复出现的“太阳纹”、“山峰纹”和“交叉纹”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表意差异与趋同性,力图还原出早期先民的思维模式。 第二章 贞卜之器:甲骨文的军事与祭祀图景 进入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发现标志着汉字体系的初步确立。《汉字演变通鉴》并未停留于对甲骨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传统分类介绍,而是将其置于商王朝的社会结构和精神世界中去考察。 本书深入剖析了甲骨文的载体——龟甲与兽骨的选取标准,揭示了不同卜辞内容的材料偏好。例如,关于战争的记录多集中于牛胛骨,而祭祀祖先的记录则偏好龟腹甲。作者细致梳理了“王”、“贞”、“伐”、“雨”等核心字的演变路径,指出甲骨文的笔画结构常常受到书写工具(刀尖在硬甲上刻凿)的物理限制,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瘦劲、方折的风格。 更具洞察力的是,作者对甲骨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称进行了大规模的对比研究,构建了一幅商代政治地理图景。他通过对特定“族氏徽文”的解读,探讨了早期宗法制度下,氏族符号向汉字系统渗透的复杂过程。 卷二:青铜的沉思:周秦的规范与大一统的序曲 随着周王朝的建立,汉字的应用场景不再局限于占卜,开始大量出现在青铜礼器之上,标志着其书写载体和审美趣味的重大转变。 第三章 金文的礼制:铭文中的王朝叙事 本书的第三章集中讨论了西周、春秋时期的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的简略尖锐不同,金文的铸造工艺使得笔画更加浑厚、圆润、饱满。作者强调,金文的核心功能是“记事”与“诰命”,它承载着周王朝“天命转移”的合法性叙事。 作者细致分析了《毛公鼎》、《散氏盘》等重器铭文的结构特点。他发现,随着篇幅的增加,金文的词汇重复率降低,句法结构趋于复杂化,这反映了书写者在维护意识形态连续性时,对词语的创新性运用。同时,本书对“工”、“尹”、“嗣”等代表权力和血缘的特定部首在金文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专门的考察,论证了礼器铭文如何固化了周代的等级观念。 第四章 战国异形:文字的诸侯割据与隶变萌芽 战国七雄的并立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也催生了文字的“百花齐放”。《汉字演变通鉴》详尽考察了齐、楚、燕、韩、赵、魏等诸侯国在文字使用上的差异。例如,楚国简帛文字的“虫书”、“鸟书”等装饰性极强的异体字,与北方诸国相对规范的文字形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袁德清先生在此处引入了“书写效率与文化认同的张力”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何在同一个文化圈内,文字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分化。 本书的重点转折点在于对隶书萌芽的捕捉。作者通过对战国晚期如秦国简牍上出现的“速写体”的分析,指出为了适应日常行政和军事文书的快速记录需求,隶书的“蚕头燕尾”的雏形已经出现。这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奠定了社会基础。 卷三:秦汉一统:方块字的定型与隶变的完成 秦汉时期,是汉字结构和书写范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关键阶段。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证“书同文”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文化统一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 小篆的典范:规范化的力量 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疆域的统一,更是对文化符号的强力整合。李斯主导的小篆规范化工作,极大地简化了战国文字的繁复性。本书详细对比了小篆与六国文字中“马”、“鹿”、“鱼”等复杂象形字的结构差异,说明了规范化过程中的“减法”与“抽象化”。 作者特别强调,小篆的线条和笔画开始脱离“刻凿感”,向着更具弹性的“书写感”转变。它标志着汉字彻底完成了从“画”到“写”的过渡,成为一套成熟的表意文字系统。 第六章 隶变:汉字面貌的彻底重塑 本书认为,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最剧烈的一次结构性革命。它并非一个小修小补,而是将篆书的圆转笔画彻底“拉直”、“扁平化”,完成了从“线条组合”到“笔画结构”的飞跃。 作者通过对汉代隶书碑刻的研究,系统分析了隶变中“蚕头燕尾”的形成机制、部件的简化原则(如“走之旁”向“之”的演变),以及“偏旁部首”的初步稳定。这一章详细解读了隶书如何提高了书写速度,使其能够承担起庞大帝国日常行政的重任,同时,也为后世楷书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结语:万古长流的生命力 《汉字演变通鉴》的结尾部分,是对汉字生命力的深刻哲思。袁德清先生总结道,汉字从最初的巫祝符号,到礼器铭文,再到帝国公文,其形态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政治结构和哲学思潮紧密相关。它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历经磨难,最终以其坚韧的方块结构,承载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记忆与智慧,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单个字形的辨识,去体悟汉字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文明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终于入手了这本让人期待已久的字典,翻开第一页就感觉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厚度。说实话,市面上的字典五花八门,但能让我下定决心买一本实体书的,真的不多。这本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扎实。从字体的排版到纸张的选择,都能看出编纂者在细节上的用心。我平时写稿子或者阅读古籍时,总会遇到一些生僻字或者需要反复考证的词语,很多电子词典的解释都显得不够深入或者不够权威。这本字典给我的感觉就是,它就像一个老学究坐在你身边,当你遇到疑惑时,它会耐心地为你层层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现代的、约定俗成的解释。尤其是对于一些多音字和多义词的辨析,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让人茅塞顿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拿在手里感觉品质非常可靠。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对读者的照顾,比如索引系统的设计,清晰明了,即使是第一次使用也能迅速找到目标。但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规范”的坚守。在这个信息爆炸、标准越来越模糊的时代,拥有一本像这样由权威机构出版的、经过反复锤炼的规范性工具书,简直是精神上的定心丸。它不仅仅是收录了多少个汉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解释和界定这些汉字在汉语体系中的位置和功能。拥有它,就像拥有了一个可靠的度量衡,让人在面对语言上的任何模糊地带时,都能有一个坚实的后盾可以依靠。这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不同于那种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塞进一页的拥挤感,它的留白恰到好处,让眼睛在查找和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在每一个词条的释义后面,都会有一个类似“考据”或者“源流”的补充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对汉字历史和演变有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更会告诉你“这个字是怎么变成这个意思的”,这种探索的乐趣,是单纯的查阅功能所无法比拟的。我试着查了几个我自认为很熟悉的常用字,结果发现自己过去对它们的理解都只停留在表面,这本字典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字义的底层逻辑。对于提升我的文字功底和语感,我毫不怀疑它的帮助会是巨大的,这绝对不是一本摆设用的书。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它对一些近现代新造词或者特定领域术语的处理方式。很多老派的字典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要么干脆不收录,要么就是给出一个非常生硬的、脱离时代背景的解释。但这本字典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敏锐度和包容性。它似乎在努力平衡“传统正音”与“当代语境”之间的关系,没有盲目排斥新事物,但也没有丢失汉字作为载体的历史规范性。这使得它不仅适用于研究古代文献的学者,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中需要精准表达的文字工作者来说,也同样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典的严谨与现代的活力,让查字典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次文字的探险。

评分

说实话,买这本书之前我还有点犹豫,毕竟价格不菲,而且现在谁还不是人手一部手机,查字典早就习惯了点点搜寻。但真正上手后,我发现实体书的沉浸感是电子设备无法替代的。当你需要在短时间内聚焦于一个复杂的词条,并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时,翻阅纸质书那种“肌肉记忆”和手指在不同页面间跳转的触感,效率远高于在屏幕上滑动。更何况,这本字典的收录范围和严谨程度,明显不是一般的工具书能比的。它有一种学术的厚重感,让人在翻阅时,自然而然地就提高自己的阅读态度。我甚至开始享受那种“慢阅读”的过程,每一个字、每一个解释都值得细细品味,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接受一个结果。这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