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小煮意 梅依旧

素食小煮意 梅依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依旧 著
图书标签:
  • 素食
  • 家常菜
  • 梅干菜
  • 快手菜
  • 健康饮食
  • 简单易学
  • 下饭菜
  • 创意料理
  • 美食教程
  • 素食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1956
商品编码:299528812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素食小煮意

定价:38.0元

售价:20.5元,便宜17.5元,折扣53

作者:梅依旧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8401956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000万人次点击率新浪美食博主

精心挑选超美味健康素食

1500张图片一步一图教会你

这里的素食绝不是你脑海中印象的选择了健康就意味着寡淡,挑选的都是你耳熟能详的,看到照片就知道它有多美味了。

作者梅依旧是20位值得订阅的新浪美食专栏作者之一,此书她精挑细选,精良制作,用自己的十足诚心,回馈热爱她的美食爱好者。

翻开这本书,你就会有走进厨房大显身手的冲动。


内容提要


现在是追求健康的年代,而素食以其清新、少油脂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本书主旨是教会读者如何做出时尚的健康素食。

全书从凉拌、热炒、主食、汤羹等多方面介绍素食的各类做法,作者是新浪知名美食博主,将自己多年来的素食制作经验倾囊相告,内容丰富,一步一图,图片精美。

本书为特16开流行开本,全彩印刷。


目录


作者介绍


梅依旧,本名刘伟,1000万人次点击率新浪美食博主,20位值得订阅的新浪美食专栏作者,好豆网的签约作者。

美食专栏作者,美食作品见于《健康与营养》《explore发现》《饮食科学》等杂志专栏。

湖南卫视美食栏目《快乐购&佳厨房》的美食天团达人。

著有美食书《超人气家常菜》《幸福就是回家吃饭》等。

一个爱美食、爱行走的美食撰稿人、美食达人。美食融入在生活中,心情寄居在文字间。


文摘


素菜烹饪小妙招

每天吃多少蔬果才健康

如果想达到养生的目的,一天至少要摄取5份蔬果:蔬菜3份,水果2份。每份蔬果约100克,其中包含一种深绿色或深黄色蔬菜。上限一般是蔬菜每天食用500克,水果400克。

做汤如何不破坏蔬菜里的维生素

蔬菜一经加热一部分维生素就会被破坏掉,要想不破坏维生素,做蔬菜汤时,一定要等水烧开后再放青菜,放入青菜后我会倒入一些米汤,让米汤包裹住青菜,如果需要勾芡的汤,也可以用米汤来替代水淀粉,无需再加水淀粉,米汤有保护蔬菜中所含维生素的作用。

烤素鸡串——想起老口味炸串

记忆中,这是学校门口的美味,在学校门口,都会有卖这种食品的小摊贩, 里面有面筋、年糕、豆腐干等,反正能下锅的材料都能炸,慢火炸得酥酥透透的素鸡是我的爱。

这道烤素鸡串,说是油炸其实是加少许油烤出来的,只需淋上少许油就可以了,并且是用电饼铛做的,无需掌握火候的大小,简单易做。

材料:

素鸡400克。

调料:

豆瓣酱30克,孜然粉20克,蚝油10克,白糖5克,辣椒碎8克。

1素鸡洗净,切厚片。

2取干净竹签,每根穿3片。

3小碗中放入豆瓣酱、蚝油、白糖、辣椒碎。

4再放入孜然粉,拌匀成酱汁。

5电饼铛预热后,淋少许食用油,放上素鸡串。

6烤至两面金黄,刷上调好的酱汁稍烤即可。

厨房小语

酱料可以根据家里的酱料品种而定。想吃嫩的,烤的时间可短些;想吃焦些的,烤的时间可长点。


序言


如何做出时尚的健康新素食

曾经的记忆中,吃素多是从外婆那里得知,外婆爱拜佛,初一、十五是要吃素的,那时,我也要跟着吃素。这也是很多人对素食的印象。

素菜可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民间素菜三种。佛门弟子吃素如蔬,是在于戒杀护生,而后养成大慈大悲的佛性。宫廷素菜,是皇帝在祭祀先人或遇重大事件时食素,使心地纯一诚敬。民间素菜不是一种戒律,只是在朴素的菜品中,崇尚清淡质朴,健康的生活方式罢了。

素食,如何获得更好的营养

素食是植物性饮食,包括五谷杂粮、豆类及其制品、种子、坚果、蔬菜、水果、菌类、海藻等。

粮谷类中除米面外可多选用燕麦、荞麦等,日常可以全麦面包、胚芽面包、糙米饭等代替部分白米饭、精制面食。

豆类及其制品是替代肉制品的选择。黄豆、毛豆、黑豆或豆腐等豆类加工品含丰富的蛋白质,可补充因未摄食肉类而缺乏的部分营养,且多吃豆类无胆固醇过高之忧。

蔬果要多样化,肉类所含铁质可多从含高铁质的蔬果中摄取,如红苋菜、番茄、猕猴桃、葡萄等。

菌菇因维生素B12含量超过了所有肉类而名冠天下,维生素B12是体内多种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辅酶,参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对于素食者来说,往往容易缺乏维生素B12,食用菌菇类食物是补充维生素B12很好的途径。

以上这些食物确保了人体足够的、必需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

素食的烹调方法也很关键,要避免过油、过甜、过咸的烹调习惯。由于少了肉类,不少人在烹煮时,往往不自觉地加入过量的油、糖、盐,以增加食物的味道,这样做不只对健康无益,亦让营养失衡。至于调味品,例如奶油、奶酪等,也是少用为妙。

有人说:明智者都吃素。这句话让我想起古人说过:肉食者鄙,素食者智。如今,人们崇尚俭朴素淡的生活方式,而对素食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一种生活状态的取向,更深层次的是关注自己的健康与生活。



《风味人间:跨越时空的食光之旅》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菜谱集,而是一部关于“吃”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与个人记忆的交织体。它带领读者离开厨房的方寸之地,深入到食物背后的社会结构、历史演变、地域风俗乃至个体情感的深层肌理之中。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土地的呼吸:食材的地理学”、“时间的味道:烹饪技艺的演进史”、“餐桌上的权力与情感”以及“未来之飨:新时代的饮食观”。 第一部分:土地的呼吸:食材的地理学 本部分聚焦于地域性与食材的共生关系。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种植或烹饪某一种特定的蔬菜或谷物,而是探究特定风土如何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味觉图谱。 章节一:土壤的印记与作物的哲学 从地中海的橄榄树到喜马拉雅山麓的藜麦,不同的土壤酸碱度、降水量和光照条件,如何塑造了作物的化学构成和口感的细微差别?书中将详细分析“风土”(Terroir)概念在不同文明中的体现,例如法国葡萄酒产区的复杂分类体系,如何与中国八大菜系对原料产地的苛刻要求相映成趣。我们会深入研究特定矿物质如何影响植物的糖分积累,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代代相传,成为地方美食的“底味”。我们不会提供任何关于如何种植这些作物的具体指南,而是侧重于哲学的思考:人与土地之间,究竟是征服还是共舞? 章节二:海洋的馈赠与禁忌的界限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食谱的巨大宝库。本章跨越了从北欧的鱼干腌制技术到南洋群岛对海藻的智慧利用。重点分析不同文化对海洋生物的选择性与排斥性。例如,某些文化将特定的贝类视为珍馐,而另一些文化则因宗教或生态原因将其视为禁忌。我们将审视这些界限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纯粹基于食物的安全性考量,还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符号学运作?其中也包含对“渔获革命”的历史回顾,探讨大规模捕捞如何重塑了沿海社区的饮食结构,以及这种重塑带来的潜在文化失落。 第二部分:时间的味道:烹饪技艺的演进史 此部分剥离了食谱的机械性,转而研究火候、容器和时间本身在食物转化中的作用。 章节三:火的驯化与温度的哲学 火,是人类文明的关键转折点。我们考察了从原始的地面烘烤到现代的分子料理控温技术,火的“哲学”是如何变化的。书中将对比不同文化中对“慢炖”(Slow Cooking)的理解。例如,德州烟熏(Texas BBQ)对长时间低温烟熏的执着,与中式煲汤对“文武火”的精妙拿捏。这些技艺的背后,体现的是人类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与掌控欲。重点分析高压锅的发明如何改变了家庭烹饪的效率,以及这种效率的提升是否以牺牲了某些风味层次为代价。 章节四:刀工的艺术与视觉的审判 刀具是人类延长身体能力的工具,在饮食文化中,它不仅是切断工具,更是艺术创作的画笔。本章探讨刀工的几何学意义。从日本料理中对食材切面角度的极致追求,到法式料理中对“什锦菜丁”(Brunoise)的精确要求,刀工反映了对秩序和美的内在追求。我们将研究在缺乏精确量具的古代,熟练的厨师如何仅凭经验和视觉判断来完成对食材的解构与重组。这不是教人如何握刀,而是探讨刀下的秩序如何投射到社会秩序的构建之中。 第三部分:餐桌上的权力与情感 饮食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交往和权力展示的核心媒介。 章节五:仪式、庆典与食物的符号意义 从古罗马的盛宴到现代的婚礼宴席,食物在仪式中的作用远超其营养价值。本章深入解析“共食”的行为学意义。谁来准备食物?谁先动筷?谁负责斟酒?这些行为规范构建了一个临时的社会等级系统。我们会分析特定食物(如蛋糕、烤全羊)在不同文化中作为“中心物”所承载的牺牲、丰饶或盟约的象征意义。我们尤其关注在面临饥荒或战争时,食物稀缺如何迫使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 章节六:记忆的味觉地图:胃与乡愁 “味道”是最高效的记忆触发器。本部分探讨个体经验如何固化为味觉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如何支撑着身处异乡者的文化身份认同。我们不会罗列具体的“乡愁菜谱”,而是侧重于心理学分析:为什么一种特定的气味(比如某种香料混合的气味)能瞬间将人拉回童年?以及这种“不可能复制的味觉”——因为其配方可能已经失传或环境因素无法重现——如何成为一种文化上的“失落天堂”的隐喻。 第四部分:未来之飨:新时代的饮食观 面对全球化、气候变化和技术革新,人类的饮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 章节七:实验室的餐桌:人造与合成的伦理困境 本章审视细胞培养肉、昆虫蛋白以及完全依赖化学合成的营养素对传统农业和伦理观念的冲击。我们讨论的重点是“真实性”的界限:当食物的口感、气味和营养构成可以被精确模拟时,我们还剩下什么?这种对自然的超越,是对人类智慧的赞歌,还是对生命本源的背离?书中将呈现不同利益相关方(农民、科学家、消费者)对此新趋势的复杂态度。 章节八:可持续性与节制的美学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饮食结构调整成为必然。本章考察了从古代的“清规戒律”到现代的“弹性素食主义”等各种“节制”的饮食模式。我们探讨的不是“应该吃什么”,而是“如何以更少的资源吃得更好”。这涉及对食物浪费的文化病理学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对“丰盛”的定义,来达成一种更具生态责任感的饮食美学。 总结:在品味中重塑世界 《风味人间》的最终目的,是邀请读者放下对具体菜谱的执着,转而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每天的进食行为。食物是历史的载体,是文化的熔炉,也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最基础方式。每一次咀嚼,都是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次深刻对话。 --- 作者简介 [此处留白,暗示作者为深谙文化研究与历史的观察者,而非具体的烹饪专家。] 本书特色 理论深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穿插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的多维分析框架。 非菜谱导向: 全书聚焦于“为什么吃”和“如何理解吃”,而非“如何烹饪”。 跨文化视野: 避免局限于单一地域的美食叙事,将全球的饮食现象进行横向比较。 思辨性强: 旨在激发读者对日常饮食习惯背后的复杂成因进行深度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它对“社区”和“分享”的重视,这在许多强调个人主义的现代食谱中是很少见的。作者不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厨师”,更是一个“连接者”。她记录了如何将自己多余的收成或煮出的食物,分享给邻居、朋友,甚至只是路过的熟人。这种人与人之间通过食物建立起来的温暖连接,是冰冷的工业化生活里最稀缺的资源。她笔下的厨房,不再是孤立的个人空间,而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微型社会中心。这些关于人际互动的微小故事,穿插在食谱之间,使得整本书的基调异常温暖和有人情味。它让我意识到,最好的“煮意”,或许并非是菜品本身有多么惊艳,而是分享这道菜时,对方眼中流露出的那种纯粹的满足与喜悦。这种社会性的维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本单纯的烹饪指南,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重建温暖邻里关系的“行动纲领”。

评分

这本书,初看书名,还以为会是一本关于精致素食料理的图文集,充满了那些我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刷到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的“网红菜谱”。然而,当我真正翻开第一页,那种期望瞬间被一种更贴近生活的烟火气取代了。它更像是一本老朋友的私房手记,没有华丽的摆盘,没有过于专业的术语,只有最真诚的分享。作者对于食材的选择,那种近乎固执的坚持,让我这个平日里忙于应付工作餐的都市人,感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比如,她详细描述了如何用最寻常的豆制品,通过恰到好处的火候和调味,焕发出超越想象的层次感,这完全颠覆了我对“素食”的刻板印象——它不是清汤寡水,而是可以承载丰富情感和味道的载体。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时间管理”的叙述,她并未鼓吹花大量时间烹饪,而是强调如何高效地利用零碎时间,让健康饮食融入日常,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这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让“素食”这个主题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修行”,而是可以轻松实践的“生活美学”。那种朴素的文字力量,远胜过那些华而不实的烹饪指南。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这哪里是食谱,分明是一部关于“慢下来”的生活哲学散文。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京都匠人般的克制与细腻,但底色却是江南水乡的温润。她谈论的“煮意”,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我记得其中有篇幅专门描写了雨天里,一个人安静地炖煮一锅蔬菜汤的心境。那种对环境、对光线、对声音的捕捉,细腻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空气中都弥漫着食材苏醒的香气。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几年的生活节奏,总是急匆匆地追求“效率最大化”,却错过了那些细微的、构成幸福感的瞬间。书中的叙事结构也十分跳跃,并非严格按照“前菜、主菜、甜点”的顺序来排列,而是像回忆一样,将不同季节、不同心情下的烹饪片段随意地穿插在一起,这种不拘一格反而构建了一种更真实的生活流淌感。与其说它指导我如何做菜,不如说它引导我去重新感知“吃饭”这件事的意义——它不该只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与自我、与自然的和解仪式。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市面上大多数强调“快速出餐”的烹饪书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对“旧物利用”和“惜物精神”的强调。它没有追求最新鲜、最昂贵、最稀有的食材,反而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如何处理边角料、如何让剩菜焕发新生上。作者对于食材“全食”的理念,近乎于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她会详细记录如何将原本要丢弃的菜叶根茎,通过巧妙的二次加工,变成提升风味的底料,这不仅是省钱的技巧,更是一种对自然馈赠的尊重。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回想自己厨房里那些被毫不留情丢弃的“垃圾”,深感惭愧。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节制之美,与当下铺张浪费的消费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不是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潜移默化地改变读者的价值观。我甚至开始在采购时更加谨慎,不再盲目追求“多”,而是追求“刚刚好”。这种对“足够”的定义,是这本书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赋予了厨房工作一种道德上的高度和意义。

评分

如果说烹饪书需要有“风格”,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带着一股清冽的“文人气质”的。它的语言风格极其讲究韵律感,很多描述简直可以摘抄下来作为优美的散文。例如,她形容某种菌菇的口感时,用到了“如初雪般轻盈地陷落于舌尖”,这种比喻非常独特,充满了画面感和听觉联想。阅读的体验是沉浸式的,不是那种快速扫过文字寻找步骤的阅读方式。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反复阅读某一段落,不是因为没看懂食谱,而是沉醉于作者如何用文字雕琢出食材的灵魂。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让即便是最基础的煮水汆烫,也变得富有诗意。这对于那些喜爱阅读、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次极大的享受。它成功地架起了美食与文学之间的桥梁,证明了即便是最日常的“吃喝”,也能被提升到艺术的层面来呈现和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