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素食小煮意
定价:38.0元
售价:20.5元,便宜17.5元,折扣53
作者:梅依旧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8401956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000万人次点击率新浪美食博主
精心挑选超美味健康素食
1500张图片一步一图教会你
这里的素食绝不是你脑海中印象的选择了健康就意味着寡淡,挑选的都是你耳熟能详的,看到照片就知道它有多美味了。
作者梅依旧是20位值得订阅的新浪美食专栏作者之一,此书她精挑细选,精良制作,用自己的十足诚心,回馈热爱她的美食爱好者。
翻开这本书,你就会有走进厨房大显身手的冲动。
内容提要
现在是追求健康的年代,而素食以其清新、少油脂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本书主旨是教会读者如何做出时尚的健康素食。
全书从凉拌、热炒、主食、汤羹等多方面介绍素食的各类做法,作者是新浪知名美食博主,将自己多年来的素食制作经验倾囊相告,内容丰富,一步一图,图片精美。
本书为特16开流行开本,全彩印刷。
目录
作者介绍
梅依旧,本名刘伟,1000万人次点击率新浪美食博主,20位值得订阅的新浪美食专栏作者,好豆网的签约作者。
美食专栏作者,美食作品见于《健康与营养》《explore发现》《饮食科学》等杂志专栏。
湖南卫视美食栏目《快乐购&佳厨房》的美食天团达人。
著有美食书《超人气家常菜》《幸福就是回家吃饭》等。
一个爱美食、爱行走的美食撰稿人、美食达人。美食融入在生活中,心情寄居在文字间。
文摘
素菜烹饪小妙招
每天吃多少蔬果才健康
如果想达到养生的目的,一天至少要摄取5份蔬果:蔬菜3份,水果2份。每份蔬果约100克,其中包含一种深绿色或深黄色蔬菜。上限一般是蔬菜每天食用500克,水果400克。
做汤如何不破坏蔬菜里的维生素
蔬菜一经加热一部分维生素就会被破坏掉,要想不破坏维生素,做蔬菜汤时,一定要等水烧开后再放青菜,放入青菜后我会倒入一些米汤,让米汤包裹住青菜,如果需要勾芡的汤,也可以用米汤来替代水淀粉,无需再加水淀粉,米汤有保护蔬菜中所含维生素的作用。
烤素鸡串——想起老口味炸串
记忆中,这是学校门口的美味,在学校门口,都会有卖这种食品的小摊贩, 里面有面筋、年糕、豆腐干等,反正能下锅的材料都能炸,慢火炸得酥酥透透的素鸡是我的爱。
这道烤素鸡串,说是油炸其实是加少许油烤出来的,只需淋上少许油就可以了,并且是用电饼铛做的,无需掌握火候的大小,简单易做。
材料:
素鸡400克。
调料:
豆瓣酱30克,孜然粉20克,蚝油10克,白糖5克,辣椒碎8克。
1素鸡洗净,切厚片。
2取干净竹签,每根穿3片。
3小碗中放入豆瓣酱、蚝油、白糖、辣椒碎。
4再放入孜然粉,拌匀成酱汁。
5电饼铛预热后,淋少许食用油,放上素鸡串。
6烤至两面金黄,刷上调好的酱汁稍烤即可。
厨房小语
酱料可以根据家里的酱料品种而定。想吃嫩的,烤的时间可短些;想吃焦些的,烤的时间可长点。
序言
如何做出时尚的健康新素食
曾经的记忆中,吃素多是从外婆那里得知,外婆爱拜佛,初一、十五是要吃素的,那时,我也要跟着吃素。这也是很多人对素食的印象。
素菜可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民间素菜三种。佛门弟子吃素如蔬,是在于戒杀护生,而后养成大慈大悲的佛性。宫廷素菜,是皇帝在祭祀先人或遇重大事件时食素,使心地纯一诚敬。民间素菜不是一种戒律,只是在朴素的菜品中,崇尚清淡质朴,健康的生活方式罢了。
素食,如何获得更好的营养
素食是植物性饮食,包括五谷杂粮、豆类及其制品、种子、坚果、蔬菜、水果、菌类、海藻等。
粮谷类中除米面外可多选用燕麦、荞麦等,日常可以全麦面包、胚芽面包、糙米饭等代替部分白米饭、精制面食。
豆类及其制品是替代肉制品的选择。黄豆、毛豆、黑豆或豆腐等豆类加工品含丰富的蛋白质,可补充因未摄食肉类而缺乏的部分营养,且多吃豆类无胆固醇过高之忧。
蔬果要多样化,肉类所含铁质可多从含高铁质的蔬果中摄取,如红苋菜、番茄、猕猴桃、葡萄等。
菌菇因维生素B12含量超过了所有肉类而名冠天下,维生素B12是体内多种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辅酶,参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对于素食者来说,往往容易缺乏维生素B12,食用菌菇类食物是补充维生素B12很好的途径。
以上这些食物确保了人体足够的、必需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
素食的烹调方法也很关键,要避免过油、过甜、过咸的烹调习惯。由于少了肉类,不少人在烹煮时,往往不自觉地加入过量的油、糖、盐,以增加食物的味道,这样做不只对健康无益,亦让营养失衡。至于调味品,例如奶油、奶酪等,也是少用为妙。
有人说:明智者都吃素。这句话让我想起古人说过:肉食者鄙,素食者智。如今,人们崇尚俭朴素淡的生活方式,而对素食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一种生活状态的取向,更深层次的是关注自己的健康与生活。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它对“社区”和“分享”的重视,这在许多强调个人主义的现代食谱中是很少见的。作者不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厨师”,更是一个“连接者”。她记录了如何将自己多余的收成或煮出的食物,分享给邻居、朋友,甚至只是路过的熟人。这种人与人之间通过食物建立起来的温暖连接,是冰冷的工业化生活里最稀缺的资源。她笔下的厨房,不再是孤立的个人空间,而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微型社会中心。这些关于人际互动的微小故事,穿插在食谱之间,使得整本书的基调异常温暖和有人情味。它让我意识到,最好的“煮意”,或许并非是菜品本身有多么惊艳,而是分享这道菜时,对方眼中流露出的那种纯粹的满足与喜悦。这种社会性的维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本单纯的烹饪指南,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重建温暖邻里关系的“行动纲领”。
评分这本书,初看书名,还以为会是一本关于精致素食料理的图文集,充满了那些我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刷到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的“网红菜谱”。然而,当我真正翻开第一页,那种期望瞬间被一种更贴近生活的烟火气取代了。它更像是一本老朋友的私房手记,没有华丽的摆盘,没有过于专业的术语,只有最真诚的分享。作者对于食材的选择,那种近乎固执的坚持,让我这个平日里忙于应付工作餐的都市人,感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比如,她详细描述了如何用最寻常的豆制品,通过恰到好处的火候和调味,焕发出超越想象的层次感,这完全颠覆了我对“素食”的刻板印象——它不是清汤寡水,而是可以承载丰富情感和味道的载体。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时间管理”的叙述,她并未鼓吹花大量时间烹饪,而是强调如何高效地利用零碎时间,让健康饮食融入日常,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这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让“素食”这个主题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修行”,而是可以轻松实践的“生活美学”。那种朴素的文字力量,远胜过那些华而不实的烹饪指南。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这哪里是食谱,分明是一部关于“慢下来”的生活哲学散文。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京都匠人般的克制与细腻,但底色却是江南水乡的温润。她谈论的“煮意”,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我记得其中有篇幅专门描写了雨天里,一个人安静地炖煮一锅蔬菜汤的心境。那种对环境、对光线、对声音的捕捉,细腻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空气中都弥漫着食材苏醒的香气。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几年的生活节奏,总是急匆匆地追求“效率最大化”,却错过了那些细微的、构成幸福感的瞬间。书中的叙事结构也十分跳跃,并非严格按照“前菜、主菜、甜点”的顺序来排列,而是像回忆一样,将不同季节、不同心情下的烹饪片段随意地穿插在一起,这种不拘一格反而构建了一种更真实的生活流淌感。与其说它指导我如何做菜,不如说它引导我去重新感知“吃饭”这件事的意义——它不该只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与自我、与自然的和解仪式。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市面上大多数强调“快速出餐”的烹饪书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对“旧物利用”和“惜物精神”的强调。它没有追求最新鲜、最昂贵、最稀有的食材,反而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如何处理边角料、如何让剩菜焕发新生上。作者对于食材“全食”的理念,近乎于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她会详细记录如何将原本要丢弃的菜叶根茎,通过巧妙的二次加工,变成提升风味的底料,这不仅是省钱的技巧,更是一种对自然馈赠的尊重。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回想自己厨房里那些被毫不留情丢弃的“垃圾”,深感惭愧。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节制之美,与当下铺张浪费的消费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不是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潜移默化地改变读者的价值观。我甚至开始在采购时更加谨慎,不再盲目追求“多”,而是追求“刚刚好”。这种对“足够”的定义,是这本书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赋予了厨房工作一种道德上的高度和意义。
评分如果说烹饪书需要有“风格”,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带着一股清冽的“文人气质”的。它的语言风格极其讲究韵律感,很多描述简直可以摘抄下来作为优美的散文。例如,她形容某种菌菇的口感时,用到了“如初雪般轻盈地陷落于舌尖”,这种比喻非常独特,充满了画面感和听觉联想。阅读的体验是沉浸式的,不是那种快速扫过文字寻找步骤的阅读方式。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反复阅读某一段落,不是因为没看懂食谱,而是沉醉于作者如何用文字雕琢出食材的灵魂。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让即便是最基础的煮水汆烫,也变得富有诗意。这对于那些喜爱阅读、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次极大的享受。它成功地架起了美食与文学之间的桥梁,证明了即便是最日常的“吃喝”,也能被提升到艺术的层面来呈现和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