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风物志——明中叶的社会百态 黄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520309233

金瓶梅风物志——明中叶的社会百态 黄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52030923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瓶梅
  • 明代社会
  • 社会生活
  • 风俗史
  • 文化史
  • 文学研究
  • 明朝
  • 黄强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社会百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9233
商品编码:2997800306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金瓶梅风物志——明中叶的社会百态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20309233
定价:58 元 本店价:45.24 元
折扣:【78】 节省:12.76 元
分类:  →  
货号:1721544
图书简介 《金瓶梅》因为包含着女人、金钱、腐败、市井、情色等元素,400多年一直饱受垢议。本书是一本用另类视角、另类眼光诠释《金瓶梅》的著作。本书从历史角度、服饰描写、饮食习俗、民俗风情、经济生活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探究《金瓶梅》反映的明中叶服饰潮流、官场腐败、婚姻基础、养生之道、游艺娱乐、购房置业等社会生活,涉及官场、情场、生意场、房地产等领域,告诉读者一个曾经被误读、误解的《金瓶梅》,其实是一部明中叶的百科全书。对于《金瓶梅》中房地产以及女性服饰的研究,是本书的一个创造,作者独具慧眼,广泛搜集资料加以整理,得到了颇有意义的收获,使读者对明中叶的住宅房、商品房,女性衣著的了解有了极大的深入。", 作者简介 黄强(1963-),字不息,江苏南京人。中国内衣史研究开拓者,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战略发展委员,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金瓶梅研究史》列举的在金瓶梅领域有突出成绩的全球55位金学家之一。今日头条“千人万元计划”签约作者。研究涉及服饰史、明清小说、置业经济史(购房史)、佛教文化、民国老照片、南京地方文化史等领域,均有著作出版。著作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已出版著作《中国内衣史》、《中国服饰画史》、《衣仪百年》、《另一只眼看金瓶梅》、《趣民国》等14种。",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锦绣中华:宋代市井生活的万花筒》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文源文化 ISBN: 978-7-5087-1234-5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最为繁荣、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时期之一,其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图景。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或军事史,而是聚焦于宋代社会最为鲜活、最贴近百姓日常的微观层面,力图通过对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娱乐文化、民间信仰及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致梳理,重构出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宋代人间烟火”。 宋代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市民阶层。本书以此为核心切入点,首先从城市空间结构入手,考察了东京汴梁、临安等大都市的坊市制度瓦解后的新城市面貌。不同于唐代森严的“坊市制”,宋代城市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极大地刺激了商业的活力。本书详细描绘了夜市的兴起、酒楼茶肆的鼎盛,以及沿街叫卖的“小贩经济”如何重塑了人们的作息与社交方式。通过对宋代城市地图与相关文献的交叉比对,我们得以一窥那些熙熙攘攘的街道、人声鼎沸的瓦舍勾栏,以及隐藏在这些公共空间背后的社会秩序与潜规则。 在商业活动方面,本书投入大量篇幅探讨了宋代商业的“革命性”发展。这不仅体现在出现了交子、会子等纸币的早期形态,更重要的是,它渗透到了日常的贸易往来之中。本书细致分析了宋代的专业化分工,从粮食的种植、运输到各类手工业产品的精细制作,如瓷器、丝绸、印刷品等,无不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通过解读当时的账簿、契约和地方志中的商业记载,本书揭示了行会组织在维护行业标准、协调劳资关系中的复杂作用,以及商人阶层在社会地位上逐步抬升的微妙历程。宋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名义上依然存在,但实际操作中对商业的宽容与依赖,形成了有趣的时代悖论。 社会文化方面,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宋代的娱乐与休闲生活。瓦舍、勾栏作为宋代市民阶层的重要文化载体,是理解彼时精神需求的窗口。本书详细梳理了说书、杂剧、傀儡戏的艺术形式,分析了其内容如何反映民间的情感、道德观与对时局的看法。士大夫与平民在文化消费上的交集与分野也得到了探讨。例如,茶文化的兴起不仅仅是饮品上的变化,它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从宫廷到街边茶坊,各有其规制与韵味。 此外,本书对宋代社会阶层间的互动进行了深入挖掘。士大夫阶层虽然在政治上占据主导,但他们与新兴的富商大贾、技术工匠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通过对婚丧嫁娶的礼仪考察,以及对地方宗族活动的记录,本书展示了财富、名望和血缘如何在宋代的社会网络中相互交织、重新分配影响力。我们得以看到,那些在文学作品中常被描绘为“落魄书生”的文人,如何依赖世俗的资助维持其文化活动,反之亦然。 本书特别关注了宋代民间信仰与日常伦理的实践。佛教、道教以及地方神祇的信仰在市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书查阅了大量的佛经、道藏以及碑刻文字,力图还原普通人在祭祀、祈福、禳灾等活动中的具体情景。这些信仰活动不仅是个人的精神寄托,也是维系社区凝聚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民间故事和俗语的分析,本书也呈现了宋代社会对“孝道”“义气”“仁义”等传统道德观念在世俗生活中的具体化解释。 在生活器物层面,本书通过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重现了宋代家庭的物质生活细节。从普通百姓的粗陶到贵族的精美瓷器,从麻布衣着到丝绸服饰,从简朴的居室陈设到精巧的园林艺术,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饮食用料的丰富性、烹饪技艺的精进,以及酒类酿造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食在宋代”的图景。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碎片化的叙述,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对宋代市井生活的全景式扫描,我们得以更深切地理解这一伟大朝代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更是中国近代社会诸多因素(如商业资本的萌芽、城市市民文化的成熟)的孕育之地。阅读此书,仿佛穿越千年,亲身漫步于汴梁的夜市,聆听瓦舍中的说书声,体验那个生动、复杂而充满生命力的宋代市井世界。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趣味,旨在为历史爱好者、文化研究者及对宋代社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可信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扎实而令人满足的。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一堆历史事实的堆砌,而是一套理解明代社会运行逻辑的工具。作者的行文逻辑缜密,论证清晰,即使涉及复杂的社会学或经济学概念,也能被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历史场景之中,使得理解的过程变得自然而然。特别是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成因分析,逻辑链条完整且具有说服力,让人读完后能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佳作,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学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的那种严谨与从容。他并未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风物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使得整部作品的理论厚度令人称赞。尤其在探讨特定地域文化如何影响社会习俗的章节,作者旁征博引,将地方志、笔记小说等多种史料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可信的明代中叶社会图景。相比于许多只做宏观论述的史著,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对“微观”的执着,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只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生活挣扎与智慧闪光的场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田野考察,收获颇丰。

评分

坦率地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还有些担心其内容会过于晦涩或专业化。然而,作者的叙事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富有感染力。他似乎懂得如何与当代读者对话,用一种既保持学术性又不失趣味性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明代商业贸易、市民娱乐方式的描述,写得极其生动有趣,甚至带有一丝幽默感,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阅读的乐趣。这是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既满足了研究者的求真欲,也照顾到了对历史抱有好奇心的普通爱好者。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历史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壁垒,让“学术”焕发出鲜活的光彩。

评分

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社会阶层流动性与文化消费变迁的部分印象尤为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明代社会描绘成一个僵化的等级制度,而是通过对特定商品(如精美瓷器、印刷书籍)的流通路径分析,展现了资本积累如何悄然撬动传统的身份界限。那些中下层商人或新兴士绅如何通过物质消费来彰显身份,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变化,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对“物”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权力运作方式的理解。它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斗争,更是渗透在日常生活器物之中的微妙较量与彼此映照。

评分

这本新近读到的关于明代社会风貌的力作,简直是一扇通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奇妙窗口。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细致入微地描摹了彼时市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无不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深刻印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琐碎的物件、日常的对话,在他的笔下都仿佛拥有了生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绝非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社会风俗画卷,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那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原本沉寂的历史文献变得生动可感,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探索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