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20702768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9787520702775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
9787520702720 《人性嚮善:傅佩榮談孟子》
9787520702744 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
9787520702751《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 》
9787520702737 《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老子》作為道傢思想的發源,研究它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它所強調的是“道”,即究竟真實,宇宙萬物跟人閤起來看就是真實,這也是道傢所要強調的。那麼一切的背後是充滿變化的,人生的各種遭遇也是充滿變化,隻有“真實”原則是永遠不變的。這一切來之於“道”,又迴歸於“道”。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一書,以掌握古文經典的哲學涵義的角度去解讀,“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係統”,首先對其原文進行忠實於字詞本義的白話翻譯,然後把握關鍵詞和重點,詳細詮釋每一句話背後的道理。
傅佩榮教授指齣,《老子》以智慧取勝,智慧是一道門檻,無所謂高低,隻看能不能跨過去。並強調智慧的重要性,重視人的自然性,以“無為”“不爭”的態度來為人處事纔是正道。這些道理在今天一樣適閤我們的發展。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
《論語》是中國文化中一項極珍貴的遺産。其中記載孔子有關政治、社會、教育、交友、處事的說法,數韆年來一直展現其曆久彌新的經典光芒及活潑強勁的生機。孔子智慧過人,見識卓遠,使無數人得到啓迪,但他那蘊藏在道理背後的哲學,卻未必容易明白。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是由傅佩榮教授寫作的一本儒傢經典著作講解書。傅佩榮教授在本書中,設法由吉光片羽所閃耀的智慧,試圖尋思建構一套完整係統。從基本核心問題:“人性是什麼”逐漸開展“生到死”“潛能到實現”“求知到行動”“抉擇到價值”“命運到苦樂”,由此去詮釋孔子的整體思想。
《人性嚮善:傅佩榮談孟子》
曆代對於《孟子》“性善”一詞有很多注解,像宋朝硃熹就說是“性本善”,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孟子沒有談“本善”,他談的是人能夠行善。但是光談“能夠”行善的話,就錶示人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在本書中作者傅佩榮教授則強調孟子的意思是“嚮善”,人能夠行善,並且應該行善。“嚮善”是說行善的力量由內而發,人如果不行善,就覺得沒辦法嚮這個力量交代,隻是曆代有很多學者解釋到某個程度就停瞭下來,而傅佩榮教授藉由其西方哲學的專業訓練,統閤中國哲學內容與西方哲學的科學方法,將《孟子》一書的完整係統呈現齣來。
《 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
《莊子》一書,為戰國時莊子所作。今日我們所讀版本為晉代郭象刪定,原文近七萬字,共三十三篇。莊子是道傢老子的後學,對於“道”另有獨樹一幟的看法。他博覽群書,深通人情世故,領悟高明智慧,自有一套人生哲學。
《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是傅佩榮解讀莊子本人思想和《莊子》一書所蘊含哲理的全新作品。讀者在傅佩榮通俗生動的闡述中,思莊子何以能“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便不難得知其答案在於對“道”的領悟。認清這一點,我們便可以與莊子一起逍遙而遊瞭。
《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 》
《易經》位列《十三經注疏》之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古老而又成熟的偉大經典。其內容涵蓋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間讓人類安身立命。其方法則是設卦觀象,描繪自然造化的奧妙情境,展示人世間的吉凶禍福與因應之道。
《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經》”。傅佩榮教授將《易經》的六十四卦視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碼,按照順序一一列齣,以現代白話翻譯後更進行詳盡而又明白的解說。作者參考傳統注疏與曆代學者的譯注成果,同時又力求將其通俗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係在一起。閱讀本書,開啓《易經》無限寬廣與豐富的世界,讀者將對其智慧心領神會,從而達到豁然開朗的人生境界。
《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
《大學》和《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宋代以前並沒有獨立成編。南宋理學傢硃熹首次將《大學》《中庸》抽齣,與《論語》《孟子》匯集在一起,並為其作章句集注,成《四書章句集注》一書。明清兩朝的科舉題目都是從《四書》《五經》中選取,《四書》遂為中國讀書人的必修典籍,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大學》《中庸》的內容涉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充分體現瞭儒傢思想的重要特徵,是儒傢的代錶性經典。
《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是作者集多年研學中西哲學和古典文獻,以現代白話文翻譯,綜閤曆代和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加入自己的注釋和解讀,幫助讀者跨越時代的差異,去領會古代先賢的理想和價值觀念,以其智慧和教誨來指導當代的人生。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颱灣輔仁大學哲學係畢業,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傅教授積纍四十餘年在中西哲學方麵的訓練,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麵皆有卓越成就。其學術論著貫通古今中西,結構嚴謹,創見迭齣,是當代華人世界公認的一流國學研究專傢。
傅教授是央視《百傢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的嘉賓主持,被颱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熱門教授,並獲颱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教學特優奬、颱灣大學生社團推薦通識課程。其作品曾獲颱灣中正文化奬、文藝奬。
傅教授著作甚豐,齣版《哲學與人生》《易經與人生》《推開哲學的門》《心靈的旅程》等圖書逾百種。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前言
上篇·道經
上篇緒論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第六章 榖神不死,是為玄牝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載營魄抱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日夷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第十六章 緻虛極,守靜篤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第二十二章 麯則全,枉則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入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下篇·德經
下篇緒論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道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齣戶,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
第五十章 齣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榖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
自序 人能弘道
前言 跨越時空,瞭解孔子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裏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
顔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日篇第二十
《人性嚮善:傅佩榮談孟子》
自序
緒論
捲一 《梁惠王篇》上
捲二 《梁惠王篇》下
捲三 《公孫醜篇》上
捲四 《公孫醜篇》下
捲五 《滕文公篇》上
捲六 《滕文公篇》下
捲七 《離婁篇》上
捲八 《離婁篇》下
捲九 《萬章篇》上
捲十 《萬章篇》下
捲十一 《告子篇》上
捲十二 《告子篇》下
捲十三 《盡心篇》上
捲十四 《盡心篇》下
《 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
自序 逍遙自在的快樂
前言
內篇
逍遙遊 第一
齊物論 第二
養生主 第三
人間世 第四
德充符 第五
大宗師 第六
應帝王 第七
外篇
駢拇 第八
馬蹄 第九
胠篋 第十
在宥 第十一
天地 第十二
天道 第十三
天運 第十四
刻意 第十五
繕性 第十六
鞦水 第十七
至樂 第十八
達生 第十九
山木 第二十
田子方 第二十一
知北遊 第二十二
雜篇
庚桑楚 第二十三
徐無鬼 第二十四
則陽 第二十五
外物 第二十六
寓言 第二十七
讓王 第二十八
盜蹠 第二十九
說劍 第三十
漁父 第三十一
列禦寇 第三十二
天下 第三十三
《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 》
《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
自序
大學
大學第一講
大學第二講
大學第三講
大學第四講
大學第五講
大學第六講
大學第七講
大學第八講
中庸
中庸第一講
中庸第二講
中庸第三講
中庸第四講
中庸第五講
中庸第六講
中庸第七講
中庸第八講
中庸第九講
中庸第十講
中庸第十一講
中庸第十二講
中庸第十三講
中庸第十四講
中庸第十五講
中庸第十六講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老子》版本眾多
老子後來西齣函榖關,準備隱居,被守關的官員攔下來,說他這個人有學問,一定要留幾句話下來(此即傳說“老子騎青牛齣關”的故事)。被攔之後,老子連夜寫瞭五韆字,就是現在的《老子》。實際上,這不太可能是連夜寫成的,因為《老子》裏的許多句子都是短短的,像是日常的話語,較有可能是由老子等一群學者或隱士搜集很多資料,再由老子整閤而成。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齣土的一批文物裏,有帛書《老子》兩本——甲本和乙本。現在研究《老子》,很多人都根據這兩本書來進行。甲本和乙本寫作的時間也不一樣,從年代來推算的話,甲本應該寫在劉邦稱帝前。古時候的人要避諱,亦即寫作時不能用皇帝的名字,要換個字,否則就是對皇帝的不敬。以“小國寡民”一詞為例,原文是“小邦寡民”,後來因為要避漢高祖劉邦的諱,不能用“邦”字,就改成“國”字,一直沿用至今。現在迴到甲本來看,書裏有“大邦”“小邦”等詞匯(現在稱為“大國”“小國”),甲本敢用“邦”這個字,錶明此書成於劉邦尚未登基時。劉邦稱帝之後,“邦”字都不能用瞭,因此,現在讀到的都是“國”字。由此去推估甲本確切的成書時間,大概在劉邦稱帝之前。
至於帛書乙本,就避瞭劉邦的諱,裏麵完全沒有“邦”字,但是沒有避到漢惠帝劉盈的諱。由此推估乙本顯然是在公元前190年左右成書,應該是漢朝文帝和景帝之前。漢文帝的名字叫作劉恒,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是東漢末年王弼注的《老子》,書中便避瞭漢文帝劉恒的諱:“道,可道,非常道。”而帛書甲本和乙本則是:“道,可道,非恒道。”差彆就在這裏。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村挖掘戰國楚墓,發現瞭郭店竹簡,竹簡裏也有《老子》三個摘抄本,但都殘缺不全,隻收錄瞭《老子》三分之一的內容。據說三個版本裏Z早的版本,離老子生活的年代隻有一百多年,如今連戰國時代的材料都挖齣來瞭,相信將來總有一天會挖齣《老子》原本。現在研究《老子》的人,沒有人敢拍胸脯說:“我的研究一定是對的。”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使老子學說的詮釋,形成一種思潮,再做正確的應用。
......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
自序 人能弘道
我年輕時,有人提問:“如果一生隻能讀一本書,你會讀什麼?”我還在苦苦思索時,彆人就已經給齣瞭答案:“當然是《論語》瞭!”
錢穆先生九十二歲時,說他每年至少重讀一遍《論語》,並且總能得到一些新的啓發。如此看來,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無論是平凡人還是大學者,《論語》都是一本必讀且必須不斷重讀的經典。
如果讀書要分季節的話,那麼《論語》是春天的首選,因為書中充滿瞭成長的希望與動力。孔子原是個平凡的孩子,經由立誌學習而開發潛能,在知、情、意方麵都達到瞭很高的境界,體現齣君子、賢者、聖者的氣象。
我最早學習《論語》,是在上初中的時候,目的是為瞭考試與升學。上瞭大學,必須要研究儒傢思想,我纔第一次主動而認真地把這本經典通讀一遍。
當時觸動我的,並不是孔子的哲學高見,而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譬如,孔子聽到傢裏馬廄失火,他隻問:“有人受傷嗎?”孔子真是見人不見馬啊!他聽說朋友過世無人料理喪事,就挺身而齣負責一切。朋友饋贈祭肉,他作揖拜謝;朋友送他車馬,他則不拜。拜祭肉,是為瞭錶示對朋友祖先的尊重,可見孔子重視人的精神價值遠遠超過瞭物質。
我潛心研究《論語》二十餘年,但苦於曆代各傢對於很多章句沒有達成共識。於是,我采取西方哲學訓練的方法,依詮釋學原則,對每一句話進行深入的思考:它究竟在說什麼?它想要說什麼?它能夠說什麼?它應該說什麼?接著再設法整理齣一貫的係統。
譬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一個“仁”字,涵蓋瞭人生的三大問題:第一,仁是“人之性”,人隻要真誠,就會體察到內心有嚮善的自我要求;第二,仁是“人之道”,人生的正路在於擇善而固執之;第三,仁是“人之成”,亦即止於至善,必要時還要“殺身成仁”。
孔子在生平自述中提及“五十而知天命”一語,這代錶五十歲是他一生的轉摺點。如果孔子不是五十歲時齣來從政,並且在五十五歲時周遊列國,那麼他的思想與人格又如何在艱難的磨煉中放齣耀眼的光彩?他的見解又如何被後人稱為人類普遍的智慧呢?
那麼“天”又是什麼?研究《論語》的人很多,能夠弄清楚這個問題的人卻很少。孔子既要“知天命”,又要“畏天命”及“順天命”,可見“天”是個主宰,賦予人類使命,這個使命就是要人實踐嚮善之性,並止於至善。
人若真誠,就會體察到內心有要求自己行善的力量,而“善”是我與彆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此處,“彆人”指的是由親到疏、由近到遠的每一個人。所以孔子的誌嚮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這十二個字從古至今都未曾有人實現,將來也不太可能實現。但是若無此誌,則人生又豈有方嚮可言?人類又豈有光明的未來?孔子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他指齣瞭人性與天命之間的這種關係。把握瞭這一點,則所有正派宗教與儒傢皆可殊途同歸,甚至“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我從《論語》得到的啓發太多瞭,迄今為止,我一共齣版瞭十種以上的圖書,五種以上的音像製品。這一切都是逐字逐句梳理《論語》的心得。本書為我梳理《論語》心得之大全。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本書以“人能弘道”為名,正是為瞭凸顯孔子的人文主義立場,並且“道”之一字可以聯係天道與人道,確立這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及超越性。
“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 》
《易經》不是算命,更不是迷信。
首先,《易經》是一本書,列在“十三經”之首,其內容涵蓋“義理”與“象數”。所謂義理,即是做人處世的道理,指導人們按照天道的啓示來安排人生的作為。目的是趨吉避凶,而方法則是鼓勵人在“德行、能力、智慧”方麵不斷修煉。這種積極麵對人生的態度,完全符閤儒傢的孔孟之道。
談到趨吉避凶,具體的操作方式就要靠“象數”瞭。象是卦象,包括基本的八卦(三爻卦)以及由八卦所閤成的六十四卦(六爻卦)。數是數字,用數字代錶陽爻與陰爻,以及它們之間的變化。簡單來說,在占卦時,先得到六個數字,這些數字帶齣瞭卦象,再由卦象得齣卦辭與爻辭,然後問題也就有瞭解決的綫索。
由此可知,占卦隻是一套固定而單純的操作方式,二十分鍾就可以學會。但是,占卦容易解卦難,解卦纔是真正的挑戰。解卦,沒有快捷方式,隻能翻開《易經》,仔細閱讀,認真思考,明白卦辭與爻辭的每一個字。先瞭解原典,再突破時空限製,迴到當前的處境,運用聯想與靈感,找齣預示未來的答案。這一套占卦與解卦的模式,正是20世紀心理學傢榮格(C.G.Jung)所強調的“共時性原理”:同時發生的事情之間,有一種微妙的互為因果的關係。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能夠注意到“有意義的偶然”,使某些像心靈感應之類的神秘活動可以清晰展現其意義。
《易經》不談神秘感應,它是以六十四句卦辭與三百八十四句爻辭來迴應人間的一切提問。正因為這些卦辭與爻辭是大約三韆年前的記錄,明明白白寫在那兒,因此它沒有迷信的問題,而隻有是否理解的問題。這就有如古代的一本密碼,已經纍積在它之前的人類生活經驗所提煉的智慧,因此可以應用在往後的無數年代而依然有效。當然,其有效的前提是地球依序運轉而人性大緻相同。這些至今尚無明顯的改變。
有關《易經》的解讀與推廣,我已經齣版瞭四本書。眼前這本書的特色是什麼?是根據我講解《易經》的錄音筆記整理而成的。上課時的口語錶達不但較為清楚流暢,並且即席發揮、舉例說明、會通比較,因而顯得生動自然,使學習《易經》變得較為容易。隻要有恒心,一天讀兩卦,大約一個月便可看完一遍。既然是一本書,就可以且讀且思,隨手畫齣卦象,寫下心得重點。如果按照本書所示範的方式進行占卦,得齣結果之後,再仔細研究所得之卦辭爻辭。我相信半年下來,《易經》將成為你的良師益友,勝過一般所謂的專傢或顧問。事實上,這也是我學習《易經》之後的具體收獲。
……
這套書我得好好說道說道,最近迷上瞭國學,尤其是對中國古代那些思想傢的智慧充滿瞭好奇。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些古籍是有點怵頭的,總覺得太深奧,怕自己看不懂。不過,當我翻開這幾本書的時候,發現作者的解讀真是太到位瞭。他不是那種照本宣科的,而是用現代人的視角,把那些幾韆年前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讓人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勁。特彆是他講到“道”和“德”的時候,感覺就像是有人在身邊給你點撥一樣,很多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就清晰瞭。我特彆喜歡那種能把我從日常瑣事中抽離齣來,去思考更深層次問題的感覺。讀完之後,感覺整個人都沉靜瞭許多,看問題的角度也變得更開闊瞭。這感覺,就像是給自己的心靈做瞭一次深度的SPA,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想瞭解傳統文化,但又害怕被古文勸退的朋友們。
評分說實話,傳統文化裏的“修身養性”部分,比如《大學》和《中庸》裏的論述,常常讓人感覺過於嚴肅和刻闆。然而,這套書的解讀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細膩,他沒有把“格物緻知”當成一個孤立的知識積纍過程,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由內而外、層層遞進的生命實踐。他強調的是“心誠則明”,這種對內在真誠的重視,在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閱讀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自我認知係統。我發現,當我們真正理解瞭這些古老的教誨,我們對待自己的學習、工作乃至人際關係都會變得更加踏實和有條理。這是一套能改變你思維框架的寶典,而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砌。
評分這些年來,我收集瞭不少國學經典讀物,但坦白說,很多版本要麼翻譯得太生硬,要麼就是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實在是一種負擔。這次偶然發現瞭這個係列,簡直是淘到寶瞭。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仿佛能抓住每個思想傢最核心的精髓,然後用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傳遞給你。比如講到《易經》的變易之道,他沒有堆砌晦澀的爻辭,而是結閤瞭現代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來解釋,讓我對“變”有瞭全新的認識。這種將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活無縫對接的處理方式,是很多其他版本難以企及的。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傳統文化,而是在和這些偉大的先賢“對話”,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它幫助我建立起一套更穩定的內心秩序,應對外界的紛擾時,心裏就多瞭一份定力。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書蟲,我對書籍的“質感”也有一定的要求。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都非常考究,拿在手裏有一種厚重感和親切感,這本身就是一種閱讀享受。但更重要的是內容。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讀《論語》和《孟子》時展現齣的那種辯證和包容的態度。他不是簡單地贊揚或批判,而是深入探究瞭孔孟思想背後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這種深入骨髓的理解,讓書中的教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口號,而是可以落到實處的行為指南。讀這些篇章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自己日常的人際交往和道德實踐。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瞭一次自我反省和提升,是那種真正能“入心”的好書。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對老莊哲學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皮毛階段,總覺得那是一種虛無縹緲的玄學。但讀瞭這套書中的《談老子》和《談莊子》之後,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作者成功地將“無為而治”和“逍遙遊”這些概念,落地到瞭我們如何處理工作壓力、如何平衡個人追求與社會責任上。他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把那種“道法自然”的境界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心生嚮往。這套書的好處在於,它不像某些勵誌書籍那樣強行灌輸“積極嚮上”,而是教你如何與世界和解,如何找到內心真正的平靜。這對於我們這種生活在快節奏社會裏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劑良藥。那種豁達和超脫感,是其他哲學讀物難以提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