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政論校注 昌言校注--新編諸子集成續編
定價:42.00元
作者:(漢)崔寔,(漢)仲長統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10108226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政論》《昌言》是漢代的兩部子學名著,作者分彆為東漢的崔寔、仲長統。兩書關注點集中於東漢之社會政治,對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很有參考價值。《政論》又稱《正論》或《本論》,其主要內容是提倡節儉,反對官吏貪汙腐敗,主張地方官應久任,倡導實行徙民實邊來調整人口與耕地的比例等等。該書在當時産生的影響很大,仲長統稱“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昌言》的基本思想與《政論》相類,仲長統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病,主張實行新的土地分配方案以限製兼並,重視農桑以充實國庫蓄積,反對外戚宦官等。
兩書均據嚴可均《全後漢文》整理,參以《後漢書》本傳、《群書治要》、《意林》等,對文字做瞭嚴謹的校勘。兩書附錄文字或輯錄佚文,或條述曆代評議,很有資料價值。
孫啓治先生在《政論校注》凡例中稱:“今人注解古書,大要齣於二途,曰通俗,曰研究。通俗者以譯文或串講大意為主,注則簡略,聊為應景...(展開) 《政論》《昌言》是漢代的兩部子學名著,作者分彆為東漢的崔寔、仲長統。兩書關注點集中於東漢之社會政治,對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很有參考價值。《政論》又稱《正論》或《本論》,其主要內容是提倡節儉,反對官吏貪汙腐敗,主張地方官應久任,倡導實行徙民實邊來調整人口與耕地的比例等等。該書在當時産生的影響很大,仲長統稱“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昌言》的基本思想與《政論》相類,仲長統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病,主張實行新的土地分配方案以限製兼並,重視農桑以充實國庫蓄積,反對外戚宦官等。
兩書均據嚴可均《全後漢文》整理,參以《後漢書》本傳、《群書治要》、《意林》等,對文字做瞭嚴謹的校勘。兩書附錄文字或輯錄佚文,或條述曆代評議,很有資料價值。
孫啓治先生在《政論校注》凡例中稱:“今人注解古書,大要齣於二途,曰通俗,曰研究。通俗者以譯文或串講大意為主,注則簡略,聊為應景。研究者則繁事考據徵引,重字義、齣典而鮮及文意之貫通。其通俗之作,讀者但知其意而不識其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此類著作便於一般閱讀,而不便研究。其研究之作,雖考辨詳悉,然或注明齣典而不釋意,或詁字義而略其文句,讀者每不能融會貫通也。此類著作便於研究,不便閱讀。”基於此種考慮,作者試圖在“通俗”與“研究”之間尋求摺中之道。其所作校注內容豐富,訓詁考證嚴謹,釋文通達準確,誠能做到既便讀者閱讀,又資研究之用。
目錄
政論校注
前言
凡例
凡例附言
案語
闕題一
闕題二
闕題三
闕題四
闕題五
闕題六
闕題七
闕題八
闕題九
附錄一 曆代評議
附錄二 崔寔傳
昌言校注
……
作者介紹
孫啓治,上海市圖書館研究員,已退休,整理齣版有《墨子間詁》、《墨子校注》、《政論校注》、《昌言校注》、《申鑒注校補》等。
文摘
序言
作為一部校注本,它在現代學術語境下的意義是深遠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夠擁有一本經過權威機構審定和細緻梳理的經典版本,是抵抗碎片化閱讀的有效方式。它要求我們慢下來,去關注字裏行間的細微差彆,去體會古人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思考問題的深度。這種慢讀,本身就是一種對心性的錘煉。我發現,由於注釋的清晰和校勘的準確,我得以將更多的精力集中於文本的論辯藝術本身,而非糾結於難解的詞句上。這種“解放”齣來的注意力,讓我對古代政治思想的辯證法有瞭更直觀的感受,對傳統士人對社稷的憂思也産生瞭更深刻的共鳴。它無疑是當代知識分子進行深度思考的有力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得非常典雅,中華書局的齣品果然一如既往地讓人放心。當我打開它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沉穩的字體和清晰的排版,閱讀體驗極佳。尤其是對於這種涉及古代經典文獻的校注本,細節之處見真章。紙張的質感摸起來也很舒服,厚度適中,翻頁時的手感令人愉悅,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纍眼。整體來看,這本實體書的製作水平,完全符閤我們對傳統文化精品的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無論是從案頭陳設還是日常翻閱的角度,它都散發著一種低調而厚重的學人氣質。對於熱愛傳統文獻,注重閱讀質感的讀者來說,僅僅是擁有它,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它給人的感覺是,齣版方在每一個環節都傾注瞭匠心,是對傳統文獻應有的尊重。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帶來的驚喜在於它的“可讀性”被最大化地保留瞭。盡管它是學術性的校注本,但其語言風格和注釋的介入程度把握得恰到好處,沒有讓注釋喧賓奪主,反而成瞭點亮文本的燈火。許多政論原文,其邏輯之嚴密、辭藻之精煉,即便穿越韆年依然振聾發聵。由於校注的輔助,我們能夠更流暢地進入這些經典話語的世界,體會到那些古老智慧的生命力。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經典,是能夠跨越時空與我們對話的,而優秀的校注工作,正是搭建起這座對話之橋的關鍵。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學術的嚴謹與閱讀的愉悅之間的完美平衡。
評分校注的質量是衡量一部古籍整理本價值的核心標準,而這部作品在這方麵展現齣瞭紮實的功底。從試讀的幾個章節來看,校勘工作做得非常細緻,對於那些流傳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異文和訛誤,校注者都給齣瞭清晰且有說服力的說明。這對於深入理解文本的原貌至關重要。我特彆留意瞭那些晦澀難懂的段落,發現注釋部分不僅提供瞭準確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它們在解釋時兼顧瞭曆史語境,沒有用過於現代或跳躍的語言去生硬套用,而是努力還原瞭古人的思維方式。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在閱讀時感到十分踏實,仿佛有位博學的老師在身旁隨時指點迷津。對於研究者而言,這種紮實的學術支撐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選篇和編排邏輯,體現瞭很強的整體性與係統性。它顯然不是簡單地將零散的政論匯集在一起,而是經過瞭精心策劃,力求展現某一曆史時期或思想流派的完整麵貌。目錄的設置清晰地勾勒齣瞭作者的思想脈絡,使得讀者在宏觀層麵把握全局後,再深入到具體篇章時,能夠更容易地跟上論述的節奏。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接觸復雜政論文本的門檻,同時也為資深學者提供瞭重新梳理脈絡的便利。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逐步穿越曆史的迷霧,理解不同觀點交鋒的時代背景,感受到思想力量的演變。這種編排的用心,是許多簡單匯編本所不具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