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精粹:莊子三解(上中下平裝)
定價:85.00元
作者:馮傢祿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60797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莊子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玄妙奇特;他的文章汪洋恣肆,多用寓言故事,想象豐富,語言瑰麗。他是我國曆史上上不朽的思想傢、哲學傢和文學傢,對後世的影響巨大而深遠。他傳世的《莊子》一書,無論哲學思想還是文學語言,都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內容提要
《莊子》又稱《南華經》,它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33篇文章。是道傢經典之一,莊子及其後學所著。莊子是戰國時期哲學傢,道傢學派的代錶人物之一,和道傢創始人並稱“老莊”。《莊子》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傢的作品。
《莊子》所包含的哲學思想博大龐雜,達到瞭很高的思維水準,對後世影響很大。《莊子》的文章汪洋恣肆,並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豐富,是先秦諸子散文的重要作品,極受後世作傢的推崇。《南華經》的整個思想,可以說是《道德經》的延伸,內中的許多章節都是從《道德經》發揮齣來的,乃至於整句整句的錄用。《南華經》中多處用到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雖不能相信真有其事,但所說明的道理卻大有教化之功。
目錄
篇 駢拇
節 仁義如同駢拇……………………………
第二節 任其性命之情方可恢復道心……………
第二篇 馬蹄
仁義禮樂破壞瞭純樸乃聖人之大過…………………
第三篇 胠篋
節 貪財藏貨實為盜者守……………………
第二節 聖人不死則大盜不止……………………
第四篇 在宥
節 在宥天下而不可治天下…………………
第二節 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第三節 守其一以處其和的修道法門……………
第四節 道本未失而悟之即是……………………
第五節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第五篇 天地
節 心身修養的十要點………………………
第二節 聖人能禁過而不知所過…………………
第三節 平實纔是真聖人…………………………
第四節 性修反德而心同太虛……………………
第五節 忘己之人是謂入於天……………………
第六節 天下平的大聖之治………………………
第七節 無毀譽損益之心則德全…………………
第八節 聖治、德人、神人………………………
第九節 舜之仁治為瘍而已………………………
第十節 世俗之人積習難返的原因………………
第六篇 天道
節 靜乃萬物不足以鐃其心…………………
第二節 天樂乃聖人之心以畜天下………………
第三節 帝王之道…………………………………
第四節 人臣之道…………………………………
第五節 法天地之德而王天下……………………
第六節 仁義乃亂人性之說………………………
第七節 修身的大秘密………………………
第八節 道不在書中而在書外……………………
第七篇 天運
節 六極五常的天地之造化…………………
第二節 孝悌仁義皆自勉以役其德………………
第三節 懼怠惑乃修心之三戒……………………
第四節 盲目復古猶猨狙衣周公之服……………
第五節 道可悟得而不可獻得……………………
第六節 五帝之治實滋民心之亂…………………
第七節 同化在於道心之德的感召………………
第八篇 刻意
節 一切刻意行為皆非正道…………………
第二節 不思不謀虛無恬淡乃閤天德……………
第九篇 繕性
節 天下失道的原因…………………………
第二節 真隱士的成因及行履……………………
第十篇 鞦水
節 河伯聞道…………………………………
第二節 小知小能與大知大能……………………
第三節 孔夫子的聖人之勇………………………
第四節 公孫龍聞道而入定………………………
第五節 莊子的道境界與大辯纔…………………
第十一篇 至樂
節 至樂在於無為……………………………
第二節 生死猶如晝夜之輪替……………………
第三節 活著不願死而死後不願生………………
第四節 無好惡纔能無為之至樂…………………
第五節 萬物皆齣於機入於機……………………
第十二篇 達生
節 達生不務生達命不務知…………………
第二節 至人莫之能傷的原因……………………
第三節 用誌不分乃凝於神………………………
第四節 養生若牧羊視其後者而鞭之……………
第五節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六節 以天閤天則器之所以凝神………………
第七節 忘適之適方是真適………………………
第八節 達生之境界須漸修而至…………………
第十三篇 山木
節 材與不材之間……………………………
第二節 人能虛己則天下無能害之………………
第三節 侗乎其無識儻乎其怠疑…………………
第四節 自伐者無功………………………………
第五節 形莫若緣而情莫若率……………………
第六節 比乾處乎材而非處乎不材………………
第七節 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第八節 徹悟的機緣就在世間百態中……………
第九節 行賢而去自賢者無人不愛………………
第十四篇 田子方
節 人貌而天虛的道境界……………………
第二節 有道無道不在其言而在其行……………
第三節 學道就是學駕禦意識之我………………
第四節 老聃的“遊心於物之初”………………
第五節 道德不在外形而在內心…………………
第六節 典法無更偏令無齣而天下平……………
第七節 凡事無心即是至人………………………
第八節 現象有彆有生死而本真卻一……………
第十五篇 知北遊
節 道心的境界就是知而不用………………
第二節 正形攝知的修道原則……………………
第三節 對道的概述及證道原則……………
第四節 莊子對道的概述及證道原則……………
第五節 道可貴賤約散而不可問聞………………
第六節 無為而無以為纔能大為…………………
第七節 古今死生皆有所一體……………………
第八節不將不迎的修心功夫……………………
作者介紹
馮傢祿,男。生於1946年,1968年畢業於太原山西治專,國傢統一分配到包頭一大型國企工作;中員,高級機械工程師,現已退休。筆名“豫綏閑人”,《網名》“包頭豫綏閑人”,內濛古作傢協會會員,專精於“易學”及“國學”領域的研究,將有《論語》、《莊子》、《奇門》、《黃帝內經素問》等專著陸續齣版,現任《內濛古周易研究會》副會長、及《包頭道德大講堂》的主講老師。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歲月沉澱感的米黃色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種對文字的敬意。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韻味,那種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地襯托齣書名的古樸與厚重。我記得剛拿到手的時候,特意去摸瞭摸封麵的材質,略微粗糲的觸感,讓我想起那些老舊的綫裝書,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代的智者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內頁的字體排版也是相當考究,字號適中,行距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是那些精妙的插圖或者簡單的紋飾點綴在章節之間,雖然不多,但每一處都像是點睛之筆,讓人在研讀深奧哲理的間隙中,得到片刻的寜靜與美的享受。這本書的整體質感,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極大的儀式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也更願意靜下心來,去探尋其中蘊含的智慧。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像是在迷霧中摸索,每翻開一頁,都有種豁然開朗的驚喜。作者的筆力非常老辣,對於晦澀難懂的古文,他沒有采取那種枯燥的、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用現代人的視角和深刻的理解力,將其中的精髓剝繭抽絲般地展現齣來。最讓我佩服的是那種深入骨髓的“代入感”,他似乎能完全理解先賢們在那個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心境和思考邏輯,然後用一種既保留原文氣韻,又貼近現代人思維習慣的語言重新闡釋。記得有一個段落,關於“逍遙”的論述,我以前總覺得虛無縹緲,但在他的解讀下,忽然明白瞭那是一種精神上的絕對自由,是對世俗束縛的超越,那種豁達與灑脫,真讓人心馳神往。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會閤上書本,靜坐良久,消化那種思想的衝擊力,這種深度思考的引導,是很多暢銷書難以給予的。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對閱讀者心性的潛移默化。我個人最大的感受是,它幫助我構建瞭一種新的“容錯機製”來看待生活中的挫摺與不順。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當代社會,我們總是被各種“應該”和“目標”推著走,一旦受挫,挫敗感便會瞬間淹沒自我。然而,書中那種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智慧,就像一股清涼的風,吹散瞭心頭的焦躁。它不教你如何去“贏”,而是教你如何去“放過自己”,如何接納生命的無常與局限。這種由內而外的鬆弛感,是任何心靈雞湯都無法比擬的。讀完之後,看問題的角度變得更寬廣,對待他人的苛責也變得更寬容,這纔是真正有力量的“國學精粹”吧,它改變的不是世界,而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評分從學術嚴謹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處理方式也十分高明。它明顯是基於紮實的文本考據之上進行的二次創作,這一點從作者在腳注或引文旁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對不同版本的比較和取捨中便可見一斑。它不是那種為瞭迎閤大眾而對原著進行過度“稀釋”的讀物,而是保留瞭足夠的思想密度。當然,它也足夠親民,即使是對哲學隻有淺嘗輒止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這種平衡把握得恰到好處,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的審視,也能讓初學者受益匪淺,實屬難得。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集學術性、可讀性與思想深度於一體的佳作,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當代心靈的堅固橋梁。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和論述結構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按篇章順序排列,而是似乎融入瞭一種內在的邏輯綫索,將莊子思想的不同側麵,如形而上、處世哲學、人生態度等,編織成一張緊密的網。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有些跳躍,但隨著閱讀深入,你會發現這種看似零散的論述,實則層層遞進,互相印證。作者在闡釋不同觀點時,總能找到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現代生活實例作為對照,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學變得可以觸摸、可以實踐。比如,在談論“變化”時,他聯係到瞭現代社會節奏的快速迭代,讓人立刻産生共鳴。這種“古為今用”的功力,足見作者深厚的學養和高超的錶達技巧,使得這部經典著作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