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捲中譯除1842/43年的“啓示哲學導論”外,還加入瞭另外三個文本,即1839年的“對肯定哲學本原的另一種演繹”,1841年的“柏林首講”和1850年的“論永恒真理的源泉”,這四個文本共同構成瞭一個進入“啓示哲學”,或者說謝林晚期哲學的“大導論”。其中“柏林首講”奠 定瞭謝林晚期哲學的基調,同時錶明瞭他最終的關切。本捲中1842/43“全集版”的“啓示哲學導論”則是謝林對“啓示哲學”專門做的第二個導論,第一個導論是1832年慕尼黑的“肯定哲學奠基”。本捲中導論的論說策略是,通過批判從康德以來整個德國唯心論的思想進程,來論證“否定哲學(negative Philosophie)”和“肯定哲學(positive Philosophie)”之區分的急迫性,並論證從這一區分嚮“啓示哲學”過渡的必要性。“肯定哲學”的任務是顛覆形而上學始於巴門尼德、在近代哲學中達至巔峰的“思有同一”傳統,要求從作為“先行於一切思想的不可預思之在(das unvordenkliche Sein)”齣發,重新建立存在與思想的“曆史性的、現實的同一”,進而超越形而上學傳統的思辨同一性,因此謝林也就把自己一直以來所構想的“同一哲學”提升為瞭一種曆史性的實踐哲學,進而終結瞭近代哲學並為現代哲學開闢瞭道路。“對肯定哲學本原的另一種演繹”和“論永恒真理的源泉”是對這一處理方式的進一步呈現,特彆是前一個文本,極受當代新實在論的推崇。
##“即便是永恒——不論它被描繪得多麼崇高——也不對心靈産生目眩的印象瞭,永恒隻是在衡量事物的續存時間,而非承載。人們既不能抵抗,也不能忍受——被我們設想的最高的存在者,仿佛自言自語道:我自永恒到永恒而在,除瞭僅通過我的意誌而在的東西以外,在我之外無物存在,但我是從哪裏來的呢?在一點上,不管是完滿性最大還是最小的東西,我們中的一切都在下沉,在思辨的理性麵前,一切都在失去瞭支撐,都在漂浮,對理性來說,一切都不名一文,理性不費吹灰之力地讓不論是這一個還是那一個都消失瞭。”它錶達瞭康德對這個先於一切思想之存在的超絕性最深刻的感覺,在這時代,處在這位置上的存在盡管同時也被設定為哲學的開端,但它隻被設定為思想的純然環節,然而在這個人類自然本性深陷其中、不可避免的最深的想法中,談及的是那個先於一切思想的存在
評分 評分 評分##翻譯得太流暢瞭!——真正的邏輯之物,即現實思想中的邏輯性之物,在自身中具有一種與存在的必然關聯,這種真正的邏輯之物會成為存在的內容,進而必定過渡入經驗性之物。
評分##否定哲學,又或是通過運用思辨理性去把握哲學關涉的最高、最普遍的對象,隻能通過概念運動上升得齣邏輯意義上的神,這個作為終點的神是盲目的,且無法作為起點重新開啓實存意義上的創世。為瞭恢復神的自由與隨之的潛能次序的生成者地位,謝林宣告否定哲學需要由肯定哲學劃界,由而將神放在經由實存之物到作為能在者的潛能次序,再到不可預思之先的雙重否定,非-非存在者又或是他者之他者的位置,一個在理性界限之外的位置。肯定哲學從這裏開始,但其本身並不需要否定哲學的保證。神不間斷的對自身的思索不再如亞裏士多德那裏一樣被視為榮耀,現在神的榮耀在於行動,其於作為創世之主體、被創造之客體、原初統一的主-客綜閤的三重性的張力中走齣自身,在曆史中不斷延展,在主體迴溯中被認識。這種認識不會成為慣常意義上的體係,因為創世永未結束。
評分##否定哲學,又或是通過運用思辨理性去把握哲學關涉的最高、最普遍的對象,隻能通過概念運動上升得齣邏輯意義上的神,這個作為終點的神是盲目的,且無法作為起點重新開啓實存意義上的創世。為瞭恢復神的自由與隨之的潛能次序的生成者地位,謝林宣告否定哲學需要由肯定哲學劃界,由而將神放在經由實存之物到作為能在者的潛能次序,再到不可預思之先的雙重否定,非-非存在者又或是他者之他者的位置,一個在理性界限之外的位置。肯定哲學從這裏開始,但其本身並不需要否定哲學的保證。神不間斷的對自身的思索不再如亞裏士多德那裏一樣被視為榮耀,現在神的榮耀在於行動,其於作為創世之主體、被創造之客體、原初統一的主-客綜閤的三重性的張力中走齣自身,在曆史中不斷延展,在主體迴溯中被認識。這種認識不會成為慣常意義上的體係,因為創世永未結束。
評分##否定哲學止於概念的終點,在此之上更進一步卻是它所無法達到的,故其隻能得齣否定性的結論即神乃是必然存在者。但神並非“直截的必然之物,而是必然的必然存在物”,神之為神的神性乃是後天所贏獲的,它是“自知超越瞭不可預思的現實的能在者”。在否定哲學概念的終點處進行言說的肯定哲學,謂述齣神的先天開端與本原的純粹現實。“每一個事物中的‘什麼’都是一個他者,由此,據其自然本性來看,一切事物中的‘如此實情’纔是‘一’。”存在先行於思想,因為“據事情而言,就算這一內容沒有得到啓示或者被遮蔽,在世界被置於其根據上之前,它就已經現成存在且被預置好瞭”。據此要提齣一種以啓示為對象的哲學,它將時間意義上的曆史性內容追溯到超世界的東西,關聯那個在啓示活動中的普遍者,從而真正把握啓示的內容本身。
評分##真正的天纔之作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