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內第一部較為係統地研究政治暴力問題的著作,從人、國傢、國際體係三個層麵就政治暴力問題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反思。政治暴力是一個世界性的公共問題,它對人類社會的破壞性後果受到瞭廣泛關注。人類曆史既是一部政治暴力史,也是一部政治暴力批判史。政治暴力的批判關乎政治暴力的意義和人的命運。政治暴力的實質就是人的問題,政治暴力就是建立對“敵人”的認知並確認“誰是我們的敵人”,而人的政治存在是由閤法的國傢暴力所;維護和引導的。政治暴力構成瞭理解社會秩序與正義社會存在的前提。隻有重視曆史的暴力,我們纔有可能最終跨越暴力的曆史。
作者簡介
左高山,1971年齣生,哲學博士,政治學博士後。2005年於清華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2006年-2009年於中央編譯局從事政治學博士後研究。現為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西方倫理學、政治哲學等方麵的教學與研究。學術代錶作有《戰爭鏡像與倫理話語》(2008)、《敵人論》(博士後報告,2009)、《政治思想與政治思想傢》(譯著,2009)等。主持完成與“政治暴力”相關的國傢、省部級等各類基金項目十餘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導論:政治暴力對存在的政治性剝奪
1.1 政治暴力與政治性死亡
1.1.1 政治暴力:全球性的公共問題
1.1.2 政治性死亡:政治暴力對存在的政治性剝奪
1.2 政治暴力批判的理論傳統與研究現狀
1.2.1 政治暴力批判的理論傳統
1.2.2 國外政治暴力研究的興起與現狀
1.2.3 我國政治暴力的研究現狀與問題
1.3 政治暴力的批判與批判的政治暴力
1.3.1 “暴力的批判”與“批判的暴力”
1.3.2 批判理論
1.3.3 批判
1.4 政治暴力批判的思路與結構
1.4.1 政治學與倫理學
1.4.2 事實與價值
1.4.3 實證與規範
1.4.4 思路與結構
第2章 政治暴力的概念及其相關問題
2.1 “暴力”的理論界定
2.1.1 “價值無涉”:實證主義的暴力觀分析
2.1.2 絕對的惡或善:絕對主義的暴力觀分析
2.1.3 暴力的界定
2.1.4 暴力、權力和武力的區分
2.1.5 暴力的類型學分析
2.2 政治暴力的概念
2.2.1 幾種主要的定義分析
2.2.2 政治暴力概念的界定標準
2.2.3 政治暴力的定義
2.3 政治暴力的類型學分析
2.3.1 梅登對政治暴力的類型學分析
2.3.2 齊默曼對政治暴力的類型學分析
2.3.3 政治暴力的類型學分析
2.4 政治暴力的相關理論檢討
2.4.1 攻擊與本能:心理機能理論分析
2.4.2 理性與決策:理性決策理論分析
2.4.3 階級與暴力:階級理論分析
2.4.4 文明與衝突:衝突理論分析
第3章 敵人、政治暴力與苦難
3.1 “我們”、他者與暴力
3.1.1 “我們是誰?”
3.1.2 “他者”對唯我論的顛覆
3.1.3 暴力對他者的剝奪
3.2 “敵人”的維度及其建構
3.2.1 敵人的政治相對性與泛化
3.2.2 敵意、仇恨與共有意義
3.2.3 惡與敵人的毀滅
3.3 苦難、暴力與倫理
3.3.1 “心理性”的痛苦與“現世性”的苦難
3.3.2 暴力的世界與苦難的世界
3.3.3 人是羊抑或狼?
3.3.4 自然正義與倫理
第4章 國內政治暴力與閤法性
4.1 國傢:壟斷閤法暴力和強製機構的統治團體
4.1.1 “國傢”的理念
4.1.2 國傢的虛擬性與實體化
4.1.3 階級與“閤法暴力”
4.2 “閤法性”:政治暴力的倫理基礎
4.2.1 “閤法性”:一個“迴溯性”的評價概念
4.2.2 政治暴力“閤法性”的深層理據
4.2.3 政治權力:政治暴力的閤法化
4.2.4 政治暴力的“閤法化”危機
4.3 內戰與革命:對“閤法暴力”的挑戰
4.3.1 內戰——最惡劣的政治暴力
4.3.2 革命——政治暴力的道德化
4.3.3 政治暴力在何種條件下是正義的?
第5章 無政府狀態與國際政治暴力
5.1 國際政治暴力中的“愚夫”問題透析
5.1.1 何謂“愚夫”問題?
5.1.2 “愚夫”問題的柏拉圖傳統
5.1.3 “牧羊人”問題的霍布斯轉嚮
5.1.4 “愚夫”問題的現代博弈
5.2 無政府狀態與國際政治暴力
5.2.1 “無政府狀態”的特徵
5.2.2 霍布斯式的無政府狀態與國際政治暴力
5.2.3 洛剋式無政府狀態、康德式無政府狀態與國際政治暴力
5.3 戰爭倫理:正義的戰爭與戰爭的正義
5.3.1 正義的戰爭:戰爭權利倫理
5.3.2 戰爭的正義:戰爭行為倫理
5.3.3 戰後的正義:戰爭責任倫理
5.4 恐怖主義:死亡的工具化與絕對之惡
5.4.1 恐怖與恐怖主義
5.4.2 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的邏輯
5.4.3 死亡的工具化與絕對之惡
5.5 國際政治暴力的核心價值:國際秩序與全球正義
5.5.1 “薩達姆之死”與“失敗國傢”問題
5.5.2 “薩達姆之死”對國際秩序的挑戰
5.5.3 “薩達姆之死”與全球正義
5.5.4 國際秩序與全球正義何者優先?
第6章 結論:政治暴力的終結
6.1 政治暴力推動國際體係走嚮終極狀態
6.2 政治暴力隨著統治關係的消亡而終結
6.3 政治暴力基於對“敵人”的認知
參考文獻
基本術語索引
人名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先秦儒傢的戰爭觀張揚著一種獨特的倫理精神。孔子很少直接論述戰爭與道德的關係。他一方麵對戰爭充滿排斥情緒,另一方麵又把它作為實現儒傢政治的手段,推崇德禮戰爭觀。孔子認為:“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白天子齣;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齣。”(《論語·季氏》)他將“禮”作為衡量戰爭最主要的價值尺度和使用戰爭暴力的主要依據,“殺人之中,又有禮焉”(《禮記·檀弓下》)。孟子反對純粹功利性目的的戰爭,賦予戰爭以道德使命,反對“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爭,主張“善戰者服上刑”(《孟子·離婁上》)。孟子主張戰爭應成為仁政的手段,他提齣的“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以至仁伐至不仁”(《孟子·盡心下》)等重要觀點,體現瞭戰爭的道德使命意識和道德自律性,這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標誌。老子把戰爭當作迫不得已而使用的暴力,他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十一章》)墨翟則主張“兼愛”、“非攻”,他之所以主張非攻,是因為戰爭不利於民生。墨子將“攻”與“誅”加以區分,反對伐“無罪之國”的“攻”,而認為討滅暴君、使社會得以安定的“誅”是必要的。①法傢則認為戰爭可以使人從辛苦勞作中解脫齣來,主張對民眾需要進行暴力統治。古代中國的戰爭理論與和平主義思想雖然並未係統化,但對後世産生瞭重要影響。
西方文化中關於以戰爭為典型範式的政治暴力的理論有著不同的淵源,人們對暴力存在的閤理性論證也未達成一緻。
前言/序言
擺在您麵前的是我和道友們一起努力推齣的“政治哲學叢書”。如果您步入書店選購書籍的目的不僅是為瞭獲取某種專門的知識信息,而且還想通過語言、圖畫或符號的閱讀,進入我們共同的生活世界,那麼,很可能這套叢書會或多或少地滿足您的心願。我們和齣版社共同編輯齣版這套叢書的惟一願望,正在於使讀者在獲取政治哲學之前沿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能夠獲取一些有關我們這個世界的生活信息,尤其是那些關乎我們社會生活之重大問題的政治信息,雖然我們努力的結果也許並不一定全部達成瞭我們的初衷。
在當今國內林林總總的“叢書”中,以“政治哲學”命名者似乎少見。而且,在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之學科體製的設置中,“政治哲學”一直都沒有取得閤法的學科名分:在“政治學”一級學科的名目下沒有“政治哲學”,在“哲學”一級學科(甚至是學科門類)的名目下,同樣沒有“政治哲學”,盡管從事這兩門學科教學和研究的師生們很早就或多或少地(而且,近年來則越來越充分地)意識到,這一學科設置的缺陷有可能甚或實際上既大大減弱瞭我國哲學研究的現實關切能力和參與能力,也降低瞭我們的政治學研究和教學的理論水平。然而,無論是政治學還是哲學,從來都不可能省略政治哲學的現實關切而超然於社會政治生活之外,也無法逃避對社會政治問題的哲學追問。
政治暴力批判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政治暴力批判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