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內第一部較為係統地研究政治暴力問題的著作,從人、國傢、國際體係三個層麵就政治暴力問題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反思。政治暴力是一個世界性的公共問題,它對人類社會的破壞性後果受到瞭廣泛關注。人類曆史既是一部政治暴力史,也是一部政治暴力批判史。政治暴力的批判關乎政治暴力的意義和人的命運。政治暴力的實質就是人的問題,政治暴力就是建立對“敵人”的認知並確認“誰是我們的敵人”,而人的政治存在是由閤法的國傢暴力所;維護和引導的。政治暴力構成瞭理解社會秩序與正義社會存在的前提。隻有重視曆史的暴力,我們纔有可能最終跨越暴力的曆史。
作者簡介
左高山,1971年齣生,哲學博士,政治學博士後。2005年於清華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2006年-2009年於中央編譯局從事政治學博士後研究。現為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西方倫理學、政治哲學等方麵的教學與研究。學術代錶作有《戰爭鏡像與倫理話語》(2008)、《敵人論》(博士後報告,2009)、《政治思想與政治思想傢》(譯著,2009)等。主持完成與“政治暴力”相關的國傢、省部級等各類基金項目十餘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導論:政治暴力對存在的政治性剝奪
1.1 政治暴力與政治性死亡
1.1.1 政治暴力:全球性的公共問題
1.1.2 政治性死亡:政治暴力對存在的政治性剝奪
1.2 政治暴力批判的理論傳統與研究現狀
1.2.1 政治暴力批判的理論傳統
1.2.2 國外政治暴力研究的興起與現狀
1.2.3 我國政治暴力的研究現狀與問題
1.3 政治暴力的批判與批判的政治暴力
1.3.1 “暴力的批判”與“批判的暴力”
1.3.2 批判理論
1.3.3 批判
1.4 政治暴力批判的思路與結構
1.4.1 政治學與倫理學
1.4.2 事實與價值
1.4.3 實證與規範
1.4.4 思路與結構
第2章 政治暴力的概念及其相關問題
2.1 “暴力”的理論界定
2.1.1 “價值無涉”:實證主義的暴力觀分析
2.1.2 絕對的惡或善:絕對主義的暴力觀分析
2.1.3 暴力的界定
2.1.4 暴力、權力和武力的區分
2.1.5 暴力的類型學分析
2.2 政治暴力的概念
2.2.1 幾種主要的定義分析
2.2.2 政治暴力概念的界定標準
2.2.3 政治暴力的定義
2.3 政治暴力的類型學分析
2.3.1 梅登對政治暴力的類型學分析
2.3.2 齊默曼對政治暴力的類型學分析
2.3.3 政治暴力的類型學分析
2.4 政治暴力的相關理論檢討
2.4.1 攻擊與本能:心理機能理論分析
2.4.2 理性與決策:理性決策理論分析
2.4.3 階級與暴力:階級理論分析
2.4.4 文明與衝突:衝突理論分析
第3章 敵人、政治暴力與苦難
3.1 “我們”、他者與暴力
3.1.1 “我們是誰?”
3.1.2 “他者”對唯我論的顛覆
3.1.3 暴力對他者的剝奪
3.2 “敵人”的維度及其建構
3.2.1 敵人的政治相對性與泛化
3.2.2 敵意、仇恨與共有意義
3.2.3 惡與敵人的毀滅
3.3 苦難、暴力與倫理
3.3.1 “心理性”的痛苦與“現世性”的苦難
3.3.2 暴力的世界與苦難的世界
3.3.3 人是羊抑或狼?
3.3.4 自然正義與倫理
第4章 國內政治暴力與閤法性
4.1 國傢:壟斷閤法暴力和強製機構的統治團體
4.1.1 “國傢”的理念
4.1.2 國傢的虛擬性與實體化
4.1.3 階級與“閤法暴力”
4.2 “閤法性”:政治暴力的倫理基礎
4.2.1 “閤法性”:一個“迴溯性”的評價概念
4.2.2 政治暴力“閤法性”的深層理據
4.2.3 政治權力:政治暴力的閤法化
4.2.4 政治暴力的“閤法化”危機
4.3 內戰與革命:對“閤法暴力”的挑戰
4.3.1 內戰——最惡劣的政治暴力
4.3.2 革命——政治暴力的道德化
4.3.3 政治暴力在何種條件下是正義的?
第5章 無政府狀態與國際政治暴力
5.1 國際政治暴力中的“愚夫”問題透析
5.1.1 何謂“愚夫”問題?
5.1.2 “愚夫”問題的柏拉圖傳統
5.1.3 “牧羊人”問題的霍布斯轉嚮
5.1.4 “愚夫”問題的現代博弈
5.2 無政府狀態與國際政治暴力
5.2.1 “無政府狀態”的特徵
5.2.2 霍布斯式的無政府狀態與國際政治暴力
5.2.3 洛剋式無政府狀態、康德式無政府狀態與國際政治暴力
5.3 戰爭倫理:正義的戰爭與戰爭的正義
5.3.1 正義的戰爭:戰爭權利倫理
5.3.2 戰爭的正義:戰爭行為倫理
5.3.3 戰後的正義:戰爭責任倫理
5.4 恐怖主義:死亡的工具化與絕對之惡
5.4.1 恐怖與恐怖主義
5.4.2 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的邏輯
5.4.3 死亡的工具化與絕對之惡
5.5 國際政治暴力的核心價值:國際秩序與全球正義
5.5.1 “薩達姆之死”與“失敗國傢”問題
5.5.2 “薩達姆之死”對國際秩序的挑戰
5.5.3 “薩達姆之死”與全球正義
5.5.4 國際秩序與全球正義何者優先?
第6章 結論:政治暴力的終結
6.1 政治暴力推動國際體係走嚮終極狀態
6.2 政治暴力隨著統治關係的消亡而終結
6.3 政治暴力基於對“敵人”的認知
參考文獻
基本術語索引
人名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先秦儒傢的戰爭觀張揚著一種獨特的倫理精神。孔子很少直接論述戰爭與道德的關係。他一方麵對戰爭充滿排斥情緒,另一方麵又把它作為實現儒傢政治的手段,推崇德禮戰爭觀。孔子認為:“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白天子齣;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齣。”(《論語·季氏》)他將“禮”作為衡量戰爭最主要的價值尺度和使用戰爭暴力的主要依據,“殺人之中,又有禮焉”(《禮記·檀弓下》)。孟子反對純粹功利性目的的戰爭,賦予戰爭以道德使命,反對“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爭,主張“善戰者服上刑”(《孟子·離婁上》)。孟子主張戰爭應成為仁政的手段,他提齣的“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以至仁伐至不仁”(《孟子·盡心下》)等重要觀點,體現瞭戰爭的道德使命意識和道德自律性,這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標誌。老子把戰爭當作迫不得已而使用的暴力,他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十一章》)墨翟則主張“兼愛”、“非攻”,他之所以主張非攻,是因為戰爭不利於民生。墨子將“攻”與“誅”加以區分,反對伐“無罪之國”的“攻”,而認為討滅暴君、使社會得以安定的“誅”是必要的。①法傢則認為戰爭可以使人從辛苦勞作中解脫齣來,主張對民眾需要進行暴力統治。古代中國的戰爭理論與和平主義思想雖然並未係統化,但對後世産生瞭重要影響。
西方文化中關於以戰爭為典型範式的政治暴力的理論有著不同的淵源,人們對暴力存在的閤理性論證也未達成一緻。
前言/序言
擺在您麵前的是我和道友們一起努力推齣的“政治哲學叢書”。如果您步入書店選購書籍的目的不僅是為瞭獲取某種專門的知識信息,而且還想通過語言、圖畫或符號的閱讀,進入我們共同的生活世界,那麼,很可能這套叢書會或多或少地滿足您的心願。我們和齣版社共同編輯齣版這套叢書的惟一願望,正在於使讀者在獲取政治哲學之前沿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能夠獲取一些有關我們這個世界的生活信息,尤其是那些關乎我們社會生活之重大問題的政治信息,雖然我們努力的結果也許並不一定全部達成瞭我們的初衷。
在當今國內林林總總的“叢書”中,以“政治哲學”命名者似乎少見。而且,在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之學科體製的設置中,“政治哲學”一直都沒有取得閤法的學科名分:在“政治學”一級學科的名目下沒有“政治哲學”,在“哲學”一級學科(甚至是學科門類)的名目下,同樣沒有“政治哲學”,盡管從事這兩門學科教學和研究的師生們很早就或多或少地(而且,近年來則越來越充分地)意識到,這一學科設置的缺陷有可能甚或實際上既大大減弱瞭我國哲學研究的現實關切能力和參與能力,也降低瞭我們的政治學研究和教學的理論水平。然而,無論是政治學還是哲學,從來都不可能省略政治哲學的現實關切而超然於社會政治生活之外,也無法逃避對社會政治問題的哲學追問。
《政治暴力批判》:一場深度剖析,直抵權力運作的隱秘深淵 本書並非一部曆史事件的編年史,亦非某位理論傢的思想匯編。它是一次嚴肅的、不懈的對“政治暴力”這一概念及其現實顯現的深刻反思與批判。我們將目光從錶層的衝突與對抗移開,深入挖掘其根源、機製、錶現形式以及對個體與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這不僅僅是對既有政治秩序的質疑,更是對權力本身如何形塑、維持乃至瓦解社會關係的根本性追問。 第一部分:概念的解構與政治暴力的多維維度 在開啓這場批判之旅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澄清“政治暴力”的內涵。它絕非僅限於流血的衝突、戰爭或恐怖襲擊。這種狹隘的理解,恰恰是掩蓋其更普遍、更隱蔽形態的煙幕。我們將政治暴力定義為:任何旨在通過強製、脅迫、剝奪或壓製,以達成或維持特定政治目的、改變或維護現有權力結構、控製或塑造個體行為的手段。 這種定義包含瞭兩層關鍵含義:一是其目的的政治性,即暴力行為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在政治的權力和秩序之中;二是其強製性與控製性,即它剝奪瞭個體的自主性與選擇權。 基於此,我們將政治暴力展開為以下幾個維度: 直接暴力 (Direct Violence): 這是最容易被識彆的形式,包括身體上的傷害、死亡、酷刑、奴役、流放等。然而,即使是這種“顯性”的暴力,其背後往往也隱藏著復雜的政治動機與策略。我們將探討直接暴力如何被用作政治工具,例如鎮壓異見、鞏固統治、製造恐慌以壓製反抗。這裏,我們不滿足於羅列曆史上的戰爭與屠殺,而是分析其在政治語境下的功能性,以及它們如何服務於更宏大的政治議程。 結構性暴力 (Structural Violence): 這是政治暴力中最具迷惑性也最具破壞性的形態。它並非由特定的個人或群體直接實施,而是內嵌於社會、經濟和政治製度之中。貧睏、飢餓、疾病、教育和醫療機會的不平等、剝奪公民權利、係統性的歧視(基於種族、性彆、階級、宗教等)——所有這些,當它們成為造成個體生命機會的重大限製,並係統性地維持特定群體在權力結構中的優勢時,都可被視為政治的結構性暴力。我們將深入分析經濟分配不公、法律體係的傾斜、社會資源的壟斷如何構成對特定群體的長期壓迫,即便沒有直接的身體傷害,這種“無形”的暴力同樣扼殺生命、剝奪尊嚴,並以一種“自然”或“必然”的方式被接受。 文化性暴力 (Cultural Violence): 這是對人類意識形態、價值觀、信念體係的操縱與滲透,以閤法化和閤理化政治權力及其運作方式。宣傳、意識形態灌輸、媒體的操縱、曆史的改寫、對特定敘事的壟斷、將某種價值觀看作“唯一真理”——這些都是文化性暴力的錶現。我們將探討,當一種文化被塑造成服務於特定政治利益的工具時,它如何剝奪個體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權力的附庸。例如,民族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極端自由主義或集體主義的意識形態,當它們被用來壓製個體、煽動仇恨、閤理化歧視和壓迫時,就構成瞭文化性暴力。 製度性暴力 (Institutional Violence): 這是結構性暴力在具體政治運作中的體現。它指代的是,一個國傢或政治實體,通過其法律、政策、行政程序、司法係統等,以閤法化的方式實施對個體或群體的壓迫、剝奪或控製。例如,不公正的法律條文、選擇性的執法、帶有政治偏見的司法判決、限製公民集會自由的規定、限製媒體報道的審查製度,這些都屬於製度性暴力。我們將分析,一個看似“閤法”的製度,如何可能成為政治暴力最堅實的後盾。 第二部分:政治暴力的根源與運作機製 政治暴力並非偶然或無緣無故的現象,它根植於權力本身的運作邏輯。我們將深入探究其核心驅動因素: 權力與恐懼: 權力是政治的核心,而恐懼則是維係和擴展權力最古老也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我們將分析,統治者如何係統性地製造、散布和利用恐懼——無論是對外部威脅的恐懼,對內部“敵人”的恐懼,還是對混亂與無序的恐懼——來壓製異議,鞏固統治,並驅使民眾服從。這種恐懼可以是有形的,如軍事鎮壓,也可以是無形的,如對失業、貧睏的擔憂,對社會排斥的恐懼,從而被政治力量所操縱。 閤法性的構建與侵蝕: 任何權力都需要閤法性來支撐其統治。政治暴力往往伴隨著對閤法性的構建過程。統治者通過宣傳、意識形態、宗教、民族主義等手段,將自身的統治描繪成正義、必然或唯一可行的選擇。反之,反對者則可能利用政治暴力來挑戰和侵蝕現有政權的閤法性。我們將探討,當閤法性受到挑戰時,政治暴力如何被激活;而當暴力本身被閤法化(例如,“維護國傢安全”、“反恐戰爭”等名義)時,它又如何進一步鞏固權力。 資源分配與權力鬥爭: 資源(物質的、精神的、符號的)的分配是政治的核心議題,也是權力鬥爭的焦點。對資源的爭奪,無論是土地、財富、石油、信息,還是話語權、名譽,都可能導緻政治暴力的發生。我們將分析,當經濟和社會資源分配極端不公時,它如何轉化為結構性暴力,並可能引發直接的衝突。掌握資源的人,往往也掌握瞭製造和施加暴力的能力。 身份認同與群體對立: 政治暴力常常利用並操縱群體身份認同,將社會劃分為“我們”與“他們”。民族、宗教、階級、政治派彆等身份,一旦被意識形態所裹挾,就可能成為製造對立和仇恨的催化劑。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妖魔化“他者”、製造群體恐懼與焦慮,來煽動仇恨,並為政治暴力的實施提供“道義”上的辯護。 話語權與意義的控製: 誰掌握瞭定義世界的權力,誰就掌握瞭塑造現實的權力。政治暴力並非僅僅體現在行動上,更體現在對“意義”的爭奪與控製上。通過媒體、教育、文化産品等途徑,對事件的解釋權、對概念的定義權、對曆史的敘事權,都成為政治鬥爭的戰場。我們將考察,當權力試圖通過壟斷話語權來壓製批評、掩蓋真相、塑造公眾認知時,它如何構成瞭更深層次的政治暴力。 第三部分:政治暴力的錶現與影響 政治暴力並非靜態存在,它以多種形式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並産生深遠的、往往是毀滅性的影響: 國傢暴力與非國傢暴力: 我們將區分由國傢機器直接或間接實施的暴力(如警察暴力、軍事鎮壓、司法濫用),以及由非國傢行為體(如恐怖組織、極端團體、武裝民兵)發動的暴力。然而,我們更關注的是,這兩者之間往往存在的復雜聯係與相互轉化,以及它們共同服務於某種政治目的的可能。 日常政治暴力: 除瞭大規模的衝突,政治暴力還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微觀層麵。例如,對弱勢群體的係統性歧視、言論自由的壓製、對公民參與的阻礙、公共資源的分配不公,這些看似“日常”的現象,實質上都是權力運行機製中政治暴力的體現,它們潛移默化地限製瞭個體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 心理與社會創傷: 政治暴力對個體和社會造成的創傷是長期而深刻的。它不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更侵蝕個體的尊嚴、信任和安全感,導緻社會分裂、群體間的隔閡加深、集體記憶的扭麯。我們將探討,如何理解和應對這些由政治暴力遺留下的心理與社會創傷。 對民主與自由的侵蝕: 政治暴力是民主與自由最直接的敵人。它通過壓製言論、剝奪權利、製造恐懼,來瓦解民主製度的基礎,扼殺公民社會的活力。我們將分析,政治暴力如何以各種形式侵蝕政治參與空間,扭麯政治進程,最終導嚮極權或專製。 第四部分:批判的進路與超越的可能性 這場批判並非為瞭宣泄憤怒或製造絕望,而是為瞭尋求理解、反思,並最終指嚮超越的可能性。 批判性思維的喚醒: 我們提倡的是一種持續的、不妥協的批判性思維。這意味著挑戰既有的權力敘事,質疑那些被認為是“自然”或“必然”的政治安排,識彆並揭露隱藏在權力背後的暴力運作。 個體責任與集體行動: 理解政治暴力並非將責任完全推卸給“權力”。個體的麻木、沉默、對不公的容忍,同樣是政治暴力得以滋生的土壤。我們將探討,個體如何通過覺醒、發聲、參與,來抵製和削弱政治暴力;以及集體行動在構建更公正、更少暴力的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構建和平與公正的替代方案: 批判的最終目的是為瞭建設。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教育、製度改革、公民參與、文化建設等多種途徑,來削弱政治暴力的根源,構建一個更加尊重個體尊嚴、更加公正、更加和平的社會。這並非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一個持續的、艱辛的探索過程。 《政治暴力批判》是一次對權力遊戲本質的深刻審視,一次對那些隱藏在社會肌理中的壓迫力量的徹底揭露。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挑戰與啓迪的旅程,去理解政治暴力如何無處不在,又如何可能被遏製。本書旨在點燃思考的火花,喚醒對現實的警覺,並激發為更少暴力、更多尊嚴的社會而努力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