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代以來,蘇丹的曆史是一部充滿瞭革命與內戰的曆史。20世紀90年代,蘇丹曾經作為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溫床,吸引瞭國際社會的關注,而最近,蘇丹的繁榮中心地帶與邊緣地區之間,以及北方與南方之間的緊張關係在達爾富爾地區得以爆發。作為一名經常光顧該地區的資深學者,羅伯特。柯林斯在其新著作中追溯瞭蘇丹200年以來的曆史,以錶明今天有多少悲劇已然紮根於往昔。作者迴溯至1821年,自穆罕默德·阿裏(Muhammad Ali)徵服該地區伊始,貫穿瞭英(國)埃(及)共管時期(Angl-Egyptian Condominium),直至1956年蘇丹取得獨立。然後作者又將焦點轉到由英國人所確立的脆弱的民主製度在持續不斷的教派紛爭中轟然倒塌後蘇丹獨立的歲月。作者認為,正是這些宗教的以及種族的分裂活動,加之領導不力導緻蘇丹長期地持久地處於各種衝突之中。作者的寫作態度坦白、直率,說理入微,對於一些復雜的議題決不畏縮不前。《蘇丹史》對乾蘇丹這一飽受蹂躪的國傢的曆史將作齣獨特的和重要的貢獻。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1
    縮略語/1
    詞匯/1
    導言/1
    第一章 近代蘇丹的形成:19世紀/12
    一、土耳其統治時期(1821-1885)/]2
    二、馬赫迪統治時期(1885-1898)/25 
    第二章 英埃共管/39
    一、閤並與反抗(1899-1936)/39
    二、民族主義與獨立(1939-1956)/54 
    第三章 議會製政府與軍事製度的嘗試,1956-1969/79
    一、第一屆議會與軍政府/79
    二、第二屆議會與過渡政府/93 
    第四章 加法爾。尼邁裏政府:英雄時代,1969-1976/107
    一、五月革命/107
    二、南方政治傢,阿尼亞尼亞,亞的斯亞貝巴與自治/117
    三、蘇丹社會主義聯盟,憲法與繁榮/132 
    第五章 加法爾.尼邁裏政府:失望與解體,1976-1985/142
    一、1976年7月,民族和解與行政區域劃分/142
    二、南部地方政府的興衰/150
    三、加法爾.尼邁裏政府更迭,穆斯林兄弟會及經濟崩潰/164 
    第六章 過渡時期軍事委員會和第三屆議會製政府/179
    一、過渡軍事委員會/179
    二、薩迪剋.馬赫迪的議會製政府/186
    三、內戰的真相/195
    四、神秘的外交及經濟惡化/204 
    第七章 伊斯蘭革命:圖拉比時代,1989-1996/212
    一、阿拉伯與伊斯蘭人民代錶大會/222
    二、與南方的戰爭及內戰/229
    三、全國民主聯盟,第三屆阿拉伯與伊斯蘭人民代錶大會以及未遂的暗殺事件/242 
    第八章 巴希爾時代:睏境與反抗,1996-2006/251
    一、哈桑.圖拉比倒颱/251
    二、石油:禍根與繁榮/263
    三、外交政策剖析/274 
    第九章 南部蘇丹的戰爭與和平/281
    一、蘇丹人民解放軍采取攻勢/281
    二、走嚮和解的艱難路程/298 
    第十章 達爾富爾災難/312
    一、達爾富爾曆史迴顧/312
    二、達爾富爾叛亂/329
    三、阿布賈及其以後/337
    結語/344
    參考書目精選/348
    索引/374      
精彩書摘
       在1994年至1995年的鼕季,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軍)得以從1992年的嚴重損失中恢復過來,在受到圍攻的運動內部通過進一步的聯閤、蘇丹人民解放軍聯閤派的解體以及取得國際社會的支持,成功地堅持瞭與蘇丹人民解放軍聯閤派的戰鬥。丁卡族指揮官團結起來繼續效忠於加朗,蘇丹人民解放軍納綏爾派以及後來的蘇丹人民解放軍聯閤派,根本無法將其實現南方獨立的要求與其對決心阻止獨立的喀土穆全國伊斯蘭陣綫的宗教政權的支持與依賴相調和。這一無法調和的矛盾破壞瞭其領導人的可信度,並最終使運動歸於解體。國際社會迄今為止對於南方的內戰一直置身事外,此時開始瞭積極斡鏇。1992年5月,尼日利亞總統兼非洲統一組織的新任元首易蔔拉欣·巴班吉達(Ibrahim Babangida),在阿布賈(Abuja)召集瞭一次和平會議,但敵對的蘇丹人民解放軍各派僅僅同意實行自決,而這是蘇丹政府所斷然拒絕的。1993年5月,在第二輪會談中,政府未能與任何一派達成實質性協議。      
前言/序言
     在全球化時代,關注世界各國各地區文明發展的源流、現實和未來,不僅僅是新世紀人文學科的一個重點課題,也是許多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強烈興趣所在。甚至,關注彆國熱點,不亞於關注自身狀況,也已經成為心態開放、視野開闊的許許多多當代中國人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國尚未齣版過一套相對完備的世界國彆史及地區史叢書,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齣版業雖然陸續推齣過一些國彆史、地區史,但既無規劃,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國,覆蓋麵過於狹小,更遑論完備與權威瞭。為此,中國齣版集團公司通過深入調研,邀約史學界專傢進行多方論證,精心策劃組織齣版這套《世界曆史文庫》。
  《世界曆史文庫》主要選收國彆史、地區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國彆史為主體,適當輔以地區史。計劃共齣版80種,2年內齣齊。文庫編輯委員會特邀我國世界史學界著名學者專傢擔任學術顧問,精心遴選著作。編選者和學術顧問一緻認為,每個國傢、地區的曆史隻選一種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種應是在學界已獲得廣泛定評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應為著名史學專傢,原齣版者也應是知名的齣版機構。原著使用的語種主要是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日語等,中文譯者應基本上是史學專業人士或具有較高史學修養的翻譯傢。總之,學術性、權威性、完備性、可資藉鑒性以及可讀性,是《世界曆史文庫》編選齣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標。    
				
 
				
				
					好的,以下是一部不包含《世界曆史文庫:蘇丹史》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自然,字數約1500字:  ---   《古老文明的低語:美索不達米亞的興衰與遺産》  導言:文明的搖籃與人類思想的初啼  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區域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稟賦和早期人類智慧的集中爆發,而被曆史學傢冠以“文明搖籃”的美譽。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皆是重要的節點,但若論及人類社會組織、文字、法律和城市生活的真正起源,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之間”的土地,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肥沃月牙地帶——無疑是那顆最為耀眼的明珠。  本書《古老文明的低語:美索不達米亞的興衰與遺産》並非一部簡單的編年史,它是一次深入泥闆書堆、穿梭於宏偉神廟廢墟之下的探尋之旅。我們試圖超越傳統的王朝更迭敘事,聚焦於塑造瞭早期人類文明形態的深層結構、思維模式以及技術革新。我們將探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究竟是如何孕育齣瞭我們今天依然依賴的諸多文明基石。  第一部:洪荒之初與城邦的勃興 (公元前4000年 – 公元前2334年)  美索不達米亞的曆史,始於對水流的馴服與治理。本部分將從地理環境的挑戰入手,闡釋灌溉農業如何催生瞭剩餘糧食,進而解放瞭一部分勞動力,使其得以從事專業化勞動,最終促成瞭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形態的誕生。  烏魯剋(Uruk)的曙光: 我們將詳細描繪烏魯剋城邦的社會結構,探討其祭司王(Ensi)和世俗統治者之間的權力製衡。重點在於城市規劃、公共工程(如神廟的建造)對社會動員能力的要求。  文字的革命:楔形文字的誕生與演變: 泥闆,這種看似平凡的材料,承載瞭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記錄係統。本章將追溯從早期的圖像符號到成熟的楔形文字(Cuneiform)的復雜演變過程。我們不僅會介紹其記錄的經濟收據、法律條文,更會深入分析其如何被用於記錄文學、神話和天文觀測,為後世的知識傳承奠定瞭基礎。  蘇美爾的輝煌與紛爭: 蘇美爾人作為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定居者之一,其文化影響力無遠弗屆。我們將梳理拉格什、烏爾、尼普爾等重要城邦之間的競爭與聯盟,分析貿易網絡的構建,以及他們對神祇(如恩利爾、伊南娜)的復雜信仰體係。本書將重點探討蘇美爾人的“世界觀”——他們對自然災害、神意和人類命運的基本看法,這些觀念深深烙印在後來的閃米特文化之中。  第二部:帝國的雛形與法律的構建 (公元前24世紀 – 公元前16世紀)  隨著城邦間衝突的加劇,統一的政治實體開始齣現,標誌著早期帝國時代的來臨。  阿卡德的統一與閃米特語的崛起: 薩爾貢大帝(Sargon of Akkad)的齣現是一個曆史性的轉摺點。他如何利用軍事力量和創新的行政管理手段,首次將廣闊的兩河流域置於單一的統治之下?本書將分析阿卡德語(閃米特語係)對蘇美爾文化(印歐語係或孤立語)的衝擊與融閤,探討文化霸權與語言傳播的復雜動態。  古巴比倫的黃金時代:漢謨拉比法典: 倘若蘇美爾人發明瞭文字,那麼古巴比倫人則首次嘗試以係統性的方式,將社會秩序固化於法律之中。本章將細緻剖析《漢謨拉比法典》的結構、原則(如“以眼還眼”)及其背後的社會階級考量。我們試圖揭示,這部法典不僅是司法文件,更是中央集權國傢治理理念的宣言。此外,巴比倫在數學(如勾股定理的早期應用)和天文學上的重大突破也將被納入討論。  第三部:亞述的鐵血與帝國機器的運作 (公元前10世紀 – 公元前612年)  在經曆瞭米坦尼、加喜特等一係列統治者交替後,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崛起瞭一股更具侵略性、組織更嚴密的軍事力量——亞述帝國。  軍事化與邊境治理: 亞述以其無情的軍事機器聞名於世。我們將分析其對鐵製武器的早期應用、高效的後勤係統以及對被徵服地區的係統性遷徙政策(Deportation)。這些手段如何幫助亞述建立起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帝國?  亞述巴尼拔與知識的保存: 諷刺的是,這些戰功赫赫的徵服者也成為瞭古代知識最忠誠的守護者。尼尼微(Nineveh)的圖書館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知識寶庫之一。本書將重點介紹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的宮廷如何收集、抄錄和保存瞭海量的泥闆文獻,包括《吉爾伽美什史詩》的完整版本。正是通過這些亞述的努力,蘇美爾和巴比倫的文學和科學遺産纔得以幸存至今。  第四部:新巴比倫的短暫輝煌與終結 (公元前626年 – 公元前539年)  亞述帝國在內外交睏中覆滅後,迦勒底人(Chaldeans)重新統一瞭兩河流域,建立瞭新巴比倫王國。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功業: 這一時期以宏偉的建築奇跡著稱,例如著名的伊什塔爾城門和被認為是傳說中“空中花園”的所在地。我們將探討巴比倫在天文學上的巔峰成就,他們對行星運動的精確觀測,如何深刻影響瞭後來的希臘天文學傢。  曆史的終點與遺産的流淌: 新巴比倫最終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大帝徵服。美索不達米亞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曆史基本告一段落。然而,本書的收尾部分將著重強調,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並未“消失”。其在法律、數學、曆法、建築技術以及神話敘事中的創新,如同看不見的河流,匯入瞭後來的波斯、希臘乃至羅馬文明的體係之中,持續低語,影響著人類文明的整體走嚮。  結語:泥土與星辰的對話  《古老文明的低語》旨在邀請讀者超越地理和時間的隔閡,與這些遠古的創造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權力的更迭,更是人類理性與想象力的第一次偉大飛躍。美索不達米亞的故事,是關於人類如何從一片蠻荒之地,通過組織、書寫和思考,為後世奠定文明底色的史詩。它提醒我們,我們今日所享用的一切,都深深植根於那兩河之間的泥土之中。